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奪軍(十五)

周主任沒有回答,到黃埔軍校後,周主任就在觀察莊繼華,可是直到現在他也沒看明白。要說他反對[***]吧,可莊繼華很多做法與黨的主張相同,比如這份計劃中的深入工農,要說贊成[***]的主張吧,可他的言語中卻透露出對蘇俄的不信任和反對黨的某些政策。

“我看很難,莊繼華對[***]理論瞭解很深,甚至比我黨絕大多數黨員的瞭解還深,蔣先雲曾經與他關係很好,私底下蔣先雲曾經做過試探,不過被他拒絕了,據蔣先雲的彙報,他的理由是他不想跨黨。不過我不這樣看,我認爲他是因爲不贊同我黨的某些政策才拒絕的,而這些政策很可能涉及我黨的很多根本策略。”

“這是蔣先雲的說的?”陳延年驚訝的問。

“不是,是我的判斷。”周主任說。

“你能不能說得具體點。”陳延年想想後問。

“比如,他對蘇俄非常警惕,曾經說過中國[***]應該儘快讀力,脫離第三國際;還有馬列主義應該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走蘇俄的道路是不能在中國取得成功的。還有,他認爲我黨應該加強軍事工作,最好能讀力掌握軍隊,還有兩黨合作應該採取黨外合作而不是黨內合作。等等,這些主張與我黨現行的政策是矛盾的。”

“原這樣,他的思想不能轉變嗎?”陳延年明白了。

“放在其他人身上轉變是可能的,莊繼華嘛恐怕就很難。因爲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已經成型,轉變…,我不抱希望。”周主任十分惋惜的說。

陳延年思考片刻後點頭稱是。思想教育對世界觀沒成型的人是有效的,對成型的人效果極其微小,莊繼華理論上既然有一套,那麼空洞的鼓動對他是沒有什麼作用的,而且你提出的一般的計劃或者方法與他的理論不吻合的話,也不會得到他的贊同,作這樣人的思想工作幾乎對牛彈琴。

“中央決定我黨不參加這屆國民政斧。”陳延年放開這個話題,開始談今天找周主任來的主要問題。

周主任聞言不由皺起眉頭,不解的問:“爲什麼?”

“中央認爲我們基礎太薄,現在不應該急於加入政斧,而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發動工農上。”陳延年說着從抽屜裡拿出一份文件遞給周主任,周主任接過來,快速翻看。文件列舉了五卅以來各地發生的種種事情,指出現在運動已經脫離了黨的控制,黨現在被民衆推着往前走,究其原因還是我黨力量太弱,因此現階段的工作還是應該發展組織,而不是急於參加政斧…。

“中央只看到一面,參加政斧不是可以更好的發展組織嗎?”周主任對中央的決定有些不理解。

“我也是這樣想,老頭子有些糊塗了。”陳延年嘆息的說。因爲力量小就不參加政斧,這真是滑稽。

“彭分田對我說,現在老百姓正統觀念很強,不是政斧的人開展工作非常困難;我們在廣東各地組建農會,說[***]老百姓根本不懂,說是大本營、國民黨,人家立刻就能明白。這說明什麼,名不正言不順,老百姓認這個。”陳延年想想就感到生氣,中央遠在上海,可[***]革命的重心已經南移到廣州,這種脫離中心的做法已經引起很多問題,他向上面報告時提到過這個問題,可中央就是不肯遷到廣州來,真不是他們是怎麼想的。

“延年同志,中央的決定我們必須執行。”周主任提醒他說。

“我知道,我只是生氣,不理解,我們爲什麼要做這樣的退讓。”陳延年氣惱的說,周主任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過了會,他才又說:“EN來,今天找你來,是因爲我有個想法,我想你們在政斧中的人要發揮更大作用。”

“那當然好,不過怎麼作呢?”周主任問。

“你現在是黨軍第一師政委,你要充分利用這個身份,多組織黨軍官兵參加政治活動,在軍中的我黨同志要放手支持工農運動,同時還要儘量擴大我黨在軍隊中的影響。”陳延年說。

“好,這沒問題。”周主任不假思索的滿口答應。隨即他想到當初莊繼華所說木棍,便趁機提議到:“延年同志,我想我黨也應該掌握一支軍隊。”

“你說說你的想法。”陳延年猶豫了下問道,當初孫中山不願意[***]掌握武裝,中央同意不掌握武裝,陳延年剛開始也贊同中央的建議,不過周en來一直在鼓動組建一支完全由我黨控制的武裝部隊,並且正式向中央打了報告,而中央卻一直沒有回話。新調來的黃明誠同志也贊同成立一支這樣的部隊,在他們的影響下陳延年的態度有些鬆動了。

見陳延年的態度鬆動,周主任有些興奮的說:“現在黃埔學生中我黨黨員不少,這樣部隊就有了基層軍官,聽說葉挺同志將要回國,他曾經擔任過孫中山的警衛營營長,由他出任指揮官,想來國民黨那邊也不會反對,如此我黨就有了一支完全由我黨控制的軍隊。”

“如果能行,我們就試試吧。”陳延年想想感到周主任說得不錯,這事很可能能成。

“說了這麼多國民政斧,這國民政斧什麼時候能成立?”周主任問見陳延年同意了,神情有些興奮,感到不參加政斧也沒什麼。

“應該快了,上次去見鮑顧問,他透露說人事問題已經解決了,只要人事問題解決了,其他都好辦。”陳延年說。

“主席是汪精衛吧。”周主任問。

“估計如此。廖先生不肯當就只有他了。”陳延年惋惜的說,有資格當主席的只有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三人。不過廖仲愷和胡漢民反對者比較多,反對了廖仲愷的是伍朝樞、孫科那幫人;反對胡漢民的是鮑羅廷、譚平山等人。因此爲了避免最壞結果,雙方都可能推舉汪精衛,在伍朝樞、孫科看來汪精衛長期跟隨孫中山,是國民黨的元老,不可能跟[***]走,在鮑羅廷等人看來,汪精衛是國民黨左派,雖然他對[***]不如廖仲愷那樣支持,卻是個完全可以接受的人選。因此汪精衛當選幾乎是板上定釘。

“你們司令可能要高升,”陳延年笑着說。

“升到那裡?”周主任問。

“軍事委員會,兼任廣州衛戍司令部司令。”陳延年答道。

“嗯,我看很好,蔣校長是革命的左派,應該給他更重要的工作。”周主任點頭稱是。

“這份計劃就留在我這裡,過兩天我去鮑顧問那裡,拿給他看看。”陳延年指指桌上的計劃說。

“好。聽他怎麼說。”

莊繼華感到這幾天運氣不是一般的好,川軍將領接二連三的到衛戍司令部辦事,更主要的是都是單獨來的,於是他幾乎和每個將領都單獨交流了思想,儘管這些人都極力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卻還是被他發現了些東西。

除喻培棣外,張衝、龍光、餘際唐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贊成改編的意思,卻也同時含蓄的表示希望改編後自己的環境能有所變化。剛開始莊繼華還有點高興,雖然他出於謹慎只是含蓄的表示,他只是聽到傳聞,究竟有沒有這事還要等上面作出決定,自己只是衛戍司令部一個小中校。

可接觸的多了,莊繼華開始警惕了,兩天之內除熊克武外其他人都有機會單獨與他談,而這些事全部發生在與喻培棣交談之後,這句不是偶然的,莊繼華斷定肯定是喻培棣回去後與熊克武商議的結果,目的是什麼暫時還不能肯定,但這些人說的肯定不是真話。想到這些,他心裡埋怨自己太急,與喻培棣說得太多,讓他們警覺起來了。

沒有辦法,莊繼華只好把自己的失誤報告給蔣介石。

“現在你知道天外有天了吧,小狐狸遇上老狐狸,到底被老狐狸蒙了。”蔣介石笑道,最近他的心情不錯,許崇智和廖仲愷都告訴他,國民政斧成立後,他就進軍事委員會,排名在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之後,位列許崇智之前,考慮前三個其實都是文人,廣東的軍事將領中他已經排第一。

“校長,對不起,我沒把事情作好。”莊繼華有些慚愧。

“沒什麼,吃一塹長一智,你主要是太輕敵了,這些人在政界軍界呼風喚雨時,你還是學校唸書呢。不過也沒什麼,這事最壞就是他們扯旗造反,他們那點人馬想扯旗造反也不可能,所以,最壞就是離開廣東。”蔣介石淡淡的安慰他。蔣介石對改編川軍所抱的態度始終是清除隱患,所以只要隱患消除,究竟是武力改編還是和平改編都行,要不然武力驅逐也行。

莊繼華想想這幾天來自己對他們的說的話,他感到這些人沒有拿到超過喻培棣以外的內容,相反張沖和龍光被他掏出了一些東西。

“校長,學生認爲還是和平改編爲好,學生的想法是,隨着革命發展,以後這樣來投靠的軍閥部隊會越來越多,如果我們能創造出一個和平改編的例子,或者爲以後和平改編那些軍閥部隊積累一些經驗,那麼這次也應該嘗試下去。”

蔣介石聽到莊繼華的這話,有些動容,他沒想到莊繼華之所以堅持要進行和平改編,目的居然是這個。

“嗯,不愧是我的好學生,你想得很遠,也很對,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不管出什麼事,我都替你作主,你大膽工作,不要有什麼顧忌。”

“謝謝校長。”莊繼華向蔣介石敬禮後轉身離開。

(未完待續)

第五節 “異心”(二)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七)第十節 大撤退(五)第一節 挽弓(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一)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四)第三節 狙擊(三)第五節 盟國(一)第二節 重建(三)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五)第三節 太行行(四)第三節 戰天津(七)第十節 風雲(二十三)第三節 整編(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二)第八節 南京,南京(六)第一節 返川(三)第二節 初戰(五)第八節 光復武漢(一)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四)第三節 聚才(二)第一節 返川(五)第四節 戰鼓(四)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六)第一節 遏制(九)第八節 日薄(十)第一節 蟄伏(四)第十一節 大捷(七)第九節 轟炸東京(七)第三節 會戰(十三)第四十五節 遷都(六)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三)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二)第四十三節 生死之間(一)第一節 巧遇第五節 曙光(十四)第三十五節 戰東莞(一)第四節 密林血戰(八)第六節 救亡(六)第四節 謀殺(五)第五節 號角(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四)第一節 蟄伏(十一)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四)第七節 風波(十五)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九)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四)第十節 虎嘯(八)第二節 冒失的闖入者第六節 戰地黃花(二)第七節 曙光(十)第十節 虎嘯(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四)第九節 號角(二)第六節 南京戲(一)第一節 上海風波(十一)第四節 九天之上(三)第一節 戰局(一)第六十九節 拉攏(三)第一節 奪軍(十一)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四十八節 傷懷(七)第四節 經濟改革(六)第三節 調整(一)第九節 局勢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四節 經濟改革(一)第十節 虎嘯(二)第四節 外交(九)第一節 上海陰謀(二)第三節 別動隊(二)第三節 戰鼓(十四)第八節 天火(十二)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二)第二節 川軍(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五)第五節 反擊(五)第三節 結盟(五)第四節 塞北烈焰(五)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五節 兩全(一)第十節 風雲(四)第十節 大撤退(十)第八節 艱難的花(三)第八節 天火(十)第二節 察東收編(三)第一節 破冰(一)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十節 拉薩風雲(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九)第十一節 重振(七)第三節 重起(一)第一節 霧(一)第六節 波瀾起(八)第三節 前哨戰(二)第五節 友人(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三)第三節 議戰(二)
第五節 “異心”(二)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七)第十節 大撤退(五)第一節 挽弓(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一)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四)第三節 狙擊(三)第五節 盟國(一)第二節 重建(三)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五)第三節 太行行(四)第三節 戰天津(七)第十節 風雲(二十三)第三節 整編(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二)第八節 南京,南京(六)第一節 返川(三)第二節 初戰(五)第八節 光復武漢(一)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四)第三節 聚才(二)第一節 返川(五)第四節 戰鼓(四)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六)第一節 遏制(九)第八節 日薄(十)第一節 蟄伏(四)第十一節 大捷(七)第九節 轟炸東京(七)第三節 會戰(十三)第四十五節 遷都(六)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三)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二)第四十三節 生死之間(一)第一節 巧遇第五節 曙光(十四)第三十五節 戰東莞(一)第四節 密林血戰(八)第六節 救亡(六)第四節 謀殺(五)第五節 號角(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四)第一節 蟄伏(十一)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四)第七節 風波(十五)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九)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四)第十節 虎嘯(八)第二節 冒失的闖入者第六節 戰地黃花(二)第七節 曙光(十)第十節 虎嘯(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四)第九節 號角(二)第六節 南京戲(一)第一節 上海風波(十一)第四節 九天之上(三)第一節 戰局(一)第六十九節 拉攏(三)第一節 奪軍(十一)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四十八節 傷懷(七)第四節 經濟改革(六)第三節 調整(一)第九節 局勢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四節 經濟改革(一)第十節 虎嘯(二)第四節 外交(九)第一節 上海陰謀(二)第三節 別動隊(二)第三節 戰鼓(十四)第八節 天火(十二)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二)第二節 川軍(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五)第五節 反擊(五)第三節 結盟(五)第四節 塞北烈焰(五)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五節 兩全(一)第十節 風雲(四)第十節 大撤退(十)第八節 艱難的花(三)第八節 天火(十)第二節 察東收編(三)第一節 破冰(一)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十節 拉薩風雲(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九)第十一節 重振(七)第三節 重起(一)第一節 霧(一)第六節 波瀾起(八)第三節 前哨戰(二)第五節 友人(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三)第三節 議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