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鳳翔之變(下)

清晨,近百名騎兵護衛着李莫奔出軍營,向他的府宅疾馳而去,他剛剛接到消息,昨晚有人對他的府宅放火,燒了二十幾間屋子,死傷多人,李莫當即命令關閉城門,不準任何人進出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李莫此時的心情,那就是悲,他的憤怒早已經過去,在得知韓慶彈劾他霎時,他怒火幾乎掀翻帳篷,咆哮聲數裡可聞,那一刻,一種被所信賴之人所背叛的憤怒,幾乎將他整個身心焚燬。

但現在怒火已滅,時間將瀰漫的霧氣吹散,露出了他從前看不到的真相,至始至終,韓慶幾時效忠過他?崔寓軟弱無力、裴俊後露猙獰、崔小芙落井下石,一幕幕權利場上的戲起戲落,他又幾時知曉?

現實讓李莫寒冷徹骨,最後只剩下了無盡的悲涼,難道是他投錯了主人嗎?

“將軍,已經到了。”一名親兵見他神情有些呆滯,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已經到家了,便悄悄地提醒他。

李莫立刻放慢馬速,隨即翻身下了馬,府宅周圍已經沒有一個人,先期趕來的數百名士兵正在整理被焚燬的建築,到處擺放着一堆堆燒焦的木頭、散架的傢俱和被燻黑的磚石。

李莫鐵青着臉走進府門,府內也是一片混亂,滿是水漬的空地上散亂地堆着各種雜物,下人們個個臉上驚惶不安。

“夫人呢?”李莫嘶啞着聲音問道。

管家急忙跑上來稟報,“夫人一早到寺裡去了。”

“求那些泥胎管個屁用!”李莫一下子怒火萬丈,他狠狠一腳踢開了一隻攔路的銅盆。惡聲惡氣道:“把東西全部收起來,誰敢私取一物,老子剝他的皮。”

管家嚇得心都快停止跳動,趕忙帶領家丁搬運物品,混亂中,卻沒有人注意到一名異常雄壯地士兵悄悄地混進了清理廢墟的軍士之中。

李莫心中鬱悶。他走進大堂坐下,一邊喝茶,一邊思考對付御史的策略。好在事情發生在兩年前,時間久遠。已經沒有證據證明他當時不在營中,他完全可以把責任推給下屬隱瞞真相,自己當時萬機待理,哪能分身去親自追捕逃兵,幾名軍官也能替自己隱瞞,看誰敢幫那個韓慶,“該死的東西!”,想到韓慶,李莫又忍不住低罵一聲。

這時。門外忽然傳來奔跑聲。隨即有人在高喊,“將軍,朝廷的御史到了!”

“來得這麼快!”李莫赫然一驚,他一擡頭,只見一名身材雄壯的士兵舉着一封信飛快地跑了進來,“這是御史給將軍地密信,並有話轉告將軍。”

旁邊幾名親兵正要阻攔。卻聽御史有話要轉告。都停住了腳,警惕地盯着他。士兵左膝跪下,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將信舉上頭頂,甕聲甕氣道:“這是廖御史的信。”

一名親兵將信遞給了李莫,李莫一邊撕開信皮一邊問道:“他還有什麼話?”

“他說希望和將軍面談,還有

說到還有兩個字時,李莫已經展開了信,信中只有四個鮮紅地大字,當心頭頂!

李莫下意識地一擡頭,就在這一瞬間,一道寒光從士兵口中飛出,撲!地射進了李莫的咽喉之中,士兵眼一挑,閃過一絲陰森森地冷笑

“將軍,御史已到,請開城門!”大門外一聲遲到的稟報久久迴盪在李莫府邸的上空。

長安,臘八節濃濃的粥香瀰漫在各坊的大街小巷之中,過了臘八節,新年的腳步便依稀可聞了,今年的光景是長安比較慘淡的一年,進入十二月,一個消息悄悄在長安流傳,淮北崔慶功已徹底斷了漕運,而官府的存糧已不足一月。

糧價陡然大漲,鬥米值五百錢,據說新年時要漲到鬥米千錢,不少人家米缸已見底,臘八節倒真地成了一塊遮羞之布。

就這樣,一個米字竟成了長安民衆不堪承受之重,一絲關於糧食地風吹草動,便可激起千萬人的騷動。

十二月八日的清晨,由近千輛馬車組成了糧車隊浩浩蕩蕩開進長安西面的金光門,每一輛糧車上都插着一面三角旗,上書隴右二字。

消息彷彿長的翅膀一般,霎時間便傳遍了全城,數以十萬計的長安百姓蜂擁而出,他們扶老攜幼、跌跌撞撞從四面八方趕來,二千騎兵左右護衛着糧車在春明大街上緩緩前行,在大街兩邊,不時爆發出一陣陣的激烈掌聲,“各位鄉親,我家都督在新年前將送百萬石糧食進京。”

押糧軍官每一次高聲宣佈,都會激起一陣山呼海嘯般地迴應,無數人流下了激動地淚水,甚至有人振臂高呼,“張使君萬歲!”

當生活的壓力已經遠遠超過了生命地尊嚴之時,這一刻,朱造反已經不重要了、崔慶功割據已被拋到腦後,收復安西故地也已變得十分遙遠,在維持生命的糧食麪前,張煥的名聲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如日中天。

車隊行至朱雀門前,裴俊率領數百名官員親自來迎接糧車的到來,行在隊伍前面的杜梅翻身下馬,快步上前向裴俊深施一禮,“啓稟相國,隴右第一批五萬石糧食已經送到。”

裴俊認識杜梅,他連忙笑着拱拱手,“杜先生一路辛苦了。”

裴俊走到糧車前,重重地拍了一下厚實的糧包,暗暗地嘆了口氣,就是爲了它們的到來。自己不知做出了多大的讓步。

“相國,本來我們打算走水路,但渭河已經結冰,只能用糧車運送,都督地意思是,如果朝廷能提供運送馬車。我們爭取在新年前送百萬石進京。”

“難爲張尚書想得如此周到,此事我會着令太府寺去辦。”裴俊笑着點了點頭,回頭吩咐太府寺卿房宗偃道:“把糧食直接運到常平倉。先平抑長安的糧價。”

房宗偃答應,立刻上前去和杜梅辦理交接手續。裴俊又簡單地交代了幾句,便登上馬車回了大明宮,很快,長安的米價已悄然下降到了二百文一斗。

“相國,你聽見沒有,居然有人在喊萬歲。”裴俊的朝房內,工部尚書王昂一臉怒氣,他的眼中已經掩飾不住內心的嫉恨,狠狠一拍桌子道:“此人分明是在收買民心。我們決不能容忍他如此放肆!”

如果讓王昂自認此生最幸運之事。那就是兒子沒有娶崔寧爲妻,雖然女兒最終嫁給了崔雄,但畢竟和崔圓沒有關係了。

三年前,自崔圓倒臺後,王昂便毅然投靠了裴俊,又成爲他忠實地一條狗,王昂善變。但有一點他卻始終堅持不變。那就是對張煥的嫉恨,早在張煥第一次登上朝堂之時。他便對張煥有一種刻骨的仇恨,這種仇恨最早源於張家家主繼承人地生變,它有點象酒,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反而愈加醇厚。

儘管對張煥恨之入骨,但王昂有自知自明,張煥已經勢力雄厚,不是他能招惹,他便把這種恨深埋在心中,殊少表現出來,直到二十天前,一艘神秘地船隊襲擊的宜都的駐軍,王昂立刻猜到,這隻能是張煥從蜀中派來的軍隊。

就彷彿一顆火星投入盛滿了火油的缸中,積壓了太久的怒火驟然爆發了。

火油的爆發卻不能傷到裴俊一星半點,裴俊身邊就彷彿有一面看不見的牆,將王昂的怒火統統彈了回去。

他在批閱奏摺,姿態從容、神色寧靜,絲毫不被王昂地怒氣所影響,還不時沉思奏摺中地措詞,是他真沒有將王昂的話放在心上嗎?

不!當然不是,當河東密信從昌化郡送來之時,裴俊便完全明白了張煥的真正用意,也明白了所謂刺殺事件的真相,愚蠢的朱竟成了別人向上走的墊腳石。

張煥是要合法地奪取鳳翔,而最終目的就是他所提三個條件中地第三條:兵部

緊接着,韓慶彈劾李莫地奏摺也到了,一個完整而周密的計劃便清晰地擺在裴俊地面前,遇刺——漢中動盪——隴右出兵——淮北緊張-裴家軍東去——昌化郡移民——李莫被彈劾,計劃周密得讓裴俊讚歎不已,就彷彿它是一件異常精美的瓷器,讓他不忍打碎。

事實上,一個糧食問題,一個漢中問題,就象兩條繩索,已經將他的左右手牢牢綁縛,然後,張煥便從容地在他面前製作這隻精美的瓷器。

而眼前的王昂,不過是一隻在他耳邊嗡嗡亂叫的蒼蠅罷了。

裴俊寫完了最後一句話,放下了筆,對王昂微微一笑道:“王尚書有沒有接到張破天的邀請書?”

渾不對題的一句話使王昂一怔,他立刻便反應過來,裴俊不想談張煥之事,爲了一點糧食就給人當馬騎嗎?王昂心中暗罵一聲,他臉上卻堆滿笑容道:“我當然收到了,好像是

王昂在努力回憶那份被他扔到茅廁裡的邀請書,上面的時間是幾日?

“十二月十七日。”裴俊淡淡道:“也就是張若鎬下葬五年的祭日。”

王昂從中書省的大門裡沮喪地走出,外面明亮的陽光將他的眼睛照得睜不開來,他站在臺階上發了一會兒呆,才無精打采地向停在臺階下的軟轎走去。

張家與王家是世交,王尚書那天也去看看吧!裴俊冷淡的話語彷彿還在他耳邊迴盪,呸!虛僞,王昂忍不住狠狠啐了一口,他自己還不是在太原扶持了一個張家嗎?

“起轎。回府!”王昂坐進轎子,也無心再回朝房去了。

四個轎伕擡起轎子,剛剛走了兩步,王昂便從轎窗遠遠看見幾名士兵驚惶地向這邊跑來,爲首之人手上還拿着一個紅色的信筒,他一怔。那是八百里緊急軍報。

“停下!”

王昂快步走出轎子,攔住報信兵,“出了什麼事?”

爲首報信兵氣喘吁吁道:“鳳翔出了大事。節度使李莫畏罪自殺,他的親信在城內發動騷亂。連廖中丞也、也被他們殺了。”

“什麼!”王昂大吃一驚,關中怎麼能發生兵亂,他急忙厲聲喝問道:“那現在局勢怎麼樣?”

“正在鳳翔地張尚書已率軍平定了騷亂,所有參加騷亂的將領全部被鎮壓。”

王昂臉上的驚懼陡然間變成了目瞪口呆,他呆呆地站了半晌,忽然猛地跳了起來,一把奪過信筒,轉身便向臺階上跑去。

“相國,鳳翔出大事了!”

宣仁六年十二月初六。鳳翔節度使李莫畏罪自殺。引發了鳳翔軍的騷亂,正在鳳翔調查李莫欺瞞案的御史中丞廖輝也不幸遇難,而正與漢中朱對峙的隴右節度使張煥立刻從陳倉縣率二萬大軍進駐鳳翔城,平息了叛亂,並公開斬殺了三百餘名參與叛亂和燒殺搶掠地軍官及士兵。

消息傳到長安,朝廷表彰了及時平定叛亂的張煥和隴右軍,加封其爲驃騎大將軍、食邑五千戶。並任命韓慶爲鳳翔軍新節度使。

不久。漢中的局勢終於因朱上謝罪表而平靜下來,淮北崔慶功也最終沒有進攻淮南。隨着一場大雪紛紛揚揚在關中大地上飄落,五萬隴右大軍正式離開了關中,返回開陽郡和隴西郡,十二月中旬,張煥再一次來到了長安。

就在漢中局勢逐漸平息之時,淮北地崔慶功也被迫放棄了奪取淮南的念頭,一方面固然是忌憚裴俊地八萬大軍劍指自己後背,另一方面也由於張煥竟從巴蜀派三萬遠征軍前來助戰,崔慶功意識到張煥極可能與裴俊聯手了,他立刻將集結的大軍重新分散到各地,並上書朝廷,願意進京述職,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在淮南危機解決後,藺九寒便按照原定計劃率船隊返航,這一天,船隊抵達了巴陵郡(今岳陽),開始緩緩向巴陵縣靠岸。

三百艘大船齊聚江面,白帆如雲,聲勢壯觀浩大,引得巴陵縣城中萬人前來看熱鬧,當他們看到從船上下來的並不是貨物,而是一隊隊全副武裝的士兵時,開始有人害怕退卻了,管理碼頭的衙役早已經飛奔進縣城,稟報縣令和刺史,而幾十個負責收稅的士兵也悄悄向駐防在巴陵郡的軍營跑去。

和宜都一樣,由於戰略地位重要,巴陵郡也有王家的一千駐軍,軍營在距離江邊約五里外地一個小鎮上,除了這一千駐軍,周圍郡縣便再沒有王家地勢力,象長沙郡以及洞庭湖西面的武陵郡等則都是普通的團練兵,由刺史統領,負責地方安全。

整整一個上午,三百艘大船都在連接不斷地送士兵上岸,並卸載各種軍需物資,一直到中午時分,三萬士兵才全部上岸,開始在寬闊的地帶搭建臨時軍營。

此刻,碼頭上全是黑壓壓的士兵,他們整頓隊列、搬運物資,緊張而有序地忙碌着,卻又悄然無聲,圍觀的百姓絕大部分都嚇得逃回城去,這也難怪,從大唐建國至今,這裡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安史之亂也主要發生在黃河流域,城中不說年輕人,就連最老之人也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龐大的軍隊,只有十幾個膽大地年輕人躲在樹上、石後,偷偷地觀察着軍隊地動靜,但他們眼睛裡卻又不由自主地流露羨慕之色。

藺九寒的坐船是最後一批靠岸,腳終於踏上了堅實地土地,可身子卻依然是輕飄飄地。彷彿還在水面上漂浮,過了良久,他才漸漸習慣了陸地上的感覺。

“將軍,巴陵郡的刺史和縣令來了。”一名士兵手一指,只見二里外,幾名地方官在幾十名隨從的陪伴下正從一處斜坡向這邊走來。昨夜這裡剛下過雨,地上十分泥濘,過了好久。幾名官員才拎着官袍下襬被引到藺九寒面前。

巴陵郡是下郡,人口五萬餘人。刺史姓劉,三十餘歲,慶治十年進士出身,嚴格說起來也不是外人,他是長孫南方的五女婿,不久前還回長安給丈人祝壽,前兩天才攜妻返回郡中。

長孫南方是崔圓的舅子,所以這個劉刺史便自詡爲崔黨,而這兩年崔黨敗落、裴黨興起。他便一直在考慮。怎樣才能將自己納入裴黨,可翻家譜到到祖宗十八代,卻半點和裴字沒有關係。

劉刺史上前深施一禮,“下官巴陵郡刺史劉源,歡迎將軍在我郡暫歇。”他說了一口字正腔圓地京城話,希望能引發這個大個子將軍的鄉情。

劉刺史的京城語確實引起了藺九寒地鄉愁,他伸出大手重重地按住劉刺史瘦弱的肩膀。凝視着他地眼睛。也用一口字正腔圓的京城話道:“你放心,在以後的日子裡。有大哥的一口,就少不了你的一份。”

劉刺史幾乎要駭得暈了過去,良久,他才結結巴巴道:“將、將軍是什麼意思?”情急之下,京城語又變成了晦澀難懂的巴陵話。

藺九寒爽朗一笑,“沒什麼,我們聽說這裡山匪衆多,特奉命來剿匪,三五年後便回。”

要三五年後纔回,劉刺史眼睛都綠了,他急忙解釋道:“可、可是,這裡沒有山,更沒有匪,將、將軍是不是來錯地方了?”

“誰說沒有,那裡不是來了嗎?”藺九寒一指遠方的官道,只見官道上出現數十匹戰馬,馬上是全身盔甲的官兵。

劉刺史和縣令面面相視,半響,縣令上前躬身施禮道:“將軍,那不是匪,那是山南軍,我們這裡有一千山南駐軍。”

藺九寒仰天大笑,“我說的土匪就是他們。”

他一揮手,大聲道:“弟兄們抄傢伙,跟我把這一羣土匪趕過江去。”

金城郡,張煥地府前一片忙碌,十幾輛馬車排成長長一列,近百名士兵正在向馬車上搬運箱籠,而在臺階上,裴瑩正指揮着幾個士兵擡出一口大竹箱。

“大家小心點,地上可滑,別摔了!”

“娘,我也去幫忙。”虎頭虎腦地張琪掙脫母親的手,跑上前就要搬地上的一口大箱子,可他使出了吃奶的勁,箱子還是紋絲不動。

“你這傻孩子,那裡面都是你爹爹的書,你才幾歲,怎麼搬得動。”裴瑩連忙笑着將兒子拉了回來。

裴瑩前幾天接到丈夫的來信,讓她帶兒女一起進京過新年,全家人團聚,正好,又一隊運糧車今天要開赴長安,裴瑩就決定帶家人一起隨糧車進京。

頑皮的張琪一刻也停不下來,他忽然見一匹馬拴在木樁上正安靜地吃草,一名士兵正在給馬梳理鬃毛,他一陣心癢,又趁母親不注意向臺階下跑去,“我去騎馬嘍!”

“當心!”裴瑩一聲驚呼,不等張琪跑下臺階,旁邊忽然伸出一隻長手將他橫抱了起來,將他呼地拋向天空,又接住,張琪高興得尖聲大叫。

來人正是剛從河西趕回地河西主帥賀婁無忌,十天前,他率四萬唐軍與二萬吐蕃軍在獨登山附近進行最後決戰,雙方鏖戰了兩個多時辰,由於王思雨地一萬騎兵從吐蕃軍背後突然殺入,吐蕃軍全線崩潰,二萬河西吐蕃軍除二千人被生俘外,其餘全部陣亡,至此,河西全境被唐軍收復。

賀婁無忌由此被封爲肅州都督、雲麾將軍;王思雨則被封爲沙州都督、忠武將軍。

這次賀婁無忌趕回金城郡是得到了張煥的密令,命他鎮守金城郡,嚴密注意朔方李正已地動向,李正已雖然立即聽令從會郡撤軍,看似風波已經平息了,但張煥已經得到確切消息,就在裴伊剛走,李正已便派人秘密出使回紇。

“末將參見夫人!”賀婁無忌上前向裴瑩行了一禮。

裴瑩笑了笑道:“賀婁將軍,恭喜你喜得貴子。”

提到自己的兒子,賀婁無忌眼中露出一絲深深的感激之色,他在酒泉與吐蕃作戰時,他妻子正好分娩,幾乎難產死掉,全靠裴瑩前後照料,才使她們母子轉危爲安,也使自己終得一子,這份恩情,他銘刻在心。

賀婁無忌默默地點了點頭,他回頭一招手,一名士兵牽來一匹小馬,馬鞍、繮繩一應齊全,卻不是幼馬,而是一匹成年矮種馬,性子溫順,尤其適合孩子騎,這種馬在大唐極爲罕見。

賀婁無忌將張琪抱上小馬,笑道:“這是叔叔的手下在草原上發現的,送給你,你可喜歡?”

張琪歡喜之極,他拉起繮繩,駕!駕!地叫喊,像模像樣地催馬前行,嚇得兩名家人一左一右拉住了繮繩,生怕他真衝出去。

裴瑩心中也十分歡喜,連忙向賀婁無忌施禮稱謝,賀婁無忌連忙還禮,他又命人抱來一隻土罈子,道:“這裡面裝着是河西的泥土,是都督所要,請夫人一起帶進京去。”

裴瑩點點頭,命人收了,她見東西都已經裝好,便對家人道:“叫大家都上車吧!我們出發了。”

賀婁無忌翻身上馬,對護衛營都尉厲聲令道:“夫人和公子此去長安,你要嚴密護衛她們安全,若有半點疏忽,你提頭來見!”

“屬下遵命!”

護衛營都尉一揮手,嘹亮的號角聲長長響起,兩千名騎兵立刻整隊,將數十輛馬車護衛在中間,大隊人馬緩緩啓動,向西城門轔轔馳去。

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4章 第三勢力第310章 回紇劇變第322章 安西戰略(十二)第86章 置新宅第275章 兩支奇軍(下)第111章 馬球謀士第195章 飛奴客第98章 崔計裴謀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351章 時機成熟第100章 爭奪家主(二)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403章 裴瑩省親第35章 碎葉風雲(十六)第31章 碎葉風雲(十二)第174章 河西的軍戶第209章 格局之變(六)第279章 連夜逃脫第373章 步步連環(下)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380章 江淮風雲(七)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27章 碎葉風雲(八)第50章 重返巴格達.第91章 導火線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223章 大軍壓境第357章 慶功之死(上)第10 章 大年初一第247章 一步怪棋第22章 離別日第81章 巧栽贓第315章 安西戰略(五)第163章 含元拍天浪(上)第50章 鳳翔行第7章 初建戰功第138章 帳篷春色(下)第43章 意外發現.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10章 查舊帳(上)第361章 放下武器第404章 發現端倪第23章 碎葉風雲(四)第151章 談判(下)第147章 裴瑩出使(下)第394章 泄密事件(上)第185章 改革思路第96章 崔小芙(下)第28章 立奇功(上)第87章 長孫家(上)第276章 朱泚之死第380章 江淮風雲(七)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6章 碎葉築城.第70章 射胡月(三)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392章 夫妻生隙第310章 葛邏祿人(三)第56章 新朋友第32章 慈恩寺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91章 導火線第41章 故人信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49章 扣留葉哈雅.第6章 碎葉築城.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29章 碎葉風雲(十)第294章 風起星星峽第213章 吐蕃使臣第65 章 慢收官第17章 戰略既定第37章 碎葉風雲(十八)第45章 年夜飯第21章 碎葉風雲(二)第249章 真實意第134章 謀取河西(中)第283章 各逞心機(中)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33章 風波起第399章 水落石出第311章 安西戰略(一)第382章 困獸猶鬥(上)第95章 崔小芙第67章 驚天變第160章 兩日風雲(二)第57章 君不知第244章 長孫壽宴第53章 戰朝堂(二)
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4章 第三勢力第310章 回紇劇變第322章 安西戰略(十二)第86章 置新宅第275章 兩支奇軍(下)第111章 馬球謀士第195章 飛奴客第98章 崔計裴謀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351章 時機成熟第100章 爭奪家主(二)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403章 裴瑩省親第35章 碎葉風雲(十六)第31章 碎葉風雲(十二)第174章 河西的軍戶第209章 格局之變(六)第279章 連夜逃脫第373章 步步連環(下)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380章 江淮風雲(七)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27章 碎葉風雲(八)第50章 重返巴格達.第91章 導火線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223章 大軍壓境第357章 慶功之死(上)第10 章 大年初一第247章 一步怪棋第22章 離別日第81章 巧栽贓第315章 安西戰略(五)第163章 含元拍天浪(上)第50章 鳳翔行第7章 初建戰功第138章 帳篷春色(下)第43章 意外發現.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10章 查舊帳(上)第361章 放下武器第404章 發現端倪第23章 碎葉風雲(四)第151章 談判(下)第147章 裴瑩出使(下)第394章 泄密事件(上)第185章 改革思路第96章 崔小芙(下)第28章 立奇功(上)第87章 長孫家(上)第276章 朱泚之死第380章 江淮風雲(七)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6章 碎葉築城.第70章 射胡月(三)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392章 夫妻生隙第310章 葛邏祿人(三)第56章 新朋友第32章 慈恩寺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91章 導火線第41章 故人信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49章 扣留葉哈雅.第6章 碎葉築城.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29章 碎葉風雲(十)第294章 風起星星峽第213章 吐蕃使臣第65 章 慢收官第17章 戰略既定第37章 碎葉風雲(十八)第45章 年夜飯第21章 碎葉風雲(二)第249章 真實意第134章 謀取河西(中)第283章 各逞心機(中)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33章 風波起第399章 水落石出第311章 安西戰略(一)第382章 困獸猶鬥(上)第95章 崔小芙第67章 驚天變第160章 兩日風雲(二)第57章 君不知第244章 長孫壽宴第53章 戰朝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