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莊有二對長白豬和一對東北民豬作爲初始種豬。要擴大豬羣,靠自帶的外來母本是不夠的――太浪費良種公豬寶貴的精液了。一頭母豬一年只能產二窩,而一頭公豬每年可以給20~30頭母豬配種,採用人工授精一年可以給近千頭母豬配種。
所以他特意蒐集了本地最具有代表性的良種豬臨高豬作爲母本,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迅速擴大種羣。本地的養豬業還算髮達,農戶家家戶戶都養豬,可惜飼養水平太差,按現代畜牧學標準全屬於營養不良,楊寶貴勉強買到了十來頭還算過得去的母豬來配種。另外又精心挑選飼養了十多頭母苗豬準備充作繁殖的母本。
因爲熊卜佑一天到晚唸叨的要保護純種臨高豬――每次說起臨高畜牧站把純種臨高豬給雜交化的時候,熊卜佑總是義憤填膺。楊寶貴特意從農戶手裡搞來幾頭架子豬進行育肥養殖,結果發現臨高豬不是一種適合現代農業大規模生產的豬種――它的生長期太長了,體重增加之慢聞所未聞。他問了當地人才知道育肥一頭200斤左右的生豬得24個月才能出欄。對比現代豬存欄不過一年來說實在不經濟。
“臨高畜牧局當年把臨高豬都鬧成雜交品種了也是情有可原,不然怎麼滿足的了這麼大數量的出口?”
“你現在也在把臨高豬搞成雜交品種嘛。”
“我可是還保存着幾頭純種的――每個品種我都要保留幾頭種畜的。保持原種很重要。”
養豬場新建成的成排的豬圈裡大部分還空蕩蕩的。臨高冬季不甚寒冷,但是夏季比較溼熱,雨水多,還有颱風的問題,所以楊寶貴在主持養殖場修建的時候選擇了單坡敞開式的豬圈,利於通風散熱。而且豬圈的用材是相當考究的,地面全部用水泥抹平。整個豬圈力求堅固,能抵禦大風,防雨性能好,。
“夏季颱風不是鬧着玩的,”楊寶貴說,“現在貪便造得廉價,豬圈一塌了壓死了豬就損失了。”
吳南海注意到豬圈附近留着一大片的用堅固的竹籬笆圍起來的土地,土壤被翻得凌亂不堪,還有幾個烏黑的爛泥塘。
“這是豬的體育場,”楊寶貴說,“雖然不養跑步豬,但是豬適量運動運動有益增加食慾,爛泥塘也是它們愛玩的項目――還能防病。”
豬舍和運動場的四周,已經種植了許多的植物,包括防風林樹苗,豬舍的牆根種着南瓜,豬舍露天欄的上方搭着架子,種上了西葫蘆。不但可以給豬圈遮陽降溫,還能用來補充飼料。
“這豬的日子還真是逍遙。周邊的環境衛生也不錯。”
“當然,動物也有心理壓力的,你別以爲豬喜歡又髒又臭的環境。它們過得愉快,才能少生病,長得快,肉質好。種豬才能春情勃發。”
“你看,這就是純種的臨高豬。”楊寶貴指着十來頭在豬圈裡睡覺的斷奶小豬,“臨高豬的味道的確不錯,特別是烤乳豬,”楊寶貴咂巴着嘴,“所以單獨養一些,讓熊卜佑給你做烤乳豬吃。”
這裡實行嚴格的分圈飼養。楊寶貴告訴吳南海,這裡光適應不同狀態、月齡的豬舍就有9種之多。每種豬圈因爲飼養的頭數不同面積大小各不相同,設備結構也略有不同。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用來配種的配種室和母豬的分娩舍。
“所謂科學養豬,並非一定得有全價飼料、抗生素、消毒劑和疫苗才行――這是現代商品化大生產下的無奈之舉。象我們這樣條件有限的,也有很多簡單有效的技術可以運用,一樣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就是在養殖規模和效率上要差一些了。不過絕對環保。”
“就說這個苗豬舍好了。”楊寶貴讓他看豬舍的地面,是用石墩架架空一米高的鐵格網柵地板。
“這種技術叫‘網上育仔’――苗豬的糞尿都會漏下去,被地面上的墊料吸收,網上清潔乾爽,苗豬就不容易得痢疾。成活率就高出許多來了。很簡單的原理,實施起來也不難。”
“有點象‘高牀平養雞’。”
“不錯,這個技術實際上是相通的。”楊寶貴說,“還有自動飲水器。上次我到工能委去要他們做,這幾個人還非說沒有塑料橡膠,其實要什麼塑料橡膠呢,用個槓桿式的開關就是了,稍微漏點水也不要緊。可是用了自動飲水器,不但豬飲水衛生了,對豬圈的環境衛生也有好處。豬就少生病了,也用不着一天到晚給它們喂抗生素……”
工能委機械廠做得土法飲水機除了少量部件是金屬的之外,全部是陶瓷和竹器。水是從一個架高的鋼筋水泥模製的水箱裡裡流出來的,粗竹管做輸水管。豬隻要拱一根竹槓杆,水流就會從蓄水的陶瓷罐子裡流出來,流在下面的飲水盤裡。這個設備有些滲水,不過比起把水倒在石槽裡要乾淨,浪費也少。
“再比如說飼料的投喂。這裡還是傳統的‘稀湯飽喂’投喂法,豬食是稀得,餵飽了事,看起來省料,其實水太多了影響豬的消化,反而不容易上膘。至於豬食熟喂更沒有必要,不但營養價值受到損害,還容易鬧成亞硝酸鹽中毒。費人工費燃料。除了泔水之外,一般飼料都可以生喂。這種土法的小改進還可以做很多。”
楊寶貴現在把養豬的重點放在擴大東北民豬的養殖上。現代社會除了用東北民豬作爲雜交母本用之外,基本已經不再做肉豬飼養,原因是它脂肪沉積率太高,屬於愛長肥肉的豬,現代社會對豬的需求是儘量多長瘦肉:除了瘦肉豬,還有所謂的“跑步豬”,最簡單還有瘦肉精之類的玩意。所以這種豬不受歡迎。但是對穿越集團來說,豬除了提供肉食,還負責供應脂肪這一工業資源的任務。
豬之外,牛是飼養場裡最大牲畜羣了。海南在歷史上的主要出口產品就包括牛。臨高本地的水牛和黃牛都不少。黎區更是本地牛的主要供應產地。從臨高黎區貿易和昌化堡源源不斷的運來了百多頭牛,使得養牛場的規模一下擴大了很多。
養牛場的牛主要是充當畜力。目前運用在田間勞動上不多,主要是進行貨物運輸――牛車運輸現在正成爲穿越集團的主要陸地運輸方式。楊寶貴既要搞繁殖迅速擴大牛羣,又要兼顧畜力的需求。從昌化加快輸入牛隻是最好的選擇,運來之後稍加調養休息就可以投入役使,牛對飼料要求低,也沒有飼料供應上的顧慮。
他對各處運來的牛進行了甄別,水牛肉質粗老,主要供畜力耕地拉車使用,所以控制了水牛的養殖規模,主要飼養是各種黃牛。黃牛不僅可以用來拉車,還能兼顧肉用和皮用。
牛場裡的牛此時正在休息,現在是下午,天氣正熱,幾個農工正在牛棚周圍灑水降溫。這些牛因爲每天要擔負沉重的道路運輸任務,所以照顧的特別周到,不但每日添加精料,而且保證給予充分的休息。
“牛的數量真不少,”吳南海說,“看來反倒是牛肉普及起來快。”
“其實對我們來說理想的飼養品種還是牛和羊――吃草就行了。豬要大量的糧食。青飼料只能作爲補充。這裡的養豬習慣是育肥的時候吃米飯,太浪費了。”
“大規模的種植番薯就是爲了保證飼料糧。其實牛也得吃糧食吧。要吃玉米什麼的。”
“傳統養牛就是單純的草飼牛。喂專門的青飼料也可以。玉米養牛也只有美國這樣自然條件過於優越的國家才搞得出來。”楊寶貴嘆了口氣,他對北美是情有獨鍾的。
他們走過了專門用來配種的種公牛的牛棚,這裡的柵欄非常的粗大,公牛脾氣暴躁,體型和力氣又大,不管是餵養還是役使都得很小心。不過本地的種公牛楊寶貴看不上眼,只飼養的很少的幾隻作爲保持原種用。現在懷孕的本地母牛配得都是從現代時空帶來的幾種不同用途的良種牛的冷凍精子。
種母牛在春季都配上了種。懷孕的母牛分單間飼養,每個牛欄前掛着牌子,上面寫着牛隻編號、畜齡、受孕日期,預產期,自身品種和配種品種。
看到楊寶貴過來,幾頭母牛把頭伸了出來,一對對大大的溫和又溼潤的眼睛直盯着他看,還哞哞的叫。
“你看它們都認識我。”楊寶貴開玩笑的說着撫了下其中一頭牛的脖子,“這頭可金貴了,它懷得是黑白花乳牛。以後的牛奶就要指望它的孩子了。”說着他檢查了下食槽,看看牛隻的取食情況,接着對照牆上掛着的黑板,看飼養員有沒有準確的記錄投喂狀況。楊寶貴對飼料投喂的控制非常嚴格,草料、精料、食鹽全部定時定量。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