第六一三章 朝見風波(五)

慈禧不緊不慢的道:“海外華人那邊,是個什麼樣的態度啊。”

慶親王怔了一怔,事情發生了以後,和海外華人有過接觸的只有李經方,其他人都還沒有和海外華人會過面,因此道:“回太后的話,與海外華人有接洽的,只有李經方,請太后允許李經方稟奏。”雖然李經方也跟着一起進來了,但他的職微言輕,要想發言必須得到慈禧或是光緒的允許才行。

慈禧撩了一下眼皮,道:“李經方?”

慶親王趕忙道:“就是李鴻章的大兒子,隨臣一同到的西安,他和海外華人同住館驛。”頓了一頓,又道:“他和海外華人接觸較多,對海外華人的行事作風也多有了解,太后、皇上有什麼不明之處,大可以問他?”

慈禧點了點頭,道:“李鴻章一家,也算是爲大清盡心盡責了。李經方。”

李經方趕忙踏前一步,低頭道:“臣在。”

慈禧道:“海外華人那邊,是個什麼樣的態度?”

雖然剛纔慈禧的那句“李鴻章一家,也算是爲大清盡心盡責了”,讓李經方頗有些感動,但他也知道,回答太后的話,可是要萬分小心,絕對不能說錯一句話,因此他將萬海澄離開館驛之後,自已和秦錚的交談對話原封不動的轉述了一遍,只是在少數措詞上改得稍微緩和一些,但卻並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

聽完了李經方的講說之後,慈禧微合雙眼,陷入了沉思中,其他人也不敢打擾慈禧的思路,因此一時間屋裡靜得彷彿沒有人一樣。

過了好一會兒,慈禧才睜開眼睛,道:“你們以爲海外華人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剛纔光緒就想說話,只是不敢驚擾慈禧,現在見慈禧發問了,立刻道:“海外華人爲咱們大清國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結果來到西安卻受一個奴才的刁難勒索,心裡不忿也是應該的,咱們也應該給他們一個交待,不能讓爲朝廷出力的人寒了心。”

慈禧冷笑了一聲,道:“那麼是怎麼個交待法子呢?”

光緒遲疑了一下,道:“一切由太后作主。”

慈禧“哼”了一聲,以她的政治頭腦,當然可以看得出來,海外華人要的其實並不是什麼交待,而是借這個機會向朝廷示威,甚致是要朝廷向他們低頭,因爲就算萬海澄向海外華人索賄不對,但他畢竟是代表着朝廷,而海外華人對萬海澄毫不客氣的打壓,實際是一點面子都不留給朝廷,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打朝廷的臉,宣示海外華人可以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可笑的是光緒什麼都不懂,還一個勁的替海外華人說話,還以爲可以依仗海外華人,卻不知道海外華人早晚也是朝廷的大患。

其實經歷了戊戌政變以後,光緒確實成熟了不少,對海外華人的用意也能猜出幾分來,不過對光緒來說,這並無所謂,因爲誰都知道他只是一個傀儡皇帝,實權都掌握在慈禧的手裡,因此要說打臉,那也是打得慈禧的臉,和光緖並無關。而且這也是光緒樂於見到的,甚致是還想再推一把。

不過現在慈禧也沒有精力和光緒糾纏,畢竟光緒的這點小把戲頂多也就是讓慈禧鬧點心,但暫時並不會對慈禧的權力造成影響,現在的當務之急還是怎樣應對海外華人的這一個打臉。如果是在庚子國變之前,慈禧說不定還真就和海外華人撕破臉了,甚致不惜和海外華人拼個魚死網破,但現在的慈禧卻沒有這個勇氣了,因爲庚子國變,由其是從北京出逃之後的一路艱辛,讓慈禧明白,自己現在的實力根本沒有資格和海外華人翻臉,因此拼到最後的結果恐怕是魚死了,但網卻依然牢不可破。

但就這樣向海外華人底頭,慈禧又有些不甘心,當然到也不是怕失面子,清廷都逃到西安來了,還有什麼面子不面子的,而是因爲光緒己經首先提出“應該要給海外華人一個交待”,如果慈禧向海外華人服軟,到像是聽了光緒的建議一樣。

在戊戌政變以後,光緒的頭腦到是清醒多了,早在庚子國變之前,光緒就曾多次提出,拳匪不可信賴,可惜那時慈禧選擇了任性,而在出逃出途中,光緒又數次要求回京去和洋人談判,顯示出敢於擔當的氣概,這些行爲言語,都給光緒加了不少政治分,因此許多官員心裡都有“如果皇帝當政,就不會有庚子國變了”的想法,無形中讓光緒的聲望又提高了不少,再加上光緒畢竟還是皇帝,佔着大義的名份,這纔是最讓慈禧所擔心的。說實話現在慈禧心裡己經後悔了,早知這樣自己就該先提出來。

另外光緒這樣維護海外華人,也讓慈禧產生一些疑濾,不知道海外華人會不會支持光緒,雖然以前李鴻章,慶親王都隱晦的表達過,海外華人無意介入朝廷的政治鬥爭,但如果慈禧會這樣輕信人言,也就不會掌權40餘年,但慈禧心裡的疑問又沒法問別人,因此現在也是左右爲難,沉思了半響之後,慈禧還是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來,因此道:“你們怎麼看?”

幾個人也不知道慈禧是什麼態度,這個時候又怎麼敢輕易表態,而等了一會兒,不見有人迴應,慈禧的心裡也不禁有些焦燥起來,猛的一拍小几,厲聲道:“你們都啞吧了吧,朝廷養着你們是幹什麼的,現在要你們出主意的時候都沒有言語了?慶王,你有什麼主意。”

慶親王也嚇了一跳,沒有到慈禧首先布到自己頭上,但見慈禧一臉盛怒的樣孑,也知道太后這是真急了,自己如果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是糊弄不過去的,因此道:“回稟太后,依臣之見,對海外華人還是應以安撫爲上,一切當以聖駕回京爲第一要務。”

本來慈禧聽到“以安撫爲上”時,又要發作,但後來又聽到“以聖駕回京爲第一要務”,終於又忍了下來,免強壓住火,道:“怎麼個安撫法呢?”

這時榮祿忽然道:“太后、皇上,奴才到是有法子,不知可不可行?”

慈禧沒好氣的看了他一眼,道:“說吧,什麼法子。”

榮祿看了一眼跪伏在地上的萬海澄,道:“這件事情原是萬公公向海外華人索要賄賂所引起,依奴才之見,既然禍是由他惹出來的,不如就把萬公公交給海外華人處置,殺剮存留任由海外華人自便,然後朝廷再下一道聖旨,表明索賄之舉並非朝廷授意,並對海外華人多加安撫,甚致是加幾個爵位,這也算是給了海外華人一個交待了。”

慈禧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榮祿的用意,把萬海澄交給海外華人處置,雖然看似向海外華人服軟,但卻是把所有過失推到萬海澄一個人身上,索要賄賂就成了萬海澄的個人行爲,反到是讓朝廷置身於事外,而且是把海外華人推到風頭浪尖上,因爲所有人都會看着他們怎樣處置萬海澄,無論海外華人如何處置萬海澄,都不合適。殺了萬海澄當然是太過份,畢競索要賄賂也是罪不至死,而且顯得海外華人的手段兇殘,行事狠毒,如果海外華人放了萬海澄,就會讓這件事情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對他們自己的威信力反到是一個打擊。因此可以說榮祿的這個建議是很合慈禧的心意。

於是慈禧點了點頭,轉頭對光緒道:“皇上的意思呢?”

光緒趕忙道:“一切都聽太后的決議。”其實他也覺得榮祿的這個建議不錯,自己也找不出反對的理由來。而且光緒也認爲這樣一來,應該是可以讓海外華人滿意了。畢竟光緒也不想和海外華人徹底搞僵,他對海外華人還是抱着不小的期望,希望藉助他們的力量來打擊慈禧。

慈禧道:“好,那就這麼定了,王文韶,你馬上擬旨,明天一早,你們就帶着這奴才去見海外華人,看他們滿不滿意。”頓了一頓,又道:“小李子,你也跟着一起去,萬海澄是你的乾兒子,他惹了禍,你也脫不開干係,明天你可要小心着點,可別再弄砸了。”

李蓮英趕忙道:“奴才尊旨。”

這時光緒又道:“太后,那麼招見海外華人的事呢?是推遲還是依舊在明天?”

慈禧哼了一聲,道:“你是皇帝,你就看着辦吧。”

光緒遲疑了一下,才道:“招見之事,不宜推遲,如果能夠安撫海外華人,就定在明天下午召見。”

等李經方從行宮出來,回到館驛的時候,己是凌晨時分,而這時海外華人都己經休息了,李經方也免強睡了兩個多時辰,第二天早早的就起身,趕去求見秦錚,將昨晚朝廷的決議告訴給秦錚。並且再三解釋,萬海澄索賄只是個人行爲,不代表朝廷的意思,希望秦錚能夠接受朝廷的處理結果,這也是李經方的任務,事先跟海外華人通個氣,如果海外華人對這個結果滿意,再派人來傳旨,如果不滿意,就馬上進宮再商議,以免自討沒趣。

秦錚本來就是借題發揮,見清廷服軟,也就正好借梯下墇,表示可以不再計較,並且同意下午進宮去晉見慈禧和光緒。而李經方也鬆了一口氣,再忙又去給慶親王他們送信,讓他們來傳旨。

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四四四章 遼陽之戰(六)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五九六章 上海租界(八)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四四二章 遼陽之戰(四)第七二二章 歸國(二)第五七三章 北洋議事(三)第五五五章 土地改革(十)第三十章 市長上任(二)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四一七章 遼河之戰(三)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五零五章 穆棱河之戰(一)第三四九章 前往青島(二)第九十七章 青州之亂(十)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戰(六)第一三七章 渤海海戰(六)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九十八章 巡視(三)第二三三章 訪日艦隊(四)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一六二章 農業部的運作(三)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一三二章 外調(六)第七一五章 上海談判(二)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四二零章 空降作戰(上)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一九九章 蒙古攻略(二)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二零一章 作戰計劃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四六一章 武昌之行(二)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動(十五)第七二一章 歸國(一)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二四二章 王家寨(四)第四六二章 圍殲日軍(六)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五六零章 夜襲(一)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一五一章 新農村建設(二)第一九四 訪問天津(六)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七十四章 來訪者(二)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三十六章 海軍編制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五十四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五)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三六六章 軍營釆訪(上)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六一零章 朝見風波(二)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五六六章 預備會議(一)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七十一章 工作開展(下)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
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四四四章 遼陽之戰(六)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五九六章 上海租界(八)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四四二章 遼陽之戰(四)第七二二章 歸國(二)第五七三章 北洋議事(三)第五五五章 土地改革(十)第三十章 市長上任(二)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四一七章 遼河之戰(三)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五零五章 穆棱河之戰(一)第三四九章 前往青島(二)第九十七章 青州之亂(十)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戰(六)第一三七章 渤海海戰(六)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九十八章 巡視(三)第二三三章 訪日艦隊(四)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一六二章 農業部的運作(三)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一三二章 外調(六)第七一五章 上海談判(二)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四二零章 空降作戰(上)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一九九章 蒙古攻略(二)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二零一章 作戰計劃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四六一章 武昌之行(二)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動(十五)第七二一章 歸國(一)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二四二章 王家寨(四)第四六二章 圍殲日軍(六)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五六零章 夜襲(一)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一五一章 新農村建設(二)第一九四 訪問天津(六)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七十四章 來訪者(二)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三十六章 海軍編制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五十四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五)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三六六章 軍營釆訪(上)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六一零章 朝見風波(二)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五六六章 預備會議(一)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七十一章 工作開展(下)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