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衿女學興旺起來, 很是着了一些人的眼, 譬如,鹽課提司王大人家的王太太,就很是不屑於女學之事。在柳太太那裡說起話來都是,“前兒上巳節,天氣回暖, 荷花湖畔人山人海的,那樣的熱鬧時節, 出門兒的都是商販僕婦, 正經人家的姑娘哪個肯出門來着?誰曉得女學那一窩子姑娘們也鶯鶯燕燕的過去遊玩兒,引得多少大男人小夥子的駐足觀看, 哎, 我出身晉中王氏, 說來我們那邊兒離西寧關近,民風亦是開放, 卻也從未見到過這般景緻。”
柳太太原就是個刻板人,聽得這話如何能歡喜, 皺了皺眉, 倒也沒有直接說女學的不是。她爲官宦夫人多年, 江同知夫妻在她面前一向恭敬, 何況先前江同知剛剛攜宮財主送上的人販子, 讓自家老爺立一功,倘因王太太此一言她便說女學不是,豈不是打江同知的臉。柳太太呷口茶, 道,“我一向懶怠出門,倒是不若你消息靈通了。”
“我也懶得出門,只是這事傳出偌大名聲,想當聽不到都難。”王夫人也是個明眼人,知道柳太太這嘴上是難說江太太不是了,但看先前柳太太那皺緊的眉毛,就曉得柳太太是厭惡女學這等行徑的。當下識趣不再多說,而是說起府城其他趣事來。
其實,女學這等行徑當真沒啥,上巳節原就是女兒節,那一日,凡是有閨女的人家,只要日子過得去的,如帝都都是閨閣小姐出門踏青,何況這北昌府,更是大閨女小媳婦的外出遊玩。女學當然也不例外,因上巳節並非假日,便組織了學生了一併出遊,何子衿提前打發人在荷花湖畔看好的地方,第二日紮上帳子,讓女孩子們結伴遊玩兒。只是,上巳節這樣的日子,原就是姑娘們的節日,自然出來的男孩子們也多。像重陽這樣的半大小子,哪怕學裡沒有假,都是用中午吃飯的時間,結伴跑去荷花湖,就爲了看人家小姑娘們。連阿曄二郎這等屁都不懂的年紀,還跟着湊熱鬧呢。一個個晚上回家餓狼一般,何子衿問其緣故,才曉得是中午去看姑娘沒顧得吃飯,當真是氣不是笑不是,倒是阿念道,“再這般無禮,晚飯就不必吃了。”
重陽私下與阿曄道,“姨丈越發刻板了。”
阿曄深以爲然。
雖然姨丈刻板,卻沒哪個敢不聽,只是相較之下,越發覺着姨媽是個好人哪。
阿曦在同二郎三郎還有雙胞胎說今天踏青之事,阿曦道,“有個男孩子,在湖邊不好好走路,只顧得伸老長脖子看宮姐姐,腳下不留神,撲通一下跌湖裡去了。虧得邊兒上有衙役,那湖也不深,再加上那人會游泳,伸根竹竿子下去,把他拖了上來。”
二郎是知道大名鼎鼎的柺子事件的,道,“不會是個柺子吧?我聽說先時那位宮姑娘就遇着柺子了,是不是?”
阿曦道,“你想想,那會琴棋書畫的才子拐都拐不了宮姐姐走,這麼個傻呆型的,走路都能走湖裡去的,宮姐姐根本連看都沒看他一眼。”
二郎點點頭,“這也是。”
重陽道,“這誰家的啊,這般沒出息,看個姑娘就能看湖裡去,怪道人家姑娘看不上他。男子漢大丈夫,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派!”
“啥氣派啊,重陽哥,我聽說你趁着學裡吃午飯的那麼點兒功夫還跑去荷花湖了呢。你怎麼沒去找我啊,我們學裡同窗都一道去了呢。”
提到這個,重陽就悔啊,道,“你先時也沒說給我你們在哪兒,我們去了,沒找着你。”他去也是看小姑娘的,而且,他自認爲有阿曦妹妹這個內應,說不得還能與女學其他姑娘說上個一句半句的呢。
“就在湖邊兒玩兒了。”阿曦道,“你這眼神兒可真夠嗆。”
“哪裡是我眼神兒不好,荷花湖那般大,我就是午飯不吃也逛不過來啊。”
“這倒是。”
重陽與阿曦道,“明年你告訴我具體地點,我過去尋你,可好?”
阿曦年歲小,想着哥哥所託,便點點頭應了。
重陽很是歡喜,贊阿曦,“不愧是我的好妹妹。”又說,“繡莊又出了一套四季十二月花卉的繡帕,明兒我拿一套過來給你用。”
阿曦道,“我有小帕子呢。”
“這怎麼一樣。這是哥給你的。”重陽對於合夥人阿曦妹妹一向很照顧,主要是覺着這個妹妹很懂義氣,故而繡莊上有什麼新鮮花樣的東西,重陽都會送給阿曦使,至於同爲合夥人的阿曄大寶,重陽表示,男孩子家,就是用帕子,隨便的青絲帕子就可用,再不必繡花那樣麻煩的。
阿曦便高高興興的應了,重陽趁機與阿曦打聽起阿曦她們一日遊玩兒的故事來。
阿曦原就是個聒噪的,見有人捧場,越發興致盎然啦。
何子衿沒想到這麼件女孩子出遊的小事竟着了鹽課的司王太太的眼,當然,她就是知道,估計也不放在心裡。上巳節這樣的日子,誰家女孩子不出門呢。不要說孩子們,就是何子衿也約着孃家人與江家人一併出門遊玩兒呢。除了那說嘴的王太太與一向以聖人後裔自居的柳太太孔氏,沒人不出門。
如此一樁小事,何子衿知都不知,她現在正忙着女學春季招生的事兒呢。
田巡撫夫人都有些猶豫着要不要給家裡孫女報個名兒去上女學,一直拿不定主意,乾脆同田巡撫商量,“李參政夫人去歲就把她家兩個孫女送去了,咱們三孫女正當年歲,要不要也送去,倒也有個玩伴。只是,這女學畢竟是江太太辦的,時間也不長。”
田巡撫問,“柳家有沒有送女孩子去?”
田夫人道,“柳太太那性子,自己出門都要戴帷帽,她家的姑娘向來極少見人,哪裡會送孩子去女學。”
田巡撫拈鬚一笑,“那便把三丫頭送去。”
田夫人道,“好。”
田巡撫其實心裡與江同知也有些個隔閡,不爲別個,當初宮家發現那柺子的事兒,江同知如何不是送到巡撫衙門,而是送往知府衙門。說來,田巡撫以前便是餘巡撫的心腹人,哪怕餘巡撫現在告老還鄉,說來還是他與江同知更近些呢。倒不料,這麼個大功勞,江同知竟給了柳知府,豈不是遠近不分了?
田巡撫想着,什麼時候得尋江同知過來說說體己話纔好。
只是,田巡撫這體己話說的頗令阿念無奈,阿念與子衿姐姐道,“不要說官場相爭,便是兩家人打架,也沒有主家不露面,只令下人頭拼命的理。田大人性子優柔,不肯與柳知府撕破臉,我一小小同知,能如何呢?倘田巡撫能做主,我自然是希望他說了算的。”眼下卻是叫柳知府生生佔據半壁江山,同知本就隸屬知府衙門,阿念總不能田巡撫不出面兒,他先把柳知府得罪了,然後日日吃癟。
何子衿寬慰他道,“田大人如何說,你只管虛應承便是。還沒到要緊時候,倘真到了二人撕破臉,能幫田巡撫的地方,倘是便宜,幫他一把也沒什麼。當初是餘大人對咱們頗多照顧,又不是田大人與咱們照顧,也不必做他的馬前卒。”
“可不是麼。”阿唸對於這種上官,也頗是無奈了。他探花出身,千里迢迢挑了這麼個苦寒之地爲官,可不是爲了過來做炮灰的。
官場有官場的事體,不要說事兩全了,一頭都不好全的。田巡撫認爲阿念不該把前番的柺子案交由知府衙門,可阿念即便交給知府衙門,柳知府還是聽柳太太灌了一耳朵的女學很不成體統的話,柳太太道,“江同知江太太都是知禮的人,只是不曉得江太太爲何一定要辦這女學。弄得一羣小姑娘家成日在外閒逛,引得諸多閒散子弟觀看,很不成體統。”
柳知府現在正看阿念順眼,聽妻子這般說,還說,“以往你不挺喜歡江太太的麼。”
“哎。以往是以往,自從府城辦了這女學,我就時時爲老爺擔憂,不爲別個,女學那是什麼地方,都是清白女兒家,現在無事還好,倘得有事,必是有傷風化之大事。老爺畢竟是這一地父母,一旦有這樣的事,便是大事大案,怎能不令人擔憂呢。”柳太太不緊不慢的與丈夫訴起自己的擔心來。
柳知府果然面色微肅,道,“你這話也在理,只是,這女學辦已是辦起來了,如今就讀的多有官宦人家姑娘,沒來由的,也不好就叫江太太停了這女學。可你之顧慮,也不能不理,不若你有空私下提點江太太一二,必在她嚴守女學門戶方好。”
柳太太想一想,眼下也只有這個法子了。
故而,何子衿很得了柳太太這一委婉“提醒”,這些年,何子衿的性子也磨練出來了,聽柳太太這私下之言,遂笑道,“太太的話,我都記得了。太太只管放心,我那女學,裡頭從來不進一個男人的。再幹淨不過的地方,我想着,太太孃家出身衍聖公大族,嫁入的又是國公家族,一向極有見識,還想着請太太有空到我們學裡給孩子們講一講女誡女德,先時不好說,是怕我這面子小,太太不允呢。如今看來,是我想佐了,太太這般心胸,我早該請太太過去了,想來太太就看在那些女孩子的面子上,也不能駁我的。太太要是允了,明兒我親自送帖子過來。”
柳太太還是很謙虛的,連忙道,“我學識甚淺,哪裡敢講女誡女德?”
“太太乃衍聖公之後,誰敢說你學識淺?就是太太這些年的眼界閱歷,略講一講,也夠女學裡的學生們受用不盡的。”何子衿很是奉承了柳太太一回,又再三相邀,柳太太便含笑應了,她道,“只是還得容我在家想一想,給孩子們講些什麼。”
何子衿笑着輕施一禮,道,“太太一片慈心,我代我的那些女學生們謝謝太太了。”
柳太太身爲知府太太,平日裡恨不能壓巡撫太太一頭,哪裡是個不願意出風頭的,很是準備了一回女學的演講。
何子衿一向心思靈動,既請了柳太太,就時不時的請一請有見識或是交好的官家太太們,這些官家太太們,能到如今的地位,雖有妻以夫貴之因,但自己能出來交際應酬,也自有一套爲人處事的法子。女孩子們年紀稍大的聽一聽,倘有靈慧之人,便能受益一二。就是懵懂如阿曦這樣年紀小的,聽一聽長者講自己的故事也沒什麼壞處。
而且,各太太皆有自己風格,說來也頗是有趣。
何子衿時常給女學邀請一些官太太們過來演講,初時本是無心之舉,只是這無心之舉倒是令女學更興旺了幾分。尤其那些送姑娘到女學的商賈人家,深以爲這一年二百兩太值了。平日裡她們想巴結一下官家太太們都不知要送多少禮拐多少彎,如今閨女都能在女學裡與官太太們親近一二,這等機緣,豈是輕易得的。所以說,一年不要說二百兩,就是五百兩,這些人也願意出的。唯有先時挑撥的王太太,聞此事很是咬碎一口銀牙。先時她閨女考女學被刷下來就不說了,就是柳太太這麼個刻板人也不曉得如何被何子衿籠絡了去,每念及此事,王太太就恨的一宿一宿的失眠。
何子衿完全不曉得自己不過是沒收王家閨女入女學,就結下了王太太這樣一個大仇人。倒是女學的名聲日益響亮,連孃家都跟着受益,沈氏就與閨女道,“都有人說呢,你爹不愧是學政,教出的閨女都會辦學。”
餘幸亦道,“大姐姐如今名聲真正響,都有人打聽女學招生打聽到咱家來的。”自從得了大姑姐給的玉符,餘幸近來睡眠十分安穩,所以,也不吝於在大姑姐回孃家時說幾句好聲的奉承一下大姑姐的。
沈氏笑睨婆婆一眼,笑道,“可不是,還有人給你祖母送禮呢。”
何子衿眼睛一亮,笑眯眯地問何老孃,“不論送的啥,祖母可得分我一半。”
何老孃剛要給兒媳婦打眼色,不叫兒媳婦把這事兒說出來,哪裡曉得兒媳婦嘴這般快,何老孃死不承認,“哪裡是送禮呢,再沒有的事。”一臉正氣的與自家丫頭道,“倘有人送禮,必得圖些什麼。你看,我可找你說項還是咋地,再沒有的事,你娘逗你呢。這都信?真是佔便宜佔習慣了。”說着,很鄙視的瞧自家丫頭片子一眼。
何子衿纔不管何老孃這話,祖孫多年,她一瞧就知道何老孃這必是不知哪裡佔了便宜不想分與她罷了。何子衿脣角噙着一抹笑,笑岑岑道,“祖母休想哄我,現下我不知道則罷了,倘是叫我知道,必得與我對半分。”
“分個頭啊分,沒有的事兒!”何老孃死活不承認,嘴硬的很,她老人家與自家丫頭片子鬥智鬥勇多年,經驗豐富,連忙轉移了話題,道,“對了,我聽說,你三姐姐去北靖關了。”
“是啊,贏妹妹成親得準備一批繡件,這些活計,她一人哪裡做得過來,多是要交給繡莊的。咱們與贏妹妹相熟,這樣的生意,與其便宜外人,何不叫三姐姐的繡莊來做。到底知根知底。”何子衿道,“我回來就與三姐姐說過了,三姐姐與阿文哥一道去的北靖關。”
何老孃道,“你是一片好心,只是,去北靖關的事,該叫阿琪去的好。”
何子衿明白祖母是擔心三姑娘遇着何涵弄得兩家都不自在,何子衿一笑,“祖母想的也太多了,多少年的事兒了,眼下各自嫁娶不說,三姐姐都是三個孩子的娘了,阿涵哥也是三個孩子的爹了。與其想到此事就彆扭着,倒不若大大方方的相見,反是坦然。畢竟一個地方的人,以後還能不走動不成?”
何老孃想了想,道,“這也有些理。”又說,“他們倆,就是沒緣分。好在,現在兩家過得都好。”
沈氏笑道,“是啊,如今皆家業興旺,日子都過得,少年時那些事,也該過去了。”
餘幸也跟着湊趣,道,“三姐姐的繡莊接了江姑娘的生意,必會在北靖關揚名的,看來,沒多少日子就要去北靖關開分店了。”
何老孃想到三姑娘日子過得好,心下很是欣慰,道,“這丫頭,自小就是個會過日子的。”
沈氏笑道,“咱家的閨女,都會過日子。”
何老孃強忍着臉上得色,道,“要不說,女孩子就得跟着祖母長大,這纔有本領。三丫頭和咱們丫頭,都是我手把手教的。”
婆媳多年,沈氏早已十分習慣婆婆的自吹自近擂了,何況,沈氏也是做祖母的年紀了,這些年來,雖對婆婆有些不大讚同的地方,可也明白,婆婆爲人也頗有可取之處。沈氏笑道,“可不是麼。當初叫三丫頭跟着薛大家學針線,就是老太太的主意。”
“是啊,那會兒我還叫咱們丫頭也去考呢,結果她手拙,沒考上。”何老孃說來很有些遺憾,不過,瞧一眼自家丫頭,何老孃亦是得意,“好在總有一樣長處,這丫頭手雖拙,唸書上卻是聰明。”不待人說,何老孃又與沈氏道,“那會兒也全靠我厚着臉皮同你姑媽說了叫咱丫頭去她家附學的事,這才學了些文字,要不,如今哪兒有辦女學的學問哩。”
沈氏笑眯眯地,“是啊,都賴老太太有成算。”
“可不是麼,要都跟你似的存不住個事兒,咱家這日子還不曉得如何哩。”何老孃捏了塊蜜糖糕,擱嘴裡吃了,覺着自己對家族簡直是勞苦功高啊。
大家說笑一回,餘幸又說起丈夫春闈之事,道,“算着已到了張榜的日子,不曉得朝廷邸報何時能到呢。”
何老孃說到孫子前程,糕也不吃了,肅正了臉色道,“是啊,昨兒我又做了個夢,夢裡模模糊糊的也沒記住。明兒咱們再去廟時給阿冽燒回香,我料他這科問題不大的。”一面說着,一面拿眼看自家丫頭。
何子衿立刻一幅大仙的篤定模樣,道,“要燒香你們自去吧,不必叫我去了,我已卜過,阿冽此次春闈,正中文昌之相,問題不大。”
哪怕只是這麼一句話,但看自家丫頭片子一幅大仙兒相,何老孃心裡就覺着安穩,不過,她老人家還是決定帶着兒媳婦孫媳婦去給孫子燒香。
胡文與三姑娘自北靖關回城時,也在說這春闈之事,胡文道,“大哥與三堂兄都中了舉人,只是春闈上屢屢不順,不曉得這遭造化如何?”這說的是自家大哥與堂兄了。
三姑娘道,“能中是最好,太爺上了年歲,不就盼着兒孫有出息麼。”
胡文想到在老家的祖父祖母,亦十分惦念,道,“是啊。”與三姑娘道,“咱們出來這十來年不曾回老家了,我想着,待什麼時候便宜,咱們回老家看看吧。”
三姑娘道,“也好,若回老家,最好是趕在年下時節,重陽他們自出生,還沒祭過祖呢,再有入族譜也是大事。上遭太爺來信不是說因年邁辭了山長之職麼,倘太爺老太太身子骨尚可,不若接來他們兩位老人家來北昌府住一段時日,也讓咱們盡一盡孝心。”
要說胡文離家日久,惦記的絕不是家中父母,而是家中祖父母。聽聞妻子這話,頓時歡喜非常,拊掌道,“果然好主意。”
三姑娘看丈夫高興,亦是眉眼彎彎的笑將起來,只是心下暗歎,她是一番好心,絕不是嘴上說說的,而是真心真意想接兩位老人家過來的,就是不曉得老家那家裡肯不肯放人了。
夫妻二人說着話就到了城外,正在排隊入城,遠遠望見城牆上已紮起大朵綢花來,二人還不曉得什麼事,就聽得一陣駿馬奔騰之聲,見一騎凌塵而至,根本不必排隊,直接就入了城門。待夫妻二人的車隊進了北昌府時,已聽得城內鞭炮聲處處,胡文向來機敏,撥開車簾看許多文士在街上或喜悅或遺憾,各人神態不一,不禁笑道,“定是春闈榜到了!”連忙催促車伕快行。
三姑娘也很是激動,想知道阿冽有沒有中!相對於胡大郎胡三郎啥的,三姑娘自然更關心阿冽。
阿冽,阿冽倒是中了,只是,人家報喜的衙役到何家時,何家一個主子都無,何恭去衙門當差了,俊哥兒興哥兒都去上學了,女人們到廟裡燒香了……當然,不能說一個主子都無。還是有個小主子的,就是因年紀小被餘幸留在家裡託給田嬤嬤照顧的阿燦小盆友。
好在,田嬤嬤是掌事嬤嬤,立刻打着阿燦小盆友的名義打賞了過來報喜的衙役,一面着人去廟裡所老太太、太太、奶奶們尋回來,這大爺都中了,還燒哪門子香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