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南越王

第306章 南越王 大學士文安之路過桂林。

文安之字汝止,號鐵庵,湖北夷陵人,天啓二年進士,去年赴梧州行在,先任次輔,後任首輔。

在永曆小朝廷輔政不到一年,文安之看穿了永曆君臣的底細,深感難有作爲,自請到四川督師。永曆帝挽留不住,加封文安之爲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書,總督川、湖諸處軍務,賜尚方寶劍,便宜從事。

歷史上,文安之脫離永曆小朝廷後,先被孫可望羈押,數月後脫身,輾轉來到夔東,聯合夔東十三家抗清。永曆十三年,文安之督率十三家中的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等十六營會攻重慶,是南明軍隊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

很顯然,文安之是個值得結交的人物。丹初在行轅設宴招待他,瞿式耜、焦璉、方以智等人作陪。

獨秀峰上,不少草木抽出新芽,在層林中透出點點新綠。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天地間又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落座之前,衆人又是一番謙讓。論官職,文安之是首輔,瞿式耜是文安之的薦主。論權位,丹初掌控赤軍,領有粵西,威名赫赫。論資歷,瞿式耜在衆人之上,卻已送還敕印,以白身自視。

最後,還是由岑丹初坐了首位。經歷過粵西之戰,他已樹立起絕對的權威,足以在瞿式耜、焦璉等前輩面前進退裕如。

“吾自南寧一路北上桂林,沿途商民安定,軍隊整肅。足見琢如上馬治軍,下馬撫民,真中興之才也。”文安之嘆道,既是恭維,也是讚賞。

“文先生臨危受命,入閣輔政,未及一年,粵西轉危爲安。先生不談功績,欣然請命入川,實有古大臣之風也。”丹初應道。

粵西轉危爲安,自然不是文安之的功勞。文安之苦笑一下,坦然說道:“吾於天啓二年中進士,眼看國事日壞,亦踊躍上書言事,遂被薛閣老所忌,罷官家居。薛閣老精於鑽營,位列首輔,卻聰明反被聰明誤,爲威宗所誅。

“朝臣爭執不休,大政朝令夕改,此亡國之象也。吾心灰意冷,蟄伏鄉間多年,不應安宗、紹宗召。及至中湘王、榆林王、寧夏王相繼敗亡,吾知朝局艱危,輾轉趕赴行在,入閣輔政,蹉跎一歲,一事無成。

“若非鬆坡力挽狂瀾,粵西恐將爲韃子所據矣。皇上偏安一隅,羣臣鼠目寸光,吾廁身行在,凡事束手束腳,還不如請旨赴川,聯絡川中諸鎮,爲行在張聲氣。”

薛閣老即爲閣國觀,陝西西安府韓城縣人,崇禎時期的權臣,位列首輔,後被崇禎帝誅殺。有明一代,薛國觀和嘉靖時期的夏言,是僅有的兩個因罪被殺的首輔。

衆人嘆息不已。丹初問道:“文先生走後,可是秋翁繼任首輔?”

秋翁即嚴起恆,浙江山陰人,字震生,號秋冶,又號秋野、秋壑。

文安之任首輔之前,嚴起恆即爲首輔,後因清軍攻入廣東,嚴起恆辭任首輔,讓與文安之。按明朝官場的慣例,文安之去職後,該由嚴起恆繼任首輔。

“秋翁繼任首輔,他嚴整方正,律己甚嚴,然,實無機變之才。皇上以秋翁爲首輔,實乃……”文安之說不下去了,轉移話題道:“人才凋零,朝廷起用數名大學士,多不赴。我走時,廷推戶部尚書吳貞毓爲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

赤軍全殲定南藩,恢復整個粵西,堪稱南渡以來第一大勝。永曆小朝廷偏居龍安縣,在此役中毫無作爲,處境十分尷尬。

永曆帝派人到瞿式耜處,送還督師大學士的敕印,請瞿式耜入閣擔任首輔。瞿式耜坐失桂林,威望大損,又不想讓岑丹初爲難,乾脆以白身自視,不肯接受敕印。

同樣的,永曆帝加封方以智爲武英殿大學士,加封焦璉爲左都督,二人皆不赴。

與之相反,赤軍這邊倒是人才濟濟。擊敗定南兵後,國人以岑丹初爲救星,欣然來投。赤軍人才之盛,冠絕南國。

方以智說話毫不客氣,道:“吳貞毓是崇禎十六年的進士,資望太淺。行在傳言吳貞毓擅長理財,其實,他只是擅長過苦日子,分發俸祿比較公允而已。”

永曆小朝廷越來越像個草臺班子了。可它畢竟代表著正統,有敕封官爵之權,仍舊不容小覷。

就像滿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雖然位極人臣,畢竟不是皇帝,不能爲所欲爲。濟爾哈朗等政敵隱忍多時,只等他一斃命,便可伺機發難,把他從棺材裡拉出來鞭屍。

“封王之議,行在已有定論。”文安之從龍安縣過來,頗曉行在內情,說道:“孫可望佔據貴州,出兵湖南,意氣甚豪,逼封秦王一日緊似一日。朝廷有赤軍可作倚恃,決議仍封孫可望爲平遼王,不封一字王,更不封秦王。鬆坡擬封爲南越王,此事昭翁執之最力。”

昭翁即王化澄,江西金溪人,字登水,號昭陽,爲人擅機變,有手腕,爲輔政大學士。文安之去後,嚴起恆繼任首輔,王化澄遞補爲次輔。

王化澄很早就看出岑丹初有人主之象,欣然歸附,曾爲岑丹初謀封徵虜大將軍。這次封王,王化澄亦踊躍出力,極力向永曆帝進言。

南明爵位氾濫,有功難賞。勳臣到了國公這一級,已無法再加封爵位,除非晉升王爵。孫可望逼封秦王,又被陳邦傅假封事件弄得顏面掃地,在封王問題上寸步不讓。

岑丹初恢復粵西,逼死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已有封王之資。朝廷原擬封他爲南寧王,以牽制孫可望。經王化澄居中說合,擬改封爲南越王。

南越地理範圍比南寧大多了,涵蓋粵西、粵西、交趾,甚至還福建西南部。丹初封爲南越王,從此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府南越,設置部院。

就連瞿式耜、焦璉等人,亦可從中沾光。眼下,瞿式耜爲軍政府參議,焦璉爲軍諮府高級參謀,各領優厚俸祿,雖能養活家眷,卻失去了權位。等丹初做了南越王,便可置瞿式耜、焦璉等人爲元老顧問,急時獨當一面,未嘗不可。

“昭翁在行在不受待見,若無文先生一言九鼎,某焉敢奢望封王?”王位有盼,丹初心中不勝歡喜,說道:“先生此去千里,岑某不知何以爲報?”

丹初已備下黃金百兩,預備送給文安之。到了他們這種層次,百金也好,千金也好,已經無足輕重了。

“鬆坡戰功卓著,首蹶名王,得封南越王乃是實至名歸。某不過說了幾句公道話而矣。” 文安之透露了一則小道消息:“馬吉翔去歲出使漳國公,已經航海歸來。漳國公派使晉見,獻黃金一千兩、白銀一萬兩,皇上龍顏大悅,擬封漳國公爲延平王。”

去年,赤軍出兵援廣,督師大學士何吾騶督率陳邦傅、馬吉翔等鎮反攻。陳邦傅、馬吉翔等人畏葸不前,反而火併劉國昌。岑丹初藉機誅殺陳邦傅父子,卻不便處置馬吉翔。因馬吉翔爲文安侯兵部尚書,一向爲永曆帝所信任,遂解除馬吉翔的兵權,以聯絡朱成功爲名,把他打發到了金門。

沒想到,馬吉翔精於媚術,到金門後百般奉承朱成功。朱成功剛愎自用,受馬吉翔蠱惑,派部將護送馬吉翔返回行在,又向朝廷饋送金銀,謀封王爵。

朱成功與魯監國朱以海一樣,原都是膏粱紈絝。殘酷的抗清鬥爭把他們錘鍊爲意志堅定的統帥。但兩人都缺少雄才大略,難以在東南沿海擔負起抗清大業。

魯監國至今不肯臣服永曆帝,獨樹一幟,但內部屢屢發生內訌,士氣低落。

永曆三年,就在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大舉南犯的同時,清廷在浙江四明山寨、舟山羣島加大招降力度。漢奸嚴我公等人四處活動,招降魯監國所封開遠侯吳凱、定遠侯石仲芳、義安伯顧奇勳、開平將軍姜君獻、安遠將軍王用升、昭武將軍田得坤、忠勇將軍沈乘龍、虎賁將軍胡茂芳、定一將軍陸鳴時等人。

魯監國的號召力還不如永曆帝,所封官爵更不值錢。吳凱、石仲芳雖爲侯爵,其實沒有什麼兵馬,投降滿清後,滿清當局深感頭疼,反倒難以安置他們。儘管如此,清廷的招降還是給魯監國政權帶來不少紛擾。

真正要命的是,魯監國政權內部紛爭不斷,軍隊多爲水師,漂泊無依。周瑞和周鶴芝在三盤鬧矛盾,二將互不相容,周瑞引兵南下福建投靠鄭氏,周鶴藝則率部北依阮進。

二週還算小打小鬧,張名振同王朝先的衝突則使得魯監國政權元氣大傷。王朝先受到肅虜侯黃斌卿的壓制,同張名振、阮進一起謀殺黃斌卿。張名振極受魯監國信任,王朝先暗自嫉妒,心懷不滿,意圖揭露襲黃斌卿被殺內幕。

舟山爲魯監國大本營,島上有不少黃斌卿舊部。張名振與阮進密謀,再次擊殺王朝先。王朝先部將張濟明、呂廷紀憤恨不平,奪船駛往寧波降清,將舟山防務泄露給清廷。

魯監國在浙江沿海堅持抗清,以舟山、寧波四明山寨爲據點,對滿清在江南的統治構成威脅,客觀上也屏護了朱成功在福建的擴張。

滿清如鯁在喉,於永曆四年九月大舉圍攻四明山寨。魯監國委任的兵部右侍郎馮京第被擒遇害,經略直浙兵部左侍郎兼左副都御史王翊前往舟山求援,卻碰到張名振、王朝先火併。四明山寨失守,滿清即將對舟山發起總攻。

“紹宗與魯監國爭奪大統,彼此發兵攻伐。朱成功爲紹宗所賞識,與魯監國向來不對付,寧願遙奉永曆帝,也不願與魯監國聯合。他若能得封延平王,從此便可與魯監國分庭抗禮。”瞿式耜說道。

焦璉則嘆道:“四明山寨一破,魯監國孤立舟山,懸於海上,兵多糧少,處境將更加艱難。魯監國與朱成功脣亡齒寒,朱成功應該不會坐視不管。”

“呵呵,”丹初冷笑道:“朱成功在福建快速崛起,實因有魯監國在浙江沿海堅持抗清。韃子受到牽制,大軍無法進入福建。朱成功火併鄭彩,又曾對東勳落井下石,可知他決不會救魯監國。”

“哎!”焦璉長嘆一聲,說道:“大明衰敗至此,全在君臣不齊,勳鎮不諧。舟山若再有失,我軍便不能再威脅江南,東南將糜爛矣。”

永曆帝敕封朱成功爲延平王,顯然也有牽制岑丹初之意。衆人對此避而不談,轉而談起川湖局勢。

四川爲天府之國,土地肥沃,若能好好經營,足可爲中興之基。但永曆小朝廷沒有遠略,疊牀架屋地往四川委派了數名總督、巡撫,使得四川陷入了空前的混亂。

弘光時期,官員的任命還算有章法,四川方面的大員有三個: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王應熊,總督川、湖、雲、貴軍務,專辦川寇;總督川、陝軍務樊一蘅;四川巡撫馬乾。三人地位不同,軍政尚能統一。

到了永曆朝,一切都亂套了。王應熊於永曆元年病死,馬乾抵抗吳三桂入寇四川時戰死。永曆朝在四川開啓了騷操作,任命樊一蘅留任川陝總督,調偏沅巡撫李乾德任川東北巡撫,不久升任總督,宗室朱容藩總督川東軍務,楊喬然、江而文任巡撫,楊喬然不久升任總督,詹天顏任川北巡撫,範文光任川南巡撫。

四川早已被張獻忠摧殘得不輕,人口不過百萬。朝廷竟在四川任命了四位總督,還不包括巡撫,不亂套纔怪呢。與之相反,清廷在四川僅握有保寧一府,卻只安排李國英一人擔任總督,呼應甚靈,竟能以保寧一府對抗明軍。

四川軍閥本已割據自雄,朝廷又疊牀架屋地委派總督、巡撫等方面大員。督撫勾結勳鎮,爭權奪利,互相火併,置抗清大業於不顧。從永曆二年至永曆三年,四川內戰頻發,規模比較大的就有四場,還出現了朱容藩稱“楚監國”的鬧劇。

衆人對此深惡痛絕。文安之是以主動請纓,前往四川聯絡諸鎮,防止孫可望佔據四川。只是,他無兵無將,想結束四川亂局,談何容易?若不能攬大權,一政令,領兵馬,四川諸鎮誰會鳥他?

“四川被西營蹂躪,殘破已久,文先生自請前往四川督師,將從何處著手?”丹初問道。

“王文恪公(王應熊)在四川時,諸鎮用命,北御韃子,東擊獻賊,竟能慘淡經營。吾纔不及文恪公,孫可望亦不及張獻忠,唯願以王文恪公爲榜樣,鞠躬盡瘁,死而後矣。”

“不然,”丹初駁道:“王文恪公督師四川時,尚有曾英、楊展、王祥諸將爲之用,故能慘淡經營。今日川中諸鎮,勇武不及曾英,治民不如楊展,卻暴虐爭權,不服朝廷。

“孫可望威望不如張獻忠、馭將不如張獻忠,暴虐猜忌又遠過之。他派劉文秀出兵四川,名爲抗清,亦是報當年兵敗之仇。先生此去四川,無錢無兵無將,唯有一堆空白敕印,不說難有作爲,恐將凶多吉少。”

此言一出,衆人憂懼不已,文安之臉上亦是愁雲密佈。

“不如改往夔東,聯絡劉體仁、袁宗第、郝永忠、三譚諸鎮。尤其是劉體仁、袁宗第、郝永忠,乃順軍之餘,驍勇善戰,歷來與孫可望不和。此輩孤立無依,文先生可授他們以官爵,聯絡夔東諸鎮,不必受孫可望的挾制。”

夔東在川東、鄂西一帶,周圍羣山環抱,易守難攻。赤軍已經收編忠貞營,文安之若能聯絡夔東諸鎮,便可與赤軍遙相呼應,不必受孫可望的窩囊氣。

他奉命總督川、湖諸處軍務,去夔東名正言順,說道:“鬆坡所言甚是,吾當前往夔東。”

第280章 按兵不動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246章 定計援粵第一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348章 朱成功兼並魯藩第八十一章 金秀土司第六十四章 永歷帝移陛水殿第七十一章 教導隊第307章 經略遇刺第六十章 土司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161章 羞辱陳曾禹第八十一章 金秀土司第331章 太后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202章 步兵第四標第188章 清軍突破拒馬牆第九十七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225章 房緯小事,關系大業第235章 啟發民智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336章 經略粵東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206章 孫可望請封秦王第400章 “糞刑”洪承疇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191章 義師歸附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143章 步兵第二標第286章 此王氣也第152章 首登之功第282章 親兵渡河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124章 英雄結義第1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九十一章 徵蠻將軍364.第364章 千古節義第206章 孫可望請封秦王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417章 破城在即第299章 奇貨可居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348章 朱成功兼並魯藩第342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245章 借頭立威第221章 折箭為誓第349章 李定國三蹶名王351.第351章 廣德公主第408章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353.第353章 珠瑪喇堅守贛州第六章 出城第179章 滿虜來襲第115章 民心之辯358.第358章 報仇雪恨第406章 三路出征第330章 順治要跑路372.第372章 九迭十八層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372.第372章 九迭十八層第九十二章 返回桂林第四章 敵襲第199章 逼退清軍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第224章 定虜式燧發槍第239章 收服詞臣第200章 襲擾清軍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231章 耿仲明畏罪自殺第二十四章 突擊第306章 南越王第336章 經略粵東第308章 以漢製漢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177章 屯兵興安第270章 清軍攻入廣西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223章 解放賤民 發放軍餉第224章 定虜式燧發槍第241章 次輔親迎第309章 大舉進犯第四章 敵襲第170章 大局崩壞第419章 入城式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310章 大西軍出兵川湖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180章 憑壕拒敵第一十四章 大變在即第417章 破城在即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412章 兵臨城下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100章 騎牛蠻子胡一青
第280章 按兵不動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246章 定計援粵第一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348章 朱成功兼並魯藩第八十一章 金秀土司第六十四章 永歷帝移陛水殿第七十一章 教導隊第307章 經略遇刺第六十章 土司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161章 羞辱陳曾禹第八十一章 金秀土司第331章 太后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202章 步兵第四標第188章 清軍突破拒馬牆第九十七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225章 房緯小事,關系大業第235章 啟發民智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336章 經略粵東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206章 孫可望請封秦王第400章 “糞刑”洪承疇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191章 義師歸附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143章 步兵第二標第286章 此王氣也第152章 首登之功第282章 親兵渡河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124章 英雄結義第1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九十一章 徵蠻將軍364.第364章 千古節義第206章 孫可望請封秦王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417章 破城在即第299章 奇貨可居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348章 朱成功兼並魯藩第342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245章 借頭立威第221章 折箭為誓第349章 李定國三蹶名王351.第351章 廣德公主第408章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353.第353章 珠瑪喇堅守贛州第六章 出城第179章 滿虜來襲第115章 民心之辯358.第358章 報仇雪恨第406章 三路出征第330章 順治要跑路372.第372章 九迭十八層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372.第372章 九迭十八層第九十二章 返回桂林第四章 敵襲第199章 逼退清軍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第224章 定虜式燧發槍第239章 收服詞臣第200章 襲擾清軍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231章 耿仲明畏罪自殺第二十四章 突擊第306章 南越王第336章 經略粵東第308章 以漢製漢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177章 屯兵興安第270章 清軍攻入廣西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223章 解放賤民 發放軍餉第224章 定虜式燧發槍第241章 次輔親迎第309章 大舉進犯第四章 敵襲第170章 大局崩壞第419章 入城式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310章 大西軍出兵川湖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180章 憑壕拒敵第一十四章 大變在即第417章 破城在即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412章 兵臨城下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100章 騎牛蠻子胡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