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戰與和

新主和派的出現,顯示北洋派內部的矛盾更加錯綜複雜。

過去段祺瑞的皖系主戰,馮國璋的直系主和,曹錕以直系大將而參加主戰派,促成了段在馮段之爭中穩操勝券。現在,正當南北戰爭的有利形勢落入北軍手中時,形勢發生了逆轉。

主和勢力的大增,致使厭戰情緒就像一種流行病一樣,蔓延到整個主戰陣營裡來。就連主戰陣營中的那個極.端.分.子倪嗣沖,也不願讓他的安武軍再衝鋒陷陣了,藉口久戰需整休。請求北京政.府把他的軍隊調回。

爲什麼主戰的將軍們在緊要關頭都爭先恐後急轉彎呢?除了漫布全國的反對內戰、反對親日的呼聲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張敬堯部隊的軍紀太壞,使北軍在湖南不但是不受歡迎,而簡直深遭當地民衆的憎惡。

這些軍人平日未必把民意當回事,但處於被極端憎恨的環境中,目光所及都是憤怒,稍不小心就遭人算計時,該知道人心向背有多可怕。有的地方,北軍人員都不敢單個離開軍營,因爲常有人不明原因的失蹤。遠離家鄉,當逃兵的可能性很小,大多應該是被老百姓偷着打死。

身處這樣的環境中,誰受得了,誰不怕。

而另一方面,則是湘東反擊戰的威懾作用。北軍上上下下都清楚,南軍在抵抗北軍的戰場上主力並未受損,尤其是桂軍。如果再往前進軍,西南內部肯定會頑強抵抗團結對敵,到時這誰勝誰負就要另說了。

段祺瑞心裡清楚,在這樣的情勢下,再催促前線的北軍進攻肯定是不可能了。雖然不甘心,雖然不情願,他也只能把對湖南的“攻”改爲“撫”了。

於是,派趙春霆爲湘南鎮守使,兼湖南招撫清理局局長。派員分途招撫南軍,凡願受撫者,一律改編爲“國軍”。官兵仍供原職,凡不願入伍者,準其給資遣散。這是一個很有效地分化南軍,尤其是分化湘軍的策略,段無論如何不想改變武力統一的初衷。

就在這個時候,在廣東兵敗被逐的龍濟光到了北京。這人臉皮很厚,打了敗仗還到處自吹自擂,說他在廣東還有很大的力量,如果得到有力的支持,打回廣東是不成問題的。

另外,他說曾墊了筆軍餉一千萬元,要求北京政.府發還給他,真是什麼時候都不忘發戰爭財。

難得有這樣忠心耿耿主戰的人,段祺瑞對龍濟光極盡拉攏,正想利用他來作爲示範。仍然稱他爲兩廣巡閱使,給他以熱烈地歡迎。

龍濟光向段要求,准許他在北方招募新兵三十營。加以短期的訓練,然後由海道運赴廣東,作爲反攻廣東的基本力量。

段答應龍濟光在天津設立振武新軍辦事處,發給他一筆軍費和一批軍火。同時大肆鼓吹,說廣東內部“有隙可乘”,龍巡閱使在廣東仍有潛勢力,以此來壯大主戰派的聲威。

段祺瑞在北京又擬定了第五期作戰計劃,是在湖南採取守勢,但在廣東採取攻勢。

六月十日,段祺瑞召見舊國會參議長王家襄,瞭解有多少國會議員南下?

王說:具體數目他不清楚,但最近又有不少議員到了廣東,非常國會很可能湊足法定人數改開正式會議。

段說:“我現在將派四萬五千人打廣東,兩個星期開始攻擊,請你告訴議員們,千萬不要再去廣東。凡是附和南方的,一概格殺不論。”

王家襄,字幼山,紹興人。父官亮,曾任河南懷慶知府。幼年喪母,十二歲時隨父至任所,由名師授課。父病歿,扶柩南歸。屢試不第,改習法律。

清光緒三十年(1904),以縣丞分發江蘇。旋赴日本留學,入日本警視廳特設警察專科學校學習,主編《中國警察講義錄》。

清光緒三十二年畢業回國,歷任浙江全省巡警道參議、紹興府巡警總理、浙江警察學堂教習兼提調、省警察總辦。

宣統元年(1909),任浙江諮議局議員。

一九一一年,任吉林巡警總辦。

一九一二年四月,被浙江省議會選爲臨時參議員。五月,參加共和黨,被選爲理事。一九一三年,當選爲第一屆參議院議員、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繼任參議院議長。

同年五月,參加進步黨,任黨務部部長。

一九一四年五月,爲袁世凱時期參政院參政、副議長,制憲委員會委員、總統選舉委員會主席。

一九一六年八月,國會恢復,仍任參議院議長兼憲法會議議長。是年冬,與梁啓超等組成憲法研究會。次年初,出任河南中福礦務公司督辦。

一九一八年,參加發起“和平期成會”。

此人善口辯,登臺演講,議論滔滔,切中時弊,語驚滿座。

爲人正直,任議長期間屢拒軍閥鉅款賄賂,曾設法營救過被盧永祥設計陷害至死地的徐錫麟之弟徐錫麒(叔蓀)、

段祺瑞此次組閣後,一直沒有到總統府去看過馮國璋。

有人提醒他,馮目前仍然還是總統,總理應該去見見總統。段當時表面上雖然不以爲然,但還是記在了心裡。

總要給自己找個藉口,找個由頭。

五月三十一日,段到總統府見馮,報告中日交涉已告一段落,並且說今後仍當隨時報告。態度謙卑,倒使馮受寵若驚。

六月七日,一直住在天津的徐世昌突然到北京來。他抵京後,倡議馮段合作,同時主張在北洋派內取消內爭,直系皖系的界限應該同時消除。

過去人們都說徐世昌是活曹操,馮段交惡時,大家認爲徐世昌應該站出來調和,而徐卻躲在天津不肯見人。

樑士詒由北京到天津時,也曾力促徐入京當調解人,徐對樑士詒說:“過去黎時代,府院是明爭,我尚能調解,如今是暗鬥,我無能爲力,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

因此,當徐到北京大倡調和馮段之爭時,大家都猜想北京政局在醞釀新的變化,否則徐不會貿然到北京來的。

徐世昌當然不會無緣無故地到北京來。

這時,皖系又籌劃召開軍事會議,會議主題不僅討論軍事,還有選舉總統的問題。曹錕主張這個會議仍在天津召開。

對於總統問題,段祺瑞在會上攤了牌:提議推舉徐世昌爲下屆總統,他自己則表示不做副總統,倘若馮國璋願意退爲副總統,他可以支持。否則,他願意和馮國璋同時下野。

段說他這樣做,沒有私心,也沒有個人恩怨。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爲了團結北洋派。徐世昌是北洋的元老,衆望所歸,在很多人看來是北洋人中,可以把各方團結起來的不二人選。

督軍團們在天津公推張懷芝爲代表,於六月十五日到北京,面謁馮國璋。詢問馮能不能退而爲副總統?

馮馬上表示“不爲”。

因馮段兩人都讓出了副總統的位子,這一來,曹錕就有希望出任副總統了。

六月十九日天津會議正式舉行,除督軍團各督軍和督軍代表外,還加了個龍濟光。

會議一致決定通過徐世昌爲下屆總統,並通過繼續對南方進行軍事行動。

曹錕是因爲副總統已是指日可得,所以馬上由主和轉而主戰。

張懷芝厭戰是因爲想回山東老巢。不料他回到山東後,代理山東督軍張樹元不肯交還督軍位子。於是只好到南方找地盤,因此他便也由主和轉爲主戰。

張懷芝願意赴南指揮軍事,正好符合當時的需要。因爲曹錕既然要當副總統,自然不願赴南方,其他的主戰的大將如張作霖、倪嗣沖等都不願離開他們的地盤。張懷芝在北洋派中資格頗老,而他已“無家可歸”,正好成爲段對南第五期作戰統帥的人選。

雖然張不是能征善戰的良將,但總比派不知名或資格淺的人來得妥當,於是張懷芝便順理成章地成爲南征主帥。

張懷芝雖然餘勇可佳,願意擔任徵南統帥,可他應該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必須找一個能征善戰副手。這個人選,當之無愧的是吳佩孚,於是他向段祺瑞悄悄地提出這個要求。段祺瑞正欣幸他願意掛帥出征,自然立刻答應。

就在這一天,北京政.府發表了下列幾道命令:

特派曹錕爲四川、廣東、湖南、江西四省經略使。

特派張懷芝爲援粵軍總司令,吳佩孚爲副司令。

特派李厚基爲閩浙援粵軍總司令,童葆暄爲副司令。

令魏宗翰爲陸軍第九師師長。

令張樹元護理山東督軍兼省長。

北洋年代,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徵”堂而皇之被“援”取代。也就是說,所謂“援”就是征討。

曹錕由“兩湖宣撫使”一躍而爲“四省經略使”,在民國政.府中這可是最大的地方官。戲文裡有“八府巡按”,是不是確有其事沒有考證,但就算有,也是很久遠了。

印鑄局特地替這個新官。鑄了兩斤多重的銀質獅紐大印,比特任官的印還要大。

這一來便顯示曹錕的地位是在各省督軍之上,也就是副總統的候補人,自然讓他心滿意足。

表面上看起來段祺瑞很捧曹錕,其實是非常勉強的。段生平最重資格,以前看不起黎元洪,是因爲他在滿清只做到協統,曹錕布販出身,段怎會看得起他?曹錕在北洋派中本以“老實人”出名,可這次反反覆覆,證明老實人也會玩花樣,段在瞧不起曹的出身而外又加上了對他的不信任。

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章 去買官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5章 去買官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410章 會考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390章 內幕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93章 南北議和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41章 東南互保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8章 約定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46章 辦實業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3章 楊翠喜事件
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章 去買官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5章 去買官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410章 會考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390章 內幕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93章 南北議和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41章 東南互保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8章 約定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46章 辦實業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3章 楊翠喜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