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溽熱難當,不利交戰。岑丹初坐鎮衡州,按兵不動,並不急着反攻。事情仍舊很多,讓人一刻也閒不下來。
當務之急,自然是擴充兵馬,儘快編成步兵第四鎮。其次,赤軍奪下湖廣永州府、衡州府、郴州三地,若要站穩腳跟,必須儘快建立政權,招集流民,恢復生產。
江西方面終於傳來捷報:赤軍封鎖贛州六個月,終於在七月二十六日破城。
據第二鎮鎮統匡時的奏報,守軍糧食已盡,一石大米賣到二百六十兩白銀,一隻老鼠賣到八兩銀子。滿洲兵異常暴虐,殺人取食。城內漢軍、綠營人心惶惶,崩潰在即,不時有將領暗通赤軍。
珠瑪喇屢禁不止,只得率滿蒙八旗移駐城南,親自守衛最爲險要的鎮南門。滿蒙八旗連同阿哈也就兩千多人,加上戰死、病死者,勉強守住鎮南、百勝兩座南門。
七月二十五日,耿繼茂決意投降,於五更時打開城西北西津門,向赤軍請降。赤軍挑選敢死隊,先沿西津門浮橋渡過章水,直抵西津門外,先佔領西津門,再接應大軍入城。
等珠瑪喇得知消息時,赤軍大隊已經入城。靖南藩軍剪去辮子,與赤軍一道進攻滿蒙八旗。
二十六日,經過激烈巷戰,滿蒙旗兵全數被殺,赤軍攻克贛州。
“沒想到,挑頭內應的竟然是耿繼茂。他一投降,東江鎮三王一公就只剩沈永忠一支人馬了。”錢秉鐙嘆道:“沈永忠本事最差,人馬最弱,正聽從洪承疇的節制,在長沙、嶽州一帶設防。國主後面提兵北伐,可一舉殲滅沈永忠,蕩除這些東江餘孽。”
“嗯,”丹初沉吟道:“依卿之計,當如何處置耿繼茂?”
“靖南王的爵位肯定是要褫除的。當初三藩入寇嶺南,朝廷曾派馮耀出使尚可喜、耿繼茂,封尚可喜爲平虜侯、耿繼茂爲靖虜侯。國主不妨援引此例,爲耿繼茂請封靖虜侯的爵位,以示籠絡。”
這倒是條妙計,隱約有羞辱、敲打之意。當初赤軍威名未顯,尚可喜、耿繼茂無所顧忌,直接把馮耀處死。岑丹初再次封他爲靖虜侯,可就耐人尋味了。
“善,那就封他爲侯爵吧。”
爵位倒是其次的,反正南明小朝廷的官爵也不值錢。岑丹初稱南越國主之後,繞過朝廷自行軍政,赤軍官職都是實職,含金量比朝廷官職大多了。
教導局長褚永培主管軍中人事,建議道:“耿繼茂雖有獻門之功,畢竟是走投無路,雖有統戰價值,畢竟舊惡昭彰。若授之以協統,軍中必然不服,不如授之爲標統。”
丹初亦有此意,說道:“贛州降敵必衆,可仿照親兵第二協之例,吸收義師、降兵,在步兵第四協的基礎上擴充兵馬。一部改編爲虎賁鎮親兵第三協,由岑廣雲任協統,轉隸虎賁鎮。另一部仍稱步兵第四協,仍歸第二鎮,由李元胤任協統。耿繼茂這支靖南藩軍,就隸屬第四協罷。”
第二鎮第四協多由廣西瑤侗少數民族組成,協統爲田州土司岑廣雲,勇猛敢戰,戰功赫赫。
丹初有意擴充虎賁鎮,親兵第三協成立後,虎賁鎮將下轄七協,包括一協騎兵、一協炮兵、一協水師、一協輔兵、三協親兵,總人數達到七萬人,是不折不扣的赤軍精銳。
爲了養兵,就得儘快佔領江西富庶之地。好在鰲拜已經遠赴南京,赤軍正可乘機北掠,奪取整個江西。
“傳令匡時,催促他儘快北上南昌。第二鎮若能奪下南昌,江西各地自然傳檄而定。”丹初說道,信心倍增。
“請示國主,親兵第二協是否仍舊配屬步兵第二鎮?”作戰局長何肇基問道。
“先配屬給第二鎮,待奪下南昌後,再視情歸建虎賁鎮。”
赤軍攻下了贛州,意義非同尋常。衆人心情大悅,錢秉鐙說道:
“赤軍據有兩粵,不日將席捲湖南、江西。朝廷官爵紊亂,武將無不總兵,文官無不督撫,有功者難賞,無功者濫封。若不釐定官制,便不能激勵將士,不能澄清政治,不能結束湖廣亂局。”
他說的是釐定官制,岑丹初卻想得更遠。明朝歷經三百年,官制、兵制、賦稅等各項制度已經腐朽不堪。
岑丹初另起爐竈,創設赤軍,自專軍政,擺脫了南明小朝廷的掣肘,遂有今日成就。以現在的形勢,他還不足以改旗易幟,但已有進封一字王的資本。
教導局長褚永培很清楚他的心思,說道:“國主王號爲南越王,南越只涵蓋嶺南。只要赤軍席捲江西、湖南,國主便可進封一字王,凌駕於孫可望、朱成功之上。號召人心、撫理軍政,更得其便也。”
丹初笑了笑,說道:“先不談一字王的事,錢先生說得很有道理。我藩奪取贛州、衡州,恢復江西、湖南指日可待。若不能釐定官制,便不能建強政權,便不能號召文武。”
官制不妨看成是官爵制度,可分爲官職和爵位。從法理上講,丹初哪怕已是南明國主,亦只能封賞官職,不能封賞爵位。
明末禮樂崩壞,弘光以後,散佈在各地的總督、大學士不下十幾位。爲方便招撫義師,朝廷頒發給他們不少空白敕印,授予他們封賞官爵之權。
由此而造成官爵氾濫。早在隆武時期,何騰蛟連空白敕印都沒有,就敢擅封伯侯。
湖廣、江西一帶,諸鎮多爲公、侯。就算是幾百上千人的義師,不是總兵就是伯、侯。若論兵權,若論軍威,他們連赤軍一個標統都比不了。
赤軍步兵標統管三千兵馬,可以敬稱爲標臺,已是赤軍中級武將。但這些標統多爲赤軍嫡系,大多拔於卒伍,沒有爵位,和諸鎮、義師相比多少有些黯然失色。
丹初決意先釐定官制,今後在南越國官方文書、正式場合中,一律使用赤軍官制。
武官,定爲五品十級。以帶兵官爲例,最高爲將軍,正一品,不常設。遇有大戰,丹初可擇一大將拜爲將軍,授命統轄數鎮。將軍以下依次爲鎮統(正二品)、協統(正三品)、標統(正四品)、營長(正五品)。隊長以下不入流。
岑丹初在赤軍稱元帥,超品級。左參軍定爲正一品,右參軍定爲從一品,參軍僉事、軍諮府各局局長定爲正二品,其他類推。
文官,同樣定爲五品十級。左參政爲正一品,右參政爲從一品。各部尚書、參政僉事、各省巡撫定爲正二品。省以下,知府定爲正三品,知縣定爲正四品,鄉長定爲正五品。
赤軍倡導平等,把官員定爲五品十級,較前朝已經大爲精簡。
可資參考的是,周有命數,自一命至九命;漢有祿秩,自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六等(東漢爲十三等);魏立九品之制,爲品級之始,北魏每品分正、從,四品以下各品又各分上、下階,共三十階。元、明、清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從,無上、下階之分。
以上可視爲實職官,職級較少,有利於集權。但如今正是打天下的時候,職級較少又不利於封賞功臣,激勵將士。
乃仿照明朝勳階制度,把勳階、散階合二爲一,設置十五勳十五等勳階。
武官五勳爲將軍、護軍、都尉、校尉、騎尉,每勳三階,如將軍爲上將軍、中將軍、少將軍。
這就有點軍銜制的意思,但又與軍銜制不相同。明朝的勳階制度遠比西方軍銜制複雜,丹初設置五勳十五等勳階,已經大爲簡化。
文官五勳爲柱國、輔國、正治、資治、贊治,每勳三階,如上柱國、中柱國、少柱國。
至於爵位,擬恢復公、侯、伯、子、男五爵,每爵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但丹初尚無封爵之權,此事暫時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