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封國柱

龍謙回到西安已經是四天之後了,他在見史密斯之前首先見了根據他的命令返回西安的封國柱元帥。西北軍區司令部根據封國柱的命令由西安遷至了蘭州,爲了控制遼闊的西北,西安的位置就有些不適宜了。

龍謙首先向封了解了軍區部隊的配置情況,特別是新疆地區的軍力部署。三月份陸軍編制調整,西北軍區的部隊增加至4個軍12個步兵師和1個獨立騎兵旅,另外還有兩個鐵道兵師在全力修築隴海鐵路西段。西北的兵力較以前有了較大增加。但目前除7軍外,只有組建於甘肅的19軍完成了兵力部署,其餘兩個軍,以原1師1旅爲主組建的11軍和以原6師16旅爲主組建的第17軍尚未完全部署到位。

封國柱再次出任西北軍區司令官後研究了西北軍區的兵力部署問題,認爲在新疆、甘肅、青海三省部署重兵不適宜,第一是國防並無明顯壓力,目前焦頭爛額的俄國根本無力在中亞取攻勢。其二就是經濟及交通問題,在沒有鐵路支撐的情況下不能將重兵至於邊陲。目前新疆只有7軍一個師(21師),青海只有半個師(20師師部率一個步兵團及師直屬炮兵工兵駐西寧)其餘部隊都部署在蘭州至西安的交通線上。封國柱的意見是以19軍進駐新疆,軍部駐迪化。將19軍55師轉隸第7軍,而7軍21師則劃歸19軍。以減少調動的費用,而且,21師對新疆比較熟悉了。留下這個師有助於新疆的軍事。西北軍區獨立騎兵旅(轄5個騎兵營和1個騎炮營)也調新疆。封國柱去過新疆,坦言新疆的經濟條件其實好於甘肅,可以多駐些兵。

封國柱計劃將7軍調甘肅蘭州一線,作爲新疆方向的後援並策應青海方向。新來的11、17軍則全部駐紮陝西,其中11軍軍部駐漢中,負責陝南防務並策應四川,其一個師調青海。置換出20師歸還7軍。17軍以一個師駐陝北榆林一帶,主力駐守關中。與甘肅的7軍同作爲軍區的機動兵力。

封國柱坦言,如果不對俄國開戰,西北的兵力有些過剩了,西北貧瘠。難以養兵,而且物資轉運是個大問題,隴海路西段通車後情況好了很多,當初與吳念進軍新疆那才叫一個難受。所以建議鐵路建設應當抓緊進行,鐵道兵部隊是個好發明,如果可以的話多建幾個鐵道兵師纔好。封國柱對於西北鐵路建設的具體建議是首先修築西府至蘭州的鐵路,然後繼續西伸,一直將鐵路修至迪化,不然根本談不到西北用兵。

當時只有他們倆人密談。龍謙說,“我已決定加入協約一方了,所以你對西北軍區的總體安排要做些調整。我們必須趕上這班車。如果等明年美國對德奧宣戰後再加入,我們的分量就輕了。仔細盤算,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封國柱對於龍謙的戰略思想是瞭解的,“那樣的話,我們是到歐洲還是俄國?”

“俄國。到歐洲沒有意思。兵少了沒有意義,兵多又派不出。二來不值得爲英法賣命。我是有個參戰的總體戰略的。也可以說是俄國戰略。這個戰略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的大格局,非常重要。西北軍區至少要調出一個軍,我考慮用7軍上去,11軍和17軍剛組建,需要訓練和磨合,只能是7軍。”

“那7軍就不能調甘肅了。而且,要把20師儘快整合好,那個師不錯。”

“是的。應當這樣辦。”

“什麼時候動?”

“應該很快。英國特使追到了西安。明天我會見他,估計大的方面可以定下來。英國人坐不住了,他們迫切需要穩定俄國,所以會讓些步。具體的條件,還要進一步談。但目前我們比較主動。對了,你要將部隊整頓好,目前就抓這件事。畢竟是出國打仗,官兵們的思想要打通,這個和山東可不一樣,那次根本不需要動員。”

“這個你放心好了,部隊絕對服從命令,尤其是7軍,早就盼着有參戰的機會呢。”

“不!不能輕視思想工作。國防部最近會下發一些材料,軍隊的各級政治部要認真學習,傳達到所有官兵。要讓官兵明白出國打仗不是爲了別人,最終還是爲了祖國,跟在山東抗擊小日本是一個道理。這個彎子未必好轉,官兵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不高,擴軍帶來的必然是素質的下降,要將困難想的多一些。最近國防部和總參要聯合召集一個高級軍事會議,預定的參戰部隊師級以上軍官要參加,也算做次動員和培訓。另外,軍事訓練要抓緊,特別是寒區生活行軍打仗的問題,要仔細梳理,一項項落實解決。俄國的冬天可比這裡冷的多。”

“明白。”封國柱想了想,“司令,你認爲美國會加入協約一方?”

“會的。自美西和英布兩場戰爭後,美國朝野就比較親英了。而且,美國人有個毛病,凡是跟他們政治制度一樣的就支持,否則就認爲是反動。美國人的政治制度很多借鑑了英國,這個就保證了美國會跟英國走到一起。歐戰爆發前的1909年,歐洲主要國家在倫敦曾簽訂一個條約,該條約規定,中立國運往交戰國的貨物分爲兩類,一類是禁運品,包括軍需品與某些可以用於製造軍事裝備的特殊原料;另一類稱爲非禁運品,包括食物和原棉。這個條約出臺的目的是使一個海上強國,當時當然是指英國,在戰時不能用飢餓的辦法去困死敵人,或者進而去幹涉別國老百姓的正常生產。歷史上歐洲大陸各國對英國這樣的海上強國是早有戒心的。作爲新崛起的強國。美國強烈地反對這個條約,因爲這個條約限制了它發財的機會。1915年中美航運的運糧食和棉花的船隻曾受到英國的攔截檢查,引起了美國的不滿。但那只是小節。大的方面不會改變美國親英的立場。今年美國是換屆年,威爾遜在謀劃連任,不能公開對恐懼戰爭的美國人民講參戰的事,等他實現了連任,就一定會策動國會批准美國參戰了。你知道前一段時間美國特使來華,就是怕我們倒向德奧。”

“德國真的會輸?”一直關注歐戰戰局的封國柱不太相信德國會輸。

“會的。算一算實力就明白了。霸佔了海洋擁有無盡資源的協約一方不過是暫時被動,時間愈久就對同盟一方愈加不利。如果西歐戰局不能有突破性的進展。法金漢的日子就難過了。德國估計會換馬,論地位肯定是興登堡上位。興登堡對東線熟悉。一定會和魯登道夫商議先解決俄國。英國人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無論如何不能讓俄國垮臺。他們必須熬過這段最艱難的時間。如果我們派出的遠征軍發揮關鍵作用,我們在戰後的話語權就多了,不止是收回租界那一點權益。關鍵在於戰後東亞乃至亞洲的主導權歸誰?我們還是日本?這事關我們實現工業化的大局。”

“聽顧維鈞講,美國國內反戰情緒極濃……”

“德國會配合美國的。他們已經注意到了英國的海洋優勢了。德國公海艦隊打贏英國大艦隊的可能性極小,只能用潛水艇戰略。這樣就會惹惱美國。因爲從現在起,美國已經公開地出售戰略物資給協約國了。戰爭財是最容易發的,美國大財團,比如摩根、杜邦等財團不會放過這個發財機會。而且美國買了不少的協約國戰爭國債,協約輸了,那些國債不成了廢紙?你放心好了,這個結果不會錯的。”

“那我們派出的遠征軍就很重要了。”封國柱想了想。“司令,你準備派多少部隊去?”

“你的意見呢?”

“我看不能太少。少了不發揮作用。歐戰的情況我瞭解一些,軍情局的材料我是每期都看的。我覺得至少要派三十萬人過去。那樣才能控制某個戰線。”

WWW✿Tтkan✿¢O

“是這樣。涉及到部隊的選調、組成後勤等一攬子事,你目前是唯一的元帥,司徒、明遠見了你還得敬禮呢。你要考慮一個意見,包括調那些部隊,如何編組。”

“明遠是我的老上司,他的禮我可當不起。選調部隊總參一定有考慮。你準備讓誰掛帥?”封國柱終於問到這個關鍵的問題。

“這個,你說說你的想法?”

封國柱咧嘴一笑。“我去如何?”

“你當然有資格去。但我不太想讓你去。”

“爲啥呢?是不是延冰他們鬧騰?”

“鬧騰什麼?鬧騰元帥肩章?國柱,當初跟我打天下的幾個老兄弟,最具帶兵才能的是魯山,可惜天妒英才,太可惜了。馮侖打仗的本事是有的,野心毀掉了他。剩下的幾個,因爲是陸戰,也就是延冰、明遠、大壽和司徒了。藍心治吳念他們幾個資歷差一些,統帥全軍在威望上有所欠缺。你的長處在猛,執行命令堅決,但缺少政治上的考慮,也缺少用智。山東一仗你是前敵指揮官,但總體戰略是大家制訂的。這個不錯吧?延冰打仗有韌性,明遠顧大局,大壽配合魯山在東北搞的不錯,卻沒有獨當一面的實際經驗,司徒善謀劃卻缺少實際帶兵的履歷。其實範德平也是適合帶兵的,但他有毛病,所以我脫了他一半的軍裝。這次掛帥出國,也就在你,明遠,延冰和大壽中選了。具體是誰,我還要想一想。”

封國柱因山東戰役的戰功晉升元帥,引發了幾個人的嫉妒。他是知道的,特別是葉延冰,中央軍區基本是葉延冰帶出來的兵,卻沒有撈到這一立大功的機會。軍方最高層對於龍謙適機參加歐戰的態度是清楚的,封國柱考慮,龍謙八成會派葉延冰掛帥了,“司令,我們幾個都是跟着你過來的,誰去都無所謂。但因爲是出國作戰,事關國家的聲譽,萬萬不能輸,一敗就不得了。”

“你說的對。國柱啊,我不知你想過沒有,我們走到現在,一是不容易,幸賴大家團結一心沒有犯大錯誤,也賴國內國際局勢給了我們機會。其實就本領而言,我們都差得遠。就打江山的艱難困苦,我們對照中外歷史也不值一提。所以要時時謹慎才行。你們幾個已經是軍隊的核心了,是軍隊的主心骨,不能出岔子啊。你曾經說過,只要蒙山軍在,政權在。這話一點不錯。但治國不能只靠軍隊,我們從蒙山下來的就那麼點人,而且還七長八短,良莠不齊。怎麼能不吸收天下英才進我們這個團隊?當初石大壽是官軍,樑華達、司徒均、瞿鴻翔、韓子英等人都是。方聲遠、洪粵誠也是後來加入的嘛。端方升允是滿清高官,段祺瑞、王士珍、唐紹儀、馮國璋、陳宧、曹錕、吳佩孚是北洋系,伍廷芳、蔡元培包括跟我來西安的劉道一是民黨,張作霖、湯壽潛、湯化龍、唐繼堯是地方實力派,現在不都是我們的戰友了?如果沒有他們,光靠蒙山下來的老兄弟,能撐起這麼大的攤子?”

“那是司令氣度大。大壽他們早早投靠我們,怎麼能跟王士珍一夥比?方聲遠洪粵誠也就罷了,顧維鈞這夥人年輕,沒來得及站隊,自然願意在蒙山軍大旗下做事。但我總覺得滿清及民黨那幫人還是不那麼靠得住。今年下半年總統換屆,聽說竟有人公開準備取代你,這還了得!”

“你呀,不是我批評你,確實學習的太不夠了。”龍謙沉下臉,“憲法是根本大?法,你當它真是一張紙?憲法規定的權利,我們必須給人家。如果有人能在選舉中擊敗我,那是好事而不是壞事。這個道理,現在你不明白,將來會明白。如果將來也不明白,我也沒必要給你解釋了。國柱,你的性格不適合搞政治,政治上的事,你千萬不要過問。總統換屆和軍隊沒有任何關係,不要管。”

“我就懂一個道理,這個國家是你領着我們打出來的。你當總統,軍隊不會亂。別人當就難說了!我不說自有其他人說,明遠懂政治,不講,司徒均是個書呆子,不說也罷。但延冰、大壽、吳念、宗玉他們我是知道的,除了你,他們誰也不服。”封國柱對自己追隨多年的“老主公”基本上有啥說啥,自認沒有必要隱瞞,也不需要隱瞞。憲法是你主持定的,就是一張紙嘛。

“軍隊高級將領如果像你說的就麻煩了,我的事業可能真的要失敗。這個慢慢來吧,不急。”對於封國柱所說,龍謙並沒有太當回事。的確,這支國防軍基本是他締造的,現在掌軍的都是跟隨他十幾年的老部下。一些人就自己在政治上的考慮想不通也是正常的,一些思想方面的問題,可以擱在自己的下一個任期解決,自己還有時間,“明天我要見史密斯,你也參加吧。不過就是旁聽,不要發言了。”

“英國人能給我們什麼好處?據我所知,他們現在已經焦頭爛額,總不能白幫他們幹吧?”

“當然要撈些好處。英國人給不了的,美國人可以給。這個,我心裡有數。”()

第5節 彼得堡一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8節 兗州行二第4節 上海第31節 錦州之戰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15節 方時俊第14節 于右任第13節 俄國戰略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8節 終戰協定第10節 千里進軍三第12節 這一仗六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32節 變化八第2節 繼位爲誰第3節 潘亮第6章 加入一戰第一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第18節 整編前後八第23節 行刺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9節 沈旦堡一第2節 初定軍律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21節 司徒均第27節 招商會三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4節 抗洪四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9節 沈旦堡一第14節 北京四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32節 出征二第七節第6節 武昌一第6節 讓步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17節 龍楊會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16節 雜音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12節 蔡元培第40節 考察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3章 唐紹儀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2節 國會二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4節 各方第37節 大勢六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4節 破莊四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6節 隨營軍校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37節 大勢六第8節 天津二第11節 戰後四第10節 戰後三第35節 社會調查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17節 山東政務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3節 和平堡壘第19節 犧牲三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3節 無錫一第4節 監獄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5節 太原第2節 美國特使第2節 懷來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11節 伍廷芳第11節 進京一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39節 周馥一第6節 日俄戰爭爆發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
第5節 彼得堡一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8節 兗州行二第4節 上海第31節 錦州之戰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15節 方時俊第14節 于右任第13節 俄國戰略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8節 終戰協定第10節 千里進軍三第12節 這一仗六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32節 變化八第2節 繼位爲誰第3節 潘亮第6章 加入一戰第一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第18節 整編前後八第23節 行刺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9節 沈旦堡一第2節 初定軍律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21節 司徒均第27節 招商會三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4節 抗洪四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9節 沈旦堡一第14節 北京四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32節 出征二第七節第6節 武昌一第6節 讓步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17節 龍楊會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16節 雜音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12節 蔡元培第40節 考察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3章 唐紹儀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2節 國會二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4節 各方第37節 大勢六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4節 破莊四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6節 隨營軍校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37節 大勢六第8節 天津二第11節 戰後四第10節 戰後三第35節 社會調查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17節 山東政務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3節 和平堡壘第19節 犧牲三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3節 無錫一第4節 監獄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5節 太原第2節 美國特使第2節 懷來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11節 伍廷芳第11節 進京一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39節 周馥一第6節 日俄戰爭爆發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