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好景難長

一個袁世凱沒什麼了不起,但袁世凱身後有個宗主國呀!於是,閔妃集團就更加快了找新靠山的步伐。

我們知道,袁世凱的毛病,忘乎所以,得志便猖狂。他這樣目空一切的在朝鮮怎麼可以?

人做事都需要掌握好度,過頭了就適得其反;連一直信任他的高宗李熙也不能忍受了。每個人都有民族自尊心,一個國王這方面的自尊心當然會更強烈。加之,李熙又是個沒主見的人,大家都說袁世凱的壞話,他對袁世凱的戒心也就更重了。

這使他越來越感到:“時以三千里江山臣服於華爲恥。”

這樣,李熙在尋找新靠山方面,和閔妃集團走到了一起。

一八八六年,閔妃的侄兒閔永翊密告袁世凱,朝鮮**秘密緻函俄國駐朝公使,請求俄國保護,企圖實現完全的獨立。

對於這麼重大的事,袁世凱不加覈實就信以爲真。一時心血來潮,頭腦發熱,立電李鴻章;提出應廢黜李熙,另立新君。

他說:“以凱管見,韓縱發文與俄,俄兵未能速來。不如待其引俄張露,華先派水師,稍載陸兵,奉旨東渡廢此昏君,另立李氏之賢者;次以數千兵繼續渡,俄見華兵先入,韓易新君,或可息事。且此時人心瓦解,各國怨謗,如明降諭旨,再由憲(李鴻章)授諭李罡應相助,三五日可定,尚不難辦。如待俄兵先入,恐華難措手。”

從袁世凱的這些言詞中,不難看出,他始終沒弄清楚中國與朝鮮的宗藩關係的真正內函,也從沒把朝鮮看成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竟提出廢黜在位國王另立新君,不是胡作非爲嗎?同時,他也是井底之蛙,根本不知道世界大勢和清**已經何等的衰敗,多麼的意想天開。

他的這些想法,當然不會被李鴻章採納。

袁世凱不知上峰的態度,一方面在等待指示,一方面自行採取行動。他逼迫朝鮮領相沈舜澤、右相金宏集等交出請求俄國保護的相關文件。

二人不但堅決否認有這些文件的存在,甚至一再聲稱請求俄國保護的事也根本不存在。

щшш ☢тт kΛn ☢C〇 袁世凱說:沒有確鑿證據,他身爲天朝使者,如何能拿這樣的事開玩笑。

但他也很注意策略,對這二人說他們可能是被矇在鼓裡。緊接着又把二人恐嚇了一番,嚴詞指出此事後果的嚴重性。

正告他們:“聖朝東顧,義盡仁至,何所負於朝鮮?有此一舉,顯系背華。如天朝震怒,將興師問罪,未之韓何以應?”

這兩個人也許知道這件事,也許不知道這件事。

而袁世凱只是聽閔泳翊一面之詞,因此也有可能這件事根本不存在。

但袁世凱的一番話還是把朝鮮的兩個重臣嚇得不輕,他們說就算有這樣的事,也是個別人搞鬼,決不是朝廷的行爲。他們表示一定會認真追查此事,查清後會給袁世凱一個交待。另一方面也請袁世凱對清廷和李鴻章大人做出解釋。

過了幾天,朝鮮方答覆袁世凱,已經詳查,併到俄國公使館覈實過,確無此事。

袁世凱不甘心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又感到自己勢單力薄。

便致電李鴻章,請求:“速派大員率兵查辦。”聲稱:“此時(朝鮮)臣民交鬨,舉國鼓沸,如有五百兵,必可廢王,擒羣小以解津(天津)候訊。”

這個時候,袁世凱還幻想着清**能出兵朝鮮。或許,他是唯恐朝鮮失去控制,無法回報李鴻章的知遇之恩。或者,他已嫌李熙不聽招呼,想立個幼主,他就可以當太上皇。袁世凱真正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反正這會兒,他是鐵了心要廢舊立新。

我們再說李鴻章。

雖然,李鴻章是完全清楚朝鮮國的獨立自主地位的,但他和許多的國人一樣,在心底一直把朝鮮視爲臣屬國。加之朝鮮的地理位置,一旦被別國控制,等於打開一處國門。從袁世凱那裡,他已經知道放李罡應回去,沒起到牽制閔妃集團的作用。認爲,朝鮮的問題任其發展下去,失控的可能性極大。

但是,清**那時,內憂外患,那還有餘力管朝鮮的事。再說了,就是他想管,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所謂,三十年何東,三十年河西,那個時候,他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老佛爺已經不那麼信任他了。但是,袁世凱的積極性也不好挫傷。就命知府陳允頤以查看電線爲名,到漢城調查情況。

朝鮮方一看事態嚴重,正式發照會,明確否認此事,要求袁世凱拿出證據。

袁世凱沒辦法只好推出閔泳翊,而此時閔泳翊已不知去向。查無證據,事情也只能不了了之。

這件事的後果有二:其一,經袁世凱這上下折騰,閔妃集團投向俄國的陰謀敗露,行動收斂了。其二,袁世凱同朝鮮朝廷的蜜月期宣告結束了。

李鴻章通過知府陳允頤轉達袁世凱:對於他的積極認真的履職,給予了肯定。也明確告訴他李罡應那裡已指望不上,加強控制朝鮮,就只能靠自己了。

人總是缺乏自知之明的。

雖然這時候朝鮮從國君到羣臣,對袁世凱都深存戒心,只是表面敷衍;但袁世凱自我感覺良好。

九月底,袁世凱上書李熙,提出“諭言四條,事事至務十歀”,要求他採納,力去前非。

十月上旬,又寫了一篇《朝鮮大局論》,送給朝鮮**,宣稱:“朝鮮本屬中國,今欲去而之他,是猶孺子自離其父母,而求他人之顧復也。”並說朝鮮“依靠中國”有六大好處。,“背中國”有四大壞處。

末了又駁斥了朝鮮的自主論:“朝鮮自君其國,自子其民,與各國立約,互稱已爲自主,不過受轄與中國耳。如以不臣於人爲自主,是徒取文字之體面,而不顧宗社之論亡,賈虛名,受實禍,朝始稱帝,夕已滅亡。……方今上下解體,國弱民貧,欲求一至近、至大、至仁、至公之國以庇廕之,舍中國,其誰與歸?謹依中國以圖自存,猶有他慮,況背中國乎?”

所謂弱國無外交,朝鮮當局,對於袁世凱這一番狂妄無知的言論和作法,表面上只能唯唯諾諾。

對此,袁世凱卻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爲得計,很多年後還以此而吹噓。

因此而爲袁世凱唱讚歌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有人寫到:“倘若當年他在朝鮮街頭戰死或遭日本人處決,我們會不會在讀傷心百年史的文字裡,發現一個叫袁世凱的民族英雄?即使他僥倖不死而身陷敵獄多少年,我們會不會以近代蘇武或清代文天祥一類的桂冠來追念他呢?”

我們在有些時候,自己的國家弱而受強國欺辱時,常義憤填膺。但是在欺負弱小時,卻往往不能站在弱小民族的立場思考問題。或許,這就是人性的悲哀。

袁世凱是不會知道,他的這些大國沙文主義的言詞和作法,是怎樣深深刺痛着朝鮮上上下下的民族自尊;也就加速了朝鮮和中國的宗藩關係的解體。當然,這是後話。

他的這些做法,連一直支持他的李鴻章都看不下去了。對其“動止張皇”、“躁妄輕率”,給予了狠狠地訓斥。

本想好好表現一番,像給其二姐的信中所吹噓:“隻手撐起東方大局”,“清廷和李中堂一定會嘉獎他辦事有法。”沒想到等來的是被罵個狗血噴頭。所謂拍馬屁沒拍準地方,拍到了馬蹄子上。

有了這次教訓,他做事纔有所收斂,也開始學得穩重一些了。

有壓迫就有反抗,有控制就有反控制。袁世凱的濫用職權,激起了朝鮮當局越發擺脫中國這個宗主國控制的想往。

爲了表示獨立自主,爲了尋求更多國家的支持。一八八七年八月,李熙派樸定陽爲全權大臣出使美國,瀋陽學爲全權大臣,出使英、德、俄、意、法等國。

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165章 模範團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166章 實情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68章 張勳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91章 求博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64章 芥蒂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5章 挫折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36章 張瑞璣第68章 武昌起義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61章 張作霖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70章 呼聲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336章 張瑞璣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1章 戊戌變法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20章 心機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16章 柳暗花明第62章 垂釣洹上第88章 大通起義第16章 柳暗花明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614章 轉折點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
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165章 模範團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166章 實情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68章 張勳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91章 求博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64章 芥蒂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5章 挫折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36章 張瑞璣第68章 武昌起義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61章 張作霖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70章 呼聲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336章 張瑞璣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1章 戊戌變法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20章 心機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16章 柳暗花明第62章 垂釣洹上第88章 大通起義第16章 柳暗花明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614章 轉折點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