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

漸漸地,隨着孫承宗發佈一個又一個命令,做出相應地軍事安排,衆將領命之後,相繼離開,直至最後,大廳裡只剩下他與袁可立二人。

很顯然,老了就是老了,畢竟年逾六旬,將近古稀之年,經過這番的言語,孫承宗的臉上明顯有疲憊之色,看到他這副模樣,袁可立的心中不落忍,忍不住地說道:“大人,要不然,你還有什麼事情的話,等等再說吧,您先歇着,休息一會兒,不急於一時。”

“哎...袁兄,可不要小看了老夫,你都不累,老夫能有什麼?別忘了,你比我還大一歲呢~”

對於袁可立的好意,孫承宗報以微笑,更是調笑了一句,緊接着神色爲之一斂,變得鄭重無比,沉聲道:“袁兄,想必你也知道了,收到了一些消息,那些遼東的世族大家頻頻私下接觸我軍將領,藉助各種渠道,以各種形式,表達迴歸之意,重歸大明,想要效仿劉興祚,對於這件事情,你怎麼看?”

漸漸地,袁可立的神色也變得凝重無比,深深地看了孫承宗一眼,又打量了一下四周,似乎看出了他的顧慮之處,孫承宗開口道:“袁兄,儘管放心,這裡絕不會有第三個人,只有你我,大廳附近,更有士兵把守和巡邏,不會有任何人靠近。”

不得不說,袁可立還是非常信任孫承宗,聽到這番話之後,就不再打量四周,卻也沒有正面對方的詢問,而是露出若有所之色,接下來之言,說是在迴應對方,更像是自言自語。

“孫大人,你我二人,也算是朝廷的元老了,經歷了四朝三代,應該都深知一點,遼東之患,並不是只指蒙古和建奴,還有就是盤踞於此的遼東大姓和世族大家。”

“說白一點,以前的大明,主要矛盾,最爲嚴重的問題就是,土地兼併過於嚴重,致使許多的百姓成爲了流民,這也成爲了民亂的根源所在。”

“相比而言,遼東的土地問題,並不像關內那麼純粹,只是被豪紳與權貴吞併和侵佔,最多也就是釀成民亂,還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遼東就不一樣了,由於外敵的原因,蒙古和韃子經常襲擾邊境,土地被吞併和侵佔之後,那些世族大家和遼東大姓,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可以招募家丁,組成軍隊。”

孫承宗也露出了若有所之色,聽得頻頻點頭,一副深以爲然的樣子,緊跟着說道:“是啊,不像關內,豪紳與權貴吞併土地之後,最多也就是更加富有,不可能具有私人武裝。”

“遼東的這些世族大家就一樣了,有了朝廷的許可,以抵禦外敵之名,他們可以組建軍隊,名義上是在朝廷的管轄範圍之內,聽從朝廷的號令,實際上卻是,成爲了他們的私軍,日積月累之下,使得朝廷忌憚不已。”

“如此一來,也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那些遼東大姓和世族大家的實力越來越強,更加毫無顧忌地吞併土地,隨着糧食與財務的增加,就能擴充兵力,朝廷更加顧忌,不敢輕易動他們。”

“所以啊,孫大人....”

袁可立忽然來了這麼一句,顯得是那麼的突兀,沒來由,不等孫承宗作出迴應,進而繼續說道:“如果就這樣答應了,讓那些遼東世族大家迴歸,重回大明,不就等於死灰復燃了嗎?以後,朝廷依舊很難治理遼東,土地問題將會更難解決。”

“袁兄,你說皇上是不是......”

這個時候,孫承宗似乎想通了什麼,眼前爲之一亮,神采連連,忽然來了這麼一句,緊接着,神色又變得黯然起來,一副不是很確定的樣子,收住了話語。

“孫大人,是不是什麼?”袁可立面有狐疑之色,不解地看着孫承宗。

顯然,就好像下了莫大的決心,孫承宗暗暗一咬牙,鄭重地沉聲說道:“袁兄,這是老夫的一個猜測,僅僅只是一個猜測,有沒有這個可能,你幫忙分析一下。”

“孫大人,請講~”

袁可立已經勾起了好奇心,回來這麼一句之後,極爲期待地看着孫承宗,心中暗暗猜測,對方就像想說什麼?洞悉到了什麼?

“袁兄,你看啊,此次向遼東遷移災民,將近百萬之衆,老夫覺得,皇上的目的並不是那麼的單純,不僅僅是爲了轉移關內的災情壓力,提高遼東的邊防能力,更是想解決朝廷在遼東的一大頑疾,近百年解決不了的問題。”

“孫大人,你的意思是說....?”袁可立心中一動,也有了某種猜測,但還是不確定地問了一句,進行試探。

“袁兄,你想啊,遼東一下子多出了近百萬的人口,雖然面臨着嚴峻的後續安置問題,如何讓這些災民生活、生存下來,但同樣地,這麼多的人一下子充實到遼東,也稀釋了遼東世族大家在遼東的影響。”

“畢竟,按照皇上的意思,這些災民一旦遷移到遼東,組建村落,就要成立民兵,朝廷還會武裝這些民兵,全都配備兵器,還有一些火器,用來抵禦外敵,和一些山賊土匪,提高百姓的自衛能力。”

“一旦這這樣的話,隨着越來越多的災民遷移到遼東,組建一個又一個村落,民兵就會越來越多,再加上皇上從關內還調來了不少的軍隊,恐怕那些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裝再難泛起波瀾。”

“是啊,確實如此......”

袁可立忍不住地附和了一句,輕輕一點頭,眸子裡閃過一絲不一樣的神采,進而補充道:“而且,等到與建奴的戰鬥結束之後,收復遼東的全部失地,時間越久,遼東的局勢越穩定,朝廷在遼東的主動權就越明顯,那些世家大族的影響力將會更弱。”

袁可立雖然停了下來,在兩人再次對視之時,他們心裡都知道,更多的還是佩服,皇上的這一招着實巧妙,一石三鳥,兩明一暗。

其一,緩解了關內的賑災壓力;其二,加強了遼東的邊防,至於最後一點,就是....隨着時間越久,就越明顯,遼東的世族大家就能得到遏制。

6

第八十七章 可以!第二百一十五章 明朝發達的火器第九十一章 宋獻策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九十九章 自行車?第五百七十二章 成本很高第二百七十章 學員的優勢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第六百三十六章 心結第五百六十二章 聖諭第二百二十三章 麻辣火鍋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二百六十章 沒有那麼簡單第四百四十七章 自下而上的控制軍權第四百九十八章 架空那些首領第五百四十四章 治癒天花的藥方第三百九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十)第一百零七章 遐想滿天飛(上)(四更)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四百六十九章 燙手山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肆購買第二百八十七章 戰鬥力飆升五倍第五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五百八十六章 試驗區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腐朽爲神奇第八十章 化名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仿遼東第二百五十八章 沒有一點負罪感第一百三十四章 “開胃菜”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六百二十八章 好消息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二百零七章 爭執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八)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第六百五十三章 放棄待遇第一百九十一章 組建新水師第三百九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十)第五百八十五章 決心第四百三十九章 賜姓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四百三十八章 忠貞營第五百九十二章 兩碼事兒第四百一十二章 取消風聞奏報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四十章 賈亦韜的要求第一百六十七章 鞏固皇權第三百九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八)第三百五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七)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種手段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請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三百八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六)第六百二十三章 接地氣第六百五十四章 兼而有之第四百零七章 雙管齊下第四十六章 優先原則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二百一十八章 鮮爲人知的秘密通道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務第二十二章 另一個重要任務第三百零三章 孫元化的好意第三十五章 逼迫第二百零七章 爭執第四百九十二章 大搞軍事演練第一百三十五章 爲奪回外事權做準備第七章 莫名的慶幸之感(求收藏求推薦)第五十六章 秦良玉的將令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四百零五章 東南沿海商道第三十一章 勢大第六百四十四章 聯繫之處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個念頭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開學典禮第六百零八章 兩全其美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六百五十三章 放棄待遇第四百二十二章 膽小的朱由棷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五百零五章 人爲刀俎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七)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優勢第三百零八章 最大污點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虛而入的機會第四十一章 扣下茅元儀第六十七章 就那麼爽快的答應了?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三百零二章 要求很簡單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
第八十七章 可以!第二百一十五章 明朝發達的火器第九十一章 宋獻策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九十九章 自行車?第五百七十二章 成本很高第二百七十章 學員的優勢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第六百三十六章 心結第五百六十二章 聖諭第二百二十三章 麻辣火鍋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二百六十章 沒有那麼簡單第四百四十七章 自下而上的控制軍權第四百九十八章 架空那些首領第五百四十四章 治癒天花的藥方第三百九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十)第一百零七章 遐想滿天飛(上)(四更)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四百六十九章 燙手山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肆購買第二百八十七章 戰鬥力飆升五倍第五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五百八十六章 試驗區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腐朽爲神奇第八十章 化名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仿遼東第二百五十八章 沒有一點負罪感第一百三十四章 “開胃菜”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六百二十八章 好消息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二百零七章 爭執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八)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第六百五十三章 放棄待遇第一百九十一章 組建新水師第三百九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十)第五百八十五章 決心第四百三十九章 賜姓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四百三十八章 忠貞營第五百九十二章 兩碼事兒第四百一十二章 取消風聞奏報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四十章 賈亦韜的要求第一百六十七章 鞏固皇權第三百九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八)第三百五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七)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種手段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請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三百八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六)第六百二十三章 接地氣第六百五十四章 兼而有之第四百零七章 雙管齊下第四十六章 優先原則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二百一十八章 鮮爲人知的秘密通道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務第二十二章 另一個重要任務第三百零三章 孫元化的好意第三十五章 逼迫第二百零七章 爭執第四百九十二章 大搞軍事演練第一百三十五章 爲奪回外事權做準備第七章 莫名的慶幸之感(求收藏求推薦)第五十六章 秦良玉的將令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四百零五章 東南沿海商道第三十一章 勢大第六百四十四章 聯繫之處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個念頭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開學典禮第六百零八章 兩全其美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六百五十三章 放棄待遇第四百二十二章 膽小的朱由棷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五百零五章 人爲刀俎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七)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優勢第三百零八章 最大污點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虛而入的機會第四十一章 扣下茅元儀第六十七章 就那麼爽快的答應了?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三百零二章 要求很簡單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