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定咸陽,駐漢中,後來韓信拜帥,九里山一戰殺敗了霸王八千子弟兵,扶保劉邦建立漢室江山。大漢朝傳到了漢元帝時被國賊王莽篡了皇位,漢劉秀一十二歲兵起南陽,得了馬武、姚期、岑朋、鄧禹等人輔佐,下昆陽奪潼關,馬援掛帥,吳漢獻關,終於奪回了漢家的錦繡河山。劉秀當皇帝以後定都洛陽,稱光武帝,國號還是大漢,史稱東漢。這東漢傳至了桓、靈二帝時,朝廷腐朽,天災,盜寇四起,貪官污吏刮地三尺,愈發沒了黎民百姓的活路啦。這時候就在鉅鹿郡地方,出了一位豪傑,此人姓張名角,創立了“太平道教”,召集教衆三十六萬,振臂一呼天下響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巾起義!
這一亂漢靈帝劉宏可就坐不住金鑾殿啦!連宣帶調找來了各路官員率兵勤王,鎮壓黃巾軍。終於在公元184年的年末,在各路雄豪英強的幫助下,得以平定了叛亂,戰亂結束了,可暴君的苛政沒有結束,百姓渴求明君仁政,社會安定的願望遙遙無法實現,仍要在苦海中沉浮!
相反這時候的漢靈帝倒真以爲自個是聖天子有百靈相助,叛亂已定,天下太平,該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歌舞昇平的時候啦!於是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yin樂!
哪知道他樂了還沒兩天,到公元184年年末冬至這一天,邊庭送來急報,出了一件大事!
什麼大事呢?原來西羌地區的羌人頭領北宮伯玉、李文侯率領三川六國九溝十八寨的人馬,連同着西涼漢人將領邊章與韓遂,乘着神州蕭條之際,起兵造反,稱霸一方,妄圖染指中原!這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啊!
咱先來說說大漢朝末年四邊主要的幾個少數民族:北有鮮卑、匈奴,烏丸等蠻騎部落,南有蠻夷、山越、巫溪等洪荒族類,東有夫餘、高句麗,以及東海外倭女王治下的刑馬臺及諸多島國倭虜,這西邊呢!主要就有羌、氐,以及烏孫、樓蘭、大宛等諸多遊牧民族,這些部族以民風彪悍,勇猛善戰而聞名。
其中單說這個羌族,自光武帝開始,便一直與大漢朝作對,他們採取騷擾屢掠的遊擊作戰方針,讓東漢歷代的龍主帝王頭疼不已!再等到了東漢中期以後,隨着東漢統治集團的日益腐朽,地方豪強和宦官勢力的坐大,爲羌人叛亂的滋生提供了溫牀,加上邊關漢將對異族部落的野蠻鎮壓,終使平羌戰爭演變成爲了一場烽火連綿、無休止的消耗戰!
大漢朝費盡財力、人力、物力,反叛還是屢起不斷,直至這次羌、氐等胡虜連同邊庭漢將一起發動的叛亂,起初戰報被有着“十個太監一臺戲”之稱的“十常侍”壓了下來,但是隨着叛軍屢戰屢勝,陣斬護羌校尉冷徵,攻陷金城,殺死太守陳懿,聲勢浩大!至公元187年,他們日搶三關,夜奪八寨,勢如破竹,已進逼至三輔之地,威脅到東漢王朝存亡的根基了,太監們一看瞞不住嘍!這才奏稟了漢靈帝。
漢靈帝一聽立馬就傻眼啦!這日升朝坐殿,一上來就把事情講明,希望有人能夠討旨出征,領兵掛帥,替劉家分憂!
其實這事兒文武羣臣早就知道了,您想那戰報跟雪片似的,京城內外早傳得沸沸揚揚,只因十常侍把持朝綱,就瞞着終日在深宮享樂、不通外務的漢靈帝一人!
如今大夥兒是你看我,我看你,無人言語;此時曾經剿滅黃巾、立下汗馬功勞的大漢朝三大國柱輔臣都已不在朝中了,黃巾起義結束後,盧植因上書直諫宦官禍國,惹惱了劉宏,被免了官,據說如今歸隱在上谷,以山水爲樂,不問世事;朱儁因老母親故去,辭官回故里奔喪守孝,至今未歸;而皇甫嵩此時正領兵鎮守在西番邊陲的陳倉郡,身處險關,責任也十分重大,不便隨意調動!這真是朝中空虛無良將,本末倒置誰應王!也是黨錮之亂以來東漢人才嚴重流失所造成的。
到這兒可能有人要問啦!噢!叫你這麼說,大漢朝廷裡頭就沒人啦?吃皇糧,拿俸祿養了一窩子窩囊廢啊!也不能這麼說,能臣國士朝中還是有的,也在琢磨呢!只是都覺得自己心裡沒底兒,當然啦,也有的是叫皇上的所作所爲涼透了心啦!心說這會兒我看你這個昏君能怎麼辦!有不少人也有這樣的想法,因此上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沒接茬兒。
羣臣無人答話,可把漢靈帝氣壞了!心說這太平年間你們拿國家俸祿,受盡皇恩,怎麼一到了慌亂年頭、用人之際,就都這兒裝縮頭烏龜啦!正待要發作,忽然見有一人是出班跪倒,口呼“萬歲!微臣不才,願領精兵,去除西藩賊兵,掃滅狼煙,保住我中原好河山!”
劉宏一聽這話心裡頭舒坦啊!遂閃龍目朝下觀瞧,見品級臺前所跪之人生得虎背熊體,肚大十圍。頭戴方翅紗帽,身穿三品猩紅繡蟒袍,腰橫玉帶,足登朝靴,年紀在五十歲上下,頭大如鬥,面似藍靛、發如硃砂,一雙猩紅的金魚大眼朝外努着,灼灼放光,獅頭鼻子,血盆大嘴,連鬢的大胡茬猶如鋼針,根根見肉,相貌十分的兇惡!
出班請命的這位是誰呢?書中暗表,此人正是被後人稱爲“大魔王”的董卓董仲穎!董卓是隴西臨洮(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士,臨洮屬於邊關遠地,與西北羌人居住地相鄰。董卓就生在此地的一個豪強家庭,兒時的偏邦異部生活使得他形成了一種任性粗野、暴虐兇狠的性格,成年後他熟讀兵書,深諳韜略,野心勃勃,加上力大無窮,還擅長騎射,馬上能帶兩壺箭,左右馳射;不僅鄉里人怕他,連周邊的羌人部落也都懼他十分;董卓年輕時正趕上朝廷連年征討羌族,面對羌人的反抗,大漢軍隊越發顯得力不從心,於是想助借地方豪強的力量來緩解西羌危機,這對於董卓來說,是個機遇,於是他組織鄉勇,加入到了征討反叛羌人的戰爭當中。
戰場上的董卓,胯下馬,掌中金頂禹王開山朔,殺法驍勇,嗜血如命,漸漸的名聲鵲起,威震邊陲!由於他慣行不要俘虜,趕盡殺絕的政策,所到之處,搞得人心惶惶;這位不光殺人,宰完後這心兒、肝兒、肺、肚,那可都是他的下酒菜,更要命的是他還有個嗜好,尤以喜歡吃小孩兒!
要說起古時候這好吃小孩兒的主兒還真不少,最早的應該算當初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可能是遍嚐了山珍海味,味覺退化了,吃什麼也沒胃口,一吃不對胃口的東西就嘔吐,遂言:“猶烹嬰兒未爲嘗也。”剛好他身邊有個叫易牙的寵臣,聽齊桓公這麼一說,爲了討好他,就把家裡剛添的小孩兒宰了,做了碗肉羹,獻給齊恆公吃了,結果吐食的毛病好了,胃口也好了。
如今董卓也犯這個毛病,動不動就想吃幾口嫩孩兒肉,因此他領兵不管到了哪兒,所破之地,是見人就宰,見小孩兒就搶!西域反叛衆部落都把董卓稱爲“西涼魔王”!一提起這位全身的毫毛都得倒豎起來!別看董卓殘無人倫,暴虐成性;可是由於戰功突出,再加上頗善權謀,奉承巴結朝中的權貴官宦,他反倒是平步青雲,還被加封爲了平西大將軍,官居三品,後來被調至京師,這才於朝中聽命。
那麼說董卓今日搶身出班,是爲國爲君麼?當然不是!他是正自個兒盤算要借西征之機獨攬兵權、暗懷不臣之心哪!有道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董卓就是這樣一類人,野心很大!如今西羌來犯,正合了他的意嘍!心想西藩那可是我的老家啊!待我討得帥令,領人馬到了邊關,憑我在當地的聲價威名,哪個敢不服?到時候我同謀羌漢聯軍,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再殺回京都——何愁這大漢江山不是我的呢?想到這兒,這纔要討旨掛帥。
劉宏一開始聽到有人討旨出征心裡頭挺高興,等擡眼往下一瞅是董卓,這心先涼了半截兒,怎麼?劉宏也不是傻子啊!他也知道董卓狼子野心,暗懷不軌,更何況西涼是他的一畝三分地兒,要是真把兵權都給他,到時候反戈一擊,那還了得?於是一猶豫“額……這個……”劉宏這一猶豫不要緊,又有人接茬啦!誰啊?原來是車騎將軍張溫!這張溫乃是漢靈帝后宮愛妃張美人的老爹,那是劉宏的老丈人,皇親國丈啊,權大位高!張溫平常最瞧不起的就是董卓這軍功出身的西北狼了,因此二人是歷來不睦。
今天張溫察言觀色,見劉宏這一卡殼兒,明白這是對董卓放心不下那!手端象牙朝笏,趕緊出班來接這個話把“萬歲,微臣不才,願同董將軍一同前去破賊,有董將軍掛帥平西,微臣請皇命願在麾下做押糧運草的值事官,望請聖上恩准……”
吆!這話一出,皇上、當朝大臣連着董卓都聽得明白不過,你張溫可是車騎將軍啊!堂堂一品國公大員,給三品將軍做糧草官,你這叫明謙暗奪那!董卓一聽心裡頭更恨張溫了,偏偏劉宏樂了,心想關鍵時候還得自家人,爲朕解憂排難,有老丈人同去,算是放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