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章 賜婚

(阿草最後決定,不給別人留活路,呵呵……)

國武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本來,趙石只打算先把國武監監規抓起來,後來覺着國武監生員過多,其中濫竽充數者肯定不在少數。

於是,他也沒客氣,開始逼問國武監的一班教授。

隨後幾日,國武監以各種名義開革了四位教授,三百六十七名生員。”“

這個數字,真的已經不小了,小一點的書院,也就這點人,國武監一下清退了這許多人出去。

怨聲載道也是難免,國武監乃是國辦學府,當初立監之時,其實地位便與國子監相同……

一下開革出如許多的生員,牽扯到的人可不只是國武監生員的親眷,尤其是國武監這裡有些理由,也讓許多人都心生不滿,朝堂上也漸漸出現了一些風言風語。

實際上,國武監這裡的動作,已然觸動了讀書人敏感的神經,是的,開革出國武監的生員,多數都是讀書種子,他們中間有的人,甚至已經過了府試,說不定下一科便能金榜題名……

這樣的人被成羣的趕出國武監,令許多朝臣心生敵意也是在所難免之事。

自漢唐以降,治學之事,向來掌握在讀書人手裡,在兩晉時達到頂峰,九品中正制,讓士人這一階層被人們普遍的接受,聖人門生們手裡也有了最鋒利的武器。

到了隋唐年間,廢九品中正制。朝廷開始開科取士。讓出身寒門的讀書人打破了士族的桎梏。可以晉身朝野,爲國效力,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但讀書人皆習儒家之言,對其他學說言論的排斥,也漸漸更加有力了起來。

所有的宗教,其實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排外,儒學發展到今日。其實更像是一種宗教學說,雖然裡面沒有神,但卻又聖人,沒有神言,卻有聖人云。

對於壯大到今日的國武監,已然不能坐視不理,顯然,這裡是兵家學說的徒衆,如今的讀書人們,自覺不自覺的便會生出排斥之心。

之前齊子平掌管國武監。還堪溫馴,但當今日國武監中的變故。傳入一些人的耳朵裡,那麼,結果也就不問可知了。

很多人現在沉默,不等於一直會沉默下去,國武監如果越走越遠,定然會礙難重重,有教課授業之名,卻不習聖人之言,不究世事之理,不講道德禮儀,不修君臣大道,只一味的灌輸權謀殺伐,如此窮兵黷武,到底是何道理?

這還不是儒學最爲昌盛的地方,若是擱在南唐,或者是後周,國武監這樣的地方別說立起來,便是有人提議,也一定會被讀書人的口水淹死。

大秦朝堂上的騷動,並未形成規模,但也開始有重臣進言,隱約表達了對國武監之事的不滿。

這是一種理念上的衝突,無關對錯,相對於這種層面的交鋒,國武監之內的什麼文武之爭,只能說是小孩子過家家而已。

即便是晉國公趙石,在聽到一些不妙的風聲之後,也放緩了手段,讓國武監暫時平靜了下來。

實際上,他對國武監是有着一些長遠的規劃的,他不通如何治學,卻對國武監的發展,有着些清晰的認知,這不得不說很奇妙,但他的來歷,讓他確實有着與世人不太一樣的眼光……

長遠看來,國武監要想再行發展壯大,必定會招致許多的敵人,但……現在是亂世,亂世當中,最不缺的其實就是機會。

趙石在等待這樣的機會出現,顯然,現在成爲衆矢之的,是很不明智的選擇,即便以他的身份地位,當做的太過的時候,也會招致禍患。

於是,在皇帝陛下召其再次入宮,商討今年戰事,皇帝陛下好似漫不經心的提起國武監諸事的時候,趙石先就認了錯。

但也委婉的解釋,國武監今後出來的人,儘量從軍報國,不入各部爲官,這對於將來大秦的諸般戰事,都有着好處。

而軍旅之人,認識字也就成了,沒必要舞文弄墨,那些讀書人科考不成,混入國武監中,文章寫的到是比旁人強,但科考既然不中,文章寫的也就那麼回事。

加之這些人身體虛弱,不堪勞苦,只一張嘴好使,若將來此等人從軍,必然牽累將士,於大秦征戰毫無益處。

他們到國武監,許是看上了國武監生員能入工部和兵部爲官的機會,此等人文不成武不就,留在國武監只能混吃等死……若是當初草創國武監之時,這些人等,他到是能狠狠操練一番,不定便能讓他們帶兵上陣。

但現在,國武監三四千號生員,許多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軍人料子,他可顧不過來這些滿口之乎者也的傢伙。

其實,這種意識層面上的交鋒,多數時候並不會太過彰顯於外,沒人會大喊着異教徒,想着把你弄上火刑架。

自古以來,學術交鋒最激烈的幾次,都很有名,一個便是焚書坑儒,一個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儒學也終於成爲了最後的勝利者。

實際上,儒學很有包容性,諸子百家,皆可在如今的儒學中找到它們留下的痕跡,甚至於佛道之流的學說,在儒學中也可以找見。

這裡不談儒學的興衰故事,其實爲帝者,並不在乎這些,他們在乎是誰能幫助他們握緊皇權,儒家無疑是皇位之下最堅固的一塊基石。

但年輕而又野心勃勃的成武皇帝陛下,並非南唐那位善能吟詩作賦的大唐李氏遺脈,也非後周那位在文臣們戰和的辯論中左右搖擺,卻不願聽一聽軍中將領言語的攝政王殿下……

他不在乎國武監鬧成什麼模樣,他更在乎的是,在大秦已經露出一統天下的曙光的時候,誰能堅定的站在他身邊,爲大秦開疆拓土,混一六合,定鼎天下。

而趙石的解釋,讓他很滿意,他非是馬上皇帝,他需要爲大秦征戰的將領更甚於需要治理地方的文官。

文臣們所言之窮兵黷武,更不在他考量之中,大秦國庫從所未有的充盈,怎麼就成窮兵黷武了?

是人便有喜惡,皇帝陛下也不例外,他如今對中書已經有些不滿,中書老臣的喋喋不休,更讓他厭煩。

他覺得,如今大秦上下應該同心協力,將目光和心思都放在中原之戰上,而非是爲了一些細枝末節而相互打嘴上官司。

所以,在這個事情上問了問,很快皇帝陛下便轉移了話題。

因爲後周使者已經過了潼關,要到京師了。

顯然,大秦的異動,並沒有瞞過後周的眼睛,不用等使者到來,君臣二人都已明白,後周必然是來祈合的。

說到這件事,君臣二人對視了一眼,都笑了起來,因爲這實在和去歲伐夏的情形太像了……

顯然,後周主和派再次佔據上風,好像每一場戰爭到來,後周都要經過這麼一番變動,主和派出了頭,便派出使臣求和,主戰派抓住了主導權,便嚴防死守。

這樣一個國家,沒有任何前途可言……

趙石沒再給皇帝陛下澆冷水,那除了在打了敗仗之後,顯示他的先見之明之外,沒有任何好處可言,反而會招致更多的麻煩。

太過多嘴的人,在朝堂上永遠都站不住腳,朝臣們的聰明勁兒,從來都是藏在心裡面的,趙石顯然漸漸的開始明白這個道理了。

而歸義王大婚的時日也漸漸臨近,皇帝陛下這裡有些猶豫,他召趙石入宮,其實不是爲了朝臣參劾晉國公在國武監鬧騰的太兇的事情,而是他想改主意,令太子李珀出使吐蕃低地,爲歸義王賜婚。

這麼做,一來是因爲攻伐後周的戰事臨近,大將軍趙石坐鎮京師的話,會讓人安心,又可就近參議軍事,二來呢,他覺着應該讓太子李珀出去走走,見識一下長安之外的風物,開闊一下眼界。

趙石想了想,並未反駁什麼,只是道了一句,全憑陛下做主,不過,他還加了一句,陛下應該知曉,歸義王很可能要對吐蕃高地動兵,太子到時……

於是,皇帝陛下沉默了下來,太子畢竟年幼,出使吐蕃低地,也許不會出什麼差錯,但正逢歸義王對高地用兵,那麼太子一行便有些尷尬了。

爲顯大秦強盛,太子表現必定不能軟弱,更不能袖手旁觀,這就需要掌握一個分寸了,太子能不能做好,顯示出大秦太子的氣度,讓番邦臣服,就顯得很重要。

其實不用問了,方當幼齡的太子毫無疑問沒有這個能力,展現不出那樣高明的手腕,那麼也許只能隨軍去高地。

兵兇戰危之下,太子之安危,實在讓人憂慮……

再有一個,其實才是最重要的,太子年幼,路途又如此遙遠,去到不毛之地,一旦病倒了,那是去賜婚呢還是去給歸義王添堵?(未完待續……)

第772章 鏖兵(五)第698章 遊說第139章 來訪(二)第1682章 問難第112章 夜宴(三)第474章 飛燕第1180章 追問第1287章 繳獲第990章 決定第290章 弒君第381章 豪傑(五)第1213章 攻城第1283章 天狼(四)第573章 窮途第300章 潰敵(一)第823章 天妖(五)第383章 商人第346章 許諾(一)第960章 李刑第565章 關內第1027章 豐厚第722章 相邀第136章 密議(二)第1414章 兄弟第367章 狂戰(三)第579章 激戰(三)第405章 獎懲(十)第1195章 年關第1288章 思鄉第718章 開端(七)第1446章 文樓(六)第1545章 空文第1201章 祭祖(二)第1322章 年關第642章 逝去第83章 風雲(一)第456章 驚變(二)第1385章 寺廟第1344章 紛擾第1214章 財富第1459章 夠嗎第1511章 婚姻第541章 奏表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六章 密諜第761章 驚濤第274章 開拔(四)第127章 分說第505章 雲涌(五)第305章 完顏第979章 見面第383章 兇險(一)第1075章 分封第1228章 不合第474章 飛燕第23章 衝動第826章 鬼祟第1387章 佛事第956章 二月第253章 家宴第1255章 韋州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862章 收官第147章 出行(六)第1085章 迴轉第485章 種氏第941章 刺殺第19章 血戰(六)第156章 比鬥(二)第1261章 韋州(七)第1015章 舊部第807章 玩笑第589章 大將第807章 玩笑第1319章 見歡第577章 激戰第237章 血夜(五)第972章 女奴第1236章 右廂第1048章 變化第1400章 罪責第168章 揚威(二)第889章 毆鬥第1203章 訓誡第1553章 戰前第1509章 論賞第818章 南宮第95章 說破第151章 殺人第425章 軍務第597章 提議第1507章 展示第494章 風起(三)第1532章 夜話第491章 青龍第787章 宣旨第561章 人情第460章 原委第1377章 談戰第1508章 將來第1043章 決戰
第772章 鏖兵(五)第698章 遊說第139章 來訪(二)第1682章 問難第112章 夜宴(三)第474章 飛燕第1180章 追問第1287章 繳獲第990章 決定第290章 弒君第381章 豪傑(五)第1213章 攻城第1283章 天狼(四)第573章 窮途第300章 潰敵(一)第823章 天妖(五)第383章 商人第346章 許諾(一)第960章 李刑第565章 關內第1027章 豐厚第722章 相邀第136章 密議(二)第1414章 兄弟第367章 狂戰(三)第579章 激戰(三)第405章 獎懲(十)第1195章 年關第1288章 思鄉第718章 開端(七)第1446章 文樓(六)第1545章 空文第1201章 祭祖(二)第1322章 年關第642章 逝去第83章 風雲(一)第456章 驚變(二)第1385章 寺廟第1344章 紛擾第1214章 財富第1459章 夠嗎第1511章 婚姻第541章 奏表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六章 密諜第761章 驚濤第274章 開拔(四)第127章 分說第505章 雲涌(五)第305章 完顏第979章 見面第383章 兇險(一)第1075章 分封第1228章 不合第474章 飛燕第23章 衝動第826章 鬼祟第1387章 佛事第956章 二月第253章 家宴第1255章 韋州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862章 收官第147章 出行(六)第1085章 迴轉第485章 種氏第941章 刺殺第19章 血戰(六)第156章 比鬥(二)第1261章 韋州(七)第1015章 舊部第807章 玩笑第589章 大將第807章 玩笑第1319章 見歡第577章 激戰第237章 血夜(五)第972章 女奴第1236章 右廂第1048章 變化第1400章 罪責第168章 揚威(二)第889章 毆鬥第1203章 訓誡第1553章 戰前第1509章 論賞第818章 南宮第95章 說破第151章 殺人第425章 軍務第597章 提議第1507章 展示第494章 風起(三)第1532章 夜話第491章 青龍第787章 宣旨第561章 人情第460章 原委第1377章 談戰第1508章 將來第1043章 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