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

李澈皺眉道:“可大漢低頭,烏桓真的會妥協?談判是雙方的事,大漢一廂情願的低頭妥協,恐怕只會換來烏桓的輕蔑。”

“看來那句話真的是你說的。”劉虞聞言失笑着搖了搖頭,把劉備當日所言重複了一番。

李澈微微頷首道:“正是下官之言,下官認爲,一切的妥協談判,其主導權都是在強者手上,低聲下氣的尋求妥協,恐怕難以收穫成果。”

話有些重,劉虞卻不甚在意,搖頭道:“如今妥協並非低聲下氣,先前公孫瓚雖然兵敗,但烏桓也受損頗重,他們也認識到了大漢的強大。只要我等示以善意,必然能有所收穫。”

“大司馬是擔心北疆局勢惡化?”

“不錯,公孫氏在幽州頗有名望,公孫瓚也是幽州名將,其人桀驁不馴,以景升之力恐怕難以制衡,老夫擔心公孫瓚徹底激化了仇恨,讓鮮卑漁翁得利。”

公孫氏是幽州大姓,僅公孫瓚一支便是世宦兩千石的高門大閥,在幽州的影響力非同小可。

如今遼西公孫氏大多以公孫瓚爲首,其儼然是地方勢力代言人,權勢遠不是一個降虜校尉可以概括的,憑劉景升這個毫無根基的幽州刺史,恐怕無法制衡他。若其一直敵視烏桓,確實容易激起矛盾。

“終究是血戰二百多日的仇恨,大司馬也當知道,戰場上積累下來的血仇,如何能輕易消解掉?”

劉虞顯然是病急亂投醫,希望劉備能勸說公孫瓚,但這根本不現實。公孫瓚屬於高傲自矜的性子,和袁紹有些類似,如何能聽進劉備這個“小弟”的勸說?

更別提公孫瓚與烏桓之間的血仇了,貿然插嘴勸說,恐怕會讓劉備與公孫瓚反目成仇。

“退一萬步講,仇恨可是相互的,就算公孫校尉願意放下血仇,烏桓那邊願意嗎?如今恐怕不止是公孫校尉在挑事,烏桓也不願與公孫校尉好好相處吧?”

當初公孫瓚被圍管子城,丘力居是承受不住傷亡才退去的,烏桓在此戰中也是受損頗重,李澈不相信烏桓能輕易放下血仇。

劉虞皺了皺眉,凝聲道:“老夫也不是異想天開,你們有所不知,丘力居的身體恐怕是不行了。其子樓班尚幼,從子蹋頓雖然能力不差,但威望差了太多,恐怕難以再將烏桓各部凝聚。

這時候的烏桓只能乖乖接受大漢的善意,他們有拼死一搏的力量,但沒有承擔這後果的膽量了。只要公孫瓚願意和平,烏桓又如何敢尋事?”

李澈細細回想了下,丘力居的死亡時間歷史上沒有記錄,但顯然是在建安之前,而初平年間烏桓確實也挺安分,一直到與袁紹勾結,纔出兵捅了公孫瓚一刀。

這段時間裡恐怕就是在積蓄力量,蹋頓也在提升威望統御各部,劉虞庇護烏桓這幾年,導致自己與公孫瓚的矛盾不可調和,最終兵戎相見,戰敗而死。

而公孫瓚又因爲烏桓的插刀而兵敗身亡,可以說北疆未來的局勢在今日就埋下了禍根。

可如今劉虞入京,劉表統領幽州,公孫瓚恐怕不會忍多久,矛盾遲早激發。

到時候就是整個塞內烏桓對戰公孫瓚,若公孫瓚能贏還好說;若是戰敗,北疆頃刻有淪陷之危。

“大司馬,如今北疆實力對比如何?公孫校尉可有能力一舉擊破丘力居所部烏桓?”

劉虞聞言面色微變,遲疑的問道:“你的意思是?”

“大司馬,仇恨這個東西就像酒一樣,時間越久越厚重,您壓制公孫校尉,可曾想過有朝一日,這被壓制的仇恨傾瀉出來又是何等的可怕?”

李澈這話是有依據的,仇恨很難隨着時間而消弭,通常只會越來越厚重。特別是公孫瓚這種睚眥必報、記過忘善的性子,只會將這份仇恨埋在心底。

公孫瓚後來心態都扭曲了,恐怕也有這一原因在內。

“汝之意老夫大概明瞭了,是想放縱公孫瓚攻滅丘力居來報復,藉此消去其仇恨?且不說以公孫瓚的兵力能否在其餘烏桓部族插手前攻破丘力居,就算他攻破了,就真的能解氣?”

李澈搖搖頭,嘆氣道:“大司馬,如今公孫校尉是師出有名的啊。”

劉虞面色微變,他知道李澈說的沒錯,很多人不會關心什麼天下大勢,他們只知道丘力居的反叛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傷痛。

正因爲如此,纔有越來越多的同情公孫瓚的人前往右北平投靠,他們認爲公孫瓚是受委屈了。

他也明白了李澈的意思:“汝是想去其大義?”

“不錯。”李澈微微頷首:“公孫校尉攻滅丘力居後,若再不依不饒,恐怕就沒有那麼多人願意投靠他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孤寡之人又有何慮?”

李澈的話卻沒說完,還可藉此機會宣揚大漢武力,削弱公孫瓚手中實力,爲未來埋下一些伏筆。

“依汝之言,仇恨是相互的,公孫瓚是放下了,烏桓各部呢?他們願意放下嗎?若他們要找公孫瓚尋仇,北疆豈不是又亂了?

再者丘力居已然請降,若允公孫瓚動手,豈不是失信於天下?”

“大司馬,您卻是忘了,如今您不在北疆,只要您靜觀其變,公孫校尉自然會動手,又何談允不允許呢?烏桓若有能力攻滅公孫瓚,那他們早就這麼幹了,又豈會等到現在?”

“北疆動亂,鮮卑入寇又怎麼辦?”

“檀石槐已死,鮮卑如今紛亂繁雜,互相攻伐,入寇又如何?難道這能拿下北疆?可若是再將公孫校尉與丘力居的仇恨壓制下去,將來一旦爆發,不管誰贏誰輸,北疆恐怕都有危險啊。”

說這話的時候李澈還是很有底氣的,如果說烏桓是在今後的三四年裡乖巧,那麼鮮卑可以說從檀石槐身亡後,乖巧了幾十年。

遊牧民族沒有一套成熟的政體,他們的強盛與自家頭人的英明與否密切相關。檀石槐是不世出的人物,才能將鮮卑統一起來。

然而他一死,鮮卑頃刻間四分五裂,只能算是邊疆小患。這與中原王朝卻是不同,大漢即便風雨飄搖,劉辯又是少年天子,也還能勉強維持一統。

劉虞或許還對檀石槐時代的鮮卑心有餘悸,李澈卻知道,鮮卑的下一個英才叫軻比能。

此人大約就是在這段時間嶄露頭角,然後爲了統一鮮卑,在曹魏面前裝了幾十年的孫子,可以說這幾十年內完全不需要擔心鮮卑大舉入寇,他們沒有那個凝聚力。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虞與澈論北疆,憂鮮卑之患。

澈哂曰:“夫蠻夷者,崇力忘德,無禮無義。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檀石槐以天縱之資,統一鮮卑,威震漠北。然後繼無人,遂成亂世。便有英才在世,無十載苦功難成一統,何談入寇?如何爲患?”

虞以爲然。

——《九州春秋》

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一章 初見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一章 初見第四百零七章 說服(中)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親(上)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三百七十章 薊侯(上)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變(完)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三百七十章 薊侯(上)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東猛虎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五章 黨人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
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一章 初見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一章 初見第四百零七章 說服(中)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親(上)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三百七十章 薊侯(上)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變(完)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三百七十章 薊侯(上)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東猛虎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五章 黨人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