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技術革命

新家坡作爲他們南洋軍的總部,是絕對核心,但它所處的區域,卻不是絕對核心,東面是婆羅洲,北面是大海,與越南、柬埔寨隔海相望,如果這些國家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隨時可以直接進攻新家坡。

南洋軍新加坡的地位也有點兒像大明的北京城,就在長城之後,國之門口,美其名曰:天子守國門。

這是朱棣想讓子孫們居安思危,生於憂患,但隨時會面對敵人的進攻,也是事實。

新家坡也是這種情況,南邊的幾個國家,一旦開戰,穿過南海,就可以直接進攻南洋軍的首府,儘管他們現在有制海權,海面上也有極其強大的艦隊,但還是修築了四大要塞羣作爲保衛首都之用。

米柱吸取了二戰時日本人攻陷新家坡的缺點,炮臺羣既面對海上,也防範背後的叢林,並在島內建了大型水庫,即使被圍困,也有長期堅守的實力。

四大要塞羣的建成,讓他們覺得安全多了。

總督府主體建築完成,五角大樓才完成了一半,因爲這裡是南洋軍總部,當之無愧的首都,他們又在總督府後面劃出四個區域,讓其成爲四個衛星城市,居百姓們安居。

只有政府和軍隊中人,纔可以入住總督府,百姓們只能住外面,而且米柱也不希望,新家坡只是一個行政和軍事中心,他希望也是經濟中心,要想在本地立足,就必須擁有強大的造血能力,作爲大本營,這種優勢不是其它任何一座城市可以比擬的。

米柱也有計劃把新家坡打造成爲經濟文化中心,世界級大城市。

米柱在白宮休息兩天之後,又開始去最高統帥部上班,他不在之時,軍務由軍事委員會幾位大佬負責,政務由蕃理院負責,居住在白宮的楊如花負責協調。

這權力米柱只是交給了楊如花,可不敢交給李暮,當然楊如花沒有這能力,讓她去衝鋒陷陣,騎馬砍人還成,但說到處理政務,完全外行,她採用的方法是無爲而治,在聽取了米柱爲她配備的參謀團隊意見之後,沒有問題執行便是,蕃理院陳鼎文、海軍部李旦、陸軍部扶漢明,都是極有能力,獨擋一面的人物。

重大問題則是送往錫蘭,讓米柱裁決,米柱有點懷驗後世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總統全世界滿天飛,卻是可以隨時處理公務,擔耽不了什麼事。

這一次歸來,最令米柱高興的,當是他們速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和第一輛火車。

關於鐵路和火車的研究,處於東廠時代,他們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也不少,相對於造蒸汽船在海上航行,在陸地上造車,安全係數更高,在陸地上出了問題,可以馬上補救,但是在海上的話,問題就大了,如果沒有別的船隻追隨,它只是死路一條。

英國人在造出了第一輛蒸汽車到確定只能在鐵軌之上使用,用了二三十年摸索,才確認了這一點,但是南洋軍在設計之初,他便作出了要求,設計研發出火車,一種在固定鐵軌之上行駛的東西。

他們在這方面的設計,比之在船舶方面更加的快,在京城己有一條二公里長的試驗軌道和小型火車,主要用於測試。

他們在新家坡,經過快二年的努力,終於輔設出第一條鐵軌,由總督府東門至西門。

線路的設備相當粗糙,鐵軌是魚肚形的熟鐵軌,每碼米三十斤(十兩一斤),機車只有兩臺,大小不及現代普通機車的1/20,有一對直立的汽缸和一對直徑約合122釐米的動輪,後加一個煤水車,總重量只有九噸,行速每小時約合10公里。

該機車有幾個重要的創新,一是使用多管鍋爐,增加了動力。設置了25條直徑均爲5寸的銅製水管,貫通鍋爐的兩端,從而增大了鍋爐內水的受熱面積,獲得更多的蒸汽,這種設計在後來一百多年間(直到蒸汽機時代結束),成爲所有機車鍋爐的基礎。

另一個創新是採用排氣管,將廢氣從汽缸中引進煙囪後再放出去,這就大大增加了煙囪的抽力和所保持的壓力。

這是理工院上百名工匠辛苦近五年的結果,從米柱掌管東廠之日起,他們便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如果不是米柱掌握了巨大的權力,也擁有巨大的財源,根本無法啓動和運營這麼巨大的計劃。

如果是讓大明工部搞的話,估計是拿不出這麼多的錢,也沒有這方面的理念,更坑爹的會說什麼鐵路所過之處,破壞龍脈,驚擾了祖先神靈,壞了風水什麼的。

但是這裡是南洋,是新加坡,萬象更新之地,封建宗族力量幾乎沒有,他們爲了生存,爲了紮根下去,可以做許多的事,而且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要可以爲他們節省成本、便利,他們就會大力推行,所以許多在大明被斥爲奇技淫巧的東西,在這裡非常受歡迎和大力推廣。

1624年6月30日這一天,世界上第一條鐵路正式試運了,試運典禮在通往總督府東門站與西門站舉行,檢閱式由五列列車組成。第一列由蒸汽機車“旅行號”牽引,後掛煤水車,32輛貨車和1輛客車。

客車編掛在列車中間,專供鐵路試驗乘坐。另有20輛代用客車,是在貨車內加上座位供一般旅客乘用,其他車廂滿載着煤和麪粉,總重達90噸,乘座旅客達450人。其餘四列車均由一匹馬拖六輛貨車。

今天是火車試運,南洋軍主要的軍政官員都來了,他們很想看一看,米柱吹噓得牛逼無比投入了巨大資源製造的東西--火車是神馬玩意。

上午9點,列車在奏樂聲和歡呼聲中從總督府東站出發,鐵路兩旁人山人海,許多小夥子和孩子跟着火車奔跑,也有人騎馬沿路相隨。途中曾發生過脫軌,經修復後繼續前進。機車平均速度每小時爲13公里,機車最高時速達到20至24公里,也就是說從總督府總門至西門,只需要一個半小時。

二十公里,步行將近四個半小時,慢跑也要兩個小時以上,負重前行則是更慢,總督府之內,從東邊至西邊是騎馬或馬車的。

火車運往了90噸物資,450多人只是用於三十多人,這比之用畜力人力運輸,高出百倍不止。

陳鼎文道:“這等於陸地行舟。”船是現在運輸成本最低,運力最大的工具,陸地之上,只能靠牛車馬車或者人力挑。

米柱道:“這裡有一組對應數據,總理有空看看,這應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當天5點,米柱在白宮舉行了宴會,款待理工院有功的工匠們,慶祝這次試驗的成功,這是米柱在白宮首次宴請非軍政人員,最高統帥及其四位夫人都有出席,蕃理院、海軍部、陸軍部幾位大佬也來了,這是最高級別的宴會,顯示了極大的重視。

在第二日,蕃理院總理陳鼎文下文輔設從碼頭到總督府之間的鐵路,一旦建成,在碼頭上的物資就可以迅速送入總督府內的巨型倉庫之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時間,這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

蒸汽火車的投入使用,標誌着轟轟烈烈的蒸汽革命的開始,南洋軍進入了維新時代,因爲米柱在各方面的變革,步子跨得有些大,形同改革,現在是進入了維新革命時代了。

米柱的改革,不但是軍事、科技、醫學、教育、政體方面的,還有人們日常生活習俗各方面的,米柱的口號是:讓我們的生活成本更低,品質更高。”

比如他們的衣服,南洋軍人的衣服完全的不同了,己趨向現代,與大明相比,做同樣一件衣服,至少省一半的布料,而且也結合他們身處熱帶的特點,輕便、涼爽、簡單。

米柱在讓人設計衣服之時,是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兼收並畜,節節俱到,比如普通百姓,以省布料和不露腚爲主,而有錢人則要講究美觀和體面了,對於服飾,除了軍服制服之外,他們沒有什麼限制,不會像是大明,什麼等級的人穿什麼衣服,這有明確的規定,在這裡,只要你喜歡,穿什麼都可以。

而且南洋軍有一點,是嚴格執行的,那就是不行跪拜之禮,他們即使面見米柱,也只是鞠躬或者一揖,不用下跪。

不過在拜天地和祖宗、見父母方面,南洋軍還是主張跪拜禮的,這算是尊重傳統,敬畏祖先。

在正式的禮儀場合,則是一揖和抱拳,沒有學西方的握手禮,吻手禮,南洋民族傳承自華夏民族,自然應該有其傳統和習慣,好的東西要流傳下去,發揚光大,不好的就摒棄。

米柱看到新家坡步入了正軌,並且發展得這麼快,他心裡十分高興,總算是沒有白來這一趟,他改變了時代,不但抯止了華夏文明沉淪,而且還有發揮光大之勢,這一點,米柱十分自得。

第173章戰略佈局第587章天下正中第355章爭端第971章應對策略第574章制度第407章拿下第624章南洋號第247章黑胡椒第893章處境艱難第436章殺滅第307章無功而返第210章攻擊第495章南洋大勢第991章無耐之舉第57章鬱悶第425章曹隨歸來第554章兩難第975章大勢所趨第701章推薦第627章附者如雲第328章開原血戰第140章錢莊第756章帝國崩潰第937章佔據第928章柳暗花明第850章軍事外交第487章歐洲局勢第734章適時調整第404章慘烈之戰第77章招攬大將第959章錯誤決定第866章欣欣向榮第977章戰略平衡第247章黑胡椒第919章成功解救第948章致命打擊第390章攻敵第897章收復失地第460章優柔寡斷第286章糧食危機第746章第843章登基大典第23章紅丸進宮第105旗開得勝第281章搜查第117章遼東轟動第595章強硬第442章豐收之時第112章蓋世戰功第231章新年第967章和談無望第973章態度第987章政見不同第198章新婦第25章不可逆轉第176章利高者疑第515章收編蒙古軍第803章皇家選美第694章舊裝備第938章斬首戰術第587章天下正中第630章懷疑第35章封賞第711章良藥第416章破敵第963章兵臨德里第617章馬來往事第457章白城第850章軍事外交第469章戰場有變第947章大獲全勝第289章赴宴第109章大慘敗第64章養虎成患第1017章令出如山第792章談判第739章籌備建國第158章營救第232章宣傳第322章權臣第210章攻擊第997章結盟不成第990章威迫利誘第575章兵行險着第926章隔離對手第485章李旦進京第678章生氣的李旦第970章融合政策第995章新的佈局第307章無功而返第178章形態意識第539章伏擊第909章身陷困境第413章初次交手第924章西南局面第744章大國第988章獻城投降第229章朝儀上第1025章樹立傳統
第173章戰略佈局第587章天下正中第355章爭端第971章應對策略第574章制度第407章拿下第624章南洋號第247章黑胡椒第893章處境艱難第436章殺滅第307章無功而返第210章攻擊第495章南洋大勢第991章無耐之舉第57章鬱悶第425章曹隨歸來第554章兩難第975章大勢所趨第701章推薦第627章附者如雲第328章開原血戰第140章錢莊第756章帝國崩潰第937章佔據第928章柳暗花明第850章軍事外交第487章歐洲局勢第734章適時調整第404章慘烈之戰第77章招攬大將第959章錯誤決定第866章欣欣向榮第977章戰略平衡第247章黑胡椒第919章成功解救第948章致命打擊第390章攻敵第897章收復失地第460章優柔寡斷第286章糧食危機第746章第843章登基大典第23章紅丸進宮第105旗開得勝第281章搜查第117章遼東轟動第595章強硬第442章豐收之時第112章蓋世戰功第231章新年第967章和談無望第973章態度第987章政見不同第198章新婦第25章不可逆轉第176章利高者疑第515章收編蒙古軍第803章皇家選美第694章舊裝備第938章斬首戰術第587章天下正中第630章懷疑第35章封賞第711章良藥第416章破敵第963章兵臨德里第617章馬來往事第457章白城第850章軍事外交第469章戰場有變第947章大獲全勝第289章赴宴第109章大慘敗第64章養虎成患第1017章令出如山第792章談判第739章籌備建國第158章營救第232章宣傳第322章權臣第210章攻擊第997章結盟不成第990章威迫利誘第575章兵行險着第926章隔離對手第485章李旦進京第678章生氣的李旦第970章融合政策第995章新的佈局第307章無功而返第178章形態意識第539章伏擊第909章身陷困境第413章初次交手第924章西南局面第744章大國第988章獻城投降第229章朝儀上第1025章樹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