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

初平元年三月初五,穀雨方過,便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春雨。對於這些年多災多難的百姓來說,春雨能夠及時到來,實在是上天的恩賜。

撐着雨傘,李澈在泥濘的田地邊緩緩踱步,田豐稍稍落後半個身位,不緊不慢的跟在身後。

兩人沉默着走了一里多路,田豐嘆道:“府君果真天縱之才,那水車看似簡單,平平無奇,卻暗藏玄機,以豐之見,便是那墨家機關之術想來也不過如此了。”

李澈搖頭道:“元皓過譽了,水車原型卻是出自畢嵐,本官不過是稍加改進,算不得什麼。”

田豐肅然道:“畢嵐閹宦之屬,諂媚君上才造‘翻車’以樂,禍國殃民、浪費民力!而府君卻能化腐朽爲神奇,將一件禍國殃民之物轉化爲國之重器,公輸班再世想來也不過如此了。”

李澈抽了抽嘴角,他知道田豐不是在拍馬屁,他是發自內心的這麼認爲的,因爲閹宦就是原罪,雖然說“翻車”一開始也確實是造出來給靈帝娛樂的,倒也不算是冤枉了畢嵐。

這種對宦官根深蒂固的仇視很難消除,是東漢王朝長達百餘年的三大勢力混戰帶來的後果,閹宦們不也是對清流士人慾除之而後快?

李澈也無意去和田豐較真,他轉而笑道:“那元皓不如想想,爲何畢嵐能造出翻車,而吾輩之中卻一直未曾有人想到將其用之於民?”

田豐微微蹙眉,撫須沉思了良久,沉吟道:“機關之術雖是小道,卻也博大精深,非天縱之才者,需十載以上方纔能入門。

而我輩中人,研習經義,治經典以教化,確實對機關術不甚瞭解。畢嵐閹宦之屬,不讀詩書,不明經義,整日裡以奇淫巧技魅惑君上,是以造出精妙機關倒也不算離奇。

而這些機關並非爲民所用,乃是真真正正的奇淫巧技,若非府君天資聰穎,又豈會有水車現世?”

“機關之術古來有之,百家爭鳴之世,墨家機關術便稱雄一時。而自孝武皇帝之後,我輩儒生納百家精要於一體,開創儒家盛世,這本是好事,然而學雜則難精。

便是天資非凡的大儒,終其一生也僅能研習三五經義,治一二經典,更遑論兼修其餘,以至機關之術數百年來少有發展,豈不可惜?”

田豐搖頭道:“使君之言謬矣,經傳乃大道,機關乃小道,研習經傳教化世人,以令天下大同,此乃吾輩之夙願。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而前漢開國之初,高祖皇帝亦曾尊奉黃老學說,然孝武皇帝最終選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便是看出了儒學乃大道。大道若通,其餘小道自然觸類旁通,便如府君一般,又何須刻意研習?

若是舍經典而研習機關,此乃捨本逐末之舉,非聖賢所爲。”

李澈停在一棵大樹之旁,手掌撫摸樹幹,笑道:“參天之樹,非只一木,若要遮天蔽日,總是枝繁葉茂爲好。儒學爲大道之基,機關術、農學等便如這大樹的枝葉。

樹幹若不粗壯,自然無法成爲參天之木,但枝葉若不繁茂,樹木也未免單調。六經之要包羅萬象,宇宙洪荒盡在其中,常人終其一生亦難懂一二。

以本官之見,民分士農工商,儒學爲士,有師傳授教化,農工爲何不能如此?資質上者修大道,次者繁枝葉,各盡所能,豈不是上佳之選?”

田豐腳步一頓,撫須道:“府君以樹木爲例,評價諸子學說,倒是頗爲有趣。事實上我輩中人很清楚,諸子百家並非一無是處,於吾輩而言亦是堪稱瑰寶。豐平日裡也常常研習商君、墨子、老莊之論,無他,觸類旁通耳。

但機關之術便如府君所說,爲農工之屬,府君或許不知,莫看儒學傳授嚴謹,較之農工實在是無愧於仲尼‘有教無類’之說。農工多一脈單傳,其核心技藝非嫡傳不授,其內更是制度森嚴,妄傳絕學者會被所有人抵制。

事實上府君能夠尋來那些老農傳授農耕技藝,已是讓豐有些訝異了。不過如今世道混亂,很多人無地可耕,這些規矩對他們來說也確實可有可無了。

但手工技藝不同,由於主流儒生頗爲敵視這些,是以傳授更爲謹慎。更不用說不少家族百年來便是靠着這門手藝生存,若是交出手藝,子孫後代又該如何是好?

豐也不妨向府君交底,我輩儒生自然不想看到百家學說重燃,但是對於朝廷而言,機關、冶煉等法門極爲重要,朝堂諸公並非固守成見之人,搜尋民間技藝之舉從未停過,但收效甚微,府君可以細思,這其中有多少阻礙。”

李澈眼睛微微一凝,田豐說的確實是問題,而他沒有指出的更是大問題。機關、冶煉之法不提,農耕技藝未得傳授,恐怕少不了世家豪強的阻撓。

單說《氾勝之書》這等農耕神作僅僅時隔百餘年便幾乎銷聲匿跡,這其中少不了權力者的手段。

封建社會最大的利益便是來自於土地,這既是政治因素導致的,也是生產力的制約,對於擁有天下泰半土地的豪強們來說,壟斷了這些技藝,便如同後世資本家壟斷生產資料一般。

李澈如今能在趙國和鉅鹿推廣農耕精種之法,終歸是因爲戰爭打亂了生產關係,豪強的力量受到了極大的削弱,糧食也成了稀缺之物,他們又不想與李澈撕破臉皮,才默認了這些舉動。

而工人的手藝,在古代就是鐵飯碗,冶鐵鍛甲之法是朝廷壟斷且不提,手工技藝卻是不少民間家族的獨門絕活。

例如陶瓷業,在隋唐陶瓷大出口之前,官窯並不算多,民窯事實上一直是佔主要地位,而這些民窯除了工人技藝的傳承,其背後站着的那些世家豪強也是不容忽視。

要想辦學來傳授這些技藝,一是要防範好世家豪強的反彈,二便是解決好這些工人的未來,失去競爭力之後,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二百三十五章 廢立(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親(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六章 入城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五十六章 決心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五百零三章 議功善後(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謀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趙子龍(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託庇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
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二百三十五章 廢立(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親(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六章 入城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五十六章 決心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五百零三章 議功善後(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謀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趙子龍(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託庇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