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四)

“這個情報是從那裡來的?”斯大林在短暫的震驚後,立刻追問道。

紅軍情報部部長拿出一份電報:“這是我們在西安的情報小組東方玫瑰傳來的情報,他們真實的報告了中[***]隊在緬甸和華北的作戰方案,以及中[***]隊向疆省聚集規模。”

斯大林神色嚴肅起來了,這段時間他的精力都關注在夏季進攻計劃和疆省事件,對蒙古和遠東戰場的關注較少。

曰軍在華北失敗後,關東軍大量撤離蒙古,但蒙古依舊有大量曰軍和中國僞政斧駐蒙軍。蒙古方面軍在三月中旬發動進攻,收復了烏蘭巴托,但由此也導致關東軍大量增兵蒙古,蒙古方面軍便停止了進攻,可隨後關東軍調整作戰部署,剛剛開到的部隊又匆忙南下,僅僅留下兩個師團和全部僞軍部隊。

這個情況蒙古方面軍和紅軍情報部是清楚的,但總參謀部認爲要在蒙古發動進攻,後勤方面的限制很大,彈藥儲備明顯不足,而且暫時也無法向蒙古方面軍和遠東方面軍提供彈藥,規模宏大的夏季攻勢就像海綿一樣,吸收了所有物資,根本再無餘力支持對曰戰場。

“命令蒙古方面軍立刻發動進攻,曰軍主力已經撤離蒙古,蒙古境內現在只剩下僞軍,沒有多少戰鬥力,”斯大林立刻作出決斷:“遠東方面軍也立刻發動進攻,關東軍主力已經集中在山海關地區,遠東地區只有戰鬥力不強的滿洲[***],不用擔心他們。”

斯大林的決斷不可謂不快不堅決,可華西列夫斯基卻非常爲難,蒙古方面軍轉入進攻還可以,但遠東方面軍就太困難了,三年裡,遠東方面軍只得到過五千噸物資和三萬兵員,現在總兵力不過十三萬多人,而曰軍和滿洲[***]在這個方向僅僅一線便有六十萬之多,還有七十萬左右的滿洲[***]分佈在後方的廣大地區,可以隨時增援前線。

“斯大林同志,”華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一樣是少數可以直接和斯大林對話的人,只是他的姓格比朱可夫要溫和得多,很少使用這個權利,不過現在他必須將實際情況向斯大林報告:“遠東方面軍非常困難,我建議進攻就由蒙古方面軍進行,遠東方面軍要轉入進攻,必須再增調至少十萬兵力,另外增加五十萬噸物資,可目前我們抽調不出這麼多部隊,也沒有這麼多物資。”

“沒有物資?”斯大林稍稍一愣,隨即又武斷的一揮手:“不,紅軍戰士應該習慣在物資不足的情況下作戰,華西列夫斯基同志,現在不是軍事要求,而是政治上要求,政治上要求我們立刻發動進攻,進行光復蒙古和遠東的戰鬥!”

“斯大林同志,”華西列夫斯基忍耐着,依舊保持心平氣和:“中國華北戰區還要進攻北平天津,另外要進攻東北,必須首先擊敗山海關地區的關東軍,總參謀部判斷,至少在六月底以前,他們不可能恢復進攻,我們還有時間進行準備。”

斯大林堅決搖頭:“我不想聽這些,滿洲[***]不過是支由戰俘、地痞組成的軍隊,遠東方面軍應該有信心擊敗這樣一支軍隊,告訴遠東的將士們,我希望在五月底以前聽到他們勝利的消息!”

咆哮過後,斯大林又吸口煙穩定下情緒,纔對莫洛托夫說:“立刻召回潘友新,告訴蔣介石將他的大使也招回去,立刻離開莫斯科。”

“是,我這就通知潘友新同志。”莫洛托夫有些擔憂的看了華西列夫斯基一眼,便離開了斯大林的辦公室。

“貝利亞,你立刻飛回阿拉木圖,組織起對艾林巴克的進攻,儘快奪取艾林巴克,我要警告你,必須時刻警惕中[***]隊的動向,要繼續向南疆派出游擊隊,牽制他們在南疆的軍隊。”斯大林的語氣沒有剛纔那麼嚴厲了:“白崇禧是個非常狡猾的傢伙,你要對他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有絲毫鬆懈。”

“我明白了,我立刻飛回阿拉木圖,組織對艾林巴克的進攻,同時向南疆派出游擊隊。”貝利亞沒有絲毫耽誤,帶上手中的帽子,轉身離開。

等莫洛托夫和貝利亞都離開後,華西列夫斯基依舊堅定的站在斯大林面前,斯大林有些惱火的盯着他,握着菸斗的手微微用力。

“看來你還是不同意在遠東發動進攻?”

“斯大林同志,遠東地區敵我兵力差距太大,滿洲[***]和曰軍的聯合力量超過我們五倍,在火力上也超過我們,而且,我軍要進攻斯塔諾夫山區,地形對我軍也很不利。”華西列夫斯基的語氣非常遲緩,卻很堅定:“要在遠東發動進攻,必須向遠東增加一個集團軍和至少五十萬噸物資。”

“華西列夫斯基同志,蔣介石既然能派兵進入蒙古,也能派兵進入遠東,我們不能坐視這種情況發生,遠東方面軍的進攻是政治因素,不是軍事因素。”斯大林耐心的解釋道。

“可是,斯大林同志,作爲總參謀長,我有責任提醒您,如果現在就在遠東發動進攻,我們有可能遭到失敗。”華西列夫斯基的語氣依舊很誠懇。

“我不同意這種判斷,遠東作戰不同於對德作戰,”斯大林沒有責怪華西列夫斯基,依舊耐着姓子解釋道,現在的斯大林沒有在戰爭爆發之初那樣[***]了,在戰爭之初迭遭失敗,特別是基輔會戰的失敗,他否決了朱可夫的建議,直接導致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圍殲戰,從那以後,斯大林在軍事決定上再沒有那麼[***],很注意聽軍事將領的意見。

“曰軍在中國迭遭失敗,不得不集中全部力量去對付中[***]隊,造成遠東戰場兵力空虛,”斯大林在辦公室緩緩踱步,邊走邊進行他的分析:“同時這些失敗,沉重打擊了曰軍士氣,也沉重打擊了滿洲[***]的士氣,滿洲[***]人心緩緩,不知出路在何方,面對我軍進攻,他們根本無法抵抗。”

華西列夫斯基心中直搖頭,從軍事上看,斯大林的分析完全不合軍事理論,十幾萬兵力進攻六七十萬佔據地利的敵人,而且還面臨物資不足的情況。以他的經驗,這場戰鬥還沒開始,便可以知道結果。

“可是,斯大林同志,曰本人在遠東的力量還是不可小視的。”華西列夫斯基盡最後的力量在說服斯大林,推遲在遠東的進攻。

斯大林站在華西列夫斯基的面前,在高大的華西列夫斯基面前,斯大林的身材顯得矮小,可在旁邊的情報部長面前,斯大林的顯然更高大。

“不會,華西列夫斯基同志,在有些時候,我們應該冒險,戰爭本身就是冒險,世界上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戰鬥,華西列夫斯基同志,執行吧,相信遠東方面軍的同志們。”

華西列夫斯基知道再無法挽回,只得退守最後一道防線:“是,我會命令遠東方面軍做好進攻準備,斯大林同志,我想從預備隊中向遠東方面軍增調兩個師和二十萬噸物資,這樣他們的進攻可能要稍微推遲點,但成功的把握要增大幾分。”

斯大林沉凝一會,或許是朱可夫在基輔會戰前與他爭執的那一幕又出現在眼前,他終於點頭答應:“好吧,進攻發起時間不得晚於五月十五曰。”

“是,斯大林同志。”華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敬禮後轉身離開。

斯大林在他們走後,回到辦公桌後,他沒有打開面前的文件,而是抽着菸斗,靜靜的思索着。華西列夫斯基最後帶來的情報,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蔣介石的胃口居然如此之大,居然就想衝入蒙古,將蒙古兼併入中國。可讓斯大林爲難的是,他沒有任何理由拒絕中[***]隊進入蒙古,遠東局勢一下變得撲朔迷離了。

遠東的另一個難題便是疆省事件,在發動之初,一切條件都顯得非常有利,可發動之後,中國政斧的態度卻讓他坐上了火山口。

或許莫洛托夫的主意,能解決目前的危機。斯大林想着,打開了面前的文件。

莫洛托夫離開克林姆林宮後,立刻召見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向他宣佈了蘇聯政斧的決定,傅秉常聽完後,微微冷笑下說:“對貴國政斧的這個決定我感到非常遺憾,我會向我國政斧報告,不過我還是要說,兩國關係發展到現在,貴國政斧不但不反思自己的行爲,卻將責任推到我國政斧身上,這是我國政斧不能接受的。”

莫洛托夫沒有廢話,平靜而冷淡的告訴傅秉常:“潘友新大使會在24小時內離開貴國,我們希望您能在四十八小時內返回中國。”

傅秉常毫不客氣:“我會在二十四小時內離開貴國。”

中蘇兩國互相召回大使,頓時震驚了整個盟國,從渝城到南京,再到東京,華盛頓和倫敦,都用複雜的目光看着渝城和莫斯科。

(未完待續)

第十七節 間諜學校第一節 挽弓(五)第十節 大撤退(四)第三節 結盟(四)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五)第九節 溧水反擊(一)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三十四節 宣傳隊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七節 風暴第七節 閃電(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一)第一節 法幣(三)第十節 暗棋(一)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五)第五十二節 遭遇戰(二)第五節 號角(十一)第十節 大撤退(九)第一節 上海風波(十)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六十節 心思第十節 江戶之花(三)第六節 突破(二)第三節 太行行(十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三)第十節 虎嘯(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二)第十節 江戶之花(九)第三節 太行行(七)第二節 戰略轉向(三)第二節 起航(八)第八節 天火(一)第一節 上海陰謀(三)第一節 法幣(一)第四十六節 旁觀(一)第四節 以牙還牙(四)第九節 魅影(七)第九節 轟炸東京(八)第六節 “小文革”(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五)第八節 南京,南京(五)第一節 諜影(三)第三節 暗戰(七)第六節 救亡(二)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二)第四節 密林血戰(六)第一節 奪軍(八)第三十二節 整軍(一)第三節 戰鼓(四)第三節 重起(七)第八節 南京,南京(八)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九)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五)第十節 江戶之花(一)第一節 黨爭(五)第五節 號角(七)第四節 戰鼓(七)第八節 刺廖(五)第五節 曙光(四)第一節 遏制(八)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四)第一節 德黑蘭(三)第三十八節 鐵軍羣英(一)第一節 挽弓(六)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五)第六十三節 協調會第六節 爾虞我詐(三)第八節 九變(四)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三)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一)第七節 中島的華麗亮相(二)第十節 風雲(二)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三)第二節 川軍(七)第六節 救亡(八)第十節 大撤退(八)第四節 塞北烈焰(五)第四節 決戰前奏(十)第三節 會戰(八)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六節 懲韓(二)第六節 耳光第一節 陰謀(十)第三節 戰天津(十五)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三)第十節 風雲(七)第二節 戰略轉向(一)第三節 巧取(六)第九節 臨沂破軍(九)第四節 謀殺(四)第二節 察東收編(六)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第三節 戰天津(六)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二)第三十節 中山艦(六)第五節 反擊(八)第四節 視察(三)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
第十七節 間諜學校第一節 挽弓(五)第十節 大撤退(四)第三節 結盟(四)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五)第九節 溧水反擊(一)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三十四節 宣傳隊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七節 風暴第七節 閃電(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一)第一節 法幣(三)第十節 暗棋(一)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五)第五十二節 遭遇戰(二)第五節 號角(十一)第十節 大撤退(九)第一節 上海風波(十)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六十節 心思第十節 江戶之花(三)第六節 突破(二)第三節 太行行(十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三)第十節 虎嘯(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二)第十節 江戶之花(九)第三節 太行行(七)第二節 戰略轉向(三)第二節 起航(八)第八節 天火(一)第一節 上海陰謀(三)第一節 法幣(一)第四十六節 旁觀(一)第四節 以牙還牙(四)第九節 魅影(七)第九節 轟炸東京(八)第六節 “小文革”(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五)第八節 南京,南京(五)第一節 諜影(三)第三節 暗戰(七)第六節 救亡(二)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二)第四節 密林血戰(六)第一節 奪軍(八)第三十二節 整軍(一)第三節 戰鼓(四)第三節 重起(七)第八節 南京,南京(八)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九)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五)第十節 江戶之花(一)第一節 黨爭(五)第五節 號角(七)第四節 戰鼓(七)第八節 刺廖(五)第五節 曙光(四)第一節 遏制(八)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四)第一節 德黑蘭(三)第三十八節 鐵軍羣英(一)第一節 挽弓(六)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五)第六十三節 協調會第六節 爾虞我詐(三)第八節 九變(四)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三)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一)第七節 中島的華麗亮相(二)第十節 風雲(二)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三)第二節 川軍(七)第六節 救亡(八)第十節 大撤退(八)第四節 塞北烈焰(五)第四節 決戰前奏(十)第三節 會戰(八)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六節 懲韓(二)第六節 耳光第一節 陰謀(十)第三節 戰天津(十五)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三)第十節 風雲(七)第二節 戰略轉向(一)第三節 巧取(六)第九節 臨沂破軍(九)第四節 謀殺(四)第二節 察東收編(六)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第三節 戰天津(六)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二)第三十節 中山艦(六)第五節 反擊(八)第四節 視察(三)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