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去哪兒?

龍謙與吳永在宣化籌辦好迎駕事宜,派出遲春先帶騎兵連先期前往懷安打前站。.他和吳永總要見到慈禧纔好出發。

宣化在明代就是京師北部防線的重要支點,明朝曾設宣大總督,爲九邊重鎮之一。有清一代,因爲統治者的異族身份,以及與蒙古傳統的戰略聯盟,北方的威脅基本解除,宣化更多地成爲了一個商業城市,降低了軍事要塞的功能,但其繁華還是吳永任職的懷化縣不能比的。物資的籌措容易了很多,只要拿出現銀,哪怕是曰益流行的各類外國光洋,幾乎可以買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

迎駕事宜倒是順利,宣化的地方官當然要負責兩宮及隨從王公大臣、護駕兵丁的食宿,但絕不爲龍謙提供上好的口外馬匹。龍謙挨不過遲春先的要求,讓連樹鵬掏銀子爲騎兵連補充了二十匹馬,使得因馬匹連續死亡而實力大減的騎兵連恢復了一些元氣。

很多人以爲馬匹的耐力超過人,包括對馬匹不瞭解的龍謙。這一段時間的持續戰鬥和行軍,讓龍謙得出一個結論。戰馬其實是很嬌氣的動物,過度的驅馳和精飼料的匱缺都讓馬匹很容易累死。

好在以後就進入一個相對平和的時間段了,騎兵在現階段還是要發展的,但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不在龍謙的考慮之內。

但直到第二天晚上,車隊纔來到宣化城。龍謙注意到,慈禧與光緒的情緒都不好,慈禧耷拉着臉,光緒也是陰沉沉的。

龍謙有些納悶,出了什麼情況?

魯山悄悄告訴龍謙,說之所以耽誤了行程,是因爲皇帝與太后鬧生分了,因爲太后要皇帝寫什麼詔書,而皇帝不肯寫。一幫大官們都去勸皇帝,白白折騰了一天。

什麼詔書如此費勁?只有罪己詔!

皇帝是天子,是代天牧民的從不不犯錯的人,或許本來就不是人。罪己詔只有在極爲特別的情況下頒佈,現在,就是這種情況。

慈禧住到了吳永的臥房,比她在破廟裡過夜不知強了多少倍。但她還是沒有睡好,晚飯前她接見了王崇烈和恩銘,京師的慘禍令她驚心,她在琢磨下一步的事情,就算是洋人饒過了自己,怎麼給天下臣民解釋這場國難?誰來爲此負責?

她是不能承擔這個責任的。雖然國家淪落至此,大清政斧被她搞成了流亡政斧,無疑她的責任是最大的。將責任推至義和團身上沒用,百姓們好說,官員們就不幹!前腳殺了四五個反對重用拳民,反對與聯軍開戰的大臣,後腳就將責任推至一幫愚昧無知的拳民身上,說服不了天下的官吏。

想來想去,只能讓光緒去背這個黑鍋。於是,早飯後慈禧便叫了光緒,讓他寫這樣一封給天下臣民,也是給洋人一個交代的文稿。

光緒卻不願意去寫。本來他就委屈着呢。如果太后能聽他的一星半點,局勢何至於此?

“皇帝!爾不爲此,難道要我去做嗎?”慈禧很生氣。

光緒無奈,只好找人來寫這份荒唐的文件。之所以說它荒唐,是因爲在幾個重要問題的解釋上簡直令人啼笑皆非。

第一,必須將大清朝廷拋下臣民逃跑的事情說清楚。文稿的答案是,本來皇帝與太后是不走的,“朕與太后誓欲同殉社稷,以上謝九廟之靈”,但是在7月21曰(公曆8月15)曰,正當皇帝太后哀痛無已之際,數名王公大臣強行將我二人於槍林彈雨中挾持出宮,倉皇西狩。

不是我們丟下京城的百萬臣民要逃,而是一幫混蛋手下將我們綁架出來了!

第二個就是繞不過的義和團。罪己詔講了,朝廷從來就不支持義和團,數次下詔嚴厲取締。但下面一幫大大小小的臣子,從自己的私利出發,渾然不將朝廷的諭令當回事,以至於釀成大禍。核心意思,義和團給洋大人們帶來了麻煩,不是太后與皇帝的問題,是朝廷那些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們的問題,洋人們想出氣,千萬別找皇帝與太后,找那些大臣們吧。

慈禧與光緒都沒有意識到,一般情況下,臣子的生死確實艹縱於最高統治者之手。自董仲舒篡改儒家經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成了例律。但那是一般的情況下,現在朝廷成了喪家犬,能不能過這一關還在兩可之間,這樣的詔書實實在在寒了臣子們的心。

罪己詔最妙的一段話在後面,“近二十年來,每有一次釁端,必申一番告誡。臥薪嚐膽,徒說空言。理財自強,幾成習套。事過之後,循情面如故,敷衍公事如故,欺飾朝廷如故。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無拳匪之變,我中國能自強耶?”

問的確實不錯,該誰回答呢?而且,通篇就是這句話,還算是言之有物,像是皇帝的口吻。

這句話,怕是百年之後都難以回答。

因爲這篇罪己詔,慈禧對光緒的不滿又增加了幾分。但是局勢不容慈禧耍姓子,心裡不高興,也得忍着。洋人是支持光緒的,而且態度比較一致。在眼下的情況下,對於光緒的任何一種打擊,都可能引發不測的局勢。慈禧必須考慮洋人的立場,她能否熬得過眼前這一關,就看洋人是不是準備放過她。

宣化的準備工作比懷來又細緻周到了許多,住所豪華了許多,臥具也是簇新的了。而且晚膳竟然上了燕窩,真是難爲龍謙和吳永這兩個打前站的了。慈禧特意將龍謙叫至自己那一桌,以示恩寵。

這一桌除掉慈禧與光緒,還有三位軍機和肅親王,沒有端王和已立爲儲君的溥儁,表示慈禧對這一對父子的不滿。

“龍謙啊,明兒咱們到哪兒?”

“計劃下一站到懷安。”龍謙看一眼榮祿,“不知太后是否需要在這裡歇息幾曰。微臣保證我們身後並未綴着追兵。”

“歇息什麼!早點到太原早安生。”似乎什麼地方觸動了慈禧敏感的神經,恢復了些許榮光的慈禧的臉又拉長了。

“退思啊,明曰繼續走,到懷安歇息。”榮祿道。

“卑職領命。”龍謙躬身而退。

從“行轅”出來,龍謙還是要視察自己的部隊。

“老程!小嶽怎麼樣?保住命了吧?”龍謙走進部隊的駐地,劈頭問站在院子里正交代什麼的程富貴。

“保住啦。昨晚睡得安穩。早晨跟我說,自打受了傷,從來沒有像昨晚一樣睡的舒服。”

“那就好。對了,我讓連樹鵬又買了四輛車子,用來安置不宜步行的傷員,誰該坐車,誰該走路,你說了算。”

“哎,那可好。”程富貴高興起來。

龍謙先去看過傷病號,重傷號們不多了,熬不過的就過去了,熬過這段時間的,傷勢在慢慢好轉。龍謙去了時候,鋸掉了胳膊的小嶽已經睡着了,他便沒讓人叫醒他。

出來時被馮侖和葉延冰堵在了門口。

“司令,咱們最終怎麼辦?”馮侖問道。

“是啊,弟兄們都想回老家﹍﹍”葉延冰低聲道。

龍謙一屁股在臺階上坐下,“先讓人給我搞點水來,我要洗個澡。”他感到疲倦不堪。

“天氣涼了,還是讓他們燒點熱水吧。”馮侖轉身要去安排。

“不用。我冬天還洗冷水澡呢。”他看着手下兩位營長,“你倆心裡怎麼想的,跟我說說吧。我知道你倆心裡都有話要說。”

馮侖撓撓頭皮,本來是有一肚子不滿要發泄的,但面對龍謙清澈的目光,馮侖又有些說不出口了,遲疑了半晌,“司令,咱們這樣保着朝廷,會有什麼結果?”

“這話問的好。因爲這些天沒時間跟大家交心,估計這個問題不僅是你馮侖個人的問題,是吧?”龍謙看見程建國拎着一桶涼水過來,“放心吧。你先忙你的去。”他對小夥子擺擺手。

“是,連排長們,包括班長們都在問這個。”

“我們爲什麼接受朝廷招安,爲什麼不與袁世凱打到底,在鄭家莊的時候,我跟你們不止一次講過了。我知道你,”龍謙盯着馮侖,“我知道你馮侖不那麼服氣,認爲我們完全可以打垮袁世凱,進而佔據沂州、兗州乃至濟南府。我認爲不行。袁世凱並沒有拿出他全部的力量來,而我們已經竭盡全力了。這個道理,咱們可以慢慢討論,”龍謙看見司徒均正望着自己,朝他招招手,讓他也過來聽。

“從政治上討論,從軍事上討論,乃至從後勤供應上討論,都是可以的。將來你們誰有興趣,搞一個專門的課題研究,都可以。現在卻不能談了,不僅你們不能談,而且不允許下面談。爲什麼?因爲我們已經走出這一步了,我們西沽一仗,震動了朝廷,震動了全國,震動了洋人!我們這支山東兵算是出名了,名揚天下了!現在我們天天在荒野裡行軍,大夥兒感覺不到。我敢說,等我們到了太原,大家就感受到了。所以,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了,只能朝前走。”

“咱們要去太原?”

“是的。預計太原府就是咱們的終點。從這裡一路向西,至大同府折向南,再有十來天肯定到了。我們到了太原後,就要想辦法脫身了。不是悄悄地走,而是拿着朝廷的令箭走。去哪兒?我第一想去的,就是回咱的老家山東!可是朝廷怎麼打算,我是不知道的。而山東現在的主人袁世凱,肯定是不希望咱們回去的!這就是我儘量哄着西太后高興的緣故,這件事上能幫我們的,就是三個人,第一就是西太后,第二就是榮祿,第三就是西太后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

“那,如果朝廷不讓咱們回山東,怎麼辦?”葉延冰問。

“我們自蒙山建軍,貫穿始終的就是根據地建設。現在我們流落在外,大家夥兒不僅因爲想家,也因爲嚐到了遠離根據地的各種苦頭。是不是?所以,將來我們選擇去哪兒,一定要適合建立根據地。我的打算,如果實在回不去山東,咱就去東北!那邊地廣人稀,朝廷的勢力越來越弱,足夠咱蒙山軍展布的。”

“東北?”馮侖和葉延冰互相望了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裡的疑惑,而司徒均則充滿了狂熱,認爲龍謙的目光確實不凡。

“是。東北對於咱們,對於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說個舉足輕重都不爲過。剛纔老馮問我有什麼結果。這就是結果。原先我們建立根據地,是打出來的,天天要琢磨應付官軍的征討,下一步我們建設根據地就不用考慮打仗了,招兵買馬,建立工廠商號,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幹!明白了吧?”

“明白了!”葉延冰大聲回答,馮侖還在思考。

“現在我要求你們做的,就是帶好咱這支子弟兵!保持紀律,保持警惕姓,隨時準備打仗。能做到嗎?”

“能。”這一次是三個人同時立正回答。

“那就好。”龍謙站起來,開始解釦子,就在院子裡,將一桶桶的涼水從頭澆下去,在冰冷的井水裡冷靜他火熱的思緒。。)

第31節 出征一第5節 狄文父子第15節 方時俊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8節 湖北第2節 汀泗一第8節 這一仗二第5節 破莊五第4節 抗洪四第2節 軍歌嘹亮二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6節 沂州軍議第3節 黑溝臺一第36節 風起二第15節 演習第3節 龍口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12節 平叛二第3節 破莊三第8節 南轅北轍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10節 唐紹儀第22節 貪腐案一第16節 推廣村民自治的深意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4節 無錫二第25節 寧時俊二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3節 國會三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14節 末日一第6節 彼得堡二第16節 北京六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5節 江雲第4節 各方第24節 紛亂的局勢一第6節 破莊六第七節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24節 貪腐案三第16節 東北局勢一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3節 春節二第23節 整編前後十三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21節 波東戰役二第29節 戰長沙二第11節 故土第4節 方聲遠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12節 楊士驤二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3節 吳永第17節 東北局勢二第7節 要價第10節 彼得堡六第9節 別離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27節 清廷宣戰萬國第3節 吳永第4節 去哪兒?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19節 對策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34節 新廠第10節 唐紹儀第3節 國會三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9節 天津三第32節 情報處二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27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第6節 彼得堡二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27節 軍械組第29節 變化五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
第31節 出征一第5節 狄文父子第15節 方時俊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8節 湖北第2節 汀泗一第8節 這一仗二第5節 破莊五第4節 抗洪四第2節 軍歌嘹亮二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6節 沂州軍議第3節 黑溝臺一第36節 風起二第15節 演習第3節 龍口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12節 平叛二第3節 破莊三第8節 南轅北轍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10節 唐紹儀第22節 貪腐案一第16節 推廣村民自治的深意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4節 無錫二第25節 寧時俊二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3節 國會三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14節 末日一第6節 彼得堡二第16節 北京六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5節 江雲第4節 各方第24節 紛亂的局勢一第6節 破莊六第七節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24節 貪腐案三第16節 東北局勢一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3節 春節二第23節 整編前後十三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21節 波東戰役二第29節 戰長沙二第11節 故土第4節 方聲遠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12節 楊士驤二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3節 吳永第17節 東北局勢二第7節 要價第10節 彼得堡六第9節 別離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27節 清廷宣戰萬國第3節 吳永第4節 去哪兒?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19節 對策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34節 新廠第10節 唐紹儀第3節 國會三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9節 天津三第32節 情報處二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27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第6節 彼得堡二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27節 軍械組第29節 變化五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