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風波(十五)

初秋的陽光下,黃河兩岸金黃色的高粱延綿數十里,紅色的穗子低低的下垂,微風過去,發出嘩嘩的響聲,經過一年多的乾旱,終於迎來一個豐收的年份。在這密密的高粱地四周,無數軍人正沿着各條道路向北方急行,他們小心避開地裡的莊稼,扛着槍,汗流浹背。

羅R桓、陳G、彭X楓並馬站在一個小山丘上,看着部隊向北行進,由於曰軍快速收縮,部隊在佔領濮陽後,繼續向北行進,向內黃、南樂前進,由於這一帶曾經是八路軍根據地,羣衆基礎很好,部隊在前進過程中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中央來電,鑑於山西的情況,提醒我們,要警惕國民黨方面的突然襲擊,特別是湯恩伯,此人是搞摩擦的老手。”羅R桓將手中的電報交給陳G,這封電報是八路軍總部轉發延安的電報,延安在電報中提醒他們,要時刻對國民黨保持警惕。

“鑑於這個情況,我建議,部隊在佔領內黃、南樂後,暫時停止前進。”彭D楓說道。

陳G皺眉想了會,搖頭說:“現在的情況很好,谷壽夫被湯恩伯吸引,我們正好可以趁機進入冀南,從山西的情況看,現在是誰搶到的地盤歸誰。一旦湯恩伯擊敗谷壽夫,他就騰出手與我們搶地盤了,倒不如趁現在,我們先下手。”

說到這裡,他伸手向旁邊的參謀要來地圖,就在馬背上打開:“你們,山東曰軍集結在聊城,泰安;谷壽夫集結在安陽;中央通報的情況看,從山西撤回的曰軍,將走長治、潞城、邯鄲。我們前面的從滄石路,到黃河岸邊,幾乎沒有大股敵人,主要敵人是僞軍,我們可以將這遍地區,全部囊括,進而可以前出到冀中,恢復冀中根據地。”

“這個計劃好,我看就這樣,”羅R桓點頭稱是:“龐炳勳和孫殿英還在我們後面,濮陽,我們沒有要,但內黃和南樂,就不會再交給他們了。陳G,你來制定計劃吧。”

在佔領濮陽之後,延安來電,將羅R桓的115師和陳G的遊擊總隊合併,對外稱呼不變,對內則統稱冀南縱隊,縱隊司令員陳G、政委羅R桓,組建冀南前委書記,由羅R桓擔任書記,陳G、黃K誠擔任副書記;115師留在山東的部隊,則劃歸山東軍區轄制,山東軍區由陳Y擔任司令員,粟Y擔任副司令員;組建華東局,由饒漱石擔任華東局書記,陳Y黎玉擔任副書記。

陳G沒有推辭,也沒有謙讓,他沉凝會說:“我看部隊分三路,遊擊縱隊第二支隊配合115師,徑直北上,攻取,魏縣、丘縣、館陶等地;老彭,你帶第三支隊,奪取臨漳,威脅安陽側後,記住,不要去攻取安陽;我帶第一支隊和新八軍、龐炳勳孫殿英僞軍,奪取大名,然後轉向山東冠縣,從北面威脅聊城;我們這兩路,算是對我那老同學交代的差事的答覆。”

與八路軍一同行動的還有新八軍和新110師,以及剛剛反正的龐炳勳孫殿英,後者尤其積極,龐炳勳甚至主動提出,從側翼攻擊安陽。

中[***]隊剛剛渡過黃河,在新鄉嚴陣以待的谷壽夫即開始撤退,三天時間內即全軍撤到安陽,谷壽夫都撤得差不多了,湯恩伯才驚覺,連忙派出部隊追擊,最終只有極少收穫,谷壽夫幾乎全軍撤到安陽。

湯恩伯率部佔領新鄉後,沿途小心翼翼北上,過了湯陰後,湯恩伯的行動變得謹慎了,在曰軍外圍稍稍接觸,便縮回去了。三個集團軍,總兵力接近三十萬人,既不進攻,也不撤退。讓谷壽夫戰也不是,退也不是。

在山東戰場,關麟徵攻取諸城後,留下於學忠五十一軍和秦啓榮統帥的山東遊擊縱隊,攻略四方,自己統帥主力沿膠濟鐵路西進,直撲濟南。

膠東各地的情況與山西如出一轍,不國民黨兩黨爭搶地盤,總的的來看,國民黨佔了上風,藉助反正僞軍,國民黨佔領了膠東大部分地區,八路軍獲得蓬萊、威海、煙臺等膠東東部地區,另外在大澤山地區保有一塊抗曰根據地。

國民黨則得到了棲霞以西,到濰坊之間的大遍地區,過了濰坊,則又是國共交錯混雜,從總體來講,國民黨佔領了膠濟線上的主要城市和附近的鄉村,GCD則佔領了稍遠地區的縣城和鄉村,不過讓國民黨比較忌諱的是,即便是膠濟線附近,國民黨力量強大的地區,依然存在GCD的基層支部。

在膠東,兩黨圍繞青島打了一仗,許S友率領的膠東八路軍與于學忠五十一軍在即墨以西的柳溝發生激戰,于學忠不敵,向關麟徵緊急求援,由於關係到青島得失,關麟徵不顧莊繼華命令,令楊森二十四集團軍全力東進,在即墨附近截住許S友,許S友見國民黨軍大舉來援,便率部向東撤退,楊森追趕不急,收復即墨全境後,掉頭向西追趕關麟徵。

對於反正的僞軍,關麟徵暫時沒有時間理會他們,讓他們駐守原地,讓秦啓榮的遊擊縱隊分兵監督,于學忠則率部進駐青島和即墨,監視膠東八路軍。

雖然關麟徵不相信GCD,但麾下還是有了一支GCD部隊,這就是從沂蒙山東進的新四軍第一師陳Y部和八路軍115師第一支隊(原稱蘇魯支隊)。

膠東光復後,按照陳G羅R桓和莊繼華達成的協議,陳Y將統帥山東八路軍和新四軍加入對關麟徵麾下作戰序列,參加對濟南的進攻,一旦加入關麟徵麾下,此後佔領的地區將歸國民黨所有,濟南,歸國民黨佔領。

關麟徵橫掃膠東,鬆井石根在濟南城內坐不住了,準備從泰山防線抽調六十二師團趕往膠東,不過這道命令被岡村寧次否決,岡村寧次緊急從北平來電,嚴令不準從泰山防線抽調任何部隊到膠東,六十二師團回撤濟南。

六十二師團剛剛離開萊蕪地區,藍運東指揮五十集團軍即對萊蕪地區展開進攻,同時杜聿明指揮五十集團軍向泰安正面發動進攻,鍾彬率領三十六集團軍從平陰向東發起進攻。

兩翼展開後,擔負正面進攻的泰安集團一直在進攻,不過攻擊規模沒有超過一個連,杜聿明、藍運東、鍾彬,分成三路,不緊不慢的進逼泰山防線,咬住鬆井石根主力,讓他無法從泰山防線抽調兵力,增援膠東和黃河北岸。爲了保證杜聿明的後路,莊繼華將青三軍放在兗州,青四軍費縣,作爲整個戰役的預備隊。

“六十二師團動了!”何畏拿着電報帶着幾分驚喜的向莊繼華報告。

這次以濟南爲目標的進攻開始後,各地傳來的捷報不少,可真正要說,殲滅的曰軍並不多,只有關麟徵在聊城殲滅了三千曰軍,于學忠和楊森在青島消滅了近千曰軍,其餘地區,要麼是曰軍主動放棄,要麼是隨時準備反正的僞軍,戰役開始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惡戰。

“嗯。”莊繼華只是輕輕嗯了聲,然後就沒再言聲,何畏見此有些奇怪,曰軍動向都在戰前估計中,莊繼華好像沒有一點喜悅。

徐祖貽過來,從他手中接過電報,然後輕輕一笑:“杜光亭在請戰了,是不是該給他鬆綁了。”

“好吧,讓杜光亭打打看。”莊繼華的語氣有些遊移,似乎沒有下定決心。

“怎麼啦?”徐祖貽和何畏更感到奇怪,他們同時看向莊繼華手中的情報,這是王小山剛剛送來的。

“你們看看吧,岡村寧次有放棄泰山防線的想法,我在想是不是就讓他們逃回黃河北岸,然後在華北平原殲滅他們。”莊繼華將手中的情報遞給徐祖貽,徐祖貽聞言有些不信,何畏卻皺眉想了下,然後點了下頭。

關麟徵從膠東殺來,直接殺向濟南,泰山防線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如果宋希濂再擊敗黃河北岸曰軍,那麼守在泰山上的上曰軍便成了甕中之鱉,放棄泰山防線未嘗不是明智之舉。

“要攻克泰山防線,參謀部認爲至少要損失八萬人,如果將曰軍放到平原上,再發揮我軍坦克和空軍優勢,怎麼也可以節約一半吧,那就是四萬人,這比買賣應該划算。”莊繼華揹着手慢慢走到地圖前,嘴裡還嘟囔着。

徐祖貽卻沒有注意到,他被情報上的內容驚呆了,岡村寧次居然將文章作到國共關係上了,用太原和青島作文章,濟南呢?對了,濟南在戰前會上便規定了由國民黨軍佔領。

“這個岡村寧次實在太狡猾了,將太原、大同都交給GCD,他這是有意挑撥兩黨關係。”徐祖貽很是憤憤不平,似乎對對方的陰招很是不滿。

“這正是岡村寧次比其他曰軍將領高明的地方。”莊繼華的語氣倒沒那麼激動:“他已經看清楚了,曰本人的機會就在中國內亂,只要中國不內亂,曰本便沒有機會。”

說到這裡,他嘆口氣:“可惜,我們自己人卻沒有看到。”

徐祖貽和何畏同時默不作聲,青島衝突已經報上來了,軍委會也通報了太原衝突,蔣介石還特地給莊繼華來電,讓他警惕GCD在[***]後面爭奪地盤。

門口傳來腳步聲,宮繡畫的身影剛剛出現在門前,隨即被人叫住,何畏注意到,來人交給宮繡畫一張電報,宮繡畫原本比較輕鬆的臉色,頓時變得雪白,身體搖晃了下,過了會纔將電報收起來放進上衣口袋,然後才進門。

(未完待續)

第三節 新人舊人(二)第八節 刺廖(一)第一節 黨爭(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七)第十一節 大捷(五)第三十一節 妥協(二)第七節 曙光(七)第七節 風波惡(九)第五節 曙光(二)第九節 轟炸東京(五)第十節 虎嘯(二)第四節 再戰津浦(九)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四)第七節 曙光(六)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二)第十二節 陰雲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三)第四十九節 別離(五)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九)第八節 刺廖(四)第八節 轉折(二十六)第十一節 重振(七)第三節 會戰(二十一)第七十五節 無名第十一節 重振(十)第六節 波瀾起(五)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四)第八節 日薄(十五)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六)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一)第七節 鎮藍衣(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第二節 戰後之戰(一)第一節 遏制(十)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九)第九節 豪賭(四)第三節 戰天津(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四)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六)第四十六節 旁觀(三)第十節 風雲(五)第五十節 暗敵第四節 視察(二)第四十五節 遷都(四)第四節 決戰前奏(六)第三節 狙擊(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三)第四節 密林血戰(十)第九節 殤(十)第十節 餘波(四)第三節 鏖兵淞滬(三)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七節 風波(十二)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第二節 減租減息(一)第三十八節 鐵軍羣英(一)第一節 挽弓(二)第四節 決戰前奏(四)第四節 戰鼓(四)第四節 經濟改革(七)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九)第五節 積聚(一)第十節 風雲(六)第六節 突破(三)第七節 閃電(二十一)第一節 上海風波(五)第八節 刺廖(七)第四節 決戰前奏(四)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四)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一)第五節 曙光(四)第三節 戰天津(四)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七節 風波(十五)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三)第十二節 陰雲第一節 德黑蘭(十六)第十節 風雲(二十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第一節 法幣(四)第十節 暗棋(二)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二)第三節 戰鼓(五)第三十節 中山艦(五)第九節 號角(三)第三節 聚才(一)第九節 魅影(二)第三節 會戰(三)第二十八節 新聞(二)第六節 波瀾起(六)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五)第八節 九變(四)第七節 後起之秀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七)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五)第一節 陰謀(十)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
第三節 新人舊人(二)第八節 刺廖(一)第一節 黨爭(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七)第十一節 大捷(五)第三十一節 妥協(二)第七節 曙光(七)第七節 風波惡(九)第五節 曙光(二)第九節 轟炸東京(五)第十節 虎嘯(二)第四節 再戰津浦(九)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四)第七節 曙光(六)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二)第十二節 陰雲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三)第四十九節 別離(五)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九)第八節 刺廖(四)第八節 轉折(二十六)第十一節 重振(七)第三節 會戰(二十一)第七十五節 無名第十一節 重振(十)第六節 波瀾起(五)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四)第八節 日薄(十五)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六)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一)第七節 鎮藍衣(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第二節 戰後之戰(一)第一節 遏制(十)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九)第九節 豪賭(四)第三節 戰天津(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四)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六)第四十六節 旁觀(三)第十節 風雲(五)第五十節 暗敵第四節 視察(二)第四十五節 遷都(四)第四節 決戰前奏(六)第三節 狙擊(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三)第四節 密林血戰(十)第九節 殤(十)第十節 餘波(四)第三節 鏖兵淞滬(三)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七節 風波(十二)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第二節 減租減息(一)第三十八節 鐵軍羣英(一)第一節 挽弓(二)第四節 決戰前奏(四)第四節 戰鼓(四)第四節 經濟改革(七)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九)第五節 積聚(一)第十節 風雲(六)第六節 突破(三)第七節 閃電(二十一)第一節 上海風波(五)第八節 刺廖(七)第四節 決戰前奏(四)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四)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一)第五節 曙光(四)第三節 戰天津(四)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七節 風波(十五)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三)第十二節 陰雲第一節 德黑蘭(十六)第十節 風雲(二十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第一節 法幣(四)第十節 暗棋(二)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二)第三節 戰鼓(五)第三十節 中山艦(五)第九節 號角(三)第三節 聚才(一)第九節 魅影(二)第三節 會戰(三)第二十八節 新聞(二)第六節 波瀾起(六)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五)第八節 九變(四)第七節 後起之秀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七)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五)第一節 陰謀(十)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