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決戰幽雲(十一)

瓦橋關距離固安渡口足有百里,龍捷都指揮使袁彥得令後,匆忙率領着龍捷左廂軍一萬人馬,馬不停蹄地朝固安渡口撲去。

固安渡口,將是大周主力渡過拒馬河的主要渡口。

龍捷右廂都指揮使趙晁帶着臨時徵集的數千百姓緊隨其後,趙晁在高平之戰時,因勸阻柴榮而差點被殺,高平之戰獲勝以後,柴榮怒氣稍歇,他知道趙晁也是一片忠心,便將趙晁放了出來,不過,趙晃還是因爲此事被貶出禁軍,在邊鎮鬱郁不得志數年,這次重組禁軍,趙晁自己也沒有想到,陛下居然並沒有忘記他,任命自己爲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趙晁來到新禁軍以後,整軍訓練十分賣力,他原本是禁軍將領,這些事情做起來自然輕車熟路,龍捷右廂軍很快也就象模象樣了。

此時,一萬軍士和五千百姓混在一起,部隊行進速度就如蝸牛一般,趙晁騎在馬上,不停地呼來換去。

這些百姓全是瓦橋關和益津關臨時徵調的,他們雖是漢人,卻受到契丹人二十多年的統治,對大周軍還很有成見,趙晁出發前,侯大勇專門到軍中交待了一番,嚴令對這些百姓動粗,所以趙晁儘管心中着急,口中也只是罵罵咧咧,終究沒有動用鞭子。

走了三十多裡地,不少百姓吵着要休息,這下可把趙晁惹怒了,他甩了一個響鞭,打得一個年輕力壯的懶漢如被踩了尾巴的狗一樣,猛地跳將起來,趙晁罵道:“軍士們是負重行軍,猶自不歇,誰敢再坐在地下,莫怪老子翻臉不認人。”趙晁任邊將之時,和蜀人多有接觸,因此。“老子”等詞也用得極爲順溜。

衆百姓見周將發橫,也就不敢再鬧。

在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九三六年,當時後唐廢帝李從珂調石敬塘爲天平節度使,石敬塘的部將劉知遠勸其不從,石敬塘虛其兵不足以與李從珂對抗,參軍桑維翰便提議借兵於契丹。石敬塘借兵心切,竟然主動割讓了幽雲十六州。從九三六年到九五九年。幽雲十六州已被契丹佔據了二十三年,在徵調的數千老百姓中,大部分都是三十歲以下之人,他們心中的朝廷向來都是契丹朝廷,此時突然出現的周軍和大周朝廷,讓他們感到深深的恐懼,幸好周軍並不是十分粗暴,雖然不停地催促前進,雖有軍官動手打人,但是和契丹軍人相比已是好了許多。

當劉重進和趙晁兩部在固安渡口匯合以後。立刻開始着手搭建浮橋。橋對岸不時有小股契丹騎兵出現,負責保護施工的劉重進根本不理會這些騎兵,只在南河岸佈置了百名弩手。控制住道口,強弩正是騎兵地天敵,這些騎兵試着接近架橋的渡口,被強弩一陣亂射,只得悻悻而退。

按照幽州守將蕭思溫的命令,拒馬河北岸遼軍主力均已朝幽州集中,在拒馬河北岸只留有少數騎兵,他們人數太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周軍在拒馬河南岸安營紮寨。

柴榮是一個心細如髮、事必躬親之人,所以他在下詔毀佛以後。他纔會親自去劈佛象,纔會親自去規劃開封的城市擴展,此時,北伐大軍挺進幽州,固安渡口是一個快捷通道,柴榮等到龍捷都指揮使袁彥離開之後,心中總是牽掛此事。

五月三日,柴榮帶着侯大勇諸人,去視察百里以外的固安渡口。

固安渡口距離瓦橋關有一百餘里。就算是健馬飛奔,也要花好幾個時辰,侯大勇從靈州回到大梁以後,長期跟隨有柴榮左右,深知柴榮的脾氣,當柴榮下定決心以後,他就停止勸阻,而是積極做好應對之策,侯大勇帶上劉黑彀、柳江婕等十名最好的弓箭手,備好戰馬,緊跟在身邊,以防備路上遇到不測,畢竟拒馬河南岸是新近佔領的,很多情況還摸不準確。

柴榮銀盔白甲,帶着五百精騎,精神抖擻地朝固安渡口奔去,奔了三個時辰,來到一條窄窄地小河邊,衆人下馬休息。

按照一般常識,深入敵境以後,水井之水不能輕易亂喝,因爲極有可能被敵人下毒,但是,流動的小河水不般卻沒有問題,軍士們下馬之後,就在河邊喝水擦臉。

柴榮九五之尊,專門有特製的水囊,他頭上有一些細汗,坐在河邊,喝着水囊中清洌的井水。

供奉官趙匡義帶着五十名騎手,散佈在小河四處,爲大隊人馬擔任警戒。巡視了一圈,沒有任何異常情況,趙匡義有些內急,便下馬放水,趙匡義和趙匡胤不同,從小喜愛讀書,因此,在衆多不通文墨供奉官裡面顯得卓而不羣,他背過身,這纔對着一叢亂草開始放水。8816口2

趙匡義一邊想着心事,一邊舒服地放着水,他的眼光也就順着水道移動,突然,他看到了草叢中的一雙眼睛,趙匡義反應極爲迅捷,立刻往後一跳,道:“什麼人?”關掉水龍頭的同時,把腰刀抽了出來。

草叢中站起來兩個人,鬍子拉喳的,也看不清楚真實年齡,其中一人身上已被淋溼了一大塊。

趙匡義手下的禁軍軍士聞聲把兩名男子圍了起來。

趙匡義放水正在酣處,被意外打斷,還把衣服弄髒了,這讓他十分惱怒,“你們是什麼人,爲何偷偷摸摸藏在草叢裡?”

兩人相貌普通,站在原地瑟瑟發抖,一名留着鬍鬚的漢子道:“我們是陳家村的人,在河邊鉤魚,見到大軍來了,心中害怕,所以藏在草叢中。”軍士們從兩人身上也沒有搜出來什麼東西,只有一些黑黑地食物。

趙匡義一聲喝斥,早已驚動了柴榮和侯大勇,侯大勇放下水囊,看着押過來的兩個人,稟道:“陛下,讓臣去審問他。”

侯大勇盤問了兩人幾句,依然沒有破綻,就對身邊一位降將王洪道:“王將軍,你看這兩人是什麼人?”

王洪身邊禁軍服飾,混在衆多禁軍軍官中。此時聽到侯相點名,就走上前來。那名鬍鬚男子看到王洪,眼神突然出現了一些慌亂,卻很快就鎮靜下來。王洪走到兩人身邊,極有經驗地摸了摸兩人的右手掌,道:“手指上地老繭不薄嘛。”那鬍鬚男子連忙道:“我是陳家村的人,村長是陳紹金,我和小侄喜歡上山打獵。常用弓箭,自然有老繭。”

契丹人佔據了幽雲十六州以後,契丹人在漢化,漢人同時在契丹化,村民務農同時,也跟着契丹人上山打獵,這鬍鬚男子所言不假。王洪就對侯大勇道:“這裡的村民都這樣,或農或獵,沒有什麼異常”

正說到這,王洪忽然看到軍士手中拿着的食物。就取過來仔細瞧了瞧。王洪用手分開這些亂七八糟的食物,眼光一亮,取過一個黑條形的食物。放在鼻子上聞了聞,道:“契丹人喜歡吃鼠狸,這就是風乾地鼠狸肉,漢人們從來不吃此肉,更不會把風乾的鼠狸肉夾在食物中,這兩人是契丹人無疑。”

侯大勇點點頭,問那名鬍鬚男子,道:“誰派你來的?”

那名鬍鬚男子被人識破了身份,就閉口不言,侯大勇沒有更多的時間浪費在審訊之上。他對着文靜地趙匡義道:“趙供奉官來審問?”

趙匡義聞言走了過來,重複了一遍,“誰派你來的?”那名鬍鬚男子緊閉着眼,一言不發。趙匡義猛地一揮手中的腰刀,鬍鬚男子慘叫一聲,手臂已掉落在地,趙匡義輕蔑地看了一眼痛苦嚎叫的鬍鬚男,對手下道:“把他帶到一邊去,莫要惹人心煩。”趙匡義原本要說“莫要惹陛下心煩。”話剛到口邊,想到侯相地囑咐,便連忙改口。

鬍鬚男被帶到了另外一邊,他嚎叫了幾聲,很快就沒有了聲音。另一名男子已是滿臉蒼白,渾身篩糠,趙匡義走到他面前,輕聲道:“斷了手臂,也不知以後日子怎麼過,你可要好好想一想。”剩下的那名男子神經很快就崩潰了,他蹲在地上,“嗚、嗚”哭了幾聲,完全交待了自己的身份。

這兩名男子確實是幽州契丹軍派出來的探子。

周兵突然發兵,幽州守將蕭思溫事先沒有得到一點警訊,當週軍攻下益津關以後,他才知道周軍北伐,心驚膽戰中,他派出大量斥候渡過拒馬河,探聽周軍虛實。這兩名男子都是低級斥候,掌握不了什麼核心機密,侯大勇卻極有興趣,就如後世第一次見女婿面的丈母孃,把兩名男子地根底打探得一清二楚。

“這名契丹人所言和我們掌握的情況相差不大,蕭思溫膽小如鼠,不敢與我軍作戰,他把四萬契丹軍全部集中在幽州城內,固守援軍,目前只有一路援軍,從奉聖州趕來的四千騎兵,這四千騎兵並未進城,估計是遊動在清沙河一帶。

柴榮臉色頗有些凝重,道:“援軍來得好快,如果不出意外,西京耶律大光的人馬,中京蕭鐵奴的兵馬,還是耶律述律所率領地御帳親軍,都可能在十天之內到達幽州,屆時契丹城內外將會有七八萬人馬,實力不弱啊。我們必須要按計劃儘快渡過拒馬河,只有趁着契丹援軍未到之時,奪取古北口、德勝口等幾個險關,才能把援軍頂在幽州城外,孤立幽州軍。”

砍殺了兩名奸細,五百騎兵重新上馬,繼續向固安渡口飛弛。趕到固安時,柴榮所率五百騎兵已是大汗淋漓,戰馬亦盡顯疲態。8816口2

此時,二萬龍捷軍在拒馬河邊安營紮寨,所有軍士都在營寨內休息,並不準隨意出寨,五千老百姓在一名中年人地指揮之下,在拒馬河上搭浮橋。這名中年人叫姚成林,是軍器監主薄,長於架橋,在大軍北伐之時,考慮到要在拒馬河上架橋,就把姚成林帶到軍中。

幽州被契丹佔領之後,由於契丹人並不着力墾田,二十多年來,在拒馬河沿岸蓄留了不少樹木,姚成林就拿人就地取材,砍伐樹木架浮橋,此時各種材料準備齊全,已經開始架設浮橋。

袁彥、劉重進、趙晁都是禁軍老將,對於柴榮帶五百騎突然到固安並不奇怪,幾人把柴榮迎進帳中。柴榮神情嚴肅地掃視了衆將一遍,道:“讓姚成林進帳。”

“何時能將浮橋架好?”柴榮不等姚成林行罷禮,劈頭就問。姚成林是軍器監主薄,平時根本沒有機會和陛下說話,他滿臉通紅,頗有些激動,道:“五日之內,可將浮橋架好。”柴榮搖頭道:“給你兩天時間,必須將浮橋架好,若人手不夠,可讓一部軍士參加架橋。”柴榮伸出兩根手指,道:“兩天時間,朕要見浮橋。”

姚成林腦袋飛速運轉,兩天時間雖然緊張,若晝夜不停,料來可行,就道:“臣定然督促百姓,晝夜不停,兩天之內架好浮橋。”柴榮叮嚀道:“這些百姓都是新近迴歸我朝,要盡力安撫,愛惜民力,數千百姓可分爲數批,輪流休息,這樣就不會太累。”姚成林沒有想到柴榮會想得這樣細緻,他心情激動,退出大帳之時,眼中已涌出淚花。

柴榮再次環視衆將,問道:“河對岸可曾出現契丹騎兵?”袁彥個子矮,滿臉都是深深的皺紋,他恭敬地道:“敵騎常在河對岸窺探,他們數量不多,未曾靠近,只是遠遠地看。”

從陳東的情報中柴榮已知遼軍地部署,今日和遼軍細作所言相印證,已證明陳東的情報完全準確。

柴榮嘆息一聲:“若鐵騎軍在此就好了。”

袁彥人老成精,聞絃歌而知雅意,他大聲道:“北伐以來,一直是鐵騎軍爲先鋒,功勞全讓趙大郎佔去了,此次渡河,陛下就讓老臣也當一次前鋒。”

第140章 爭奪河套(五)第77章 回到大梁(九)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314章 南下之路(二十九)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94章 鏖戰西北(七)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3章 鋒芒初露第314章 南下之路(二十九)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327章 蕩盡羣雄(四)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三百五十五 蕩盡羣雄三十三第146章 爭奪河套(十一)第229章 決戰幽雲(二十)第112章 清水河畔(九)第88章 鏖戰西北(一)第17章 決戰鳳州(一)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325章 蕩平羣雄(二)第20章 澶州城外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271章 鹿死誰手(三十四)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146章 爭奪河套(十一)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70章 爭奪河套(三十五)第282章 鹿死誰手(四十六)第155章 爭奪河套(二十)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193章 廟堂之高(二十一)第38章 節度三州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13章 大軍奇襲第23章 決戰鳳州(七)第317章 南下之路(三十二)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71章 回到大梁(三)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339章 蕩盡羣雄(十六)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275章 鹿死誰手(三十八)第75章 回到大梁(七)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70章 回到大梁(二)第361章 蕩盡羣雄(三十九)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348章 蕩盡羣雄(二十六)第282章 鹿死誰手(四十六)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236章 決戰幽雲(二十七)第130章 經營同心(十六)第317章 南下之路(三十二)第46章 節度三州(六)第230章 決戰幽雲(二十一)第167章 爭奪河套(三十二)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6章 初到大名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304章 南下之路(十九)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4章 惜惜相別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77章 回到大梁(九)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15章 接管劉府第267章 鹿死誰手(三十)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262章 鹿死誰手(二十五)第20章 郭府壽宴第6章 糧食問題第15章 高平血戰第332章 蕩盡羣雄(九)第12章 拒捕出城第112章 清水河畔(九)第2章 草原生活第313章 南下之路(二十八)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第222章 決戰幽雲(十三)第14章 突現疫情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32章 經營同心(十八)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94章 鏖戰西北(七)
第140章 爭奪河套(五)第77章 回到大梁(九)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314章 南下之路(二十九)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94章 鏖戰西北(七)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3章 鋒芒初露第314章 南下之路(二十九)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327章 蕩盡羣雄(四)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三百五十五 蕩盡羣雄三十三第146章 爭奪河套(十一)第229章 決戰幽雲(二十)第112章 清水河畔(九)第88章 鏖戰西北(一)第17章 決戰鳳州(一)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325章 蕩平羣雄(二)第20章 澶州城外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271章 鹿死誰手(三十四)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146章 爭奪河套(十一)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70章 爭奪河套(三十五)第282章 鹿死誰手(四十六)第155章 爭奪河套(二十)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193章 廟堂之高(二十一)第38章 節度三州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13章 大軍奇襲第23章 決戰鳳州(七)第317章 南下之路(三十二)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274章 鹿死誰手(三十七)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71章 回到大梁(三)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339章 蕩盡羣雄(十六)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275章 鹿死誰手(三十八)第75章 回到大梁(七)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70章 回到大梁(二)第361章 蕩盡羣雄(三十九)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348章 蕩盡羣雄(二十六)第282章 鹿死誰手(四十六)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236章 決戰幽雲(二十七)第130章 經營同心(十六)第317章 南下之路(三十二)第46章 節度三州(六)第230章 決戰幽雲(二十一)第167章 爭奪河套(三十二)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6章 初到大名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304章 南下之路(十九)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4章 惜惜相別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77章 回到大梁(九)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15章 接管劉府第267章 鹿死誰手(三十)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262章 鹿死誰手(二十五)第20章 郭府壽宴第6章 糧食問題第15章 高平血戰第332章 蕩盡羣雄(九)第12章 拒捕出城第112章 清水河畔(九)第2章 草原生活第313章 南下之路(二十八)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第222章 決戰幽雲(十三)第14章 突現疫情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32章 經營同心(十八)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94章 鏖戰西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