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回到大梁(八)

侯大勇帶着四個親衛,穿過了數條街道,來到了王樸的府上。

王樸府弟不大,一溜灰色的院牆和大梁城內中等之家相差無幾,遠遠遜色於大梁侯府,大門口一個管家模樣的人站着迎客,門外已停了五六輛馬車。

王樸是柴榮稱帝前的舊部,廣順元年,柴榮任澶州節度使,王樸是柴榮帳下的掌書記,柴榮任開封府尹後,王樸就跟着任了推官。顯德雲,年太祖郭威死後,柴榮繼位,王樸爲比部郎中。

王樸就在比部郎中任上,和侯大勇相識於鄭州,當日,王樸、侯大勇和楊徽之三人酒後暢論天下大勢力,惺惺相吸,談得極爲痛快,王樸回京後,總結了三人的談話的要點,撰寫了《平邊策》,提出了先取江淮,再逐一消滅南方割據勢力,最後平定北漢的國策,受到了柴榮的高度讚揚,顯德三年初,柴榮親征淮南之時,以宣徽南院使向訓爲權東京留守,以端明殿學士王樸爲東京副留守,這種安排,足以顯示柴榮對王樸的信任。

王府管家就似他的主人一樣,並不張揚,聽到侯大勇報上姓名後,態度極爲恭敬,領着侯大勇進了大門。

大廳裡坐着六個人,侯大勇一個也不認識,只覺其中兩人似乎有些面熟,但想不起在那裡見過面,侯大勇覺得面熟的兩人眼中閃現出一絲驚奇,相互對視一眼,其他四人並不認識侯大勇,仍舊三三兩兩各自聊天。

一個文質彬彬的中年人站了起來,對着侯大勇作了一個長揖,道:“沒有想到在文伯府上,能見到威名赫赫的雄勝軍節度使,真是榮幸。”

侯大勇知道王樸風骨甚硬、眼界甚高。能受邀到府上之人,定然不是凡品,他不敢怠慢,回了一揖,道:“恕在下眼拙,只覺先生面熟。卻實在想不起在那裡見過。”

中年文士哈哈笑了起來,道:“我們可是打過好幾次交道,在下司徒詡。”

侯大勇聽罷,也笑道:“在下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司徒兄站在面前卻不相識。”

侯大勇到了大梁之後,曾參加過一次朝會,司徒詡在朝會上見過侯大勇,而侯大勇在一次朝會上根本無法認清楚爲數衆多的官員。所以看到司徒詡,只覺面熟,卻想不起到底是誰。司徒詡是吏部侍郎,早年在魏王符彥卿帳下供職,侯大勇想調鄭州的樑守恆和霍知行到鳳州。曾通過岳父走過吏部侍郎司徒詡的路子,樑守恆和霍知行這種級別的官員調動,對於吏部侍郎是小事一件。魏王符彥卿出面後,他痛快地做了一個順水人情。

另一位寬裕大袖,風度翩翩的中年人跟着過來,自我介紹道:“下官薛居正,見過節度使。”說完,一雙神采奕奕地眼睛饒有興趣地打量着侯大勇。

侯大勇呆了一下,“薛居正。好熟悉的名字。“他心中想着一會這個名字,卻沒能想起什麼,他回禮道:“久仰、久仰。”

司徒詡看侯大勇神態,知他並不認識薛居正,介紹道:“薛兄是前都官郎中、知制誥。現在爲左諫議大夫,昭文館學士。”

司徒詡提到昭文館學士,侯大勇猛地想起,“這個薛居正似乎就是舊五代史的作者。”可是侯大勇也不能十分肯定,不過,光聽昭文館學士的招牌,就知道薛居正定是飽學之士,於是道:“在下才疏學淺,還望薛兄多多指點。”

司徒詡然後把另外座在椅子上沒有起身,神色有些傲然的四人一一介紹給侯大勇。這四人均不是官府中人,而是大周有名的文人,他們站起身,極有風度地對侯大勇拱拱手。

侯大勇落坐後,見主人王樸並沒有在院中,正有些驚奇,王樸和一名中年太監從內屋走了出來。這名太監態度倨傲地走過大廳,並沒有向大廳中地衆人望上一眼,只是間或扭頭和王樸說上一兩句。中年太監一現身,侯大勇就認出了他,這名太監是侯大勇在宮中見過的那名太監總管,那日地安陽宮,就是他在宮門迎接他們一家。

太監總管是奉柴榮之命,給王樸送來了一幅畫。總管太監經過侯大勇身邊之時,他眼睛餘光忽然見到了坐在大廳的侯大勇,頓時滿臉堆笑,快步走到侯大勇身邊。恭敬地作了一個長揖,尖聲細氣地道:“節度使也在這啊,劉三有禮了。”

侯大勇知道柴榮對太監極爲嚴格,甚至有時近於嚴酷,太監的權力和晚唐時相比,一個天下一個地下,但是,宮中太監總管是一個不容小視的人物,侯大勇站起來,回禮道:“劉公公客氣了,那日在宮中,有勞劉公公親自來接,在下十分感謝。”

劉公公臉上越發綻開了花朵,他笑眯眯地道:“符娘子每次進宮,皇后娘娘都歡喜得緊,飯也要多吃一碗,老奴願意天天在宮節度使和符娘子,只要皇后娘娘高興,就是我們最大的福氣。”說完,眼中竟隱有淚光。

侯大勇暗自佩服總管太監的演技,這眼淚水說來也真就來了,侯大勇也是無比真誠地說:“劉公公的一片誠摯之心,讓侯某好生感動。”

兩人你來我往,把廢話說得異常真摯,王樸站在一旁,插不上嘴,只是似笑非笑地看着侯大勇。

侯大勇、王樸回到大廳之時,司徒詡和薛居正知道侯大勇和皇室地關係,見他和太監總管相熟,也不太在意,而四個文化人卻明顯帶着一些不以爲然之色。

王樸對衆人道:“在下發請柬的時候,沒有給大家說明白,其實,今天是的生日,在下想借這個因由,請各位好朋友在一起聚聚。”又道:“陛下日理萬機,卻記得臣下的生日,派宮中劉公公給臣送來一幅畫。讓臣惶恐不安。”

文人中年級稍長的一位見到太監之時,神色間很有些厭惡,聽了解釋後,臉色稍緩。

王樸微微一笑,道:“浩然兄,陛下送來地畫。想來不是凡品,現在還在書房裡,我們一起去看看,如何?”

這位年齡稍長的中年人姓荊名浩,字浩然,隱居於太行山的洪谷,自號洪穀子,他是一個畫癡。王樸地這一番話,恰好撓到了他的癢處,他也笑道:“文伯老弟,你這一說,倒把我的胃口吊起來了。”

王樸對衆人道:“大家一起去書房看看這幅畫如何?”

大廳八人。除了侯大勇之外,七人都是琴棋書畫皆通的讀書人,聽到對答。心早被吊了起來,紛紛臉露喜色地站了起來。侯大勇也跟着站了起來,不過,他心裡對名畫確實沒有多大的興趣。

八人進了書房,僕人趕緊把窗戶打開,讓光線透了進來,王樸從書架上。捧出一個小匣子,小匣子上繫着一根黃色的綢帶,王樸解開綢帶打開匣子,取出一軸畫卷,小心翼翼鋪開在書桌上。

八個腦袋一齊湊了過去。

在侯大勇眼裡。這就是一幅普通地山水畫,有樹、有山、在太陽及倒影,還有江水和小舟,顏色有綠有紅,除了古色古香以外,並無什麼奇特之處,看了幾眼後,他第一個從畫卷上擡起頭。

王樸地藏書相當豐富,除了常見的孔孟之書外,還兵書、歷數及一些音律方面的書籍,一個人的書架能反映他的學識及品性,看了王樸地書架,侯大勇有些慚愧,自己的書架和王樸地相比,實在顯得很沒有文化。

“這是李思訓的真跡啊。”司徒詡輕聲說了一句。

薛居正點點頭道,他的歷史底子極爲厚實,接着司徒詡道:“確實是李思訓的真跡,李思訓是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戰功聞名於時,曾任過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其子李昭道稱爲小李將軍,李思訓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髮,獨樹一幟,法度謹嚴、意境高超。”

荊浩如好酒之人飲了百年沉釀一般,看得極爲舒暢,他十分愛惜書畫,並不用手去觸摸,只是盯着畫軸一寸一寸地看,他讚許地對着薛居正說道:“李思訓地畫,多見於宮庭,民間流傳甚少,我這是見到他的第三幅畫了,另外兩幅是《春山圖》和《海天落照圖》,你們看這幅畫,遼闊的水面波光泠泠,幾隻帆船飄浮在江面,水畔地山石間樹林繁茂,樹林下有靜靜在有幾個院落,幾個農家之人在江邊眺望,好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另外幾個文人,隨着荊浩的解說,搖頭昂腦品味着畫中的意境。

侯大勇沒有想王樸請了這麼多文人,整個午餐,可用“如坐斜氈”來形容侯大勇的心情,文人們喜愛的酒令、詩詞歌賦恰巧是侯大勇的弱項,他沒有參與文人們地酒令,要了一壺老酒,自顧自喝酒。

王樸是主人,和侯大勇連碰了三大碗,司徒詡、薛居雖是文人,也是官場中人,見侯大勇有些落落寡合,也上前來敬了幾碗酒。以荊浩爲首的四個文人,卻在不經意間,把對侯大勇的輕視之意卻露在了臉上。

“要說詩詞歌賦畫,江北稍遜一籌,馮延巳爲人來官都不怎麼樣,卻作得一首好詞,你看這首《謁金門》: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援紅杏蕊。鬥鴨闌干遍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荊浩是坐中最有名望的文人,在席上講起了南唐的詩詞,

他見衆人都在認真聽,又道:“還有,顧閒中所作《韓熙載夜宴圖》,技法堪稱精湛嫺熟,我輩自愧不如。”

侯大勇本來獨自喝酒,聽到馮延巳,不覺冷哼了一聲。

這一聲冷哼,恰被坐在侯大勇身邊地張爭,張爭跟着荊浩隱居太行山洪谷,和荊浩是半友半徒,敢是敬重荊浩,他聽到侯大勇的冷哼“心裡極爲不惑之年爽。

隱士名聲一般都甚好。屬於社會知名人士,偶爾做些狂妄之事,各地官吏也往往能夠權容乃侯大勇在邊關苦戰的時候,他在太行山上俗風而歌,古代信息傳播極不方便,在鳳州。提起侯大勇無人不知無不不曉,而在達官貴人如雲的大梁,侯大勇不過是衆多節度使中的一員,張爭對侯大勇的成長之路並不十分了解,想當然地認爲侯大勇是憑着符皇后的關係而居於高位。

張爭藉着酒意,開始斜着眼睛看人了,來到侯大勇身邊,有些嘲諷地道:“節度使溫文爾雅。定是文武雙全,可有大作,讓我等開開眼界。”

王樸和侯大勇相交以來,對其政治見解、軍事策略佩服得緊,但他從來沒有聽過侯大勇呤詩論詞。侯大勇地位甚高,又是他地客人,王樸不願意見到他出醜。打斷張爭的說,道:“節度使鎮守西北邊關,屢敗強敵,我等今日有閒心在些呤詩賦詞,要多多感謝節度使和浴血奮戰的黑雕軍。”

司徒詡是吏部侍郎,知道侯大勇和黑雕軍的威名全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道:“節度使率領黑雕軍在高平、鳳州屢戰屢勝。西域諸敵聞風,收復唐時就失去土地隴西,令人十分神往。”

張爭很有些倔強,見王樸和司徒詡都幫着侯大勇說話,微紅着臉道:“今日只談風月。不議國事,在下只不過心儀節度使而已。”

侯大勇對詩詞確實不在行,要讓他當場呤詩作詞,實是極難事。可是,張爭不知趣地爭辯,倒將了他一軍,侯大勇明白,即使有王樸和司徒詡的解釋,今天若不整出一首詩詞出來,當真會被這些文人們所看輕,此事若在大梁城內傳開,雖說對仕途沒有影響,可在爲數衆多地讀書人眼中,自己就真是一個魯莽武夫的形象了。

侯大勇沉聲道:“江南的詩詞賦畫再好,可奸臣當道,每到荒年,江南百姓還不是一樣流離失所,在災民眼裡,再好的詩詞也抵不上一碗稀粥。”

馮延巳是江南著名詞人,爲官爲人十分讓人不齒,他在政治上極爲跋扈,拉幫結派,排斥異己,江南吏治敗壞,他負有很大責任,這些事情,在大周朝都不是秘密。侯大勇此語一出,在座諸人都覺得此話甚不入耳,可是事實擺在面前,一時也不好反駁。

侯大勇又道:“要說呤詩作詞,誰又不會來上幾句,既然張郎想聽,我就以剛纔見過的江水來上一首吧。”

王樸從來沒有聽過侯大勇呤詩作詞,有些擔心地看着他,但是侯大勇話已出口,他也不好阻止。

侯大勇瀟灑地揹着手,在大廳轉了幾步,然後沉聲呤道: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叄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明月

這是一代大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侯大勇情急之下,盜用了這千古絕唱。在座諸人皆是識貨之人,侯大勇呤畢,衆人都沉浸在詞中深遠的意境中。

荊浩猛地一拍桌子,道:“好詞,好詞,此詞一出,江南諸子遠遠遜色了。”又道:“快拿筆來,我的畫意來了。”

王樸這時纔回過味來,聽到荊浩地叫喊聲,道:“浩然兄,請進書房吧。”

荊浩急急忙忙地跟着僕人進了王樸的書房,然後關了書房,回味着侯大勇所呤詞句的意境,只覺畫意狂涌。

侯大勇唸完詞句後有些慚愧,自己這一盜版不要緊,蘇軾名下必然會少了一首名作,“只盜版一首,下不爲例。”侯大勇在心裡下了決,心。

侯大勇神色肅然地向王樸和衆人作了一個團揖,“剛纔斗膽作上一詞,實在是獻醜了,酒足飯飽,就此別過。”

王樸嘆了一口氣,道:“我們這幾個文人,平日裡自負才高,不想侯郎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我敢斷然,此詞不久以後定會傳唱於大江南北。”

王樸、司徒詡和薛居正把侯大勇送至大門,回到大廳裡,張爭等三人默不作聲地坐着,司徒詡見氣氛有些尷尬,轉移話題道:“剛剛聽了一首絕妙好詞,等一會又能看到浩然兄的精美畫作,可真是不虛此紇”

荊浩拿起畫筆,整幅畫一氣呵成,他放下筆後,仔細看了一會,極爲滿意,在畫上題了四個三個字:匡盧圖。

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370章 蕩盡羣雄(四十八)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4章 黃牛軍寨第211章 決戰幽雲(二)第201章 廟堂之高(三十一)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8章 確定名分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15章 城市規劃第212章 決戰幽雲(三)第83章 風雲再起(六)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28章 姐姐病了(一)第358章 蕩盡羣雄(三十六)第5章 道士陳摶第7章 富貴生活第263章 鹿死誰手(二十六)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140章 爭奪河套(五)第343章 蕩盡羣雄(二十一)第97章 鏖戰西北(十)第126章 經營同心(十二)第345章 蕩盡羣雄(二十三)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4章 黃牛軍寨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第244章 鹿死誰手(六)第307章 南下之路(二十二)第11章 山雨欲來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132章 經營同心(十八)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2章 開辦實業第24章 決戰鳳州(八)第145章 爭奪河套(十)第178章 廟堂之高(五)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8章 詔令出征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10章 借刀殺人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18章 決戰鳳州(二)第321章 南下之路(三十六)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237章 決戰幽雲(二十八)第315章 南下之路(三十)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1章 首戰告捷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53章 回鶻商隊(一)第179章 廟堂之高(六)第57章 回鶻商隊(五)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76章 回到大梁(八)第310章 南下之路(二十五)第364章 蕩盡羣雄(四十二)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231章 決戰幽雲(二十二)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291章 南下之路(六)第3章 鋒芒初露第138章 爭奪河套(三)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20章 郭府壽宴第13章 火燒糧倉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57章 爭奪河套(二十二)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14章 再襲敵軍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359章 蕩盡羣雄(三十七)第304章 南下之路(十九)第224章 決戰幽雲(十五)第6章 初到大名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16章 經營同心(二)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321章 南下之路(三十六)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247章 鹿死誰手(十)第334章 蕩盡羣雄(十一)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
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370章 蕩盡羣雄(四十八)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4章 黃牛軍寨第211章 決戰幽雲(二)第201章 廟堂之高(三十一)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8章 確定名分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15章 城市規劃第212章 決戰幽雲(三)第83章 風雲再起(六)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28章 姐姐病了(一)第358章 蕩盡羣雄(三十六)第5章 道士陳摶第7章 富貴生活第263章 鹿死誰手(二十六)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140章 爭奪河套(五)第343章 蕩盡羣雄(二十一)第97章 鏖戰西北(十)第126章 經營同心(十二)第345章 蕩盡羣雄(二十三)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4章 黃牛軍寨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第244章 鹿死誰手(六)第307章 南下之路(二十二)第11章 山雨欲來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132章 經營同心(十八)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2章 開辦實業第24章 決戰鳳州(八)第145章 爭奪河套(十)第178章 廟堂之高(五)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8章 詔令出征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10章 借刀殺人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18章 決戰鳳州(二)第321章 南下之路(三十六)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237章 決戰幽雲(二十八)第315章 南下之路(三十)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1章 首戰告捷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53章 回鶻商隊(一)第179章 廟堂之高(六)第57章 回鶻商隊(五)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76章 回到大梁(八)第310章 南下之路(二十五)第364章 蕩盡羣雄(四十二)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231章 決戰幽雲(二十二)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291章 南下之路(六)第3章 鋒芒初露第138章 爭奪河套(三)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20章 郭府壽宴第13章 火燒糧倉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57章 爭奪河套(二十二)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14章 再襲敵軍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359章 蕩盡羣雄(三十七)第304章 南下之路(十九)第224章 決戰幽雲(十五)第6章 初到大名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16章 經營同心(二)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321章 南下之路(三十六)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247章 鹿死誰手(十)第334章 蕩盡羣雄(十一)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