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

鄭玄出場,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緩和了不少,至少在明面上,方纔還怒氣勃發的老臣們個個又變得慈眉善目,一臉冷冽之氣的荀彧又變回了溫潤君子的模樣,尚書檯前,大漢忠良們和諧相處,不爭不吵。

“尚書檯居南宮禁地,乃國之中樞,事務繁忙,若諸君有諫言,請選幾位德高望重的同道入內,令君與老夫自會爲諸君釋疑。還是勿要在此喧譁,以免驚擾了陛下,打攪了尚書檯正常運轉。”

鄭玄說的懇切,崔烈連忙道:“鄭公所言極是,我等貿然前來,實屬有過,明日當向天子與魏王請罪。至於今日之事,若諸君信得過崔某,就由崔某留在尚書檯,稍晚些再將結果告知諸君。”

“崔公說的哪裡話?若連崔公也信不過了,我等又能信誰?”

“正是,我等這便離宮,後續之事便煩擾崔公了。”

且不說崔烈已經是這幫老臣裡數一數二的名人,最是能代表他們。單說荀文若方纔發作的態勢就嚇住了不少人,大漢朝的名士並不以廷杖爲榮,名滿士林一輩子,老了被當代士林俊秀罰了廷杖,說出去實在不好聽。

崔烈願意做這個出頭鳥,大家自然是歡天喜地,忙不迭的點頭同意。

鄭玄與荀彧對視一眼,頷首道:“既如此,那便請崔公入內敘話。其餘人等,各歸本職吧。”

……

送走了一幫子大爺,尚書檯的官僚們也忍不住抹了把冷汗,那些老臣和他們淵源匪淺,既有親戚、世交長輩,也有舉主、老師等前輩,恰如後世科舉面對座師時的拘謹,他們也不敢在這些老前輩面前拿大。

所幸有鄭玄這等當世第一流儒宗在場,否則尚書檯今日真成了笑話。

尚書令官房,在這禁宮之中自然不甚宏大,甚至可以說有些逼仄。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的東西也不會少。

崔烈打量了一番這中樞要地,感慨道:“尚書令權重於天下,卻身居陋室,也難怪魏王要更易官制,此實爲大不妥。”

荀彧平靜的道:“晚輩曾聞車騎將軍有一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權重天下,也未必需要什麼華服貴府來彰顯,居其位,謀其政而已。若崔公認爲魏王更易官制是爲了這等淺顯粗陋的理由,未免小看了魏王,小看了車騎將軍。”

崔烈頓時鬧了個大紅臉,有些下不來臺。以他之心性,確實是在討好荀彧和劉備,只是三觀不同,話不投機罷了。

鄭玄笑着打圓場道:“崔公也是好意,只是這辦公之所,老夫也以爲夠用即可,實在不必要過於奢靡。況且溫潤君子居芝蘭之室,此乃佳話,無甚不妥。”

崔烈嘆道:“鄭公高見,是老朽俗套了,還請令君勿怪啊。”

荀彧搖頭,施禮賠罪道:“崔公言重了,您是士林前輩,泰山北斗,晚輩情急失言,失禮之處還請崔公勿怪。”

經此一事,崔烈也不敢再隨便出言寒暄,徑直切入正題道:“我等今日直入尚書檯,也是因爲迫不得已。鮮卑實乃不下於匈奴的大國,若大漢處於全盛之時,自然不懼。可如今天下紛擾,四海烽煙,逆賊作亂於內,斷不可再起外戰啊。

魏王這般輕慢鮮卑使者,既有失華夏禮儀,也大有可能引發爭端,令北疆不寧啊。若是袁紹再趁勢勾連,南北夾擊,大漢危矣!”

崔烈自覺此言發自肺腑,絕非危言聳聽,憑朝廷如今的實力,盡起大兵或許能擊敗鮮卑,但天下還要不要統一了?袁紹和曹操還滅不滅了?華夏之事是大事,境外夷狄只要給他些好處,得過且過便是。

荀彧並不答話,鄭玄喟然道:“諸君一片忠君爲國之心,老夫自然是信的。只是諸君不居要害,不明內情,此事絕沒有那麼簡單。

須知此次來雒陽的鮮卑使者共有兩隊人馬,其一是代表如今的鮮卑大單于魁頭而來,另外一隊,則是上代鮮卑大單于和連之子蹇曼的使者。崔公以爲,我朝當厚待何方?”

“這……”崔烈懵了,需要他具體決策時,頓時犯了難,想了想硬着頭皮道:“魁頭既然是如今的鮮卑大單于,我大漢自然只能與其來往。縱然蹇曼是和連之子,但異族與我朝禮法迥異,其非大單于,不足以代表鮮卑。”

荀彧淡淡的道:“蹇曼如今正在與魁頭爭國,其作爲檀石槐正統繼承人,在鮮卑族內頗多支持者,大漢如今難以顧及北疆,若是蹇曼爭國勝利,今日之舉豈不是大大得罪了他?此有違諸公之意。”

“那……應該優待蹇曼……不對!”崔烈話沒說完便搖搖頭,自覺此議太過荒謬。魁頭纔是如今的鮮卑大單于,更是不能得罪。

“看來崔公也想明白了。”荀彧肅然道:“魏王身居要害,自然要爲大漢謀萬世之利,不能只顧眼前。鮮卑局勢未明,偏向任何一方都有風險。索性便一視同仁,正常對待,不必太過隆重。夷狄畏威而不懷德,若我大漢過於殷勤,反倒有可能暴露虛實,惹來是非。

再者,鮮卑分裂對我朝來說是好事,須得防止他二人和睦。故而我朝不可太過重視北疆,以免引起魁頭與蹇曼同仇敵愾之意。既然他們有求於大漢,必不會太過在意這些。”

代入荀彧的思維後,崔烈也反應了過來,蹙眉道:“魏王的意思,是表現出我朝對北疆無有意圖,以便魁頭和蹇曼放開爭鬥,削弱鮮卑勢力?”

“不錯,鮮卑想必也知道中原亂象,只是不太放心罷了。畢竟不久前我朝才擊敗南匈奴,收復幷州大半,兵鋒銳利,直指北疆。此時正當韜光養晦。魏王有意與中部鮮卑達成一些條件,以便於幽州之安定。”

崔烈眼睛一亮,擊掌讚道:“東部鮮卑侵擾右北平等郡多年,若能趁此機會將之驅逐,大漢邊境之患將大大減弱!恰好中部鮮卑亂起,這份交易和約想必不難簽訂。魏王果真雄主!令君亦是當世英傑!”

鄭玄撫須笑道:“既然崔公已經明瞭其中內情,還望幫助勸諫諸君,以解魏王之憂。但其中機要,還是勿要隨便說與他人。”

“這個自然,鄭公放心,老朽在同道中尚有幾分薄面,願爲魏王分憂!”

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應(下)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鬥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五十六章 決心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十章 憤怒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書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四百零七章 說服(中)第六章 入城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
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應(下)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鬥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五十六章 決心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十章 憤怒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書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四百零七章 說服(中)第六章 入城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