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宋江墜落

“宋江前來請戰。”守衛在聽門前的小嘍囉打斷了會議。

“是誰告訴他的。”晁春突然發問道。

但是下面一改剛纔熱鬧的場面,鴉雀無聲起來。好半天,吳用纔打破尷尬地說道:“攻打曾頭市早已經在整個梁山傳開了,他不可能不知道呀!”

“問題是前兩次他提出領兵,我們都同意了,可結果都是慘敗,這次我們可還有結好金國的任務,不能不慎重呀?”晁蓋看到大家無人說話,知道宋江雖然兩次打了敗仗,但是他十幾年得到的及時雨的稱號,還是在這些重義氣的好漢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畢竟軍事才能和江湖義氣是兩碼事,現在宋江幾乎在梁山快要失去了立足之地,衆人當然不想讓他徹底淪落,尤其是花榮等人。

“先看看他怎麼說吧?”晁春並不害怕宋江殺出,他深知一宋江個人的才能絕對是打不贏這一仗的,而吳用現在爲了招安只能緊跟自己,不會爲宋江出謀劃策。

“現在我們梁山形勢一片大好,你就不要在添亂了。”劉唐早就和晁春聯手廢掉宋江,當然不想給他立功的機會,鼓動下面一些對宋江映像並不太深的人一起嚷道。

“兄弟們靜一靜,我並不是出來奪你們的功勞。主要是小天王多次下山,廝殺勞困。我今替他走一遭,而且這次我們既要防備朝廷進攻,還要認真處理好樑中書的事情,我估計在下山的這段時間,朝廷一定會就招安之事有所動作,這更需要小天王在山上鎮守。”

“公明哥哥說得甚是,小天王現在不易下山。”花榮、李逵等人還是支持宋江的,也正因爲如此,晁蓋更害怕宋江付出。

“公明老弟說得很對,小兒現在確實不易下山,我在山上已經太久沒有活動了,這次還是有我下山了。”

晁蓋要親自下山,宋江和衆好漢頓時沒有話語,卻把晁春下了一大跳,晁蓋可就是在第一次出山在曾頭市犧牲的,自己雖然改變了歷史,可是現在真的具體到這一次下山來說,跟歷史上的事實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麼改變,寧可把功勞送給宋江,也絕不能讓老頭子死了,不然的話,以後自己下山,留守的就只能是宋江了。

“宋公明說得對,這次就有他親自領兵下山就是了,記住一條,絕對不能傷了曾家人的性命,我們這次是要以打促和的,至於馬步兵頭領就由你親自挑選吧?”

“那好,三日後我既領兵出發。”

“你怎麼讓他領兵下山呢,這次的對手可是最弱的呀!”回到後堂只剩下晁蓋父子二人了。

“對手最弱,這不見得吧?”晁春朝父親詭笑了一下。

“原來我們都是攻打朝廷守備深嚴的城池,而這次則是隻有三千人口的小莊子。”

“祝家莊也是一個小莊子吧,曾家竟然敢放出狂言,那就必定有幾下子,我料定宋江必敗。”

“你這麼有把握?”

“當然了,父親你就不要多想了。”

三日之後,宋江點齊八千馬步兵,帶領二十個頭領相助下山;其餘都留守保護守山寨。

這二十位頭領分別是林沖、呼延灼、花榮、關勝、徐寧、王矮虎、一丈青、穆弘、**、石秀、孫立、黃信、燕順、鄧飛、歐鵬、張清、索超、董平、李逵、戴宗。吳用、朱武爲軍師,晁家父子的親信一個沒帶,但也將梁山上的精華嘍囉一空。

二十三個將領,率領三軍人馬下山。

宋江領着八千人馬二十二個頭領來到曾頭市相近,對面下了寨柵。於次日,先引衆頭領上馬去看曾頭市。

衆多好漢立馬正看之間,只見柳林中飛出一彪人馬來,約有七八百人。當先一個好漢,便是曾家第四子曾魁,高聲喝道:“你等梁山泊反國草寇!我正要來拿你解官請賞,原來天賜其便!還不下馬受縛,更待何時!”

衆人大怒,早有一將出馬去戰曾魁。那人是梁山泊初結義的好漢豹子頭林沖。

兩個交馬,鬥了二十餘合,曾魁料道鬥林沖不過,掣槍回馬便往柳林中走,林沖勒馬不趕。晁蓋引轉軍馬回寨,商議打曾頭市之策。

林沖道:“來日直去市口搦戰,就看虛實如何,再作商議。”

次日平明,引領八千人馬全數向曾頭市口平川曠野之地列成陣勢,擂鼓吶喊。曾頭市上炮聲處,大隊人馬出來,一字兒擺著七個好漢:中間便是都教師史文恭;上首副教師蘇定,下首便是曾家長子曾塗;左邊曾密,曾魁;右邊曾升,曾索:都是全身披掛。

教師史文恭彎弓插箭,坐下便是千里玉獅子馬,手裡使一枝方天畫戟。

三通鼓罷,只見曾家陣裡推出數輛陷車,放在陣前,曾塗指著對陣,罵道:“反國草賊,見我陷車麼?我曾家府裡殺你死的,不算好漢!我一個個直要捉你活的,裝載陷車裡解下東京,方顯是五虎手段!你們趁早納降,還有商議!”

宋江聽了大怒,令人直奔曾塗;衆將一發掩殺過去,兩軍混戰,曾家軍馬一步步退入退村裡。

林沖,呼延灼,東西趕殺,卻見路途不好,急退回收兵。當日兩邊各折了些人馬。

宋江回到寨中,心中甚憂。衆將勸道:“哥哥且寬心,休得愁悶,有傷貴體。往常小天王出軍,亦曾失利,好歹得勝回寨。今日混戰,各折了些軍馬,又不曾輸了與他,何須憂悶?”但是深知這是最後一次機會的宋江只是鬱鬱不樂。

一連三日搦戰,曾頭市並不曾見一個,第四日,忽有兩個僧人直到宋江寨裡投拜。

軍人引到中軍帳前,兩僧人跪下告道:“小僧是曾頭市上東邊法華寺裡監寺僧人;今被曾家五虎不時常來本寺作踐羅造,索要金銀財無所不至!小僧盡知他的備細出沒去處,只今特來拜請頭領入去劫寨。剿除了他時,當坊有幸!”

宋江見說大喜,便請兩個僧人坐了,置酒相待。獨有林沖、吳用諫道:“哥哥休得聽信,其中莫非有詐。”

求勝心切的宋江哪裡還聽得人勸,而且這兩人更是下山人中與晁家父子走的最近的:“他兩個出家人,怎肯妄語?我梁山泊久行仁義之道,所過之處並不擾民;他兩個與我何仇,卻來掇賺?況兼曾家未必贏得我們大軍,何故相疑?兄弟休生疑心,誤了大事。我今晚自去走一遭。”

林沖苦諫道:“哥哥必要去時,林沖分一半人馬去劫寨,哥哥只在外面接應。”

但是林沖越權,宋江的疑心反而越大:“我不自去,誰肯向前?留關勝一半軍馬在外接應。”

“那哥哥準備帶誰去呢?”

“那就點起十二個頭領,帶領一千五百騎兵、兩千五百步兵進入。”

這十個頭領是:呼延灼、花榮、徐寧、王矮虎、穆弘、**、歐鵬、孫立、董平、張清、黃信、石秀。

當晚造飯吃了,馬摘鈴,軍銜枚,夜色將黑,便悄悄地跟了兩個僧人直奔法華寺來。

宋江看時,卻是一座古寺。下馬進入到寺內,見沒僧衆,問那兩個僧人道:“怎地這個大寺院沒一個和尚?”

僧人道:“便是曾家畜生薅惱,不得已,各自歸俗去了;只有長老並幾個侍者,自在塔院裡居住。頭領暫且屯住了人馬,等更深些,小僧直引到那廝寨裡。”

宋江問道:“他的寨在那裡?”

和尚回答:“他有四個寨柵,只是北寨裡便是曾家兄弟屯軍之處。若只打那個寨子時,這三個寨便罷了。”

“那個時分可去呢?”

“如今只是二更天氣,且待三更時分,正是人們最爲睏乏之時,一定是準備最不足的時候。”

開始還能聽得曾頭市整整齊齊打更鼓響;又聽了半個更次,絕不聞更點之聲。

僧人喜道:“一定是這廝都睡了。如今可去。我們當先引路。”

宋江帶同諸將上馬,領兵離了法華寺,跟著便走。

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處突然不見了兩個僧人,前軍不敢行動;看四處時,又且路徑甚雜,都不見有人家。軍士驚慌起來,趕忙報與宋江。

呼延灼便叫急回舊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見四下裡金鼓齊鳴,喊聲震地,一望都是火把。

宋江衆將引軍奪路而走,才轉得兩個彎,撞見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將來,撲的一箭,正中宋江臉上,倒撞下馬來;卻得李逵、花榮、王矮虎、孫立四個頭領死並將去,救得宋江上馬,張清左右開弓,曾家五虎不敢輕易靠近,宋江終於殺出村來。

村口關勝、林沖、吳用等人引軍接應。剛剛抵擋得住。兩軍混戰到天明,各自歸寨。

關勝回來點軍,還好衆將領都逃得自家性命;但是帶去的四千人馬止剩得一千二三百人,跟歐鵬都回到寨中。

衆頭領且來看宋江時,那枝箭正射在面頰上;急拔得箭出,暈倒了。林沖叫取金瘡藥敷貼上。

誰知卻是一枝藥箭,上面寫着“史文恭”三字。宋江中了箭毒,已自言語不得。

吳用叫扶上車子,便差花榮、李逵、呼延灼、朱武、孫立、王矮虎先送回山寨。其餘頭領在寨中商議:“今番宋公明哥哥下山來,不想遭這一場。我等極該收兵,一齊回去。但是必須等小天王將令下來,方可回軍,豈可半途撇了曾頭市自去?”

當晚二更時分,天色微明,衆頭領都在寨中嗟諮不安,進退無措,忽聽伏路小校慌急來報:“前面四五路軍馬殺來,火把不計其數!”

關勝、林沖聽了,一齊上馬。三面上山,火把齊明,照見如同白日,四下裡吶喊到寨前。

吳用領了衆頭領,不去抵敵,拔寨都起,回馬便走。曾家軍馬背後卷殺將來。兩軍且戰且走。走過了五六十里,方纔得脫;計點人兵,又折了千餘人;大敗虧輸,急取舊路,望梁山泊回來。

衆頭領回到水滸寨上山,都來看視宋公明時,已自水米不能入口,飲食不進,渾身虛腫。幸得有神醫安道全在,不然的話,此時恐怕已經犧牲了。

晁蓋守定在牀前蹄哭,衆頭領都守在帳前看視。當日夜至三更,宋江去世,當夜,宋太公也跟着兒子一起走了。

晁蓋見宋江已死,放聲大哭,如喪考妣。

這並不是貓哭耗子,宋江畢竟救過晁蓋等人性命,如果不是宋江想要搶奪梁山統治大權,晁蓋斷然不會如此約束宋江,也就是說他們二人只是政治上的對手,在私人感情方面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吳用,公孫勝勸道:“哥哥且省煩惱;生死人之分定,何故痛傷?且請理會大事。”

晁蓋哭罷,便教把香湯浴了屍首,裝殮衣服巾幘,停在聚義廳上。衆頭領都來舉哀祭祀。一面合造內棺外槨,選了吉時,盛放在正廳上,建起靈幃,中間設個神主。

山寨中頭領,自晁蓋以下,都帶重孝;小頭目並衆小嘍羅亦帶孝頭巾。

寨內揚起長,請附近寺阮僧衆上山做功德,追薦宋江。晁蓋每日領衆舉哀,無心管理山寨事務。

林沖與吳用,公孫勝並衆頭領商議暫有晁春正式主抓大權,諸人拱聽號令。

與此同時,東昌、東平二府事申奏報東京,進奏院中,又有收得各處州縣申奏表文,皆爲宋江等反亂,騷擾地方。

此時道君皇帝有一個月不曾臨朝視事,當日早朝,正是三下靜鞭鳴御闕,兩班文武列金階,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

蔡京曰:“臣得各處州縣累次表文,皆爲宋江等部領賊寇,公然直進府州,劫掠庫藏,搶擄倉廒,殺害軍民,貪厭無足,所到之處,無人可敵。若不早爲剿捕,日後必成大患。”

高球則出班奏曰:“臣聞梁山泊上立一面大旗,上書‘替天行道’四字,此是曜民之術。民心既服,不可加兵。即目遼兵犯境,各處軍馬遮掩不及,若要起兵征伐,深爲不便。以臣愚意,此等山間亡命之徒,皆犯官刑,無路可避,遂乃嘯聚山林,恣爲不道。若降一封丹詔,光祿寺頒給御酒珍羞,差一員大臣,直到梁山泊,好言撫諭,招安來降,假此以敵遼兵,公私兩便。伏乞陛下聖鑑。”

天子云:“卿言甚當,正合朕意。”

便差殿前太尉陳宗善爲使,擎丹詔御酒,前去招安梁山泊大小人。是日朝中陳太尉領了詔書,回家收拾。

第四十八章 投誠第八章 梁山書院第六十三章 平定二府(三)第二十五章 青州歸山第十五章 三山聚義第六十八章 曾頭市之戰(下)第五十章 對話第三十三章 大名府第六十七章 曾頭市之戰(上)第六十八章 曾頭市之戰(下)第六十七章 曾頭市之戰(上)第五十二章 價碼第三章 梁山爲尊第十九章 玉麒麟第三十章 血戰江州(二)第二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六十九章 挑撥第五十六章 威脅第六十五章 宋江墜落第三十一章 晁蓋說親第三章 人才會議第三十一章 晁蓋說親第三十二章 血戰江州(四)第五十二章 價碼第六章 李逵接母第二十三章 一救宋江(中)第二十章 兵發高唐州第二十八章 晁春吟詩第二章 父子之議第十二章 祝家莊(三)第四十六章  密謀第二十九章 隻身逃難第五十三章 李逵下山第十四章 祝家莊(五)第十一章 陽谷下獄第四十章 中箭第十二章 祝家莊(三)第三十二章 血戰江州(四)第十章 祝家莊(一)第十二章 祝家莊(三)第三十四章 董超薛霸第二十章 兵發高唐州第三十九章 飛虎峪第六十四章 曾頭市第二十三章 一救宋江(中)第二十四章 梁山朝聖第十章 祝家莊(一)第三十一章 晁蓋說親第三十章 虎落平陽第二十四章 一救宋江(下)第十五章 梁山軍第一章 夢迴水泊梁山第五章 李逵鬧酒第六十二章 平定二府(二)第十五章 梁山軍第四十一章 呼延灼叛變第二十四章 一救宋江(下)第十五章 三山聚義第三十九章 飛虎峪第四十章 中箭第三十四章 董超薛霸第六十七章 曾頭市之戰(上)第二十四章 一救宋江(下)第六十三章 平定二府(三)第七十四章 新婚第十八章 留下禍害第二十九章 血戰江州(一)第二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六十四章 曾頭市第十章 初識金蓮第六十一章 平定二府(一)第五十三章 李逵下山第六章 李逵接母第二十七章 偶遇好漢第二十六章 花妹秦妻第二十三章 秦香蓮第七十二章 《天仙配》第四十章 中箭第二十一章 議救宋江第十六章 二龍山之戰第八章 改革會議(下)第三十五章 兵發大名府第十六章 二龍山之戰第二十七章 偶遇好漢第十五章 梁山軍第二章 智激林沖第八章 梁山書院第九章 兵發祝家莊第三章 梁山爲尊第五十三章 李逵下山第四十章 中箭第十章 祝家莊(一)第二十六章 呼延報捷第四章 林妻上山第四十一章 呼延灼叛變第一章 夢迴水泊梁山第一章 宋江提親第十六章 二龍山之戰第二十四章 梁山朝聖
第四十八章 投誠第八章 梁山書院第六十三章 平定二府(三)第二十五章 青州歸山第十五章 三山聚義第六十八章 曾頭市之戰(下)第五十章 對話第三十三章 大名府第六十七章 曾頭市之戰(上)第六十八章 曾頭市之戰(下)第六十七章 曾頭市之戰(上)第五十二章 價碼第三章 梁山爲尊第十九章 玉麒麟第三十章 血戰江州(二)第二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六十九章 挑撥第五十六章 威脅第六十五章 宋江墜落第三十一章 晁蓋說親第三章 人才會議第三十一章 晁蓋說親第三十二章 血戰江州(四)第五十二章 價碼第六章 李逵接母第二十三章 一救宋江(中)第二十章 兵發高唐州第二十八章 晁春吟詩第二章 父子之議第十二章 祝家莊(三)第四十六章  密謀第二十九章 隻身逃難第五十三章 李逵下山第十四章 祝家莊(五)第十一章 陽谷下獄第四十章 中箭第十二章 祝家莊(三)第三十二章 血戰江州(四)第十章 祝家莊(一)第十二章 祝家莊(三)第三十四章 董超薛霸第二十章 兵發高唐州第三十九章 飛虎峪第六十四章 曾頭市第二十三章 一救宋江(中)第二十四章 梁山朝聖第十章 祝家莊(一)第三十一章 晁蓋說親第三十章 虎落平陽第二十四章 一救宋江(下)第十五章 梁山軍第一章 夢迴水泊梁山第五章 李逵鬧酒第六十二章 平定二府(二)第十五章 梁山軍第四十一章 呼延灼叛變第二十四章 一救宋江(下)第十五章 三山聚義第三十九章 飛虎峪第四十章 中箭第三十四章 董超薛霸第六十七章 曾頭市之戰(上)第二十四章 一救宋江(下)第六十三章 平定二府(三)第七十四章 新婚第十八章 留下禍害第二十九章 血戰江州(一)第二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六十四章 曾頭市第十章 初識金蓮第六十一章 平定二府(一)第五十三章 李逵下山第六章 李逵接母第二十七章 偶遇好漢第二十六章 花妹秦妻第二十三章 秦香蓮第七十二章 《天仙配》第四十章 中箭第二十一章 議救宋江第十六章 二龍山之戰第八章 改革會議(下)第三十五章 兵發大名府第十六章 二龍山之戰第二十七章 偶遇好漢第十五章 梁山軍第二章 智激林沖第八章 梁山書院第九章 兵發祝家莊第三章 梁山爲尊第五十三章 李逵下山第四十章 中箭第十章 祝家莊(一)第二十六章 呼延報捷第四章 林妻上山第四十一章 呼延灼叛變第一章 夢迴水泊梁山第一章 宋江提親第十六章 二龍山之戰第二十四章 梁山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