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嶠與嬴政的交談儘管對未來影響深遠,但目前對秦國卻沒有什麼影響,該進行的事情依舊在向前發展。
趙魏韓楚衛五國達成盟約後立即開始加快調兵遣將,準備軍械糧草的速度,確定意向時五國已經開始準備,只不過不敢太過明目張膽。
合縱五國不想給秦國太多反應的時間,直到他們知道大規模動作根本瞞不過秦國後,纔開始加快進度。
由於有魏庸這個內鬼,秦國暗中調兵遣將,準備軍械糧草的時間要比合縱五國的統帥們預料的時間早得多。
不過爲了讓敵人以爲他們的動作還沒有被發現,規模並不大,軍隊調動,糧草軍械調動也找的正當藉口,還加上羅網殺手和軍中斥候的暗中清掃,消息一點沒有傳遞出去,敵人懵懂無知。
直到合縱五國不再掩飾自己的目的,秦國也不掩飾了,動員能力全部爆發而出,大幅度加快了調動的速度。
論朝廷的效率,六國真是沒有一個能打,哪怕是戰爭這種十萬國火急的事情,比起秦國的效率依舊差了不少。
就算由六國先準備,秦國也慢慢追了上來,兩邊基本上在同一時間段準備完畢。
話說呂不韋,蒙驁,王翦等人真不是吃素的,預料到了一但開戰,恐怕新佔的地盤如上黨郡,東君,太原郡等地方會發生叛亂,進而拖延住秦國的部分兵力。
自秦國崛起後就不停的蠶食山東六國的地盤,由於趙韓魏楚跟秦國接壤,因此這四國的地盤被蠶食得最多,不管是誰掌權都沒有停止過蠶食的策略,呂不韋掌權也是一樣。
因此,秦國新佔據的地盤很多,佔地面積也很大,這些地方由於四國的百姓一時間還接受不了秦國的佔據,爲了穩固地盤,往往需要駐軍。
地理位置越緊要的地方駐軍自然就越多,地理位置一般的地方也有一定數量的駐軍,這一地一些秦軍,那一地一些秦軍,因此大量秦軍被分散在了秦國腹地之外。
這也是歷史上合縱聯軍繞過函谷關後能夠一路打到距離咸陽七八十里的重要原因,腹地兵力空虛,根本無法阻攔合縱聯軍,分兵去守只能是找死,還不如匯聚兵力來咸陽,跟合縱聯軍來一個決一死戰。
歷史證明了這種決策的正確性,如果真的分兵去守,那就成了添油戰術,大概率會被各個擊破,最後沒有足夠的兵力守護咸陽。
成嶠以前提過“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敵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儘管道理大家都明白,但要放棄吃進嘴裡的肉何其難也?
好在嬴政,成嶠,呂不韋,蒙驁,王翦皆知道合縱聯軍中有一個秦國的超級大內鬼,爲了擁有足夠的兵力,趁機狠狠坑合縱聯軍一波,大家都能夠接受。
失去的只是暫時的,等擊敗了合縱聯軍,拿回來的東西將會更多!
秦國高層達成了共識,下面的人就算不理解,面對如山的軍令也只能執行。
因此,等到合縱五國暗中運作秦國新佔之地發生叛亂時可謂相當的順利,大部分地方根本沒有秦軍前往鎮壓,合縱五國的探子進入秦軍駐紮的軍營時,發現軍營中早已經人去樓空了。
之所以說大部分地方沒有秦軍鎮壓,而不是全部,那是因爲秦國並不是放棄了所有佔據的地盤,大城,險關,津要等地勢緊要,作用重大的戰略戰術要衝並沒有放棄。
這些地方發生的叛亂被秦軍被輕易鎮壓了,秦軍收縮的大部分兵力就藏在其中,成爲了一顆顆銳利的釘子,牢牢的釘在新佔據的地盤上,隨後可以出兵收服失地。
雖然這些釘子並不可能扛住合縱聯軍的攻擊,但想要拿下來必須用人命去填,而且是大量的人命。
畢竟守城方本就佔據優勢,而且秦軍固守的不是大城,就是地勢險要的戰略戰術要衝,軍械糧草儲備充足,兵精將廣,絕對是長着尖刺的硬骨頭!
想要把長得尖刺的硬骨頭全部啃下,所付出的傷亡絕對是恐怖,代價更是不可承受的。
再說哪一邊作爲主力去把掉這些硬骨頭,也是一個問題,像是趙國地盤的硬骨頭,其他國家的軍隊是絕對不可能爲了趙國填進去大量士卒的性命。
那麼哪個國家的地盤,哪個國家就去啃硬骨頭?
如果這樣做,那還是聯軍嗎?
乾脆收復失地後,各自啃那些硬骨頭了。
別說聯軍解散了各自爲政,就是聯軍離得遠了一些,都有可能被秦軍襲擊的危險,秦國擅進攻,哪怕是防守,也是守中帶攻。
像騎兵這種兵種,總不可能拿來守城消耗吧?
每培養一個合格騎兵的成本至少是步兵的三四倍,用來守城,簡直是暴殄天物,而且統帥腦子肯定被驢踢了!
因此等到聲勢浩大的三十萬合縱聯軍把該收復的失地都收服後,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
一個個打過去吧,實力消耗太嚴重,等打到更加險要的函谷關等關隘時,別說攻破函谷關等險關了,還要面臨被秦軍反衝擊的風險,一旦頂不住,那就是全軍潰敗的下場。
不打吧,損失也很大,這三十萬精兵人吃馬嚼,每天消耗的財富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更重要的是無功而返會對軍心士氣以及各國的心氣造成巨大的傷害。
再說合縱聯軍也不是一拍腦袋,想組建就能組建的,說服各國同意本就是一個難題,更重要的是糧草金銀的損耗,戰爭本就是吞金巨獸。
再想組建合縱聯軍,就算一切順利,也得幾年有了積蓄纔可能。
五國的統帥爲了破局,各個絞盡腦汁,當然新任的衛國大將軍完全就是湊數的,若是公孫羽,好歹當了那麼多年大將軍,名氣也算過得去,多少有點話語權。
真正做主的是趙韓魏楚四國的統帥,這四國的統帥分別是趙國龐煖,韓國姬無夜,魏國魏庸,楚國春申君黃歇。
龐煖在歷史上是趙國末期的着名將領,還是一位縱橫家,在這個世界更是隱藏的鬼谷派掌門。
這四人的話語權也不盡相同,龐煖作爲合縱聯軍的實際指揮者話語權第一,但春申君黃歇的話語權完全可以並駕齊驅,甚至還要高一點。
春申君黃歇雖然還沒有後世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名號,但卻是如今僅存的一位名氣最大的公子,平原君趙勝已經於上一年去世了。
信陵君魏無忌因爲成嶠的插手去世得更早,至於齊國孟嘗君田文死得更早得多。
而且名氣還不是主要因素,身爲楚國君侯,更是楚國令尹的黃歇君權勢要比其他三人大得多。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
論權柄,如今的呂不韋都要差一些,要歷史上成爲權臣的呂不韋權柄纔要比楚國的令尹權勢更大。
再加上實際上這次合縱聯軍的真正統帥者“縱約長”是楚王,楚相春申君黃歇暫行縱約長指揮權,只不過黃歇比起趙煖而言並不擅長行軍打仗,因此才選擇支持龐煖。
正因爲有了黃歇的支持,龐煖的話語權才能與黃歇同處第一,如果沒有黃歇的支持,楚軍半點都不會聽他的,韓魏兩國軍隊指揮也會大受影響。
這種指揮模式也是歷史上合縱聯軍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像第四次合縱伐秦的縱約長以及聯軍實際統帥都是信陵君魏無忌,名氣威望能力都讓其他統帥服氣,願意聽從魏無忌的號令。
這樣齊心協力的合縱聯軍擊敗秦軍的可能性才比較大。
歷史上呂不韋分析出了聯軍的弱點,也有一說是王翦看出的,上報給呂不韋,呂不韋採用了。
簡而言之,呂不韋下令王翦等秦將集中秦軍全部精銳力量先進攻最爲強大的楚軍,楚軍在偵查秦軍動向後,春勝君黃歇害怕戰敗,招呼都不給其他盟友打一個,自行東撤了。
番茄
這不是坑爹嗎?
其餘四國軍隊得知楚軍已退,軍心動搖,再加上補給線拉得太長補給困難,龐煖只好同意了聯軍的退軍請求。
此次合縱,儘管龐煖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牀異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
至於魏庸和姬無夜,自然是軍力更爲強大,資歷更老,名氣,背靠魏國的魏庸話語權更大。
姬無夜坐上大將軍的時間跟魏庸差不多,但資歷比不過魏庸,名氣也差不少,人家魏庸好歹斬首了秦軍八千,擊退了秦軍。
如果韓國比魏國更爲強大,那麼還有爭一爭的可能,偏偏韓國是七國中的弟中弟。
好在還有一個只帶着耳朵的衛國大將軍,姬無夜還能開口說那麼幾句,否則以姬無夜的性子定然無比窩火,偏偏還不能發泄出來。
當然,論領兵打仗的真材實料,姬無夜還是要比魏庸更強的。
至於武力,姬無夜一拳下去,得求着魏庸不要死。
……
遭遇兩難境地,各國軍隊統帥自然要商量。
春勝軍黃歇率先發言,他認爲應該見好就收,除了已經收復的失地,再把那些難啃的硬骨頭啃下一部分下來就足夠了。
只要把地勢險要的要衝奪回來一部分,秦軍哪怕想要重新攻佔也要付出莫大的代價,這樣一來,他們這次合縱聯軍也算沒有白來,算得上小勝,至少不算失敗。
黃歇的想法不能算錯,只是偏向保守,不過龐煖堅決不同意黃歇的想法,只是爲了取得黃歇的支持,說辭方面比較委婉。
龐煖認爲不能跟秦軍陷入拉鋸戰,秦國的國力的恢復速度不是他們能比的,軍力更是強悍,只要根本不失,捲土重來將會更加強悍。
而他們的國力和軍力恢復速度比不上秦國,若不形成合力,很容易被秦國各個擊破,再度攻佔丟失的地盤絕沒有黃歇預料的代價那樣大。
爲了說服黃歇,龐煖更是詳細的闡述和分析秦國的體制,重點闡述和分析了秦國的動員能力。
說完後,龐煖又提出了繞過函谷關,突襲秦國腹地的想法,避重就輕的闡述了成功的好處,對於壞處根本不提。
儘管龐煖口才很好,說得也很有道理,但春勝軍黃歇還是沒有徹底下定決心。
黃歇並不是庸人,雖然龐煖沒提,但心中知道冒險一搏的巨大風險。
利益越大,風險就越大,風險越大,利益就越大的道理,黃歇還是很清楚的。
最關鍵的是對於黃歇而言,他最看重的還是自身的權勢地位。
能夠擊敗秦國自然最好,有助於提升他在楚國的威望,徹底壓服明裡暗裡的反對者,但擊敗秦國也不能讓他更進一步。
他已經是楚國的令尹,掌握了楚國至少一半的軍政大權,早年間的封地就有十二個縣,如今明面上的封地雖然沒有增加,暗中掌控的卻多了很多。
可以說,他已經在楚國位極人臣了,想要再進一步,除非取代楚王,但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楚國的那些大族不會允許,他一旦生出此心,大半支持他的人都會反叛,光憑心腹實在不足以成事。
擊敗了秦國,好處是有,但比起戰敗的後果,不說微不足道,無足輕重,但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只要不戰敗,名望留存,保留住他的心腹軍隊,那麼他的令尹之位就穩如泰山。
基於這種想法,黃歇的想法偏保守,歷史上看見秦國集中精銳軍隊準備跟他率領的楚軍死磕就退走,也就不奇怪了。
兩位大老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開始尋求其他人的意見,首先詢問的就是魏庸。
魏庸根本不想得罪任何一位,再加上無論採取哪種策略都打算暗中通風報信,因此說了一堆廢話。
說了,但好像又沒有說,簡而言之就是哪種策略他都支持。
這種態度直接給龐煖和黃歇給整無語了,但又不好惡言相向,畢竟魏庸是魏國大將軍,魏國首屈一指的權勢人物,和稀泥的話也說得相當漂亮,根本不給發作的藉口。
於是,兩人只能忍住心中的無語鬱悶,開始詢問姬無夜的態度。
姬無夜其實內心偏向龐煖的想法,畢竟他能夠從微末爬到韓國大將軍的位置,關鍵時刻敢賭上一切,奮力一搏絕對是重要原因。
博成功的好處讓姬無夜垂涎欲滴,攜這巨大威望能夠徹底坐穩大將軍之位,能夠藉此掌握韓國的大部分軍隊,還能借此封爵成爲貨真價實的貴族,以後韓王甚至都得看他臉色等等。
成功的好處可謂數不勝數,怎能讓姬無夜不心動?
要知道姬無夜最大的執念除了自身的權勢,就是成爲貴族,擺脫曾經低賤的身份。
然而儘管成功的好處巨大,老奸巨猾的姬無夜卻也不肯明確表態,學着魏庸和稀泥。
因爲姬無夜知道要是因爲他的表態,擊敗了秦國當然沒什麼問題,皆大歡喜,種種好處也將到手,但如果戰敗了呢?
這裡面就他是個弟弟,韓國也是弟弟,衛國連弟弟都不是,只是孫子,根本背不起聯軍戰敗的巨大黑鍋,到時候多半就是他背黑鍋了。
要是背了這口黑鍋,屁股底下的大將軍之位就別惦記了,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小命纔是要緊事。
如今的韓國還不是韓安掌權,而是韓安的父親韓桓惠王韓然掌權,收拾起姬無夜可沒有那麼多顧忌。
至於衛國的代表,衛國作爲魏國的附庸,新任衛國大將軍又是魏庸闇中給運作上位的,自然緊跟隨着老大的步伐。
儘管沒有發言的機會,但衛國代表的確就是這樣想的。
黃歇和龐煖也根本沒有詢問衛國大將軍的意思,就憑衛國是魏國附庸這點,就不可能跟老大唱反調。
局面就這樣僵持住了。
龐煖一看說服不了黃歇,決定加重自己份量,拿出了代表鬼谷派掌門的戒指戴上,再把早已經思慮良久的多種撤退路線給說了出來。
其實龐煖不想暴露自己的隱藏身份,這畢竟是藉助了鬼谷縱橫先輩們的威名。
若是伐秦成功了自然沒事,還能讓鬼谷威名更上一層樓,然而一但失敗了,鬼谷縱橫的威名定然不可避免的受到損傷。
一時間,龐煖也想不到其他辦法,爲了自己比肩甚至超越鬼谷歷代先賢的理想,只能如此做了。
如果龐煖能夠伐秦成功,將巔峰時期的秦國從天上給打落到凡塵,的確能夠超越歷代鬼谷先賢,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基於鬼谷弟子歷代積累的威名,黃歇,魏庸,姬無夜等人自然非常震驚,更別說是鬼谷掌門了。
這也加重了秦國對聯軍的重視,爲後來埋下了伏筆。
再加上龐煖準備好了後路,就算戰事不利,也能大概率路撤走,黃歇終於不再固執己見,選擇了支持龐煖的想法。
WWW▪тt kдn▪¢Ο
高層們達成一致意見,合縱聯軍暗中就動了起來。
想要繞開函谷關,當然不能明目張膽的去做,不然當秦軍的斥候探子們是瞎子嗎?
經過了十數天的準備,龐煖佈置下重重障眼法拖延時間,暗中卻率領十二萬聯軍精銳,開始繞開函谷關,進行大縱深迂迴,另外十八萬軍隊則進行表演。
也不能說是表演,留下的十八萬聯軍也是真刀真槍的幹,只是推進速度不快,看起來穩紮穩打而已。
由於秦軍的動作,龐煖選擇大迂迴的路線也跟歷史上不一樣了,不過有魏庸這個超級大內鬼,在秦國眼中聯軍基本上算明牌了。
少部分不清楚,秦軍的將領們也能大概推算出來。
就算沒有魏庸,只要知道了聯軍的戰略,秦軍也可以在繞開函谷關的路線上設置重兵,畢竟繞開函谷關的路線是真的不多,而且還有必經之路。
如此一來,聯軍的戰略意圖依舊不能得逞,只是不能看着聯軍的明牌精準打擊罷了。
收到魏庸的傳信,秦軍一邊陪着十八萬聯軍進行血腥而殘酷的表演。
另外一邊也在暗中抽調收縮的兵力前往事先推演出聯軍想要繞開函谷關需要經過的若干個戰略要地,依照可能性,重要性分別派遣數量不等的軍隊。
除了前線的軍隊,駐紮在秦國腹地的軍隊更是早已經分散出動,表面上好似是要去前線支援,實際上卻在若干個地點暗中集結。
這支軍隊跟聯軍一般在進行戰略大迂迴,目的正是爲了包圍聯軍,截斷聯軍各個方向的後撤之路。
此時的秦國腹地纔是真正的空虛,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就可以肆虐!
前線雖然打得激烈殘酷,但戰爭的重點早已經轉移了。
……
由於這場戰爭至關重要,天下關注的人不計其數,成嶠自然也非常關注。
爲了不出現意外,成嶠也動用了大手筆,羅網總部的人可謂是傾巢出動,只留下極少部分人守家。
出動的人一部分用來嚴密監控咸陽城中的動靜以及絞殺羅網已知的六國探子據點,黑夜中的咸陽城可謂每天都在流血。
這隻監控不動手的地方除了諸子百家的據點,還有就是成嶠以及羅網懷疑的人和勢力,比如熊啓和跟熊啓交好的人,以及他們在咸陽城的產業,勢力。
當然,只監控不動手是在沒有異動的情況下,一旦有所異動那是直接動手絞殺,如果僥倖存活,纔會被抓起來審問。
這個節骨眼,成嶠可不希望走露了風聲,導致給合縱聯軍佈下的大坑失去了作用,絕不容許煮熟的鴨子飛了。
羅網總部的另外一部分人以及潛伏在秦國其他地方的羅網人都在向大軍行軍的方向靠攏,跟軍隊的斥候暗探聯合絞殺大軍行軍周圍的一切閒雜人等。
就算被證明了沒有任何問題,在這種關鍵時刻依舊會被軟禁起來,只要等到結果出現後纔會被釋放。
除此之外,山東六國的羅網勢力也被成嶠調動了很多,除了隱藏得很深的暗子,其他的都動了起來。
這部分人主要負責在合縱聯軍外圍佈置一張天羅地網,圍堵一切從西方而來的人,不管出現的人是什麼性別,什麼身份,束手就擒還有活命的機會,一旦反抗就地圍殺。
源頭和終點,都被成嶠安排的人給截斷了消息渠道,就算六國的暗探神通廣大的知道了秦國的驚天陰謀也無法將消息送到該知道消息的人手中。
之所以說是六國暗探,而不是合縱國暗探,很顯然就算沒有摻和合縱的燕國暗探,齊國暗探,如果偶然得到了消息,也多半不會坐視不理。
如果合縱聯軍被秦國狠狠坑一把,顯然他們以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當然,這是在得到消息的兩個暗探和相關頭目腦子比較清醒,眼光比較長遠的情況下。
如果兩國暗探目光短淺,或者樂意看着合縱國吃癟以報仇,那就不一樣了。
燕國和齊國跟趙韓楚魏四國都有不同程度的恩怨,特別是燕國,十萬大軍剛被趙國給瓦解沒多久,統帥還正是龐煖,仇恨正高漲着呢。
明裡暗裡的戰鬥都在持續,如此到了四月中旬,合縱聯軍繞了一大圈終於繞開了函谷關以及其他險關,開始踏進秦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