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決心

“該提前行動了。”

回到馬車裡,李澈神情凝重的對劉備說道。

劉備輕輕頷首,時間拖得越久,變數越大,如果能在董卓發動之前就解決掉十常侍那自然最好。

見劉備點頭,李澈對趕車的呂韻說道:“去大將軍府上。”

劉備揉了揉眉頭,嘆道:“還需要考慮到天子與太后的安危,十常侍狗急跳牆之下,很可能做出瘋狂之事。”

李澈略一沉吟,笑道:“此事已有些眉目,先帝這兩日便要入陵,而天子與太后是需要送靈的。

十常侍卻根本不敢離宮半步,如今有董卓這個希望,他們又不會輕易魚死網破,趁此時機入宮擒殺便是了。”

大漢受《孝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觀念影響,以孝治天下。甚至連君王諡號前也多加“孝”字,如漢景帝全稱應是漢孝景皇帝。

因此作爲“孝”道延伸,在喪葬事宜上,天子是必須要爲先帝護靈入陵的。何進作爲外戚和輔政大臣,這幾月本該日日入宮哭靈,卻安坐府內,已是招致了不少士人不滿。

天子初登大寶,是斷不敢違背孝道的。

劉備微微蹙眉道:“那隻能寄希望於這幾日太后能瞞過十常侍了,若是讓他們知道太后徹底倒向我們,恐怕會提前政變。”

說到這裡,二人面色一陣古怪,何太后不愧是宮鬥能手,政治素養不行,宮鬥水平倒是不差。

先是一副被說動了的樣子疏遠十常侍,還賞賜劉備,把十常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張讓轉身就一膝蓋跪在自己兒媳婦,何太后的親妹妹身前求饒。痛哭流涕的表示只求再見太后和天子一面,放下心後甘願引頸受戮。一副大漢忠良的樣子。

再通過舞陽君兜兜轉轉把話傳給了何太后,何太后又心軟了,召回了十常侍。

何苗自知瞞不過耳目,也就不加掩飾,隔兩天就進宮吹風誅宦,在張讓回宮後,何太后也發怒驅逐了何苗。

局勢似乎瞬間回到原來的樣子,何進對外也只提如今“兄弟和睦”,彷彿劉備入宮只是做了一番無用功。

李澈暗暗搖頭,十常侍未必不知道這樣下去是慢性死亡,但有了救命稻草董仲穎,這些人無論如何都鼓不起勇氣行險一搏。

很難說董卓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封喉毒藥。

……

何進皺着眉頭靜靜思索,堂中四人正趁着空閒互相打量。

除了李澈和劉備,另外兩人分別是如今掌控北軍五校的北軍中候劉表,以及剛剛轉任河南尹的王允。

劉表,字景升,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天下名士,名列八俊之一,在黨錮之禍中逃亡,前些年黨錮解除後才被何進徵召。

王允,字子師,天下名臣,中平元年爲豫州刺史,一手鎮壓了豫州黃巾軍。在發現張讓門客勾結黃巾後直言進諫誅宦,被張讓報復治罪。靈帝駕崩時進京奔喪才被何進徵爲從事中郎,轉而遷河南尹。

這兩人與荀攸他們不同,劉表逃亡多年,是何進保舉;王允被張讓坑害時何進也是屢屢進言爲他說話,二人對何進很是感激,何進也以二人爲心腹。

北軍五校和河南尹都是至關重要的位置,足可見何進的青睞。

李澈暗暗打量兩人,劉表乃是漢末前期大諸侯,單騎入荊州,一手掌控荊襄之地十餘年,足可見其手腕之強。

王允更是歷史節點上的關鍵人物,策劃誅殺董卓,爲呂布的二五仔戰績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兩人都是漢末繞不開的人物,卻不想今日在這種情況下見面了。

時間在四人互相打量中緩緩流逝,何進突然開口道:“玄德與明遠之言頗爲有理,既然箭已在弦上,那便不得不發。子師與景升可有高見?”

劉表今年已是四十有七,身長八尺有餘,身姿雄偉,面容卻是一副溫厚長者的模樣,頷下一縷短鬚,讓人一見便有如沐春風之感。

只見他緩緩開口道:“北軍五校沒有任何問題,伯求兄離職前已然梳理的井井有條,全軍皆忠於天子、忠於太后、忠於大將軍,請大將軍儘管吩咐。”

何進滿意的點點頭道:“景升辛苦了。”

北軍五校乃是大漢禁軍,拱衛京師的主力。分爲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以六百石北軍中候監掌全軍。

而何顒和劉表都是他深信之人,是以讓他們前後掌管北軍五校,以此徹底將這支部隊握在手裡,看來二人果然不負所望。

李澈隱蔽的扯了扯嘴角,北軍五校哪裡靠譜了,何進一死,這位劉景升直接成了透明人,北軍完全被袁紹掌控,之後袁紹不敵董卓,北軍又歸了董卓,根本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但在這裡他顯然不能質疑劉表,不管是身份、資歷,還是在何進心中的地位,劉表都要勝過他,貿然質疑只是結仇之舉。反正只要保證何進不死就行。

這邊王允皺着眉頭問道:“二位何以能保證太后允許誅宦?若無明旨而擅闖禁宮,恐怕天子事後會降罪大將軍。”

王允已過知天命之年。其身形瘦小,約七尺有餘,髮鬚皆白。面容堅毅,臉上皺紋縱橫,佈滿歲月的痕跡。嘴脣削薄,鼻樑高聳,眼神銳利,看起來很是不好親近。

見王允問話,李澈正待回答,劉備答道:“王府君所言有理,但爲保太后安全,顯然此時不宜再聯繫太后,至於是否要冒此險,還要看大將軍決斷。

下官以爲,不管太后有無明旨,這宦總是要誅的,只在時候早晚。其決斷實在於大將軍之心。”

王允默然,確實,本來誅宦就沒考慮過何太后心甘情願配合。如今能得到何苗與郭勝的支持,已是遠勝之前了。

先前一直拖沓其實是何進優柔寡斷,倒是劉備和李澈幫他堅定了決心。

想到這裡,王允面色緩和,他拱手道:“是本府失言,二位所爲已是功勳彪炳,足稱煊赫了。不宜要求過分,剩下的事總該由吾等來解決,方不負大將軍之恩。”

何進鄭重道:“如今天時地利人和俱在某手,若再拖延下去,只恐智能之士與某離心,某意已決,先帝入陵之日,便是誅宦之時。”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進以紹爲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爲河南尹、掾屬劉表爲北軍中候。命丁原燒孟津,王允司察宦者。太后假恐,悉罷中常侍小黃門,使還禮舍。

張讓子婦,太后之妹也。讓向子婦求懇,子婦言於舞陽君,入白太后,太后遂召諸常侍皆復入直。

——《後漢書·何進列傳》

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六章 入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來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五章 黨人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四章 吹捧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三百六十一 試探(上)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三章 抉擇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價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
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六章 入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來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五章 黨人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四章 吹捧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三百六十一 試探(上)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三章 抉擇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價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