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

大周禁軍雖然號稱爲大周第一強軍,但是,禁軍中的騎兵臼耐餅不高,鐵騎軍是北伐先鋒軍,二萬人的部隊中有騎兵四千,這個比例和其他部隊相比已是極高的。

大周馬匹缺少的主要原因還是產馬地的逐步丟失,這個惡果在唐時已經顯現,當時安西諸軍承擔着極爲繁重的邊防任務,但是安西諸軍的馬匹比例極少,據《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略雲:安西節度使,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管戍兵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匹。而戰馬比例最高的是河西諸軍,河西節度使有軍隊七萬三千人,戰馬有一萬九千四百匹,比例也就有27%左右。

大周此時尚未統一,又丟掉了幽雲十六州,戰馬來源比之唐朝更有不足,禁軍中騎兵比例能達到208,已是極爲難得了。

只有黑雕軍是衆軍的例外,黑雕軍長年鎮守西部邊境,收服了渾末部吐番人和清水河流域,得到了極爲良好的產馬地,因此,黑雕軍就如一直胡人軍隊一樣,騎兵佔了部隊的絕大多數。

一千禁軍騎兵,在何五郎的率領之下,沿着拒馬河西岸,直撲易縣北部的瓦橋渡口。

柴榮北伐的戰術分爲二步,第一步就是收服拒馬河南岸的三關三鎮,而且他並沒有按照常理出招,而是以拒馬河爲界,最先攻取最爲北邊的益津關和瓦橋關,另外派出一支奇兵在拒馬河沿岸襲擾敵軍,切斷拒馬河兩岸契丹軍的聯繫,若順利佔領了益津關和瓦橋關,則益津關和瓦橋關更南面的莫州、瀛州和淤口關就被周軍完全包圍,成爲甕中之鱉。按照大周派往契丹細作的情報,三關三鎮均爲漢將,在被包圍的不利情況之下,十有八九會選擇投降。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也是侯大勇向柴榮進獻之計。

何五郎臉上有一道長長的傷痕,還沒有完全結疤,這道傷痕使何五郎原本五官分明的面孔顯得頗有些猙獰,他嘴上罵罵咧咧,“想休息,沒門,除非馬匹累了。”何五郎雖是初來乍到,可是他一臉兇相。倒也鎮得住同樣是久經沙場的禁軍軍士。何五郎從靈州南下之時,選了十名和他性格相投的部下,都是敢於猛衝猛打的漢子,這十名漢子騎術精絕,騎着清一色的若爾蓋精壯戰馬,默不作聲地跟在何五郎身後。

蘇文森手下騎兵一百人,幾乎全是留在禁軍中的一千黑雕軍殘存下來的老兵,執行完阻殺任務之後,他們如今也成了何五郎的部下。蘇文森對於楞頭青何五郎,原本還有一絲不服氣。可是通過一天行軍。見何五郎雖然蠻橫,但是排兵佈陣、調度人馬均合法度,完全是一派大將風範。並非純粹的莽撞之人,心氣稍平。

一千騎兵馬不停蹄,從寧州出發,不過兩天,就趕到了易州北面的瓦橋渡口。

瓦橋渡口位於拒馬河上游,河水並不是很寬,平時水淺之時,可以涉馬而過,瓦橋渡口是易州通往涿州最重要的渡口,只要堵住了瓦橋渡口。易縣地契丹軍則無法北逃。

站在瓦橋渡口,除了少量遊騎外,衆騎都下馬休息,何五郎皺着眉頭看着周邊的地形,一言不發。

何五郎來到禁軍之後,成爲鐵騎軍左廂副都指揮使,是吉青陽的直接手下,吉青陽在涇州之時,就見識過拼命五郎的手段。知道他是一員不要性命的猛將,因此,把搶佔瓦橋渡口這一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了何五郎。因爲鐵騎軍本身騎兵只有四千人,還有奪佔益律關的任務,何五郎就只帶了一千騎兵搶奪瓦橋渡口。

“我們是騎兵,如何守這鳥橋,把這幾支小船燒掉,到易縣城下和契丹軍決戰。”何五郎在心中稍有猶豫,終於決定放棄死守瓦橋渡口,而採取更加靈活的戰術。

何五郎率領的一千人,是禁軍兩個營,按禁軍編制每營五百人,設一個指揮使,一千人就有兩個指揮使,一爲婁敬,另一爲吳顯,這兩人是趙匡胤的心腹手下,平時唯趙匡胤馬首是瞻,他們對於吉青陽、何五郎等一干邊將,心中並不服氣。

這一次,何五郎帶隊數百里奔襲,沒有多少休息時間,已讓他們苦不堪言,此刻聽了何五郎之言,婁敬和吳顯對視一眼,婁敬梗着腦袋道:“我等地任務是防守瓦橋渡口,輕易離開這裡,若丟了渡口,是要掉腦袋地。何況我們只有一千人,如何能與易縣守軍決戰,這不是擺明了去送死。”

何五郎按下性子,解釋道:“易縣有契丹軍五百人,另有漢軍四千人,實力頗爲雄厚,若他們發現我們佔據了瓦橋渡口,全力來進攻,我們守得住嗎?”

婁敬和吳顯兩人沒有答話。

“既然守不住,不如我們主動進攻,把易縣守軍殲滅在城外,只要擊敗易縣守軍,這瓦橋渡口就根本不用守了。”何五郎投軍以來,每戰都要進攻,在他的頭腦中,很少有死守一地的概念。

婁敬同樣是一個楞頭青,他從心裡瞧不起來自靈州地何五郎,聽完何五郎的解釋,依然不服,道:“這是亂命,恕末將不服。”

何五郎半眯着眼睛,盯着婁敬,臉上刀疤在輕微地抽*動。何五郎身邊的親衛熟悉何五郎的脾氣,到此時,已悄悄地手放在刀柄之上。

何五郎“嘿、嘿”笑道:“原來如此。”話音未落,只見刀光一閃,婁敬碩大的頭顱已經飛上了天空,何五郎所用的侯家刀極爲鋒利,頭顱落地之後,婁敬的身體仍然立着馬上,鮮血“突、突”地往外直涌。

吳顯沒有料到何五郎如此狠辣,呆呆地看着婁敬的屍體。

何五郎手舉長刀,在馬上大喊:“我是虎騎左廂副都指揮使,婁敬臨陣違令,已被我斬於馬前,誰敢違命,定斬不饒。”

十名親衛均手持長刀,齊聲大呼:“誰敢違命,定斬不饒。”

蘇文森沒有想到何五郎居然變得如此蠻橫。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婁敬雖然官職不高,因爲曾是趙匡胤的親衛,深得趙匡胤地信任,在禁軍中向來目高於頂,沒有想到,一言不合就命喪瓦橋渡口。

何五郎已來到了吳顯馬前,他用比刀子還是鋒利的眼光。盯着吳顯,道:“吳指揮使,你說婁敬該不該死?”吳顯看着何五郎臉上扭曲的傷疤,又用眼睛餘光看着還有滴血的長刀,心知若自己要違反軍令,必然和婁敬一樣的下場,只得道:“婁敬違反軍令,該死。”

按大周律,臨陣之際,違反軍令者斬。何五郎作爲虎騎左廂副都指揮使。確實有權斬殺不聽將令地婁敬。

何五郎大聲下令道:“任命蘇文森爲指揮使,接替婁敬的職務。”蘇文森一愣,沒有想到何五郎爲如此安排。何五郎見蘇文森沒有答話。怒道:“蘇文森。”蘇文森這才清醒過來,提馬上前,在馬上恭敬地行了一個軍禮,道:“末將接令。”

何五郎扯開喉嚨,對着衆位禁軍軍士道:“大丈夫上了戰場,就把腦袋提在了手上,橫豎都是一刀,要死,就要死得轟轟烈烈,好兒郎們。跟我殺敵去。”

一千禁軍軍士,轟然應諾。

易州守將也是一員漢將,名爲李延壽,他正在懶洋洋地睡在牀上,身旁是滑膩如玉的南唐小女,這個小女是鹽商吉慶送給他的,鹽商吉慶控制着幽雲十六州地私鹽買賣,和各州的守將極爲熟悉,李延壽是極爲好色之人。特別喜歡江南女子,吉慶每次南行,總要給他選一兩個絕色江南美女。

昨日,李延壽得到了這名江南女子,頓時歡喜異常,他是一個懂是品味生活之人,親自爲這名江南女子洗浴,然後,讓這名江南女子披一層薄紗,爲其端菜送酒。一晚上,極爲享受之能事,因而,天已到午時,李延壽還在趟在牀上,他一動不動地平趟着,而那名江南女子正跪在牀頭,眼中帶淚地舔吸着李延壽的命根子。

李府大門口,副將李侍力急得直搓手,他對站在一旁的管家道:“李刺史還有多久起牀,火燒眉毛了,快去請他起牀。”李侍力是李延壽地族人,平日深得李延壽的信任,此時,城外出現了一股二三百人的周軍,雖然人數不多,可是數十年來,在易州從來沒有出現大周軍隊,這一股周軍神不知鬼不曉地出現在陣地上,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又過了一會,急火攻心的李侍力終於忍不住了,他推開管家,道:“此事非同兒戲,你莫要攔我了,若將軍怪罪下來,我一力承擔。”

管家不敢再阻攔,他小聲嘀咕道:“將軍發怒,別怪小人沒有提醒。”李侍力在門外道:“將軍,有緊急軍情。”李延壽在歡喜之時最討厭有人打擾,他沒有理會外面的李侍力,用手繼續撫摸着南唐女子的秀乳,道:“不要停,用力點。”

李侍力見將軍在裡面沒有理睬,又道:“城外發現了周軍。”李延壽聞言一驚,道:“有多少?”“估計二三百人。”正在此時,李延壽突然全身一緊,他已到了興奮的頂點,就用一隻手狠狠地按着南唐女子,一隻手在女子身上使勁的捏壓,南唐女子苦不堪言,她不敢反抗殘忍的將軍,只有默默地忍受着。

李延壽發泄完之後,一腳就把南唐女子踢開,道:“給我滾出去。”南唐女子用一件衣服罩着身體,急匆匆開門出去,到了自己的房間,連忙取過一個盆子,把滿嘴污穢吐在盆裡,吐完之後,另一個女子遞給她一杯水。

等到嘴裡東西清理乾淨,南唐女子才發現身體痛得鑽心,低頭看時,身體全是烏黑一片。這名南唐女子本是杭州地一戶大戶人家地娘子,全家人一齊到城外踏青,她留戀幾株漂亮的花朵,不知不覺與大家走得有些開了,正在此時,只覺眼前一黑,醒來之時,已在海船之上,在船上,她多次尋死,那些賊人看得極緊,讓其尋死不能。

李延壽穿戴整齊地出了門,他也是一員老將,聽到周軍到城下,也覺事態嚴重,道:“跟我上城牆。”

蘇文森帶着兩百騎,就在城外大呼小叫,把守將李延壽的八輩子祖宗全部問候了一遍。

李延壽不爲所動,他仔細觀察着這一支周軍小隊,道:“周軍戰馬向來不多,這一支周軍全是騎兵,看來定是誘餌,想把我們騙出城去,小兒之計也。”

李侍力是李延壽地族人,在易州軍中享有勇將之名,他建議道:“任由周軍辱罵,我們不敢出城,會損了軍士們的士氣,不若由末將率千人隊,出去驅趕他們,另外,派幾個斥候到益津關去打探消息。”由於周軍前期隱蔽了戰略意圖,契丹各軍都以爲周軍要和西蜀交戰,沒有與周軍作戰的準備,周軍又嚴密封鎖了邊境線,所以,契丹各軍對於周軍的攻勢都有些措手不及,此時,易州契丹軍還不知道寧州已被周軍攻佔。

李延壽沉吟了一會,點頭同意了李侍力的建議,又道:“這隻周軍全是騎兵,你就派蕭子珏領五百騎兵帶出去,你給蕭子珏講清楚,把周軍趕走就行了,敵情不明,不可輕易離城。”

易州地理位置極爲特殊,它的西面不遠處就是北漢,北漢雖是契丹的附屬國,但是,雙方不時也有矛盾,因此,契丹人在易州駐守了五百騎兵,作爲一支機動力量,這五百騎兵駐守在易州,名義上受到李延壽節制,五百騎兵的頭領叫蕭子珏,是蕭太后一族,曾是大遼宮衛兵將領,耶律述律掌權之後,太后一族被貶甚多,蕭子珏就被貶到了易州領兵。

蕭子珏對於李延壽向來是敷衍了事,他早在城牆上看了許久,早已心癢難禁,得令之後,帶着五百鐵騎來到城門處,當吊橋“嘎、嘎”落地,五百鐵騎就朝周軍撲了過去

第51章 回鶻大軍(五)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360章 蕩盡羣雄(三十八)第249章 鹿死誰手(十二)第247章 鹿死誰手(十)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3章 火燒糧倉第190章 廟堂之高?(十八)第135章 經營同心(二十一)第235章 決戰幽雲(二十六)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3章 大軍奇襲第2章 神出鬼沒第347章 蕩盡羣雄(二十五)第9章 疑雲重重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56章 爭奪河套(二十一)第348章 蕩盡羣雄(二十六)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第369章 蕩盡羣雄(四十七)第169章 爭奪河套(三十四)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292章 南下之路(七)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4章 黃牛軍寨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14章 再襲敵軍第164章 爭奪河套(二十九)第17章 決戰鳳州(一)第2章 草原生活第336章 蕩盡羣雄(十三)第311章 南下之路(二十六)第13章 火燒糧倉第35章 大梁城內(一)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122章 經營同心(八)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2章 黑雕新軍第366章 蕩盡羣雄(四十四)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127章 經營同心(十三)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38章 節度三州第15章 侯府家事(一)第1章 飛機失事第106章 清水河畔(三)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214章 決戰幽雲(五)第326章 蕩盡羣雄(三)第32章 決戰鳳州(十二)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73章 回到大梁(五)第224章 決戰幽雲(十五)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63章 奇襲隴西(三)第244章 鹿死誰手(六)第6章 糧食問題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37章 蕩盡羣雄(十四)第284章 鹿死誰手(四十八)第216章 決戰幽雲(七)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310章 南下之路(二十五)第139章 爭奪河套(四)第371章 蕩盡羣雄(四十九)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85章 風雲再起(八)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16章 酒樓餞行第4章 西軍風波第218章 決戰幽雲(九)第2章 開辦實業第265章 鹿死誰手(二十八)第167章 爭奪河套(三十二)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360章 蕩盡羣雄(三十八)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200章 廟堂之高(三十)第225章 決戰幽雲(十六)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145章 爭奪河套(十)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5章 遇到商隊第1章 救濟難民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343章 蕩盡羣雄(二十一)第329章 蕩盡羣雄(六)第276章 鹿死誰手(三十九)
第51章 回鶻大軍(五)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360章 蕩盡羣雄(三十八)第249章 鹿死誰手(十二)第247章 鹿死誰手(十)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3章 火燒糧倉第190章 廟堂之高?(十八)第135章 經營同心(二十一)第235章 決戰幽雲(二十六)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3章 大軍奇襲第2章 神出鬼沒第347章 蕩盡羣雄(二十五)第9章 疑雲重重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56章 爭奪河套(二十一)第348章 蕩盡羣雄(二十六)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第369章 蕩盡羣雄(四十七)第169章 爭奪河套(三十四)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292章 南下之路(七)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4章 黃牛軍寨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14章 再襲敵軍第164章 爭奪河套(二十九)第17章 決戰鳳州(一)第2章 草原生活第336章 蕩盡羣雄(十三)第311章 南下之路(二十六)第13章 火燒糧倉第35章 大梁城內(一)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122章 經營同心(八)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2章 黑雕新軍第366章 蕩盡羣雄(四十四)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127章 經營同心(十三)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38章 節度三州第15章 侯府家事(一)第1章 飛機失事第106章 清水河畔(三)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214章 決戰幽雲(五)第326章 蕩盡羣雄(三)第32章 決戰鳳州(十二)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73章 回到大梁(五)第224章 決戰幽雲(十五)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63章 奇襲隴西(三)第244章 鹿死誰手(六)第6章 糧食問題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37章 蕩盡羣雄(十四)第284章 鹿死誰手(四十八)第216章 決戰幽雲(七)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310章 南下之路(二十五)第139章 爭奪河套(四)第371章 蕩盡羣雄(四十九)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85章 風雲再起(八)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16章 酒樓餞行第4章 西軍風波第218章 決戰幽雲(九)第2章 開辦實業第265章 鹿死誰手(二十八)第167章 爭奪河套(三十二)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360章 蕩盡羣雄(三十八)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200章 廟堂之高(三十)第225章 決戰幽雲(十六)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145章 爭奪河套(十)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5章 遇到商隊第1章 救濟難民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343章 蕩盡羣雄(二十一)第329章 蕩盡羣雄(六)第276章 鹿死誰手(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