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自古以來

bookmark

七月中旬,代郡首府城北,一座正在拔地動工的祠廟前,當地郡守、郡尉等召集本地官民,大聲宣讀着秦始皇的詔書。

“夫振刷靡夷,掃迅風塵,尊天子而攘戎狄,執朱旗而平戎庭者,賢能之略也。氣有前往,義無反顧,異域赴而如歸,三族坑而不悔者,國士之勇也。”

“自平王東遷,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能尊王攘夷、御戎狄交侵、爲諸夏開疆拓土者,功莫大於五人:曰管夷吾,曰由余,曰司馬錯,曰秦開,曰李牧。”

“微管仲,則中夏之人恐被髮左袵;微由於,則無穆公大霸西戎,開地千里;微司馬錯,則巴蜀仍爲氐羌之域,開明氏仍行桀紂之暴;微秦開,東胡仍縱馬燕山,遼東仍爲胡羶之臭;微李牧,匈奴仍凌暴代北,殺略人民!”

“五子雖爲人臣,其爲華夏靖邊之功,遺澤後世,朕壯其志,特令邊郡設‘靖邊祠’以祭之。太原、雁門、代郡、雲中四地祠廟主祭李牧,其餘四子陪祀。四時祭掃,使其得以血食,亦使之見今邊境安寧,不復先時喪亂也……”

關中話念完,土人出身的官吏又用代北方言,大聲重複了一遍。

聽罷,代郡民衆頓時愣愣出身,只以爲自己聽錯了!

沒搞錯吧,前些日子,代北郡縣的秦吏,還搗毀了許多個李牧祠,將案發地的里正、伍老罰款二甲呢!如今卻怎麼忽然轉了性,秦始皇竟然設立公祠,祭祀李牧了?

多數代人只知李牧,秦開略有耳聞,其餘三人,便不得而知了,但聽其事蹟,都是有靖邊開拓之功?

不過,管仲是齊人,由余算秦國大夫,司馬錯是秦將,秦開是燕將,李牧是趙將,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五個人,卻因爲“靖邊”之功,被放到一起祭拜,這倒是新鮮。

在欣喜之餘,詔書中反覆提到的“中夏”“諸夏”“華夏”這些詞,也給黔首們留下了些許印象。

在代北趙人心中,秦與趙,絕不是一路人,但若對面有一個東胡人,或者匈奴人,相比之下,秦人雖然貪鄙兇惡,卻好歹也扎髻,穿深衣,吃五穀,可以交談商量。而胡人,則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還同代北趙人世代有殺戮劫掠之仇!

所以詔書中將秦、趙、齊、燕都算作一類人,一致針對戎狄,他們也沒什麼異議。

管你怎麼算!只要能讓代北人堂堂正正祭拜救他們,或者他們父輩於水火的李牧將軍,那就行!

“等祠廟建好後,吾等當真能來此祭拜李牧將軍麼?”有人仍不信,大着膽子問道。

官吏板着臉道:“祠內會有典禮,祠外亦可遙拜祭祀,但不能在民間擅立奇祠!違者依然重罰!”

對這種處置,代人還是很滿意的,都十分期待秋後祭典。

人羣之中,一個手持斧斤,身穿褐衣的年輕樵夫心裡,卻百感交集。

“大父啊大父,你一生忠於趙國,到頭來,卻遭了王翦老兒的奸計,被趙遷、郭開這對昏君奸臣逼死。不念你二十載奔波,也不念你內戰強秦,外御匈奴的功勞。不曾想,到頭來,竟是你一生爲敵的秦帝,爲你設立祠廟……”

此人名爲李左車,乃是李牧幼孫,詔書中“三族坑而不悔者”說的就是他們家。

十年前李牧被殺後,其三族皆被郭開株連,唯獨李左車藏身在代郡,倖免於難。

次年,邯鄲被攻破,趙亡,公子嘉逃到代郡,爲了拉攏代北趙軍,特爲李牧平反,代北到處都有的李牧祠,便是那時候建的。但亡羊補牢,爲時已晚,沒過幾年,代也亡了。

當時李左車尚未成年,便在李牧舊部幫助下,隱姓埋名,藏於莽莽代地,如今他自稱李左,靠砍柴爲生。

但無人知曉,這個看似尋常的樵夫,一手斧斤揮舞起來,頗有殺伐之氣,竟是有一身武藝。而他在閒暇之餘,也會拿出大父遺留的兵法韜略,暗中學習,數年下來,已小有心得,可惜生不逢時,身份所限,沒有實踐的機會……

李左車感嘆完畢後,卻沒有領秦始皇的這份情,大父的遭遇,讓他既對秦沒有好感,但也沒興趣爲趙復國,默然離去。

直到數月之後,通過在秦國官府爲吏的李牧舊部幕僚,李左車才得知事情原委,原來倡議建靖邊祠,讓李牧入祠者,乃是北地郡尉,黑夫……

“黑夫……”

李左車點了點頭,牢牢記住了這個人名。

“看來,貪鄙殘暴的秦吏中,竟也有個記得大父功績的好官!”

……

二十八年七月下旬,留下雁門、代郡設立靖邊祠的旨意後,秦始皇繼續着他的北巡之旅,出善無,抵達了雲中郡……

才踏入雲中地界,軍容整齊的雲中騎兵便呼嘯而至,護翼在秦始皇車隊兩側,他們多來自關中,是當年隨蒙恬滅代伐齊的老卒,個個挺直了腰板,接受皇帝的檢閱。

過武州塞後,秦始皇面前景色大異。

若說雁門、代郡還是農牧混雜的區域,農田裡閭時常可見的話,那麼雲中郡,就全然是一片草原景象了……

這片土地,便是後世呼和浩特一帶,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寬廣空曠的平原在車隊下方延展開來,平坦遼闊直至極目盡頭,像一片汪洋。丘陵山巒不再,連樹林、里閭和道路也沒了蹤影,只有一望無際的草原,風起雲涌,黃綠相間的草葉擺動一如波浪,整個世界變成了青銅色。

一隻獵鷹高高在上,盤旋於深藍天際,而在它下方,是成羣結隊的牛羊,在咀嚼着入冬前的牧草,努力讓自己多長些膘……

在草原上行駛了兩百里,一行人面前,終於出現了一座白色的城池,它如同點綴在綠色草原上的一顆白寶石,碧藍色的玉帶河流環繞,美麗不可方物。

這座城,也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

見秦始皇目視雲中,蒙恬便向他稟報起此城的由來。

“據說趙主父時,收服樓煩、林胡後,西進至草原,略胡地,打算在大河西岸築城,剛築起部分城牆便崩塌了,恐此地不吉,於是改在河東面另選新址。”

“當地人傳說,趙主父縱馬至此,白天見有一羣鵠雁(天鵝)在雲中飛翔,來回盤旋,鳥羣之下似有光。趙主父見此,以爲吉祥之兆,遂於此築城。以鵠雁引,而云中築,故名爲雲中!”

秦始皇是崇尚神秘主義的,對此深信不疑,再觀察雲中的地理位置,地勢乎坦,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是訓練騎兵和放牧戰馬的好地方。

“這片草原,靠了雲中城,中夏之人才能牢牢佔住罷?疆至河套,雲中城生,趙主父的確是不拘泥常俗之人,才能打下這片功業,可笑竟然餓死於沙丘。”

秦始皇不知道歷史上自己也跟沙丘這地方有脫不開的干係,只覺得趙武靈王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身爲帝王者,權柄這東西,猶如洪水猛獸,可以叫骨肉變成仇寇,怎麼能下放給他人呢?

若有機會,他是會在皇帝位置上一坐萬年的,絕不會玩什麼退位讓子!

這也是秦始皇至今未立太子的原因之一。

進入雲中城行宮後,秦始皇沒有忙着休憩,而讓蒙恬找來雲中地圖,問他道:“趙主父在胡地所建的城池可不止雲中,我聽聞,趙長城東起於代,經雲中、九原,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爲塞。九原、高闕那邊情形如何?”

九原位於後世包頭,高闕更是遠到河套之北,陰山山口了,這片土地,此時被稱之爲“北假”,與河南地相對。

蒙恬如實回答:“稟陛下,趙主父時趙疆域極盛,但長平之後,高闕、九原、雲中陸續失於匈奴之手。二十多年前,李牧大敗匈奴後,收復雲中、九原。至我軍佔領太原、雲中時,乘着秦趙交兵,九原再度沒於匈奴。匈奴單于頭曼毀九原城,以其磚瓦,在北邊陰山腳下,新築了一座城邑,稱之爲頭曼城,那便是匈奴的單于王庭……”

“哼,跳梁蠢賊!”秦始皇冷哼一聲:

“如此說來,如今秦之北疆,尚不如趙主父時?”

“唯。”

秦始皇皺起了眉,這是他絕對無法容忍的,他認爲,秦掃六國,也理當繼承六國疆土,比如燕之遼東,楚之豫章、蒼梧,自己都派人打下來了,這也是他不答應燕、代請爲藩籬諸侯的原因。

作爲一個收藏癖,在秦始皇心裡,他的帝國疆土尚不算完整,還缺好幾塊拼圖。

九原、河套,這片被稱之爲“北假”的地區,就是其中至關重要一塊!

他頓時怏怏不樂,讓蒙恬陪同,登上雲中城,眺望頭曼城方向,看着若隱若現的陰山,任憑草原上的風吹動自己的鬚髮,良久後才道:

“朕聽說,北假與河南地,古時被稱之爲朔方,廷尉,那首詩是怎麼說的?”

李斯立刻應命:“詩名《出車》,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出車彭彭,旂旐(qízhào)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xiǎnyǔn)於襄!”

這詩說的是周宣王初年,命大臣南仲討伐玁狁獲得勝利的頌歌,裡面的朔方,世人只知道在周的北面,不過戰國以來,因爲世人認爲“玁狁”就是匈奴的先世,所以朔方便是北假、河南地。

李斯吟誦完畢後,秦始皇意氣風發地說道:

“朔方乃周時之土,自古以來便被中夏開闢,趙主父能復其半,以北假建九原城、高闕塞,朕豈會遜色與他,必復其全境!”

“蒙恬!”

“臣在!”蒙恬一個激靈,登時下拜。

秦始皇手一揮,指着遠方陰山方向道:

“明歲直道修好後,朕要大出兵,擊破匈奴,奪北假、河南地,再推平頭曼城,用頭曼城的磚瓦,尋一處最好的位置,建立一座新城,就叫朔方!”

“若能立此殊功,蒙恬,你,便是大秦的南仲!或許百年之後,你亦能入靖邊祠陪祀!”

第400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894章 陛下可知罪?第173章 人之賢與不肖第7章 喜第245章 除安陸尉第448章 騎戰第687章 入幕之賓第647章 滄浪之水第234章 擲劍於石穴第739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下)第664章 越女第821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第349章 勞動人民的智慧第573章 十鳥在林第278章 結束和開始的地方第782章 門泊東吳萬里船第859章 宜將勝勇追窮寇!第662章 梅鋗第795章 奇貨可居第479章 民無信不立第700章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裡第632章 伯樂與千里馬第249章 有種無種第718章 有人貴爲公子第108章 張子房第1032章 楚漢第591章 輔助第684章 奴隸第871章 不臣之心第787章 權謀第501章 安得不死藥第538章 請學爲圃第945章 癡兒第127章 大好頭顱,誰當斫之?第758章 不知幾人稱王?第1013章 開始和結束的地方第627章 極盛第941章 開門,查戶口第760章 不許笑第871章 不臣之心第195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1003章 移席第780章 一朝英雄拔劍起第20章 寧爲雞口第883章 商於六百里第661章 北江第862章 等上路兵線第406章 統一戰線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907章 中國合則強分則弱第592章 貓鼠第184章 你可認識黑夫?第41章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第910章 絕不向恐怖分子低頭第282章 勝利者第810章 結盟第427章 磧裡徵人三十萬第848章 深海第557章 糾之以猛第758章 不知幾人稱王?第674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335章 巨利甘若醴第1003章 移席第481章 祭酒第730章 君要臣死第742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上)第644章 武昌第987章 出關(下)第261章 堅壁第213章 利於人謂之巧第644章 武昌第255章 行矣第704章 昌南侯的秘密第713章 言語就像風第404章 國之大事第20章 寧爲雞口第1018章 韓信之信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287章 鶡冠第750章 復生第351章 蒙恬第617章 汝之蜜糖第226章 自三峽七百里中第426章 軍將第420章 鳴鼓逢逢促獵圍第791章 佔角第419章 善爲誘兵以冒敵第77章 水驛江程去路長第906章 新秦第870章 “天之驕子”第996章 招安第250章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第284章 秦王(上)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639章 韓信第661章 北江第720章 總有一天我的生命將抵達終點第105章 打穀第314章 娶妻當娶……第64章 投書者
第400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894章 陛下可知罪?第173章 人之賢與不肖第7章 喜第245章 除安陸尉第448章 騎戰第687章 入幕之賓第647章 滄浪之水第234章 擲劍於石穴第739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下)第664章 越女第821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第349章 勞動人民的智慧第573章 十鳥在林第278章 結束和開始的地方第782章 門泊東吳萬里船第859章 宜將勝勇追窮寇!第662章 梅鋗第795章 奇貨可居第479章 民無信不立第700章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裡第632章 伯樂與千里馬第249章 有種無種第718章 有人貴爲公子第108章 張子房第1032章 楚漢第591章 輔助第684章 奴隸第871章 不臣之心第787章 權謀第501章 安得不死藥第538章 請學爲圃第945章 癡兒第127章 大好頭顱,誰當斫之?第758章 不知幾人稱王?第1013章 開始和結束的地方第627章 極盛第941章 開門,查戶口第760章 不許笑第871章 不臣之心第195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1003章 移席第780章 一朝英雄拔劍起第20章 寧爲雞口第883章 商於六百里第661章 北江第862章 等上路兵線第406章 統一戰線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907章 中國合則強分則弱第592章 貓鼠第184章 你可認識黑夫?第41章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第910章 絕不向恐怖分子低頭第282章 勝利者第810章 結盟第427章 磧裡徵人三十萬第848章 深海第557章 糾之以猛第758章 不知幾人稱王?第674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335章 巨利甘若醴第1003章 移席第481章 祭酒第730章 君要臣死第742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上)第644章 武昌第987章 出關(下)第261章 堅壁第213章 利於人謂之巧第644章 武昌第255章 行矣第704章 昌南侯的秘密第713章 言語就像風第404章 國之大事第20章 寧爲雞口第1018章 韓信之信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287章 鶡冠第750章 復生第351章 蒙恬第617章 汝之蜜糖第226章 自三峽七百里中第426章 軍將第420章 鳴鼓逢逢促獵圍第791章 佔角第419章 善爲誘兵以冒敵第77章 水驛江程去路長第906章 新秦第870章 “天之驕子”第996章 招安第250章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第284章 秦王(上)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639章 韓信第661章 北江第720章 總有一天我的生命將抵達終點第105章 打穀第314章 娶妻當娶……第64章 投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