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考覈

正月十五,大操之日,本該組織全鎮合陣訓練。因士兵新附不久,取消合陣訓練,改以考覈武藝。

校場上旌旗獵獵。丹初在俞厚基的陪同下,安步當車,巡視各營。先來到步兵一營,一營長魏國鬆滿臉虯髯,高大威猛,乃一赳赳武夫。

步兵營主下轄三個步兵隊、一個營部,營部下轄一個騎兵哨、一個火槍哨、一個炮哨。火槍哨主要裝備火繩槍,炮哨主要裝備虎蹲炮、子母炮兩種輕型火炮。

步兵隊按照攻擊距離的遠近,編制三個步兵哨,另有一個騎兵伍(兼爲旗手)、一個火夫伍。

第一哨有三十名火銃手,裝備三十支火銃。第二哨有二十個弓兵,主要裝備一副弓箭、一把腰刀,另有十個藤牌兵,每人裝備一副藤牌、一支標槍,一把腰刀。第三哨有三十個長矛兵,主要裝備長矛。

火銃以三眼銃、單眼銃爲主,實際上是一種火門槍。

有明一代,三眼銃、單眼銃一直是明軍輕型火器的主要裝備。究其原因,在於三眼銃、單眼銃便宜、可靠,實戰效果與舶自歐洲的火繩槍差距並不大。

歐洲之所以要用火繩槍取代火門槍,是因爲歐洲火門槍質量太差,要用明火引燃。明朝的火門槍早已改用藥撚引燃,完全可以雙手瞄準射擊。三眼銃可同時發出三枚子彈,射速又遠過於火門槍。

到了明末,火繩槍可靠性漸漸提高,槍管長、管壁厚,由此提高了精度和威力,優勢才漸漸凸顯出來。

永安鎮剛擴軍不久,並沒有財力製造、裝備火繩槍。三眼銃、單眼銃價格便宜,操作簡便,顯然比火繩槍更爲合適。

魏國鬆迎了過來。他資歷比丹初老,曾和丹初一起並列老標營隊長,當面向丹初抱怨道:

“鎮臺,我營的武器至今還未配齊,角弓尚缺二十六張,藤甲缺八副、火繩槍差十四支。沒有武器,訓練施展不開,可得抓緊補齊呀。”

俞厚基代爲回答:“行了,老魏,你第一營算好的了。第三營、守營武器缺得更爲嚴重。角弓、藤甲製作繁瑣,耗時較長,購買起來也不容易。”

丹初安慰他道:“到三四月份,總歸是可以配齊的。走,先看看訓練情況如何。”

軍中印發了《練兵紀要》,由丹初親自審定,詳細規定了各兵種訓練、考覈的標準。

此刻,第一營三支步兵隊已經打散,區分不同武器,各自考試。

先來到弓兵訓練場。按照《練兵紀要》,定五十步爲距離,設靶高五尺,寬一尺半,每三矢中兩矢爲優。

可資參考的是戚繼光所作的《紀效新書》,規定“比射,官尺八十步爲式,把高六尺,闊二尺,每三矢中二矢爲熟”。

相比於戚繼光,岑丹初甚至降低了弓箭的射程和精度要求。此乃無可奈何之事。

戚繼光活躍於嘉靖後期至萬曆早期,明朝國力尚算強盛,可以爲戚家軍裝備大梢弓等良弓。

永安軍裝備的步弓爲漆弓,成本低,使用竹片做弓身,外纏以膠,再用蠶絲繞緊,表面塗漆,弓弦多用棕麻絞成,因而不懼潮溼,但弓力小,射程近,算不上良弓。

良弓成本很高,“幹、角、筋、膠、絲、漆”缺一不可。明朝邊軍常用的開元弓,滿清八旗常用的滿洲弓,需要用到蠶絲、牛角、牛筋、動物膠、魚腸等材料,成本甚至高於火繩槍,製作過程卻遠比火繩槍繁瑣,耗時更遠過於火繩槍。

特別是弓弦,常用牛筋做材料。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不可能經常性地殺牛取筋。大梢弓雖好,永安軍根本就裝備不起。

丹初做了總兵,掌管一鎮之兵,徹底領悟到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能脫離實際思考問題。對於軍隊來說,最精良的武器不一定是最好的,很多情況下,武器的可靠性、成本、耐用性更爲重要。

弓兵的考試成績不盡人意。第一次考試,全營一百多名弓手,發三矢中三矢者優,僅一人;命中二矢者良,十八人;命中一矢者及格,三十一人;一矢不中者差,超過一半。

魏國鬆見狀,把弓兵們臭罵一頓:“都他娘怎麼練的!一矢不中者,每人責打軍棍五下。”

俞厚基勸道:“大都是新兵,又是第一次考覈,成績已經出人意料了。”

藤牌兵與弓兵一起訓練,於三十步外設置靶子,練習投擲標槍。成績比弓兵還要差,令人不忍直視。

冷兵器就是這個造性啊!不經過長期的訓練,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丹初未置可否, 轉身去看火銃手訓練。

永安軍的漆弓威力弱,射程近,與敵對戰時明顯處於劣勢。臨戰時,漆弓有效射程大致在三十步左右。漆弓只能用輕箭,在三十步的距離下,根本就破不了甲。

與之相比,滿洲弓的有效射程可達到六十步,三十步以內配以重箭,可以破重甲,殺傷力與普通火繩槍不相上下,射速、可靠性又遠勝之。

三眼銃在三十步以內可以破甲,五十步以內可以對付不披甲的目標,五十步以外,殺傷力就很有限了。

單眼銃與三眼銃相似,但威力更大,精度更高,有效射程可達到八十步。但單眼銃射速太慢,實戰效果太差。

火繩槍有效射程可達到六十步,重型火繩槍可達到一百步,破甲效果很好,但射速太慢,需要集中使用。

滿洲八旗披重甲,裝備大梢弓,火器也不遑多讓,堪稱是當今亞洲最精銳的騎兵。

如何打敗滿清八旗?丹初思考已久,漸漸有了答案:能征服野蠻人的,是科技。能打仗滿洲八旗的,是火器。

只要有鐵礦,只要有熟練的工匠,就能大批量的生產製造火器。火器對體力、武器要求不高,新兵簡單經過訓練,就可以熟練使用火器,比弓箭簡單多了。

對步兵來說,最理想的火器就是火繩槍。但火繩槍工藝相對複雜,製造不如三眼銃方便。眼下,可以先裝備三眼銃,以資過渡。等火繩槍產量上來,再大批量裝備火繩槍。

反正,嶺南的清軍以漢軍、綠營爲主,滿洲兵不耐暑熱,至今尚未進入嶺南。

第200章 襲擾清軍第244章 護駕大將軍馬寶第402章 戰局關鍵吳三桂第六十七章 獨立成鎮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259章 北上三江口第404章 吳三桂南下雲貴第305章 爭取封王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278章 堅貞不屈第277章 孔有德入據靖江王府378.第378章 釐定官制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三十章 摩擦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一十九章 勒捐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286章 此王氣也第317章 反敗為勝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402章 戰局關鍵吳三桂第148章 智取古漏關第六十六章 完婚第307章 經略遇刺第287章 兵臨城下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140章 時間窗口第五十三章 姐姐第六十六章 完婚第五十一章 根據之地第98章 騎砍與追殺第一十六章 編制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七十三章 訓話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四十五章 官印第一十二章 除害第八十五章 亡國也要內鬥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六十八章 訪賢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199章 逼退清軍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六章 出城第338章 施琅歸順第四章 敵襲381.第381章 朱成功兵敗南京第205章 蛇吞象第一十五章 擴軍第297章 破城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270章 清軍攻入廣西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387章 攻克湘潭第334章 以蜀糧養蜀兵第283章 襲取塘站第393章 洞庭起事第173章 閨房密議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253章 杜永和遣使求援第八十二章 輕鬆破敵第四十九章 錢糧之數第172章 出兵抗虜第173章 閨房密議第四十九章 錢糧之數第285章 攻克紅沙坳第201章 陡轉直下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413章 掘壕圍城第324章 以攻為守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320章 鐵索攔江第五十一章 根據之地第二十三章 3王圍城第四十二章 智取陽朔第303章 整編第192章 定虜伯第113章 增設鄉長第104章 禍起蕭牆第144章 授旗第241章 次輔親迎第232章 擴軍第八十三章 降服土司第275章 要麼天才,要麼瘋子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317章 反敗為勝第389章 奇襲跳馬澗第413章 掘壕圍城第168章 大會土司第152章 首登之功第313章 變計東進第165章 戰略轉移第六十一章 開學第120章 情報局第一十六章 編制第121章 李成棟
第200章 襲擾清軍第244章 護駕大將軍馬寶第402章 戰局關鍵吳三桂第六十七章 獨立成鎮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259章 北上三江口第404章 吳三桂南下雲貴第305章 爭取封王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278章 堅貞不屈第277章 孔有德入據靖江王府378.第378章 釐定官制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三十章 摩擦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一十九章 勒捐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286章 此王氣也第317章 反敗為勝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402章 戰局關鍵吳三桂第148章 智取古漏關第六十六章 完婚第307章 經略遇刺第287章 兵臨城下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140章 時間窗口第五十三章 姐姐第六十六章 完婚第五十一章 根據之地第98章 騎砍與追殺第一十六章 編制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七十三章 訓話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四十五章 官印第一十二章 除害第八十五章 亡國也要內鬥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六十八章 訪賢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199章 逼退清軍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六章 出城第338章 施琅歸順第四章 敵襲381.第381章 朱成功兵敗南京第205章 蛇吞象第一十五章 擴軍第297章 破城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270章 清軍攻入廣西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387章 攻克湘潭第334章 以蜀糧養蜀兵第283章 襲取塘站第393章 洞庭起事第173章 閨房密議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253章 杜永和遣使求援第八十二章 輕鬆破敵第四十九章 錢糧之數第172章 出兵抗虜第173章 閨房密議第四十九章 錢糧之數第285章 攻克紅沙坳第201章 陡轉直下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413章 掘壕圍城第324章 以攻為守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320章 鐵索攔江第五十一章 根據之地第二十三章 3王圍城第四十二章 智取陽朔第303章 整編第192章 定虜伯第113章 增設鄉長第104章 禍起蕭牆第144章 授旗第241章 次輔親迎第232章 擴軍第八十三章 降服土司第275章 要麼天才,要麼瘋子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317章 反敗為勝第389章 奇襲跳馬澗第413章 掘壕圍城第168章 大會土司第152章 首登之功第313章 變計東進第165章 戰略轉移第六十一章 開學第120章 情報局第一十六章 編制第121章 李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