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插曲和演變

俄國在短短十餘天內便終結了帝制。這個結果令所有人目瞪口呆,包括德國和奧匈帝國。說實話,沒有人可以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做好合理應對局勢的準備,連早已佈局俄國的中國人也一樣。當俄皇,不,現在應當說是前皇帝了,的專列駛入文尼察,負責執行俄國戰略的最高前敵指揮官王明遠上將尚在盧布林,接到聯勤司令部的電報,王明遠嚴令封鎖消息並且切實保護好這位在莫名其妙的一場政變中失去了皇位的尼古拉先生的安全。

王明遠給返回前線的石大壽和熊勳兩位集團軍司令拍發了密電要他們提高警惕,嚴密監視當面德軍。又給程建國少將發出了加強空中偵察的指示。王明遠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隨着彼得堡事變的發生,俄軍本來就低迷的士氣將更趨惡化,德國人利用這個機會來一次進攻是完全可能的。

但王明遠畢竟不是俄國人。他猜不透俄軍如此多的高級將領爲何都齊刷刷地背叛了沙皇。其實,除卻尼古拉二世失去軍心民心這個老話題外,根本的一條是士兵厭戰情緒日濃,早就不想將戰爭進行下去了。但高級將領們卻希望戰爭繼續進行直到勝利,因爲牽連着他們的功名利祿。所以,脅迫沙皇退位是可以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的,讓士兵們的怨恨發到沙皇頭上,反而可以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實際情況正是??.這樣,當沙皇退位羅曼諾夫王朝轟然倒塌。前線部隊一片歡騰,士氣反而提升了。

王明遠對德軍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策劃並實施一場大的進攻戰役絕非一件易事,總有諸多的蛛絲馬跡暴露出來。羅曼諾夫王朝的垮臺實在是太快了,快到德國人措手不及的程度。按照正常程序,德國高層必須對此事件作出評估,然後才能針對性地擬定軍事和政治方略。轉入前線具體的行動,至少要經過一兩個月。

的確,德國在獲悉彼得堡事變後立即進行了研究。立即採取的行動不是軍事方面的,而是將一個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的人“放”回了俄國。這個人是被沙皇驅逐在外的反對黨領袖,是社會工黨在分裂後的布爾什維克(多數派)派別的精神教父。早在去年。魯登道夫就意識到了此人的價值。認爲既然在軍事上很難打垮幅員遼闊的俄國,那麼從內部搞垮它就是唯一的選擇了。自1905年以來,俄國出現了上百個政黨,亂哄哄地整日爭吵不休。這是從專制到憲政必然經過的一個階段。魯登道夫還算是個人才。認定在理論上很有一套的烏里揚諾夫先生如果回到俄國是可以掀起一番風浪的。於是派人聯絡了寓居瑞士專門著述但仍指導着其黨派行動的烏里揚諾夫,表示願意支持其回國從事反對沙皇的鬥爭,條件是如果取得成功。應當和德國終結戰爭簽訂和平條約。但烏里揚諾夫沒有答應,可能顧及一旦受敵國援助的消息傳出,對自己的事業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而且,當時的情況也談不到成功。布爾什維克的領袖們或者在國外讀書,或者在西伯利亞釣魚伐木,黨派基本成了地下黨,當時的情況就像一隻螞蟻在思考如何一頭大象。而魯登道夫也沒有很在意這件事,不過是隨手下的一着閒棋冷子罷了。但這次不同了,當德國人再次聯繫烏里揚諾夫並安排他通過德國轉經瑞典芬蘭回國時,這位先生立即答應了。這些事情都是秘密進行的,直到烏里揚諾夫先生在四月份回到彼得堡並開始工作後,有關他回國受到了德國人幫助的消息纔開始流傳。

值得一提的是,當有關烏里揚諾夫先生受到德國幫助的消息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流傳,德國很嚴厲地追查了泄密,他們總以爲在他們這邊出了問題,因爲從情理上講,烏里揚諾夫先生本人是絕不會說出去的。但德國人最終並未找到自己一方泄密的源頭。

烏里揚諾夫秘密回國對於彼得堡還不是什麼大事件。至少比起沙皇失蹤的消息是遠遠不如的。可是,除了一些保皇黨,沙皇並未到莫吉廖夫而是跑到了烏克蘭的消息並未引起彼得堡的警惕。彼得堡的政治家們正在興高采烈地瓜分勝利果實。在他們看來,沙皇已經無足輕重了。他們現在面臨着一系列的問題,軍隊是一方面,政府的組建是更爲迫切的問題。

3月份後,彼得堡出現了兩個中心,即杜馬爲主組成的杜馬臨時委員會和蘇維埃。前者代表了“有資格”階層和全國的利益,得到了軍隊謹慎的擁護,而後者則代表了工人、農民及下層士兵的利益。但組成蘇維埃的主要是孟什維克派,社會民主工黨分裂成了兩個越來越尖銳對立的派別,孟什維克派在1905年革命之後便基本確定了自己的理論,既然革命的任務是爲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開闢道路,那麼就應當由資產階級來領導並掌握政權。社會主義政黨將實行對資產階級政府施加壓力的政策,以爭取實現工人階級和農民的經濟要求和政治要求,逐步爲過渡到社會主義創造條件。所以,在“二月”革命中,孟什維克實踐了自己的理論。所以,在組建臨時政府的問題上並未發生嚴重的對立。在3月3日,蘇維埃和杜馬臨時委員會的談判通過了臨時委員會提出的臨時政府組成名單,並達成了妥協性綱領的八點內容:立即赦免政治犯,實行言論、出版、結社、集會和罷工的自由,取消階級、等級和民族的限制,立即準備根據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原則選舉並召開立憲會議,以隸屬於地方自治機關的民警取代舊警察,選舉地方自治機關。不解除參加革命的部隊的武裝也不將他們調離首都,士兵享有一切公民權利。這個綱領應當說是一個把俄國引向憲政的綱領,以至於在一個月後回國的布爾什維克領袖弗拉基米爾承認,俄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在制度上趕上了先進國家。

令人驚異的是,二月革命是在彼得堡爆發的,遼闊的俄國其他城市和地區並未波及,但卻平靜地接受了彼得堡的事變結果。

政權結構要等全國性選舉結束後確定,目前彼得堡各派勢力妥協後推出的臨時政府負責人正是年輕的克倫斯基,他的身份是臨時政府總理。對於中英法三國高度關注的戰爭問題,克倫斯基答覆說臨時政府將堅定不移地將戰爭進行下去。直到勝利爲止。但克倫斯基要求盟國給予更多的經濟和軍事援助。這是題中應有之意。協約國迅速做出了反應。分配了各自的任務,英法兩國將承銷俄國高達1億美元的戰爭債券以表示對俄國臨時政府的支持。要求中國繼續擴大遠征軍的規模使其達到五十個師以穩定俄國戰線並向俄國出口可能的一切緊缺物資。由於德國潛艇的肆虐,協約國援助俄國的路線將主要通過中國。

3月19日,陸徵祥大使向克倫斯基總理轉交了龍謙總統的一份私人信件。在信中龍謙承諾將全力支持克倫斯基的新政府。希望中俄兩國在反對共同的敵人中加強合作。締結嶄新的友誼。但另一方面,龍謙卻密令遠征軍保護尼古拉二世的安全,並且責成王明遠努力促成尼古拉二世前往中國“政治避難”。尼古拉二世在阿爾傑米耶夫將軍的勸說下終於答應前往遠東。但因顧慮彼得堡的親人仍未動身。

世界上所有的大國都在密切關注着俄國局勢的演變,包括至今仍置身局外的美國。俄國鉅變牽連的不光是政治家和軍事家,連資本家都牽連進去了。在紐約,摩根財團經歷了大喜大悲的轉換,當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並且宣告將繼續履行協約國義務的消息傳來,其掌門人親自跑到華美機械公司總部拜會了董事長大衛.狄文和總裁劉曉琦,向他們表示了“誠摯”的感謝,並且在華美機械一口氣簽署了價值6800萬美元的合同。這份合同已經擱置了很久了,涉及鐵路機械和軋鋼等六七個單項合同,均是中國急切需要的設備和技術。摩根財團一直拒絕華美的合作。但此刻態度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並且在第二天召開了記者發佈會,宣佈摩根財團將向華美機械注資4000萬美元換取華美機械16.5%的股份。這個消息一出,立使華美公司股票在數日內上漲了12%。摩根是和洛克菲勒齊名的一流財團,是華爾街的霸主。爲何鍾情於一個有中國背景的公司,成爲了紐約乃至全美國經濟界的大新聞。這條新聞背後一定有着值得挖掘的大秘密,終於,在無孔不入的記者們的窮追下,一條條極具價值的新聞被披露出來,根由主要是摩根財團沒有跟風拋售俄國的國債,而是以低價在債券市場吸納了大批俄國戰爭債券——當彼得堡事變傳來,俄國國債立時成爲了一張廢紙,特別是洛克菲勒財團拋售鉅額俄國戰爭債券的打壓下,那些購買了俄國債券的公司和個人爭相拋售,摩根財團卻逆流而上。沒幾天,臨時政府關於忠實履行協約國義務的正式公告使得俄國債券迅速反彈,讓摩根財團狠狠地發了一筆財。而促使摩根做出這一決策的正是華美機械。

這條帶有政治色彩的金融界新聞很快就被美國對德宣戰所沖淡。當然,美國政府的宣戰決定更加促使了協約國在美髮行的戰爭債券的上漲。美國人堅信德國人完蛋了。從1916年初,有關政府將加入協約國作戰的消息不斷,但議會中反戰勢力很強,孤立主義仍是主流,使得決心站在協約國一方撈取戰爭紅利的威爾遜政府始終通不過國會那一關。而且,威爾遜當時身處一場不知輸贏的總統大選中,公然將美國拉入一場血流成河的大戰並不符合大多數美國人的心態。所以,立場早已站在協約一方的威爾遜不惜以重大經濟利益的輸送誘使中國對德宣戰並且派遣軍隊直接援助俄國。

1916年10月。就在德國剛取得羅馬尼亞的速勝,中國人尚未發起他們令人驚歎的反擊時,德國首相貝特曼.霍爾維格即向美國及歐洲未捲入大戰的中立國發出了和平談判結束戰爭的建議。德國冷靜分析了戰爭局勢,認爲在凡爾登戰役失敗後取勝的希望已極其渺茫了,還不如就此尋找終結戰爭的途徑呢。反正德國光在西歐就佔領了約16000平方英里的領土,將法國大半的礦產資源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了。

但德國人的建議被這些中立國所拒絕,而且還遭到了協約國的譏笑,當時仍自信滿滿的尼古拉二世甚至說這是德國絕望的證據。1917年,威爾遜總統連任了,他的競選口號是“他是一個能讓我們遠離戰爭的人”。實際上。威爾遜渴望成爲世界的調停人。他在連任後發出一個外教照會,建議召開一個國際和平會議。爲了形成討論的基礎,他請交戰國說明戰爭的理由——解釋清楚爲什麼打仗。這是做不到的,首先中國和日本就無法說明這個問題。

德國倒是做出了反應。他們願意談判終止戰爭並且建立一個新的國際體系以防止戰爭。但德國卻提出了戰爭賠償的問題。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推到了英法俄頭上。協約國叫囂重組歐洲纔是戰爭的根源,他們不僅要德國歸還阿爾薩斯和洛林,而且還要肢解奧匈和奧斯曼帝國。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而協約國則指出德國及其幫兇纔是導致戰爭爆發的罪魁禍首。實現和平的前提是德國撤出比利時和法國,而且應當恢復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原狀。

雙方的立場相距甚遠。於是,威爾遜的建議成了一紙空文。

於是,雙方的注意力仍轉到了戰爭上了。德國?軍事力量的最高決策權現在是魯登道夫掌控着,他對東線和西線的局勢都不滿意,由於中國人的參加,羅馬尼亞得而復失,波蘭戰役也未取得預想的結果。而西線更糟糕,魯登道夫尖銳批評早已下臺的法金漢爲了固守一些不重要的陣地,過多地損失了德國人寶貴的生命。他指示總參謀部尋找新的作戰方法,核心是兩個,第一是找到代價較低的防禦方式,第二是努力將戰場推到敵佔區。於是,長期困擾德國的潛艇戰再次浮出水面。

世界範圍內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多了。各交戰國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法國雖然失去了北部大片的領土,但國民的生活水平卻基本沒有降低,物價上漲的極其有限,奶酪和黃油敞開供應着。其原因主要是法國的海上航路一直暢通無阻,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可以自由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法國港口,給法國人帶來他們所需的一切物資。而且,爲了避免民衆的抗議,法國政府一直將食品進口置於最優先的地步。

英國的情況不如法國。由於德國潛艇的打擊,在1916年,英國已經出現了食品危機,喬治.勞合的新政府嘗試實行食品配給但失敗了。由於大批醫生被徵召入伍去了法國,肺結核死亡率上升了25%,嬰兒的死亡率也提升了。

俄國的情況就更差了。這方面已有很多的介紹,就不贅述了。俄國本來不缺糧食,資源之豐富更是令人羨慕。但他們糟糕的運輸系統使得大城市的糧食供應極度緊張,其他物資的供應和調配也一樣。這是爆發彼得堡事變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國和奧匈的情況也很糟糕。由於英國的海上封鎖,物資短缺特別是生活必需品短缺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導致大批的牲畜被殺,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由於大批農民被徵入伍,德國和奧地利的穀物產量在1914年至1917年下降了一半,爲了保證軍隊的供應,必須犧牲平民了。柏林的食品價格比戰爭前上漲了130%,而且有繼續上漲的趨勢。但即使是在軍工廠(政府重點保證的部門)的工人,戰爭爆發以來的工資僅上漲了78%。各種投機和囤積物資的行爲大量涌現,導致了人民對政府的怨恨進一步增加。雖然局勢遠比俄國正常,還談不到爆發革命的危險。但這種苗頭已經出現了。

日本是最早加入戰爭的國家。他們除了用他們強大的海軍從德國人手裡搶到了太平洋一些重要的島嶼外一無所獲。他們在山東遭到了嚴重的失敗,陸軍的地位進一步下降,也無意將部隊投放到歐洲。在中國加入歐戰後,協約國已經不需要日本了,因爲中國完全可以代替日本的作用。

如果說有發了戰爭財的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就是中國了。美國不必說了,從戰爭開始,英法的訂單就雪片般地飛來。英國這個老牌的世界第一幾百年來積蓄的財富正飛速流向了美國,讓美國人感覺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中國的情況雖然比不上美國,但卻表現出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大戰爆發後。出口即激增。給南方數省帶來了一片繁榮。隨着波士頓協議的簽署,外資大量涌入中國,到處是新建設的工廠,到處在修路。一個新的工業化浪潮正在中國涌現。農民大批涌入城市。進入了各色各類的工廠。因政府強力推行新的土地稅和土地流轉政策,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很多,隨着交通問題的明顯改善。中國終於基本解決了糧食問題並可以出口了。以北京爲例,城市建設隨着歐戰爆發與日俱新,失業人口徹底消除,城市人口至少增加了40萬,物價平穩,供應日益繁榮,電器化正在普及,在市區,基本告別了油燈照明的歷史,居民電話突破了3000門。公共汽車路線基本形成了網絡,使得在1917年初回國就任北京大學教授的年輕學者胡適撰文說,北京正在飛速向世界一流城市邁進,只要用心,幾乎每天都可以發現這個古都的變化。

回到正題吧。在和平無望後,德國只剩了軍事解決一條路了。1917年1月9日,在波蘭戰役剛剛結束的時候,柏林召開了一次關於潛艇戰的絕密會議,德皇威廉也參加了。海軍總參謀長霍爾岑多夫將軍提出了一個計劃,只要取消對潛艇的限制(即實行無限制的潛艇戰),最多六個月即可讓英國屈服!

無限制潛艇戰會受到中立國特別是美國的強烈反對。德國的軍政領袖們對此一清二楚。但魯登道夫卻支持海軍的意見,認爲這是取勝戰爭的唯一方法,“要讓英國人嚐到捱餓的滋味,他們的忍耐力絕對不如德國”。

於是,無限制潛艇戰開始了。1月份,德國潛艇的成績單是30萬噸。其中沒有一艘是美國船隻,儘管美國人肆無忌憚地將糧食、鋼鐵、石油等運往了英國。2月份,這個數字即翻了一番,潛艇部隊擊沉了50餘萬噸物資。其中美國的兩艘貨輪被擊沉。到了3月份,這個數字上升到了69萬噸。德國的軍事領袖們醉心於無限制潛艇戰帶來的戰果,屈指計算着英國的承受能力,但他們卻低估了大洋彼岸一個龐然大物的存在,那就是美國。如果認爲興登堡魯登道夫等人完全忽略掉美國,那是對德國一流軍事家的侮辱。德國人當然估計到了美國的反應,他們也明白美國已雄踞世界第一的工業實力。但工業實力和軍事實力之間還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的,魯登道夫估算,即便美國因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而加入協約一方,從宣戰之日到派遣第一支部隊登陸歐洲,至少需要六個月。而魯登道夫認爲,在俄國發生內亂,東線局勢已經大爲緩和的前提下,德國在死死扼住英國海上交通線並加強西線力量後,六個月的時間足以讓英法屈服了。

如果歷數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犯的錯誤,沒有比貿然實施無限制潛艇戰更爲嚴重的了。當然,即使沒有無限制潛艇戰,美國也會找到別的藉口,但威爾遜總統將美國帶入戰爭確實要困難的多,而且時間一定往後推了。另外,德國人沒有抓住俄國鉅變帶來的機遇也是不可饒恕的。後人評價歷史總是難以體會當事人的困難,說難行易就是這個道理。

無限制潛艇戰說服了美國反戰的議員們。德國人不加限制地封鎖大西洋的行爲已經嚴重侵犯了美國大資本家們的利益。終於,美國人在4月初向德國宣戰了。(……)

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30節 戰長沙三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29節 變化五第3節 無錫一第9節 江雲的愛情一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9節 阻擊二第9節 這一仗三第7節 彼得堡三第7節 要價第3節 重逢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4節 去哪兒?第32節 變化八第11節 大衛,叛逃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32節 大勢一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4節 上海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19節 北京九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22節 北京十二第17節 股份第12節 中樞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7節 繁雜的頭緒一第19節 對策第16節 再戰李純五第22節 北京十二第3節 喀山二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29節 參謀第10節 兗州行四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11節 故土第3節 總統府第18節 犧牲二第32節 沂州一第2節 坦克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4節 國會四第39節 大勢八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4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12節 楊士驤二第12節 這一仗六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12節 再戰李純一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5節 抗洪五第12節 預備役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12節 條件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14節 楊士驤四第3節 無錫一第8節 羅馬尼亞攻略三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14節 楊士驤四第35節 沂州三第15節 平叛五第14節 文尼察第3節 重逢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2節 司徒均第3節 周毅一第25節 俘虜們二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8節 終戰協定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18節 王士珍二第17節 王士珍一第4節 楊士驤示好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10節 回國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26節 招商會二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17節 王士珍一第16節 提親第6節 袁世凱第3節 蒙山第6節 彼得堡二第4節 起因第34節 沂州二
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30節 戰長沙三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29節 變化五第3節 無錫一第9節 江雲的愛情一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9節 阻擊二第9節 這一仗三第7節 彼得堡三第7節 要價第3節 重逢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4節 去哪兒?第32節 變化八第11節 大衛,叛逃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32節 大勢一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4節 上海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19節 北京九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22節 北京十二第17節 股份第12節 中樞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7節 繁雜的頭緒一第19節 對策第16節 再戰李純五第22節 北京十二第3節 喀山二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29節 參謀第10節 兗州行四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11節 故土第3節 總統府第18節 犧牲二第32節 沂州一第2節 坦克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4節 國會四第39節 大勢八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4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12節 楊士驤二第12節 這一仗六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12節 再戰李純一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5節 抗洪五第12節 預備役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12節 條件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14節 楊士驤四第3節 無錫一第8節 羅馬尼亞攻略三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14節 楊士驤四第35節 沂州三第15節 平叛五第14節 文尼察第3節 重逢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2節 司徒均第3節 周毅一第25節 俘虜們二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8節 終戰協定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18節 王士珍二第17節 王士珍一第4節 楊士驤示好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10節 回國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26節 招商會二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17節 王士珍一第16節 提親第6節 袁世凱第3節 蒙山第6節 彼得堡二第4節 起因第34節 沂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