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上甘嶺戰役的嚴峻形勢。
面對第四十五軍巨大的損失,接到志司作戰命令以,秦基偉將軍召開了第十五軍作戰會議,從這之後五聖山一線風雲際會,朝鮮戰場上兩支立下無數功勳的數支強軍,匯聚一堂,一場規模龐大的反擊戰即將在上甘嶺一線全面展開,忍辱負重約半月有餘,一直被敵人死死地壓在坑道里作戰的汪洋他們終於要揚眉吐氣了。
這次會議因徹底改變上甘嶺的作戰進程,參加這次會議的有軍、師兩級主官和兵種主要指揮員。爲打痛美軍,震懾韓軍,會議決定於10月30日首先對597.9高地實施決定『性』反擊,全力恢復表面陣地,待得手並鞏固後,再奪取573.7高地北山。
志願軍總部和第三兵團司令部直接參與了指揮上甘嶺作戰。
從下述決定、命令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即將來臨的決定『性』反擊風暴是怎樣形成的。
決定、命令之一——
志願軍總部依據戰場態勢,宏觀運籌,決定:將原定於10月22日結束的秋季戰術反擊,延長到11月底;命令第十五軍左右鄰的第三十八軍、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六十五軍、第六十八軍,在朝鮮中部180多公里寬的防禦面上發起猛烈攻擊,進行戰役配合。以策應上甘嶺作戰。
同時,志願軍總部命令第十五軍利用坑道部隊將敵人粘在上甘嶺所贏得的時間,迅速調整兵力,籌劃一場決定『性』反擊,從根本上扭轉上甘嶺的局勢。
朝鮮戰爭以上甘嶺爲軸心,轟隆隆地全面運轉。
決定、命令之二——
志願軍總部獲悉美四十師已開進芝浦裡,美三師已調到鐵原,有接替美七師向我作持續進攻的企圖。鑑於第十五軍連日作戰,消耗過大,縱深守備兵力已經空虛,決定取消從金城防線後撤、正在開往谷山途中的第十二軍的休整計劃,調該軍至五聖山地區,作爲戰役預備隊,視情況投入戰鬥。
決定、命令之三——
志願軍後勤部決定全力保證上甘嶺作戰,按每門炮300到500發的供給標準,爲第十五軍準備11萬發炮彈的發『射』量,並立即組織馬車、人力車晝夜搶運;還將僅餘的兩個汽車連全部用於上甘嶺的彈『藥』給養運輸,保證隨耗隨補,第十五軍需要什麼給什麼。
決定、命令之四——
第三兵團決定:從兵團縱深防禦部隊機動出67門大口徑火炮,增援上甘嶺。
第三兵團和第十五軍決定:抽調1200名新兵,對第四十五師14個傷亡最重的戰鬥連隊進行整補重建。
決定、命令之五——
第十五軍決定:第四十五師將全部防務移交給第二十九師,以傾其全力進行上甘嶺反擊戰。復又重新決定:第二十九師師長張顯揚率領該師第八十六團、第八十七團參加上甘嶺戰鬥。
第十五軍命令:第四十四師與第二十九師之八十五團加緊進行正面反擊作戰,最大限度地鉗制西方山方向之敵。以減輕第四十五師決定『性』反擊的壓力,積極配合上甘嶺作戰。
第十五軍決定從第二十九師抽調3個營的兵力搶運彈『藥』,併發出號召:“營無閒人,廄無閒馬”,動員軍、師兩級機關幹部和勤務人員,英勇投入戰勤工作,突擊開展火線運輸……
決定第二十九師參戰的當天下午,第四十五師向軍部提交了一份《關於反擊作戰的補充報告》。報告中提出:“盡力使自己反擊取得全部勝利,不用二十九師輔助”。報告認爲第四十五師還有反擊力量,“第一三三團兩個連及新組建的兩個連,可攻537.7北山兩次,如順利即可鞏固。以第一三五團和第一三四團集中力量大反擊。如小搞可搞兩次……”
第四十五師心情可以理解:我們丟失的陣地,還是讓我們自己奪回來。
但秦基偉這次的決心是大幹,而不是小搞;要幹就幹個決定『性』的,反擊下上甘嶺就不許再丟。這場決定『性』大反擊正式實施前幾個小時,秦基偉又兩次向反擊部隊重申強調此戰的意志:“不全部恢復陣地不停止戰鬥。”所以,他對即將開始的戰鬥的殘酷『性』,有充分估計。他預感不僅第二十九師要上,還有可能用上第十二軍的一個團。
第十二軍軍長曾紹山對本軍所屬部隊赴上甘嶺參戰很重視,決定先將該軍王牌第九十一團拉上去。他親自打電話給該軍第三十一師政委劉宣,說:“九十一團是我軍到四十五師陣地上參戰的第一支部隊。爲了掌握情況和加強對該團的指揮,由你親自把九十一團帶去。”(這個九十一團就是當初第五次反擊第二階段失利戰役中,從敵人的肚子裡面縱橫千里殺出來的部隊。)
第三兵團王近山代司令員更是認爲:此次反擊,將是第十五軍與敵人的一場決戰,並看出第四十五師“其本身已無力把這次戰鬥繼續下去。”
就在第四十五師《關於反擊作戰的補充報告》上報的同時,王近山代司令員又給曾紹山去電話:“決定將你軍第三十一師九十二團也調往第十五軍防禦方向,配合該軍作戰。”
未來銘刻歷史的上甘嶺浴血反擊之戰,證明了這些高級指揮員預見的卓越。
然而,當曾紹山與王近山通完電話。急電截住正在行軍途中的第九十二團時,該團團長已隨先頭營出發幾小時了。任務突變時截住團隊卻找不到團長,這令曾紹山大爲光火,立即通報批評該團,並嚴令該軍所屬各部隊:“一、各師行動後,每日進入宿營地就立即向軍報告部隊以及行軍狀況(團向師報告之同時,應向軍報告);每日出發前,各團電臺不經師允許,師電臺不經軍允許,不得擅自撤收。二、部隊在行進中,應適當縮短長度,以便掌握和有情況時部隊易於收攏,及時調動。三、各部隊必須樹立隨時返回投入戰鬥之準備……”
當第九十一團調轉屁股,後衛變前鋒,火速南返上甘嶺時,上甘嶺一線的反擊兵力終於集結到位,三兵團全力以赴,數萬軍隊嚴陣以待,只等衝鋒號一響就向上甘嶺沿線之敵發動雷霆萬鈞的攻勢。
與此同時,崔建功師長也得到了兵團和志司的強力支持,三千多名新兵充實到了四十五師,面對就展開的反擊,崔建功第一意識就是儘快幫助坑道堅守的戰士們補充人手,爲大規模的反擊創造條件。
是夜,連綿不絕的炮火攻向了上甘嶺對面的敵人炮羣,數十挺高『射』炮開始嚴密的控制上甘嶺後方沿線的道路,經過精心的籌備,上甘嶺戰役已經集結了大量的炮火第一次顯『露』出猙獰,原本一支壓制我上甘嶺後方沿線的敵機,還有敵人的炮羣一下子就受到了滅頂之災。
成噸的鋼鐵彈丸漫天覆蓋過去,一支神秘的炮火強兵加入了這一戰團。意味着上甘嶺戰鬥由此徹底由戰鬥上升爲戰役,“喀秋莎”火箭炮團又不失時機地加入了這場炮戰的混聲大合唱,使得已經在我軍上甘嶺防禦陣地周邊囂張多日的敵人炮羣立即遭受到了極其恐怖的打擊。
要知道‘喀秋莎’火炮一直都是志願軍兵炮兵裡的王牌中王牌,全部由蘇聯造,價格又相當的昂貴,爲了很好的保護這些珍貴的戰鬥資源,這種火箭炮是自志願軍入朝從蘇聯緊急購進的威力最大的重型火炮,始終由志願軍總部直接掌握。它是四五十年代世界炮族中的貴族,在志願軍裡尤受寵待,幾十餘萬的志願軍戰士們無一不視之爲珍寶。
朝鮮北部擁擠不堪的山道上,火箭炮隊從來都是一路綠旗,暢行無阻,所有車輛行人一律爲之讓道,‘聯合國軍’從來都自恃炮火強大猛烈,可是面對‘喀秋莎’他們也聞之膽寒。
‘喀秋莎’是由蘇聯沃羅涅日工廠研製生產的,1941年7月始投入對德作戰。當時因高度保密,此炮出廠沒有命名,但是它的炮架上有個生產廠的標誌“k”字母。於是,蘇聯炮兵便浪漫而詩意地給它取了個蘇聯姑娘常用的名字,也是蘇聯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喀秋莎。
“喀秋莎”火力猛,『射』速快,發『射』時聲音十分奇特,“啾啾啾”的,在各型火炮中一耳就能分辨出它來。因而,它們還有另一個美妙的名字,叫“斯大林管風琴”。
‘喀秋莎’自從出廠之日起,在戰場上從來也沒有辜負世人對他的期望,它『射』擊精確,威力巨大,流線造型也很像美麗的少女一般讓人着『迷』,更可貴的是她多軌聯裝,炮車合一,具有良好的機動『性』能。
但它唯一的弱點是發『射』時炮尾噴出巨大的火焰,映紅半邊天,極易暴『露』陣地,在剛開始擁有的‘喀秋莎’火炮的那段時間裡,就是因爲戰士們對火炮的特『性』瞭解不夠。其他部隊就有過“喀秋莎”營被敵機炸燬的教訓。
所以,當“喀秋莎”配屬到五聖山時,第十五軍寶貝似地呵護着它,平時把它們藏在山洞裡,即使是本部隊的人也不得隨意接近。一旦確定了火箭炮團參戰,第十五軍炮兵指揮所總是先悄悄選擇好陣地,計算出『射』擊諸元,沿途派出警戒部隊。待一切都準備就緒,火箭炮車纔出發。
每次他在志願軍面臨重大戰役時都會神秘的出現,然後神出鬼沒地隱入叢林之中,縱是敵人有飛機偵察,也很難發現‘喀秋莎’的蹤跡。
但是,一旦‘喀秋莎’在上甘嶺戰役中出現,標誌着中國志願軍大規模反擊戰的開始,也標誌着在上甘嶺一線戰鬥中,敵人火炮再也不能肆無忌憚的逞兇了。
於是,首先得益的地坑道中已經緊接了近半個月的戰士們,在我軍強大的炮火壓制下,敵人對我上甘嶺後方的炮火封鎖爲之一鬆,藉着這個寶貴的時間段,第四十五師正加緊進行14個損失最慘重連隊的重建整補工作。
藉着炮火掩護的間隙,汪洋帶着七連五名戰士,攜八連李寶成帶着四名戰士回到了五聖山我軍後方。
七連殘餘人員已在597.7高地坑道里堅守了十餘個晝夜,接到團指揮所撤下高地重補再戰的命令,連夜往高地下撤。走到半道上,汪洋瞅瞅自己帶着的的部隊,一個個蓬頭垢面,手黑如炭,衣服破爛得像羣叫花子。
心中一酸,汪洋在一個小水窪邊停下,說:“咱們不能搞得跟打了敗仗下來的一樣。都給我洗洗乾淨。你們是新七連的種子,要搞得精神點,和新來的同志見好面。”
聽到這樣的話,戰士們又是喜悅又是悲傷,要知道從那晚反擊戰打到現在,七連200多個兵,一個連長,二個指導員,八個正副排長,還有十幾個臨時指定的排長,都犧牲在北山上了,如今因爲戰鬥的需要,七連終又再要重煥青春,他們又怎麼不酸甜苦辣都涌上心頭呢?
戰士們回到五聖山,走在坑道以外,汪洋他們欣喜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氣,貪婪地看着大部隊駐地的一草一木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和感動,當然更讓他們吃驚的是,現在的五聖山陣地完全與他們出發時是兩個模樣了。
記得汪洋當時隨着第四十五師最後的十餘個連長反擊上陣地時,四十五後方除了必須還要堅持的沿線陣地外,山谷中根本看不到幾個人,只要能拿槍,能戰鬥的同志們都上了前線,那時山谷中寂靜非常,汪洋他們一路從駐地殺到597.9高地和573.7北面高地上甚至都看不到一個人。
可是,現在呢?
大規模的反擊就開始了,數個軍團的兵力都匯聚在五聖山沿線陣地上,百多公里縱深的運輸線上,人喊笛嗚,車水馬龍。
一過德山硯,公路上擠滿了無數汽車、馬車。牲口馱的,人扛的,都是彈『藥』物資,在轉運站卸下,再運走傷員。
朝鮮老大爺和年輕媳『婦』組成的擔架隊吆喝着;司機使勁撳喇叭;馱手的鞭子甩得連珠炮響;十字路口的交通調整哨吹得曜曜叫;路有多長,車流人流多長,比趕集還熱鬧,盛況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安門廣場的宏大場面。
甚至汪洋他們還看到,爲了保證運輸線晝夜安全不斷,爲了防止敵人的飛機在空中進行破壞攻擊,他第一次看到志願軍集中起數個稀有的高炮團佈置在駐地周圍進行防空掩護運輸,一路走汪洋還聽到有戰士們在講,就是在這二天,洋鬼子足足有十餘架飛機在我上空被打落,敵人就再也不敢派飛機到我們後防來的‘拉糞’了。
那真是一個難得的壯觀景象,七連和八連的將士們看着都激動,想想在五聖山第四十五的駐地周圍有就有近二百臺的汽車、幾百輛馬車日夜連軸轉,超負荷搶運,一旦戰爭的車輪全力發動,中國人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緊密配合,就能煥發出讓人望而生畏的戰爭能力。
車流路上,司機揣上一挎包饅頭,進了駕駛室便幾天幾夜出不來,跑得車軸直冒青煙。
馱手們肩扛一箱彈『藥』,還騰出隻手來幫牲口一把,推着騾馬後『臀』呼哧呼哧地翻山越嶺。
人有意志支撐着,沒有思想意識的騾馬可頂不住這樣沒日沒夜地往返負重,可憐牲口們累得一個個兩耳下垂,蹄肘僵直,不思草料,走着走着就倒斃於道。
有個騾馬連80多頭牲口,一個月裡就走倒了50多頭。
運輸線伸延至團前進兵站,距上甘嶺尚有12.5公里,便進入敵人固定的10道炮火封鎖線,加上山道盤曲,崖壁陡峭,車馬均不能行,幾千噸物資彈『藥』,便全靠人力背扛。
第十五軍先後投入了8500多人,來回背扛在這條戰火運輸線上。
官兵們一扛就是4箱,七八十公斤重。有人甚至5箱6箱地扛,超過了一頭『毛』驢的負重量。一路上不知多少人被壓得腰肌勞損,椎骨變形,大口大口地吐血。
邊向第四十五師的指揮所走去,汪洋他們欣喜地看着這一切,誰都知道戰鬥的轉折點終於要到了,戰士們艱苦卓絕地堅守着的坑道終於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擁有這麼強大的戰略力量,佔領我表面陣地的敵人怎麼可能擋得住了。
汪洋淚流滿面地甚至還在遠處看到了一個讓他無比熟悉的身影,那個身影讓他心動,讓他魂牽夢縈,經過數次生死的戰場搏殺,那一會見到她,汪洋只感覺恍如隔世重逢。
在他激動的目光裡,那一幕永生難忘:
兩個女文工團員閃出運輸隊伍,站到路邊一個小土坡上,將手中的幾顆迫擊炮彈尾翼用繩拴住,往脖子上一掛,騰出手來打竹板搞鼓動:
“同志們,快快走,前面就是大山口;到了山口卸炮彈,炮兵往敵人頭上摜……”
那嘹亮的快拍聲,那絕美英氣勃生的俏臉,在戰爭的天空下激勵着無數的年輕戰士,鐵流陣陣大步向前,勝利就在眼前。
看到這一幕,汪洋強忍着心中的衝動,最終還是沒有走到趙曉燕的身邊,儘管頭頂上有敵機掃『射』,身旁有炸彈爆響,彈『藥』物資仍如大河滔滔,直往南涌,而他的身上更肩負着重林的使命,不看到勝利的最後一刻,他又怎麼能安心的回到心愛的人身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