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鄭韓

bookmark

絡繹不絕的難民穿過田野,邁過籬笆,源源不絕從西北方來,往東南方而去,被他們踩在腳下的,是尚未耕作的農田。

張良看着難民驚懼的眼神,蹣跚的腳步,失魂落魄的背影,眉頭擰在一起。

這是來自三川京、索一帶的難民,過去也是屬於韓國的土地,居民亦以韓人爲主,秦楚兩軍對峙於汜水之上,雖然尚無大戰,但斥候騎隊交戰不休,波及到周邊百里百姓的生計。

“他們捨近求遠,不去新鄭,而繼續往南走,是因爲彼輩知道,新鄭遲早也要變成戰場啊……”

這是鄭韓之人的智慧,也是張良祖國的現狀,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過去六百年裡極少安寧。

春秋時,齊、楚、晉、秦四個大國就紛紛以鄭國爲爭奪對象,鄭國始終陷於大國爭霸的泥潭中。

張良曾熟讀典籍,知道在春秋時代,大約發生了300次戰爭。其中,波及鄭國的就有近百次,平均三年就有一場。當然,鄭國一般是作爲被暴打的對象。

晉方圖伯,進取中原,楚亦浸強,北伐不已,陳、蔡、鄭、許適當其衝,鄭之要害,尤在所先,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窺中國。故鄭者,晉、楚必爭之地也。

城濮之戰、鄢陵之戰、邲之戰,基本都是在鄭國境內打的,正所謂師之所處,荊棘生焉,每次打完仗,鄭國都要許多年才能緩過來。

鄭人當年就曾哭訴過:“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大國不加德音,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夫婦辛苦墊隘,無所底告。”作爲小國,爲求生存不得不首鼠兩端,唯強是從,朝秦暮楚,世人說鄭人“貪利若鶩,棄信如土”,確實是他們的無奈。

唯有如此,方能庇民。

韓滅了鄭,遷都新鄭,卻好似繼承了鄭國身上的詛咒。百餘年裡,韓國依然作爲小國,夾在列強之中,爲求生拼盡全力。魏強依魏,趙強聯趙,齊楚強與之交好,到了秦國強盛的年代,韓國又是秦連橫陣營的常客,無他,韓國距秦最近,若不從秦,秦軍旦夕至矣。

靠着這種沒有原則的依附和討好,韓國才偶爾有幾年太平日子……

這就是小國的命運啊。

而每逢沒有戰爭的時期,新鄭人也會抓緊機會,享受生活。

溱與洧,方渙渙兮。

車隊繼續往前,洧水潺潺流淌,新鄭近了。

張良對這條河無比熟悉,每逢初春,春水涌流,新鄭城裡的年輕人都會三五成羣,出城往洧水而來。每個人都穿着嶄新的春服,打扮得精精神神,因爲洧水之會,是不論貴庶,都能參加的相親大會。

士與女,方秉蕳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

張良與他弟弟,出身名門,祖先五世相韓,又長相俊朗,而張良更貌若女子,舉止優雅,當年可是整個新鄭城貴女們夢寐以求的俏郎君。衆人正青春年少,幕色而知少艾,女子們拋送勺藥示愛的不計其數。

而鄭地民風奔放,常有男女以歌舞之聲相和相邀,幕天席地即時交歡,洧之外,洵訏於且樂,張良也曾左擁右抱,周旋花叢之中,其中妙處,自不必多言。

只可惜年少放浪,一去不復返了。那些曾與自己親近過的女子,張良甚至不知她們現在可還活着……

曾經清澈的洧水也變得渾濁,王賁軍與楚軍在此地交過戰,屍體堆滿河流,變得污穢惡臭不堪,甚至還引發了瘟疫,張良來到新鄭,組織人手,好容易才清理乾淨。

而去歲,楚軍撤離時如同過境的蝗蟲,吃光了新鄭的存糧,城內米石千錢。張良能看到,不少人此刻正在洧水裡淘着魚蝦,遙遙望見有一支隊伍過來,第一反應是拔腿是跑。

驚慌失措,好似被驚散的鷗燕,因爲不知來者是楚軍、秦軍,還是盜匪,即便城池就在旁邊,也不能帶給他們安全感。

但也有沒跑的,一個婦人試圖接近車隊,卻被侍從們攔了下來,婦人卻認出了張良,墊着腳呼喊道:

“是子房君子麼?”

快二十年沒聽過的稱呼響起,讓張良一愣,令侍從們將婦人帶過來。

婦人荊釵布裙,手腳溼漉,一手牽着個七八歲的垂髻孩童,一手拎着個簸箕,顯然是方纔在水中淘魚蝦的,此刻見真是張良,有些手足無措,捋着頭髮,但它們乾枯打結,早如亂麻,越捋越亂。

“你是……”

“賤妾是燕,家住新鄭西里,子房君子或許不記得了,但妾記得君子。”

見張良依然茫然,她說道:“妾曾在洧水春遊時,蒙張氏仲君垂憐,本要納我爲妾的,然仲君卒,此事便不了了之了,子房君子還曾遺我錢帛,讓我找個好人家嫁了……”

張良想起來了,這是當年自己和弟弟參加洧水之會,與弟弟關係曖昧的女子,之一,似乎還在灌木叢裡親熱一番,被張良發現時衣衫不整,捂着臉跑開了。

貴人子弟娶庶女爲妾本是常事,安排家宰操辦即可,只可惜他們生在一個劇變的年代,是年,秦滅韓。張良的弟弟比他還剛烈,參加剷除韓奸的秘密遊俠組織,被秦吏所圍,臨死前爲了不連累家族,自焚而死……

張良雖然靠賄賂,搞到了他的屍體,卻無法公開下葬,家族甚至要裝出弟弟遠赴他鄉求學的樣子,勒令張良一切如故,他的血只能往心裡滴……

往事一幕幕浮現,張良頷首:“那你後來……”

婦人道:“嫁到了鄰縣,生了二子二女,後來家夫死於戰亂,一子亡於疾病,兩個女兒只能送人,我則回了新鄭孃家,勉強維生,不想還能再見到君子。”

她說得很平靜,沒有太大悲憫,更沒有跟張良裝可憐,好像只是死了一隻小豬,又將兩隻幼犬送人一般平靜……

因爲她們已見過太多死亡,麻木了,習以爲常了,甚至連自己,也不知何日就倒下,再也醒不來。

但對於年輕時的事,燕卻有些遺憾:“是妾福薄,未能侍奉仲君。”

她摸着自己粗糙的面容,有些難過:“妾是老了,好似枯落的桑葉,慚見仲君。”

她又孰視張良容貌,感慨道:“君子與當年一般,美麗姚冶,氣度不凡,若是仲君尚在,定也是如此罷。”

當年張氏兄弟受歡迎到了什麼程度?婦人莫不願得以爲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爲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並起……

張良不想再聽下去了,見燕牽着的孩子面黃肌瘦,便讓人給了她一袋糧食,又瞥見周圍一些難民垂涎的目光,又讓人護送燕回去,讓她過不下去時,來找他。

只是在婦人千恩萬謝拜別時,張良卻沒忍住,問了她一件已憋心裡許久的話。

“你覺得過去好。”

“還是現在好?”

婦人理所當然地回答:“自然是韓國還在時好。”

她望着眼前的洧水,這兒曾流淌過鄭人的青春,眼神有些懷念:“那時候,仲君也還在。”

張良道:“我問的是秦人統治韓地的那十來年,和現在。”

婦人想了想,回答道:“還是那十來年好!”

她也說不出什麼大道理,或者過去安定現在戰亂的例子,只指着洧水道:

“子房君子恐怕不知,妾回到新鄭後,問過裡中的人,她們說,從二十四年起,到三十七年,洧水士女之會,竟能連續十三年而未中斷,真是羨慕啊……”

“十三年。”

張良愣住了,說來難以置信,六百年了,從鄭國在這片土地立足,再到韓國以此爲都,時至今日,鄭韓之地,還從未享受過這麼長的和平……

十三年和平,對三年一次戰亂的鄭國,和每四五年就要被秦軍過境一次的韓國來說,真是奢侈啊!

張良久久無言,最後才搖頭往城中而去。

城內也得知了張良歸來的消息,但寬敞的大道旁,卻不像數月前他們“光復”新鄭時受到的歡迎,不論是路邊坐着的饑民冷冷地望着他的車乘。

復國帶來的激動,比不了腹中飢腸轆轆的痛苦,韓人很快就將“光復”拋之腦後,這一政治上的勝利,沒有給普通人帶來利好,接下來一系列動盪,讓他們不由懷念起秦朝統治時的太平歲月。

外面難民奔走,新鄭也凋敝不已,當年富冠海內,爲天下名都的新鄭,眼下卻大門緊閉,人心惶惶。

這場景,和當年內史騰來攻韓時,何其相似啊……

韓國滅亡那一年,張良才十八九歲,年輕氣盛,提劍要去殺秦人,若非叔伯讓家僕將張良綁住,他恐怕已和那羣遊俠兒一起,被秦弩射死在街上了。

而當葉騰以征服者姿態進入新鄭時,韓王安帶着文武百官投降,當時也有義憤填膺的韓人質問葉騰:

“汝身爲韓臣,爲何要滅韓!?”

“滅韓?”

據說當時葉騰卻笑道:

“沒錯,我滅韓社稷,擄韓王安。”

“但我,卻也救韓百姓,使百萬生民,免於刀兵之災,如此看來,我滅了韓,卻也救了韓!”

這種韓奸曲線救國的說辭,自不被激進的復韓派張良接受。

他敲定自己的復仇名單時便說過:“最該死的是秦始皇帝,其次便是葉騰!“

但現在,張良卻不得不承認,那十餘年裡,新鄭確實是得到了難得的喘息和安定。

可惜張良他們的復國,並未給新鄭帶來安寧,反而是痛苦和戰亂,以及更大的危機!

秦楚將決戰於中原,而韓國,潁川,就是夾在中間的戰場……

籠罩鄭、韓六百年的詛咒和噩夢,名爲戰爭的烏雲,它一直在那,短暫被陽光驅散,卻再度凝結,越來越濃……

當雷聲響起,春雨落下時,張良終於做出了決定。

“將酈食其帶來!我有話要問他!”

……

倒黴的酈食其在那亭舍被張良道破身份後,就被軟禁起來,關在一輛密封的馬車裡,一路拉倒新鄭,眼下他終於被放出來後,便嚷嚷着要喝酒。

“潁川連糧都缺,更別提酒了。”

張良讓侍從退下,與酈食其對坐,許久後,二人卻忽然笑了起來。

“子房從何時猜到我秦諜的身份?”酈食其笑着問道。

“從一開始,你求我捎你來新鄭時,便知道你這老酒徒,非奸即盜!”

張良故作一切盡在掌握的模樣,對酈食其道:“你去過關中,知曉的事,對我有用,對楚國更有用。”

“是我讓人用刑,還是你自己說?”

酈食其似是不相信張良會對他用刑,懶洋洋地說道:“我這一把老骨頭,哪經得起拷掠,子房儘管問罷。”

接下來,便是張良的詢問時間,酈食其何時入秦,爲何叛魏投黑,都要酈生一一說來。

“自然是因爲,良禽擇木而棲。”酈食其不以爲然。

“哦?你覺得黑夫是明主?”

“至少比項羽叔侄更似明主。”酈食其笑道:“子房以爲呢?”

張良卻不理會,只問起他自己繞了半天,最關心的問題來:

“說一說罷,那黑夫,是個怎樣的人?”

酈食其這下可來了勁,起身朝西方一拱手道:

“攝政夏公其人,仁而好賢,心懷使天下定於一之大志,又能抑制私慾!真聖人也!”

“我就這樣打比方罷,他頗似鑄九鼎,除洪水之大禹。”

“又像開周八百年,定禮樂之之周公旦!”

第1009章 博弈第497章 魚入大海第704章 昌南侯的秘密第88章 罪與罰第291章 欲刺第725章 天下爲桎梏第362章 蘄年宮第232章 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第107章 戰爭的消息第419章 善爲誘兵以冒敵第938章 權力是個古怪的東西第971章 羣雄討黑第599章 言多必失第741章 若火之燎於原第388章 一個莖結出兩個果五月寫作計劃,以及爲《秦吏》完結前最後求次月票。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562章 人禍第981章 籍田第65章 牽出一樁大案!第597章 仗不能白打第826章 從散約敗第70章 若敖之鬼第625章 碣石第721章 陸梁第485章 松柏之凋第965章 劃江而治第475章 黑色恐怖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288章 不要臉第101章 非尋常之輩第462章 這一年天下無事第89章 善惡對錯第914章 投鞭斷流第289章 與時變化第866章 裂地而封爲王侯第728章 套路第894章 陛下可知罪?第153章 最後的武卒第101章 非尋常之輩第724章 厲人憐王第13章 十月份就過年?第357章 家門閥閱第419章 善爲誘兵以冒敵第1020章 我來第217章 執斧斤者第757章 農民的兒子第782章 門泊東吳萬里船發書一週年總結,順便求月票!(有劇透)第725章 天下爲桎梏第454章 狼之子第710章 始皇帝死而地分第257章 樹上開花第779章 苟富貴第505章 笑話第988章 代價是什麼呢?第234章 擲劍於石穴第281章 八百年盛衰枯榮第792章 別得罪女人第362章 蘄年宮第926章 分餅第375章 烏氏倮第927章 麗人心第914章 投鞭斷流第309章 南昌第752章 在街壘上第871章 不臣之心第1026章 鳴鏑第986章 出關(上)第306章 溯流而上第954章 東出第892章 秦旗第47章 秦之律令第870章 “天之驕子”第454章 狼之子第806章 沛公第506章 儒法之爭第816章 智將務食於敵第741章 若火之燎於原第199章 縣尉有請第31章 盆滿鉢滿第210章 武庫第567章 平原津第440章 頭狼(騙月票)第363章 必固其根本第501章 安得不死藥第83章 可疑第450章 河邊骨第99章 邦亡人第819章 包羞忍恥是男兒第55章 肉得爛在鍋裡第208章 來自祖龍的評價第249章 有種無種第189章 捐甲徒裼以趨敵第513章 法今王第570章 我願世間少英雄!第384章 北地第186章 材士第882章 會獵於關中第92章 贈馬
第1009章 博弈第497章 魚入大海第704章 昌南侯的秘密第88章 罪與罰第291章 欲刺第725章 天下爲桎梏第362章 蘄年宮第232章 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第107章 戰爭的消息第419章 善爲誘兵以冒敵第938章 權力是個古怪的東西第971章 羣雄討黑第599章 言多必失第741章 若火之燎於原第388章 一個莖結出兩個果五月寫作計劃,以及爲《秦吏》完結前最後求次月票。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562章 人禍第981章 籍田第65章 牽出一樁大案!第597章 仗不能白打第826章 從散約敗第70章 若敖之鬼第625章 碣石第721章 陸梁第485章 松柏之凋第965章 劃江而治第475章 黑色恐怖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288章 不要臉第101章 非尋常之輩第462章 這一年天下無事第89章 善惡對錯第914章 投鞭斷流第289章 與時變化第866章 裂地而封爲王侯第728章 套路第894章 陛下可知罪?第153章 最後的武卒第101章 非尋常之輩第724章 厲人憐王第13章 十月份就過年?第357章 家門閥閱第419章 善爲誘兵以冒敵第1020章 我來第217章 執斧斤者第757章 農民的兒子第782章 門泊東吳萬里船發書一週年總結,順便求月票!(有劇透)第725章 天下爲桎梏第454章 狼之子第710章 始皇帝死而地分第257章 樹上開花第779章 苟富貴第505章 笑話第988章 代價是什麼呢?第234章 擲劍於石穴第281章 八百年盛衰枯榮第792章 別得罪女人第362章 蘄年宮第926章 分餅第375章 烏氏倮第927章 麗人心第914章 投鞭斷流第309章 南昌第752章 在街壘上第871章 不臣之心第1026章 鳴鏑第986章 出關(上)第306章 溯流而上第954章 東出第892章 秦旗第47章 秦之律令第870章 “天之驕子”第454章 狼之子第806章 沛公第506章 儒法之爭第816章 智將務食於敵第741章 若火之燎於原第199章 縣尉有請第31章 盆滿鉢滿第210章 武庫第567章 平原津第440章 頭狼(騙月票)第363章 必固其根本第501章 安得不死藥第83章 可疑第450章 河邊骨第99章 邦亡人第819章 包羞忍恥是男兒第55章 肉得爛在鍋裡第208章 來自祖龍的評價第249章 有種無種第189章 捐甲徒裼以趨敵第513章 法今王第570章 我願世間少英雄!第384章 北地第186章 材士第882章 會獵於關中第92章 贈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