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些嚴厲的華語,跟着劉綸進門的學生全都顫作了一團,不敢發聲,生怕被老師挑出去單獨責罰。
“挑釁前地榜成員……該打!”
說着,餐堂老師再次一掌扇向了劉綸。
在這巨大的掌風之下,男孩原本豎立有型的莫西幹頭都被吹得東倒西歪。
‘啪’的一聲輕響,劉綸半邊臉都紅腫了起來,直接被扇出了餐廳之外,倒在路邊的柳樹下,口吐鮮血。
墨凡越過人羣走了過去,從老師口中知道地榜身份的孩子們哪敢阻攔,紛紛讓開了一條大路。
男孩站在柳樹旁,停下了腳步,深秋凋零的乾枯柳枝拂動着他的衣衫,一縷縷枝條,在夕陽的餘暉映照下閃閃發光。
劉綸仰頭看着墨凡,眼神中充滿了複雜意味。
有仇恨,有怨怒,有不解,有畏懼……
“學院裡確實有不少強大的傢伙,但是,比地榜登榜人還強的,我倒沒有見過幾個。”
墨凡看着癱倒在樹旁的男孩,笑着道:“所以我警告你,不要再找死。”
找女孩的麻煩,等於找死。
墨凡把意思說到這裡就足夠了。
遠處,餐廳裡的劉熙瑤望着門外的男孩,手指緊緊握着剛纔被劉綸輕鬆抓住的手腕,眼神中充滿了不甘。
到底怎麼樣…才能打敗他啊…
難道出生在平凡的家庭,她就連向王孫復仇的權利都沒有嗎?
想到胡清明被一劍削斷頭顱的場面,女孩痛苦地眨了下眼睛,在這一個眨眼過後,她的笑容中重又帶上了一絲媚意。
也許,只能靠那個了…
劉熙瑤輕輕地舔了下嘴脣。
本來正在苦惱女孩受欺負的事情該怎麼解決的墨凡,發現一切好像都比他想象的要簡單的多。
兩三歲的孩子們很可愛,但他們再大一點,有了力量之後就會去到處欺侮別人,這似乎是一種本能,人類總要向弱者揮舞拳頭。
因爲他們能從弱者手中得到很多東西,不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前者例如金錢和玩物,後者諸如自尊或者信心、慾望或者權利。
這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對自我的瞭解,也是對自己所擁有的領域的認知。
一個人需要知道他自己有多強大,同時又有多弱小。
所以對待孩子這種單純的,有時甚至不帶善惡的欺凌,也許只需要用更大的拳頭來說話。
“這是我的領域,請你繞道回去。”
這一點做起來很難,但有時也很簡單。
在青龍學院便很簡單。
解決了心頭一件大事的墨凡在獨自走回宿舍時想到,地榜身份可真是一個好東西,哪怕只是登過一次榜,就有數不盡的便利。
這也是挺正常的事情,就算學院再怎麼一碗水端平,強調每個學生的自由發展,但是整個青龍學院三大校區,只一年級新生就有上億人之多,如何能做得到人人平等。
在一個五百人的小班級裡或許還能一視同仁,但在整個學院或者某個校區的大環境之下,兩榜的身份或許是最爲便利的那把****。
無論什麼鎖,都能輕鬆打開。
墨凡雙手支在頭後,仰望着頭頂的秋月,只見一片銀光灑落,天際流雲萬千,空中明月當頭,撩人的雲和月如高迥的雲樓與瓊宇一般,使人沐浴在無垢的光華之中,心神清幽。
湖邊清風吹拂着柳條,一縷縷細枝纏繞着,飄揚着,高一些的眷掛到了聳立的柏樹之上,低一些的垂拂在了男孩的衣袖之間。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啊……”
墨凡輕輕地吟詠出聲,一道道細密不可見的波紋在空中盪漾開去,正是文技‘口含天憲’的功效。
自從上次在靈府中記誦整整一百本書發現了石櫃之後,墨凡已經頗久沒有再讀書背書了,說起來,就連那一百本書,大半也都是在三少爺身邊陪讀時背誦而下的。
但是這道文技的力量之強,卻超乎了墨凡的想象,按照他的推測,在背誦量達到一千本書的時候,石櫃將會開啓下一層,口含天憲也會晉升一階。
只是黃階低級的文技便已經如此強大,若是升到黃階中級高級,甚至是更高境界的玄階,那麼口含天憲的力量也許會強悍到超越地心之火,躍居墨凡最後一道保命底牌!
不在林姨掌控之下擁有的力量,纔是用來對抗林村的真正武器。
而且到那時,也許他現在尚吟誦不出口的許多文章,都可以通過更高等階的口含天憲吟誦出來。
比如說什麼“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等等這類涉及到大道的文章,他現在只是運用口含天憲的力量做出一個嘴型,便會把身體內的大半靈力都給抽空。
真不知道若是激發出來這些文章真名的全部力量之後,他的實力會到達一種何等恐怖的境地。
悠悠地暢想着未來,不知不覺,墨凡已經走到了學校分配的宿舍樓面前。
將手牌交給宿管老師檢驗之後,男孩便順着後者所指的方向,來到了一間四人小屋之前。
擡眼看了看宿舍旁邊掛着的門牌,上面寫有“元十八、顏介、雲墨凡和常樂”四個人的名字。
看到前三個人的人名還好,元十八是他的好友,顏介是一個沒有聽說的男孩,不過看名字便很令人歡喜。
但當墨凡看到最後一個人名是‘常樂’時,臉上的表情一瞬間就變得像吃了蒼蠅一般難受。
不,是吃了剛從廁所裡飛出來的蒼蠅一樣難受。
他已經感受到了來自軒文華的深深惡意。
靠,把他和常樂放到一個宿舍裡是想幹嘛,每天檢驗一下宿舍樓的堅固程度嗎……?
估計此時宿舍裡的元十八已經和常樂戰到一處了。
墨凡能想象到那個畫面,在一個偌大的房子中間,元十八和常樂東西向站立,各自運起靈力鬥氣,在場中割據不息。
房子中間站着一個男孩,拿着書勸解道:“冤家宜解不宜結,兩位還是以和爲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