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新三皇時代

歷史的車輪,緩緩轉入鳴鳳/武德元年的七月。白雲蒼狗之間,天下大勢多方推演,變幻莫測,隨着一輪劇烈的洗牌,華夏地圖上的版塊,紛紛經歷了劇烈的重組。天下,終於進入了新三皇並立時代。

蕭銑是在這一年元旦就稱帝建號、改朝換代的,自不必言。李淵的動作雖然慢,卻也沒慢多少,最多遲了兩個月光景——從蕭銑出兵討伐許紹的時候,許紹對身邊人提起李淵時,都口稱陛下,便可以看出。李淵是在得到了蕭銑覆滅丹陽朝廷的消息之後,覺得大隋的旗幟果然也沒什麼繼續舉下去的必要了,才建立唐朝,改元建號的。這裡頭,自然有充分的籠絡人心鼓舞士氣的考慮,畢竟打天下的時候,手下人跟着你混也都是爲了加官進爵發財富貴,封賞要是不能適格,對人心的打擊可是不小。尤其是對面的蕭銑用了很是名正言順的方式終結了隋朝,而非那些天怒人怨的招數。這時候,別的軍閥手下文武就只會羨慕那些跟對了主子、得到了顯赫官職爵位之人。

新三皇並立時代,最晚動手的人,是王世充,王世充畢竟根基淺薄,原本不是頂級門閥貴族出身,門第威望不夠,所以這方面自然要吃虧一些。原本的歷史上,王世充哪怕是在越王楊侗被他立爲皇帝之後,都還要和元文都等東都重臣分權長達近一年時間,才慢慢把元文都這些忠於大隋的文武剪除乾淨;而本時空的王世充,雖然成功地在楊侗登基之前就除掉了元文都,把他個人往上爬的進程大大加速了,可要想自己做皇帝,依然需要一個契機來確保其絕對威望。

一般來說。威望不夠的人要想刷威望,最好的辦法就是立一個大大的軍功,把經驗值和名聲值都刷爆。東都朝廷周邊可以拿來刷經驗的對象,首選自然是盤踞山東的李密了。李密軍和王世充軍一直接壤,素來爲敵,雙方小打小鬧了幾年。地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謂是犬牙交錯。

然是,這個軍功不是那麼好刷的,正如你打怪練級也要看你打不打得過,如果沒練夠級的時候就直接去刷boss,那就是找死的行爲了。滅了李密雖然是不世之功,此前的王世充卻沒這個實力把握。

也虧的天賜其便,在鳴鳳元年初夏的時候,河北地區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此前被竇建德壓着打的隋軍河北地區主將、楊義臣被趕走後一直統帥河北地區官軍的河北道經略使、左屯衛大將軍薛世雄,終於在一場戰役中被竇建德抓住機會,徹底擊潰其主力。

薛世雄和竇建德的最後決戰發生在河間郡,那是一個春末的日子,河間郡天氣也反常地發生了大霧,其中具體情由不足爲外人道,總而言之就是薛世雄的主力被竇建德逮到了一個趁着大霧冒險偷襲的機會,被全軍擊潰了。薛世雄本人也一把年紀了。也不知道是心臟病還是高血壓,總之是雖然沒有戰死在沙場上。卻在突圍之後憂憤重病而死。

薛世雄一死,河北地區就徹底沒有打着隋朝旗號的軍隊了。不過薛世雄軍雖然被擊潰,其士卒卻是不可能全部被殺的,有大量散兵遊勇不願意投降竇建德,往南逃亡,通過黎陽郡渡過黃河。成建制地投靠了整個天下最後一塊還打着大隋旗號的政權——也就是東都的王世充政權。

薛世雄的兵,也都是多年久戰之兵了,有些還是楊義臣時代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河北隋軍的最後精銳絕大多數投降了王世充,自然是令王世充勢力一下子膨脹了不少,大喜過望。這個當口。他自然也有把握去和李密決戰一番了。

說句題外話,薛世雄軍被擊潰的那些散兵遊勇,雖然本着就近投靠的原則投奔了王世充。不過薛世雄突圍出來的中軍親兵營,以及薛世雄死後繼續帶領這支人馬的薛萬徹、薛萬均等薛世雄的那幾個兒子,卻沒有投奔王世充。

究其原因,還是因爲當年楊義臣還沒有被擼下來之前,大隋諸將當中就數蕭銑和楊義臣私交比較好,而且在朝廷大事、軍備資助方面蕭銑對楊義臣的河北軍支持最重。薛世雄當年是楊義臣的副手,自然也和蕭銑關係不差。所以薛萬徹等數名將領在從河間郡往東突圍之後,寧可多走一些路,往東南方向突圍,最終在北海郡(山東河北邊界山東一側,相當於現在的東營、濰坊,屬於東萊留守陳棱的轄區)一帶得到了東萊留守陳棱的接應,成功帶隊投奔了南朝。藉着這個機會,自從杜伏威被平滅之後就沒什麼打仗機會的東萊留守陳棱也是撈到了新的立功契機,他很是謹慎地出兵戍守黃河南岸,確保了在渤海灣一側不讓竇建德的勢力跨過黃河一步。

不管薛萬徹等將領的出路,回頭去看王世充得到薛世雄軍事遺產後的作爲。膽氣大壯的王世充,在整合完內部之後,於五月末發動了對李密軍的總攻勢。

此前李密軍在河洛一代最西面的前沿對峙據點就在距離東都洛陽僅一百多裡地的金墉城——那是一座從洛口倉通往東都的路途上的必經之地,是一座小型的衛城。而從大業十二年開始,李密軍的主要勢力根基就是靠攻佔大隋朝廷的洛口倉之後吃倉裡的存糧過活的,所以洛口倉和金墉城都是必守之地,雖然李密軍的地盤看着很大,但是他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退無可退——

就算你有一千多裡地的戰略縱深,但是如果王世充進攻的話,李密只要退一百多裡,就會丟掉金墉城,退三百里,就會丟掉洛口倉。而如果洛口倉丟掉的話,只靠掠奪維持軍隊不事生產的李密軍就會斷糧,因爲洛口倉往東一千多裡的廣大河南、山東地盤,其實早就被李密禍害得毫無生產能力了,都是些只剩下嗷嗷張嘴等飯吃的廢地。

李密不能放棄洛口倉。放棄了他就完了,所以決戰的戰場挑選方面,王世充自然可以掌握主動權,因爲他可以攻敵之所必救。理所當然地,雙方最終的大戰在金墉城南面、洛陽以東一百多裡的偃師一帶爆發了——因爲這兒對於王世充來說,還算頗有主場之利。而李密又不至於不敢硬戰。

歷史上的偃師大戰,李密輸得比較痛快,但那完全是因爲王世充借了李密死扛了歸途中的宇文化及的緣故,趁李密最虛弱的那一刻下死手要他命。本時空宇文化及在前一年就迅速被撲滅,李密和杜伏威雖然也擋在宇文化及北歸的途中,阻擊其殘部遭受了一些損失,但是損失遠遠沒有歷史同期那麼大,何況李密軍和王世充軍都在宇文化及徹底煙消雲散後接收了宇文化及的一部分軍事遺產,吸納了一部分驍果軍潰兵到自己軍中。所以按理來說。李密完全是嚴兵整甲的姿態迎來偃師之戰的。

不過,對李密不利的地方依然是有的,首先便是薛世雄殘部這支生力軍剛剛加入王世充麾下,被王世充用賞賜餵飽了士氣恢復不錯。二來便是原本這時候應該在李密麾下的秦瓊程知節羅士信等三大名將,本時空早早就被蕭銑網羅到自己麾下了——要知道,歷史上李密和宇文化及的童山大戰,幾乎就是靠秦瓊幫他死扛着中軍不崩潰,才撐下來的。所以這幾員猛將的缺位帶來的李密軍戰力下降蝴蝶效應,自然是非同小可。再加上歷史上李密的背後是杜伏威。不足以威脅李密,而本時空杜伏威早早就完蛋了,強大的大梁已然直接和李密軍在徐州一帶接壤了,讓李密不得不分出更多力量提防背後,所以能夠拿出來對付王世充的力量自然更少了。

被蕭銑放在東線牽制李密的,是陳棱和秦瓊等部。在王世充與李密爆發偃師戰役的當口,蕭銑本人正帶着沈光尉遲恭一堆將領御駕親征猛攻夔州滅門許紹呢,所以自然是沒有辦法知道王李大戰的詳情經過,而樑軍東線淮北徐州一帶的將領,因爲此前沒有得到蕭銑的直接指示。也不知道朝廷對於王、李兩家的外交態度究竟以聯誰打誰爲主,所以也只能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

偃師血戰持續了數日,大小几場激戰,最終在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途中,李密如期而敗了——其實按理說,李密的失敗真的是歷史的必然,因爲哪怕是在各路農民軍當中,李密也算是相對來說坐吃山空的那個了,因爲得到了洛口倉讓他一下子膨脹了十幾倍的勢力,也因爲得到了洛口倉讓他擴軍無度,又短視地只知軍備不顧生產,坐吃山空。

就算鳴鳳元年這一年,王世充沒出手幹掉李密,只要相持下去,一年,兩年之後,李密總有完蛋的一天,因爲他的佔領區已經是千里無人煙,只剩下軍隊和軍屬,完全看不到可持續發展力了,洛口倉的存糧吃完的那一天,就是李密自行滅亡的那一天。

相比之下,河北的竇建德雖然也是農民軍,但是竇建德發的橫財沒有李密多,本人又知道一點民間疾苦,好歹知道略微恢復一些生產,所以逼格和李密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上的。

不過王世充勝利歸勝利,連番血戰之下,自身軍隊實力還是頗受損失的,戰死的和殘廢的加起來,足足折損了兩萬多河洛精兵,纔算把李密這塊硬骨頭啃掉。雖然吸納了不少李密崩潰後的殘兵進來,但是短時間內並沒有辦法快速形成戰鬥力。從地盤上來看,偃師之戰後王世充可以控制的直系領土足足擴大了一倍不止,然而這也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爲這些地盤都是禍害得不輕,幾年之內都沒法提供稅賦和兵源徭役產出的。

大隋朝沒有滅亡之前,天下有117郡。再算上府兵的“鎮”,郡和鎮這一級行政、軍區單位加起來,總數有200個上下,而李密全盛時候,佔據的土地號稱郡、鎮三十餘處,也就是說地盤相當於整個漢人天下的六分之一左右,王世充要是朕可以吞下李密的全部地盤的話,好歹也能夠算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剩下的三分之二里頭,蕭銑獨佔三分之一,李淵和竇建德加起來算三分之一。

不過,偃師之戰李密雖然大敗,主力潰散,手下州郡紛紛失去控制,這也不代表這些地盤會快速落入王世充手裡。王世充緊趕慢趕,血戰之後攆着李密窮追圈地,也不過掠取了十幾個郡的土地。李密留下的地盤遺產裡頭,起碼還有一半被別的軍閥撿漏了。

蕭銑在這裡面,算是佔便宜最少的,秦瓊和陳棱以求穩爲主,只是把徐州以西、濟陰郡以東的幾個郡原李密軍的地盤,在李密崩潰後摧枯拉朽地接收了過來。而李密在荊北方向、秦楚之間的十個郡土地,則被剛剛熬死了薛舉、在關中定鼎了局面的李淵撿了便宜。

衆所周知,秦之四塞當中,秦楚之間的那道要害便是武關,從秦地出了武關,便是楚地北部的宛城一帶,再往南還可以到達新野、鄧州、襄陽。這塊地區原本是各大軍閥之間勢力的真空區,是被一些小的農民軍頭目所佔領的,在李密極盛的時候,這些農民軍頭目自然名義上歸順李密,李密倒了之後自然是各找各媽。

在李淵攫取這一塊地皮的過程中,李密麾下一員將領起到了關鍵作用,那就是徐世績。徐世績在李密偃師兵敗之後,一直慫恿李密若是不敵王世充的話,不如投奔李淵——這一切戲碼和歷史同期幾乎沒有差別。在徐世績的斡旋之下,李密手頭那些本就沒有徹底控制過的、現在好歹可以拿來當籌碼用一次的地盤,也就便宜了李淵。

除了徐世績之外,一直死心塌地跟着李密的將領也就是一個王伯當了。其餘一些從當初李密誅殺翟讓時起就對李密心存芥蒂的瓦崗軍將領,自然不會和李密一條道走到黑。歷史上,這些人因爲毫無退路,只能投降此前的敵人王世充——因爲歷史上,李密周邊的地緣政治,決定了那些將領要麼投奔王世充,要麼投靠杜伏威,要麼想辦法渡過黃河去投靠竇建德。而渡過黃河顯然是有難度的,杜伏威看上去又太low,所以纔有一大票猛將便宜了王世充。

現在的局面,顯然和歷史上李密敗亡的時候大不相同。杜伏威的老巢那一帶,現在是大梁朝廷的地盤。李密敗軍當中退到濟陰郡的那一路人馬,以單雄信爲首的,便奔到徐州,向秦瓊投降了。

ps:??還有五萬字光景,月底完本了,只能飛奔趕進度。

如果覺得寫得太快了,沒有展開,覺得看得虧了,不值了,那就不訂閱好了。算是大家都各退一步,仁至義盡。

反正這本書麼,已經讓我不要臉了。筆名已經不值錢了,還有啥不要臉的事情我做不出來是吧。

第11章 將門子弟第28章 赴任剿賊第14章 自古天家最無情第37章 太原陰雲第33章 恢復元氣第37章 夾帶私貨第62章 借船未遂第58章 體察民情第40章 百萬大軍伐高麗第16章 兵分兩路第9章 樑唐爭鋒第11章 始畢可汗的決斷第5章 乘桴浮於河第5章 乘桴浮於河第31章 勢如破竹第28章 上官、刺頭與狗腿第4章 人走茶涼第39章 雕蟲小技第3章 勝利下的陰影第31章 勢如破竹第47章 兩線作戰第15章 新李密三策第25章 大洗牌第12章 戰雲之合第7章 得見第79章 攤牌第23章 一片石大捷第19章 清平幹濟第33章 棋錯一招第78章 千年前的煤老闆第49章 儒冠多誤身第5章 論持久戰第31章 追亡逐北第24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99章 終成正果第9章 預料中的糜爛第9章 預料中的糜爛第22章 盡釋嫌疑第27章 收割開始第9章 無縫天衣第38章 以退爲進第52章 江都決戰第7章 雁門之圍第50章 滔天毒計第35章 安置驍果軍第24章 試探第49章 塞翁得馬第13章 劉備摔兒子第24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8章 僥倖的羣賊第48章 看不見的戰場第29章 逼賊決戰第14章 福船建成第59章 首惡第14章 福船建成第86章 貫通江河第47章 大逃殺第56章 不帶走一絲雲彩第61章 冬日瑣事第19章 涿郡淪陷第43章 賊情逆轉第27章 除授將作監第45章 敗中取勝第34章 高士廉赴任第30章 秋風掃落葉第13章 人不惹禍禍自來第23章 一片石大捷第19章 清平幹濟第16章 兵分兩路第17章 三方推演第55章 擺平後院好出京第5章 赴揚州第9章 預料中的糜爛第40章 百萬大軍伐高麗第53章 加官進爵第21章 驍果種子第13章 賊起賊落第13章 李孝恭之困第66章 一種二熟第2章 治不好的寅吃卯糧第14章 運糧截糧第7章 得見第59章 齊民要術第89章 爲逼生爲逼忙第1章 鳴鳳元寶第7章 雁門之圍第34章 千字三百的大神第56章 不帶走一絲雲彩第27章 收割開始第8章 尋找附加值第88章 婚變危機第7章 雁門之圍第49章 人人都是影帝第33章 恢復元氣第52章 滅國餘音第9章 樑唐爭鋒第5章 赴揚州第21章 新豐故知酒第7章 雁門之圍第73章 完工議賞
第11章 將門子弟第28章 赴任剿賊第14章 自古天家最無情第37章 太原陰雲第33章 恢復元氣第37章 夾帶私貨第62章 借船未遂第58章 體察民情第40章 百萬大軍伐高麗第16章 兵分兩路第9章 樑唐爭鋒第11章 始畢可汗的決斷第5章 乘桴浮於河第5章 乘桴浮於河第31章 勢如破竹第28章 上官、刺頭與狗腿第4章 人走茶涼第39章 雕蟲小技第3章 勝利下的陰影第31章 勢如破竹第47章 兩線作戰第15章 新李密三策第25章 大洗牌第12章 戰雲之合第7章 得見第79章 攤牌第23章 一片石大捷第19章 清平幹濟第33章 棋錯一招第78章 千年前的煤老闆第49章 儒冠多誤身第5章 論持久戰第31章 追亡逐北第24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99章 終成正果第9章 預料中的糜爛第9章 預料中的糜爛第22章 盡釋嫌疑第27章 收割開始第9章 無縫天衣第38章 以退爲進第52章 江都決戰第7章 雁門之圍第50章 滔天毒計第35章 安置驍果軍第24章 試探第49章 塞翁得馬第13章 劉備摔兒子第24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8章 僥倖的羣賊第48章 看不見的戰場第29章 逼賊決戰第14章 福船建成第59章 首惡第14章 福船建成第86章 貫通江河第47章 大逃殺第56章 不帶走一絲雲彩第61章 冬日瑣事第19章 涿郡淪陷第43章 賊情逆轉第27章 除授將作監第45章 敗中取勝第34章 高士廉赴任第30章 秋風掃落葉第13章 人不惹禍禍自來第23章 一片石大捷第19章 清平幹濟第16章 兵分兩路第17章 三方推演第55章 擺平後院好出京第5章 赴揚州第9章 預料中的糜爛第40章 百萬大軍伐高麗第53章 加官進爵第21章 驍果種子第13章 賊起賊落第13章 李孝恭之困第66章 一種二熟第2章 治不好的寅吃卯糧第14章 運糧截糧第7章 得見第59章 齊民要術第89章 爲逼生爲逼忙第1章 鳴鳳元寶第7章 雁門之圍第34章 千字三百的大神第56章 不帶走一絲雲彩第27章 收割開始第8章 尋找附加值第88章 婚變危機第7章 雁門之圍第49章 人人都是影帝第33章 恢復元氣第52章 滅國餘音第9章 樑唐爭鋒第5章 赴揚州第21章 新豐故知酒第7章 雁門之圍第73章 完工議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