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經略遇刺

第307章 經略遇刺

赤軍全殲定南兵,首蹶名王,天下震動。清廷很快做出了應對,決定起用大漢奸洪承疇。 洪承疇已經官居太保兼太子太師、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多爾袞對他極爲信任,但凡大事不決,多請教於洪承疇。

眼下多爾袞已死,政敵紛紛上書揭發他的大逆之罪。多爾袞生前的親信、兩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人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

愛新覺羅.福臨順勢推舟,先把羅什等五人下獄,接著宣佈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最後,福臨又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多爾袞的親信。另有勒克德渾等親信,戰功赫赫,福臨不便公開處罰,卻刻意降低他們的待遇。多爾袞多年培植的勢力頃刻瓦解。

在這次大政潮中,十三歲的福臨乾脆利落地清洗了多爾袞的勢力,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政治智慧。

受此影響,洪承疇也出京到前線督師,奉敕命“經略湖廣、四川、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

爲防止士民亂加猜測,誤以爲洪承疇是被排擠出京的,清廷又賦予了洪承疇極大的權力:“巡撫、提督、總兵以下悉聽節制,兵馬糧餉悉聽調發,文官五品以下、武官副將以下有違命者聽以軍法從事。一應撫剿事宜,不從中制,事後具疏報聞。”

洪承疇獲得了與張存仁不相上下的權力。受洪承疇影響,張存仁重新獲得了敕諭,改爲“經略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

清廷的意圖很明顯。因張存仁已經老邁,精力不濟,無力經略多省,特讓洪承疇分責,專門對付孫可望的大西軍,張存仁則主要負責對付岑丹初的赤軍。

東南,滿清浙閩總督陳錦、平南將軍金礪攻破寧波四明山寨,正在積極謀劃進攻舟山。

江南,馬國柱坐鎮江寧。馬國柱正式官銜爲“總督江南、江西和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在任上搜括江南糧餉供應京師,擊敗轄境義師,對清軍穩固南方發揮了突出作用。

西北,陝甘總督孟喬芳坐鎮西安,鎮壓民變,屏護京師。

張存仁、洪承疇等人雖已編入漢軍八旗,畢竟都是漢人,大部分都是明朝降官。清廷推行以漢制漢政策,在前線全面起用漢人充任方面大員、統兵大將,實有不可告人之苦衷。

其一,滿洲人口少,八旗軍隊實力下降。入關以後,八旗屢經戰鬥,傷亡慘重。以三順王改封三南王爲標誌,清軍開始驅使漢人在前線賣命,滿蒙八旗不再深入一線作戰,主要擔負監視漢軍、綠營,機動支援等任務。

第二,滿洲開國名將凋零,京師屢次爆發天花瘟疫,不少滿洲高官病死。舉其大者,有豫親王多鐸病死於順治六年(永曆三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死於順治七年,肅親王豪格在順治五年死於獄中,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病死於軍中,饒餘郡王阿巴泰順治三年病死……

第三,順治加緊清洗多爾袞餘黨,清廷內部權力分配重新洗牌,不便派遣滿洲大將深入前線。

正月二十,一隊戒備森嚴的騎兵緩緩馳向廣州北門。中間有三名年近五十的老者,一人著便服在前,兩人披盔甲在後,頂戴鮮豔,足見官位尊貴。

著便服者爲五省經略張存仁,戴三眼花翎,鬚髮皆白。他原爲明朝遼東邊將,曾在“己巳之變”中與後金激戰於京師廣渠門下,身中八箭,落下了病根。

張存仁久病在身,披不起盔甲,早就請求致仕,但爲清廷所不許。先是,清廷強起他爲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保定巡撫、紫金關提督,如今粵東事急,又調升他爲五省經略,負責對付岑丹初、朱成功、魯監國。

披盔甲者,左爲滿清平南王尚可喜,右爲靖南將軍巴山。這兩人驍勇善戰,雖然年近五十,仍能橫刀躍馬,在韃子中號稱名將。

不久前,廣州城破,三人一直呆在城外大營。城內則由阿思哈哈番耿繼茂坐鎮指揮,爲清軍入城的先導。耿繼茂急於承襲靖南王的爵位,作戰頗爲賣力,故搶先進城,先探明虛實,再接應大軍入城。

滿清等級最嚴,尚可喜、巴山披盔甲跟在張存仁的後面,頗有些扈從侍衛之意。

沿路戒備森嚴,道路兩旁的行人全都剃過頭髮,見到張存仁一行紛紛避讓。避讓不及的,則和沿路的商販一起伏倒在地,大氣兒也不敢出半個。

巴山態度倨傲,看著匍匐在地的廣州百姓,心裡甚是得意,說道:“聽說粵人桀驁不馴,民風剽悍。經此一役,廣州百姓足以見識滿洲大兵的軍威,看他們服服帖帖的樣子,可知人心歸附。從此之後,廣東可以安定,百姓可以安樂矣!”

尚可喜心事重重,前面沒有聽清楚,只好揣測著巴山的意思,說道:

“我和耿繼茂頓兵堅城之下,師老兵疲,南寇又不時過來騷擾。幸得將軍來援,南寇聞風喪膽,範承恩主動款降,我軍方能破此名城巨邑。廣州一下,征服粵西指日可待矣。”

巴山十分得意,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瓜爾佳·巴山,滿洲鑲黃旗人,祖父巴岱,努爾哈赤起兵時率衆來歸,授佐領,再傳至巴山。

崇禎四年,巴山從皇太極伐明,圍大淩河。八旗初戰不利,副都統屯布祿、佐領郎格戰死。巴山馳馬入明軍陣中,取二人屍首還,由此一戰成名。

弘光元年,巴山授副都統,鎮守江寧,長期擔任江寧總管。期間,巴山以區區千餘滿洲兵,擊敗明潞安王朱誼石、六安州山寇張福寰等,還曾揮兵入贛擊金聲桓,未嘗遭遇敗績。

他十分驕狂,從不把東勳、赤軍放在眼裡。

張存仁卻不敢怠慢,笑道:“將軍志氣甚豪,足爲我輩楷模。只是,赤匪後起,竟能擊敗定南藩,足見不容小覷。反攻粵西,尚要從長計議。”

巴山不服,駁道:“經略何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我輩戎馬三十幾年,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五嶺之南,什麼對手沒見過。赤匪新起才兩三年,難不成還能比過李自成、張獻忠?”

張存仁笑笑,說道:“李自成、張獻忠未嘗能打敗定南藩,岑丹初卻做到了。”

巴山是正兒八經的滿人,可不在乎張存仁官職比他高,駁道:“姓岑的不過取巧而已,其實未嘗經歷硬戰。定南藩吸收了太多降軍,姓岑的挾持定南藩家眷,迎娶孔四貞,定南藩才紛紛投降。定南王久經戰陣,真是硬碰硬的打,豈會輸給姓岑的這個毛頭小子?”

張存仁只是笑笑,不再說話。

入城之後,街道上漸漸熱鬧起來。離兩廣總督府還有兩條街時,一羣紳民跪在路旁,身前擺了兩排桌子,桌子上滿是酒食蔬果點心。

張存仁以總督府爲行轅。尚可喜爵位最高,佔據了唐王府。唐王本是明朝遠支藩王,在南明時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是大名鼎鼎的隆武帝,另一個便是默默無聞的紹武帝。

百姓“簞食壺漿”迎接張存仁,是耿繼茂搞出的花樣。張存仁閱歷豐富,明知是假,心裡依然高興,回身對尚可喜、巴山說道:“王爺、將軍,我不喜天軍破廣州,喜廣州邑民誠心歸順耳。”

尚可喜亦久歷宦海,頗知謙讓,說道:“全賴經略仁德、將軍武勇。”

耿繼茂侍立在前,向張存仁打千行禮,說道:“大人賢名遠播,廣州士紳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張存仁連忙回禮,說道:“爵帥多禮。” 街角忽然騷亂。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穿著短衣,光著腳底板,雙手捧持一疊狀紙,衝到隊伍一側喊冤:“大人!小民有冤情!大人!小民有冤情!”

耿繼茂面露不悅,身後的廣東按察使更是惶恐不安,生怕得罪了張存仁,連忙上前趕人,喝道:“混帳東西!瞎了狗眼!竟敢阻攔天官。”

幾個漢軍士兵也圍了過來,就要過來拘捕青年。

張存仁心裡不耐煩,衆目睽睽之下,又不想遺人話柄,便說道:“住手。臬臺,你負責刑名,去接收狀紙,念與我聽。”

“喳!”滿清入主中原,官場上開始流行滿洲習俗。常有漢軍改作滿姓,以至於清廷下令,漢軍不得隨意易姓。漢族官僚中開始流行吃火鍋,以“喳”代替“諾”、“是”。

臬臺隨即變了臉色,滿臉堆笑,來到青年面前,準備接收狀子。說是遲,那是快,那青年抖開狀紙,從裡面抽出一條雪白鋥亮的匕首,對著按察使的脖子抹去。

按察使也是行伍出身,爲人警覺,連忙躲了開來。青年卻是個練家子,眼疾手快,一出手就劃破了臬臺的喉嚨。

鮮血噴出一丈遠。“啊!啊!”按察使捂住喉嚨,似乎想堵住傷口止血。因爲失血過多,他的臉色越來越蒼白,呻吟聲越來越弱。

就在這時,槍聲響起,兩名八旗兵落馬。附近還有刺客,現場頓時亂作一團,邑民爭先恐後逃命。

形勢已急,“蝦”侍衛,也即滿洲衛兵,趕緊來到張存仁左右,簇擁著他馳往總督府。張存仁、尚可喜等人不顧老邁,策馬奔馳,緊隨其後。

事出突然,清軍急著護送張存仁、尚可喜,倒忘了捕捉刺客。那刺客從容補刀,結果了按察使的狗命,大呼道:“天兵十萬在此!韃子速速就擒!”

倒是巴山自恃披有盔甲,並不懼怕,勒馬踢倒街邊的桌几,躲到附近一座酒樓下,爾後驅使扈從漢軍,與刺客糾鬥在一起。

那刺客武藝高強,不知何時搶了一把腰刀,上下飛舞,以寡敵衆。清軍不僅不能靠前,反而傷亡了好幾個人,地上一片血跡。

槍聲間或響起,稀稀拉拉,顯然刺客不多。巴山好戰,見獵心喜,喝道:“好男子!好刀法!”

他身後跟著一隊滿洲兵,不顧附近還有冷槍,加入戰鬥圍攻刺客。這隊滿洲兵南征北戰,皆爲百戰精銳,很快便用弓箭射中刺客。

耿繼茂也反應過來,調來大隊漢軍,搜剿其餘刺客。

刺客受傷,漸落下風,試圖搶奪戰馬逃走。

巴山這才嘆道:“可惜!可惜!”

那刺客終究寡不敵衆,力竭被擒,被押入總督府。其餘刺客都得逃脫,現場只找到幾支老式火繩槍。

張存仁親自審問,尚可喜、巴山、耿繼茂陪審。

刺客非常坦率,有問必答,說道:“吾乃天朝義士李爾龍,奉太祖高皇帝、徵虜大將軍岑公之令,披甲約期,共有十萬天兵驅除韃虜。吾本該今夜三更入城斬汝等首級,只因性格急躁,不願等待,故於北門動手。”

巴山沒有說話,卻頻頻點頭,嘆息不已,似乎十分欣賞這個刺客。

尚可喜愕然,說道:“此狂男子也。”

耿繼茂不解,勸道:“你既敢行刺,必有同謀。眼下同謀棄你而去,你若能供出同謀,便赦免你的死罪,還會給你大小一個官做。”

李爾龍,廣東新會人,忠義之士。歷史上,他曾單刀奪馬,策馬入清軍營刺殺尚可喜。

他哈哈大笑,說道:“狗韃子的官,吾不稀罕。若說同謀,倒也有幾個。”

赤軍情報局知他忠義,吸收他爲偵侯。但他性格剛烈,痛恨清軍佔領廣州,不顧同袍阻攔,毅然決定刺殺滿清高官。同袍亦激於義氣,違抗軍令配合他刺殺張存仁。

此刻,他已經看出張存仁地位最尊,便向尚可喜、耿繼茂、巴山等人作揖行禮,然後對張存仁說道:“大人,剛纔吾作揖者,皆爲內應。”

耿繼茂惱羞成怒,罵道:“放屁!大人,不如把李爾龍押回大牢,嚴刑拷打,必能查清他的同夥。”

張存仁卻長嘆一聲,說道:“此義士也,死都不怕,還會怕嚴刑拷打?”

他轉而問李爾龍道:“我約束軍士,義不屠城,你應該感謝我纔對,爲何還要刺殺我?”

“哈哈哈哈!”李爾龍大笑不已,駁道:“你能騙得了愚民,卻騙不了我。你不敢屠城,只因初來乍到,志在收攬人心,懼怕赤軍報復。”

張存仁一愣,復問道:“你明知必死,未何還要刺殺我?”

“欲以一死喚醒國人,欲以一死恐嚇漢奸,使韃子知我漢人尚有義士也!”

張存仁就像霜打的茄子,癱倒在椅子上,喃喃自語道:“我知道赤軍爲什麼能夠擊敗定南藩了。”

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396章 城南大戰第四十六章 立威第269章 巡撫雷瓊廉第八十二章 輕鬆破敵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100章 騎牛蠻子胡一青第233章 寧國公第四章 敵襲第178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257章 水戰大捷第183章 定計反攻第六章 出城第287章 兵臨城下第328章 鐵桶圍城第二十三章 3王圍城第103章 黨同伐異第407章 傾盡國力,與虜決戰第234章 料敵於先第259章 北上三江口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253章 杜永和遣使求援第144章 授旗371.第371章 衡州會戰第390章 毀佛鑄幣第399章 清軍崩潰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375.第375章 會盟衡州第341章 江南顧氏第101章 結爲兄弟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389章 奇襲跳馬澗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322章 奇襲羚羊峽383.第382章 先湖廣後江西第322章 奇襲羚羊峽第220章 義釋劉芳亮第四十三章 處置俘虜第270章 清軍攻入廣西第166章 辦公司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399章 清軍崩潰354.第354章 圍點打援366.第366章 孫可望兵敗寶慶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178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1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35章 上架感言第395章 民心所向,則無所不可第239章 收服詞臣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119章 不容樂觀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223章 解放賤民 發放軍餉第392章 水戰告捷第132章 徵蠻將軍印第三十一章 奇襲慄木嶺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一十一章 拜師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六十五章 還陛桂林第四章 敵襲第267章 崖山祭祀第400章 “糞刑”洪承疇第347章 除惡務盡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235章 啟發民智第九十五章 大兵團之戰354.第354章 圍點打援第七十章 返回永安360.第360章 三迭三勝第五十六章 廷爭第411章 傾巢出動第七十四章 考覈第212章 堵胤錫先斬後奏第199章 逼退清軍第264章 驅逐馬吉翔第七十四章 考覈第四十五章 官印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201章 陡轉直下第114章 源頭活水第415章 旗兵來援第411章 傾巢出動第218章 水師大捷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158章 大將之風第220章 義釋劉芳亮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337章 再次擴軍第四十四章 進取永安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277章 孔有德入據靖江王府第324章 以攻為守第392章 水戰告捷
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396章 城南大戰第四十六章 立威第269章 巡撫雷瓊廉第八十二章 輕鬆破敵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100章 騎牛蠻子胡一青第233章 寧國公第四章 敵襲第178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257章 水戰大捷第183章 定計反攻第六章 出城第287章 兵臨城下第328章 鐵桶圍城第二十三章 3王圍城第103章 黨同伐異第407章 傾盡國力,與虜決戰第234章 料敵於先第259章 北上三江口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253章 杜永和遣使求援第144章 授旗371.第371章 衡州會戰第390章 毀佛鑄幣第399章 清軍崩潰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375.第375章 會盟衡州第341章 江南顧氏第101章 結爲兄弟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389章 奇襲跳馬澗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322章 奇襲羚羊峽383.第382章 先湖廣後江西第322章 奇襲羚羊峽第220章 義釋劉芳亮第四十三章 處置俘虜第270章 清軍攻入廣西第166章 辦公司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399章 清軍崩潰354.第354章 圍點打援366.第366章 孫可望兵敗寶慶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178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1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35章 上架感言第395章 民心所向,則無所不可第239章 收服詞臣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119章 不容樂觀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223章 解放賤民 發放軍餉第392章 水戰告捷第132章 徵蠻將軍印第三十一章 奇襲慄木嶺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一十一章 拜師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六十五章 還陛桂林第四章 敵襲第267章 崖山祭祀第400章 “糞刑”洪承疇第347章 除惡務盡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235章 啟發民智第九十五章 大兵團之戰354.第354章 圍點打援第七十章 返回永安360.第360章 三迭三勝第五十六章 廷爭第411章 傾巢出動第七十四章 考覈第212章 堵胤錫先斬後奏第199章 逼退清軍第264章 驅逐馬吉翔第七十四章 考覈第四十五章 官印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201章 陡轉直下第114章 源頭活水第415章 旗兵來援第411章 傾巢出動第218章 水師大捷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158章 大將之風第220章 義釋劉芳亮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337章 再次擴軍第四十四章 進取永安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277章 孔有德入據靖江王府第324章 以攻為守第392章 水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