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奉天殿之上,正在進行着一場朝議,崇禎端坐於龍椅之上,相比於下方羣臣的熱議,不斷地陳情,近乎於亂哄哄的場面,他卻是一臉的平靜之色,沒有其他羣臣的那般認真與鄭重,就好像事不關己一般。
“啓稟皇上,儲君之位,關乎到國運,乃是國祚得以延續的根本所在,更是國家繁榮昌盛和穩定的基礎。”
“皇上,皇長子剛剛出生不久,遼東之地就得以收復,此乃盛世之徵兆,吉祥之兆,如今之時,是時候確定東宮之位,是時候確立皇長子爲儲君了。”
“哎~成國公,此言謬矣,皇長子還不足週歲,朝廷正處於多事之秋,還不是確立儲君之位的最佳時機,還是稍等幾年,再進行冊封,也不晚啊。”
“畢竟,皇長子乃是皇后之子,乃是嫡長子,東宮之位的不二人選,現在就進行冊封,是不是有一些着急,過於倉促了?”
......
這一刻,崇禎就好像是在看一場鬧劇一般,欣賞着此時的場景,看着相持不下的羣臣,暗暗嘲笑的同時,又有一些鄙夷。
如今的大明王朝,可謂是百廢待興,雖不像剛登基之時的危機重重,千瘡百孔,危機四伏,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但現在的形勢依舊是那麼的嚴峻,緊張不已。
西南邊,安奢之亂,雖然已經平復,罪魁禍首也已經誅滅,但其他的那些土司依舊是包藏禍心,暗暗蟄伏在那裡,一旦大明再次發生什麼危機,或是像建奴那樣的外敵來犯,或是像西北的民亂,他們一定會趁機作亂。
南面,隨着雲南沐府發生諸多變故,影響力與威望不斷下降,腳趾{越南}、緬甸和暹羅等國的局面也發生了變化,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對廣西、雲貴等地虎視眈眈,懷有覬覦之心。
東南,洋人動作頻頻,與倭寇、海盜的交往甚密,也是暗藏危機。
東北的建奴,雖然元氣大傷,但林丹汗卻是趁勢崛起,野心急劇膨脹,更加肆無忌憚地吞併蒙古的其他部落。
至於北面的卜失兔等蒙古部落,雖然與大明的關係要好一些,但也是相對而言,依舊是非常的貪心,在互市之中,若不能佔到很大的便宜,很有可能再次襲擾北部邊境。
......
然而,幾十分鐘過去了,羣臣爭議的主題依舊是關於太子的事情,尤其是崇禎始終都沒有表態,一臉平靜的樣子,使得這種情形有着愈演愈烈的趨勢。
等到將這些問題在腦海裡過濾了一遍之後,看到還在爭論的百官,不知道是因爲最後的耐心消耗殆盡,還是不滿羣臣的表現,崇禎終於開口了,打破這種僵局。
“好了,安靜一下,你們爭論了這麼久,也該朕說說了吧?”
聲音雖然不高,雖然帶着幾分稚嫩之意,卻有一絲恍若天成的威勢蘊含其中,崇禎剛一說完,衆人頓時就安靜了下來,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了正上方,崇禎的位置。
“各位愛卿,先不說朕現在還很年輕,滿打滿算,就算是加上虛歲,也只有十九歲,朕且問你們,立儲君的原則是什麼?”
在寂靜的奉天殿之內,崇禎雖已說完,但卻餘音繚繞,不斷地在百官的耳邊迴盪,話裡的內容使得他們心裡爲之一緊,聽出了崇禎的不滿,其中強調的年歲之處,更是被最後一句問蒙了。
立嫡立長,乃是大明祖訓,歷朝歷代立儲君的基本原則。
然而,衆人的腦海裡剛浮現出這個念頭,本能地就欲回答,以大明祖訓爲根據,進而引經據典,卻被崇禎接下的再次問話給打斷了。
“立儲君的原則,是看一個皇子的品性才學和治國能力呢?還是看皇子的個人年齡,不管其他呢?”
這一刻,就算反應再如何愚鈍的官員,也反應了過來,聽出了崇禎話裡的不一樣的味道,有那麼一絲絲不同尋常的意味,雖然只有簡短的幾句話,但聯想在一起,卻是蘊含着海量的訊息。
細細思量,不難琢磨出,在立儲君的這件事情上,皇上再次表現出了那種打破常規、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極爲藐視一些祖訓、祖宗之法之類的教條,更注重於實際。
這個時候,在有一些異樣的氛圍之中,首輔周道登緩緩開口了,少了幾分當初的那種迂腐與古板,多了一些名家大儒的風範,就好像沒有聽出崇禎話裡的別有他意。
“皇上,老臣以爲,立儲君的原則,還是以祖訓來得更加穩妥一些,立嫡立長。”
周道登從容不迫地給予了明確地答覆,不等崇禎詢問,進而補充道:“至於品性、才學和治國的能力,這些都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早一天確立儲君,就可以更好地穩定國祚,避免皇子之間爭奪儲君之位。如此一來,皇室之間,也可以少幾分冷漠,多一些骨肉兄弟親情,確定各個皇子他們的位置。”
“呵呵....周閣老所言不錯,這樣的話,皇子之間,卻是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紛爭。”
崇禎淡淡一笑,任憑是誰,都能聽出這是話裡有話,不等周道登作出迴應,轉而繼續問道:“周閣老,你熟讀史書,朕想想考考你,從秦始皇大一統以來,歷朝歷代的諸多皇帝,凡是明君聖主,有着治國才能的皇帝,有多少是培養出的呢?”
剎那間,隨着這個問題被拋出,不僅是周道登陷入深思之中,開始回想,其他羣臣也是暗暗思忖了一些,在腦海裡過濾了一下自己所瞭解到的那些皇帝。..
“不管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亦或是成吉思汗,或者是大明的太祖皇帝,周閣老,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有着極爲相似或者相同的特點?”
這一刻,崇禎那是一個神采奕奕,臉上有一絲自得之意,不像是在詢問周道登,更像是在自問自答,話語裡充滿意猶未盡的味道,似乎是追憶一般。
“除了漢武帝之外,都是開國之君。同時,他們都體會過黎民的疾苦,亦或是感受過外敵的入侵,如此纔會奮發圖強,發揮才智,治理一個國家.....”
這個時候,說這些話之時,崇禎的心裡也在嘀咕,若一國的儲君,天天聽你們這些書呆子喋喋不休,灌輸儒家的思想,灌輸你們個人的見解和領悟,不是傀儡,也勝似傀儡。
畢竟,一個人的思想一旦形成,固定下來,很難再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