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

“三國之謀伐 ()”查找最新章節!

能夠邀請到大儒鄭玄講學,是因爲鄭玄本來就致力於學術。

在魏晉時期,鄭玄的鄭學,可謂紅極一時。即便是蜀國和吳國,也深受影響。

如果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教學環境,可以教授更多的學生,讓更多的人接受他的學術,鄭玄沒有拒絕的理由。

三月下旬,氏儀前往廣饒赴任。

同時鄭玄也開始寫書信,利用他的人脈關係,邀請青州其他的名士也來齊國講學。

如北海人管寧,北海人邴原,平原人王烈,都是當時有名望之人。

原本歷史上在漢靈帝死後,這些人預感到天下大亂,就避禍遼東,跑去公孫度的治下繼續幹教育事業。

只是現在青州逐漸在恢復,北海和東萊平復在即,自然也就沒有離開,現在鄭玄邀請他們來齊國,有當時鄭玄的面子,紛紛欣然赴約。

新建的泰山學宮就位於泰山書院東面的杏林深處,如果說泰山書院只是個幼兒園,那麼泰山學宮,便是一座大學城。

這是陳暮花了大價錢打造的一處宮殿羣落,佔地約有0.1平方公里,也就是10萬平方米,只有故宮的七分之一,洛陽皇宮的七十分之一,跟現代的大學城也沒法比。

不過環境優雅,風景獨特。從學宮進去之後,就是前庭花園,園中百花綻放,亭閣樓臺,林木茂密,沿着迴廊拱門往裡走,就是中庭各個殿堂。

殿堂巍峨高大,斗拱飛檐,每一處殿堂下方還鋪設了地暖,方便學生冬暖夏涼,給予他們一個非常舒適的環境讀書。

而後院則是個人工湖,同樣有大片的建築羣,是老師與學生們的宿舍,都是免費入住。

從陳暮十一月下旬來齊國,滿打滿算也就不到五個月。

這麼短的時間內肯定不可能建造出那麼龐大的一處學宮,所以實際上這裡原來是一名豪強的大莊園,經過陳暮的翻修整改,變成了現在這樣,能同時容納數千師生,條件很不錯。

主要還是因爲漢代的讀書人比較金貴,畢竟在一個連書本都無法普及的年代,普通人若是能夠認字,都可以輕鬆找一份謀生的職業,在官府當吏。

比如鄭玄雖然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鄭國的後代,但早年家境貧困,能夠讀書還是靠着祖上傳下來的一些書籍學習。

後來因爲識字,就成爲了鄉嗇夫、鄉佐等鄉間小吏謀生,直到杜密提拔,才入太學讀書。

而且實際上東漢時期的文字,如果是楷書,現代人認字也不難,因爲是繁體字。只不過如果對文言文沒有研究,這些繁體字組成爲文言文,現代人就看不懂。

對於文言文的晦澀難懂,現代人應該深有體會。一段話,逐個字因爲不同解釋,就有可能造成不同含義的解讀。這也是爲什麼光一本《論語》,總計不過一萬多字,就能有無數大儒爲其註釋的原因。

從這一點上來看,白話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陳暮現在當然不可能推廣白話文,如今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讓讀書人更多,認識字的人更多。而不是推廣白話文,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蛋,飯都吃不飽,就別想其它亂七八糟的事情。

到四月初的時候,管寧、邴原、王烈就抵達了齊國,他們現在屬於名士,還談不上大儒,但他們的學識水平卻很高,而且極爲尊敬鄭玄,收到邀請後欣然願來泰山學宮講學。

等他們到了之後,陳暮便立即廣邀天下學子來泰山學宮,有大儒鄭玄的名頭,再加上諸多名士,相信今年之內,泰山學宮很有可能重塑昔日稷下學宮的面貌,

變得百家爭鳴,讓青州變成像潁川一樣的文化聖地。

而在這個時候,漢靈帝賣出去的官員也陸陸續續抵達了齊國,各縣有了主官,慢慢恢復秩序。

陳暮一邊派人暗中觀察這些官員的行爲,一邊寫了幾封書信,分別派人送出去,一封給樂安郡守陸康,一封給平原國相陳紀,最後一封,則給泰山郡丞諸葛珪。

信的內容也很簡單。

給陸康的除了邀請陸康將自己的族子族孫送來齊國以外,還有就是詢問一下樂安出兵事宜,關羽在北海剿撫並用,眼看北海和東萊很快就要回歸朝廷的懷抱,唯有泰山山腳那兩縣是最大的阻礙。

既然打算今年年底之前收服青州,就得早做準備。不一定現在就要出兵,但合圍之勢得準備好,不能讓陳暮在穩定青州的時候,泰山黃巾跑出來搞破壞。

四月中旬,陳暮跟沮授張飛典韋一起啓程前往濟南。

如今濟南平原齊國樂安四地相對安穩的春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北海和東萊雖然還有些亂,但平定也是遲早的事情,所以這段時間沒什麼太大的事情,除了齊國的兩個學校招生。

泰山書院要招12歲以下的小學生,泰山學宮要招12歲以上的初中生。以鄭玄的名氣,學宮招生很容易。反觀書院那邊就不太輕鬆。

漢朝時候孩子也是半個勞動力,貧窮人家不會讓自己家裡少個勞動力去讀書。

像鄭玄早年讀書,就是靠着有父母兄長耕種,有祖上傳下來的一些竹簡書籍,童年才能讀一段時間。

但他光吃飯不幹活也不行,長到10多歲的時候,迫於生計父母就不允許他讀書了,不得不出來幹活,就可見讀書的艱難。

也許有人說,你免費提供食宿,難道還有人不願意把子女送來讀書?

這就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孩子除了出生那一段時間,等到五六七歲,就得幫助大人幹活。

太重的體力活做不了,一般是放牛放羊餵雞割豬草種菜之類的事。

等到十一二歲,就得跟着大人去田裡耕田犁地。

在嚴重缺乏耕牛的時代,人就是牛,就是在田裡幹活的牲口。

古代一畝田地的產出有限,正常情況下,漢朝一畝地產3石粟,一戶五口人家,每天要吃最少30漢斤食物,相當於現在6.6公斤左右,一石是120斤,四天就能吃完畝田半年產糧。

再加上挖野菜、自己種菜,打獵抓魚蝦等食物來源,五口之家要想吃飽飯,最少得耕種二十畝田地,所以百姓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之大可想而知。

不說古代,單說現代社會偏遠農村當中,讓孩子只念完九年義務教育,然後回家種地打工結婚生子的大有人在。

因此招小孩子讀書,非常困難。只能招有錢人家,比如豪強和官宦人家的孩子。

這件事情陳暮也有安排,在生產力沒有提升上來之前,一切宏大的設想都只是空談,現在最要緊的,便是儘快平定整個青州,讓青州恢復秩序,讓生產力提升,儘快發展。

抵達濟南後,陳暮和劉備在於陵城會面。

今日春風吹斜,城外亭舍下,劉備立於亭中,笑吟吟地看着他們。

“大哥。”

“翼德子歸公與。”

劉備上來跟張飛陳暮一個大大的擁抱,笑着打量陳暮道:“四弟的個頭好像又長高了些。”

“是嗎?”

陳暮比劃了一下,發現好像確實長高了一點。

他是167年生人,兩年前黃巾之亂的時候17歲,個子大概一米七。

不過男生要到22歲才定型,如今19歲了,確實長高了一些,應該一米七四左右。等到二十二歲的時候,應該可以到一米七八。

“子歸確實高了很多,兩年前在雞澤時,在我胸口,現在到我頜下。”

沮授笑着打趣。

陳暮翻了個白眼,漢朝人明明營養沒有現代人那麼好纔是,但一個個基因突變似的,個子很高。

像關羽張飛那一米九兩米的大漢就算了,諸葛亮也是身高八尺,大概一米八四。沮授則是七尺八寸,也是一米八的個頭,反倒是自己這個現代人比他們矮大半個頭。

“對了大哥,那司馬俱有何動向?”

陳暮之所以現在過來,除了是因爲泰山書院和泰山學宮暫時還沒有走上正軌,他現在還有空閒時間,最主要的是打算對高苑的司馬俱採取軍事行動。

司馬俱的位置很尷尬,被濟南樂安齊國三地包圍,又不像徐和那樣有泰山做倚靠,形勢對於他來說非常不妙。

而對於陳暮來說,司馬俱同樣是插在他腹地的一根刺,如果不拔除的話,他沒法騰出手去對付徐和。

所以趁着春耕時分,他打算聚集三郡之力,先把司馬俱除掉。

“沒什麼動向。”

劉備一邊招呼他們進城,一邊說道:“高苑的人口已經被盡數遷走,司馬俱只有四萬人,每日坐吃山空,糧草是個很大的問題,他現在也只有種田地維持。”

“嗯。”

陳暮說道:“徐和佔據了二縣,這二縣二十多萬人幾乎全是黃巾,所以徐和有糧食有兵,最難對付。司馬俱被我們三地包夾,正是剪除他的機會。”

沮授問道:“能不能勸降,若可以收服,免於戰兵,是最好的情況。”

劉備搖搖頭:“已經寫了幾封勸降信,都石沉大海。”

張飛惱了:“這廝看來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不如點齊兵馬殺將過去,我來剁了他的狗頭。”

“三哥別急嘛,我既然過來,肯定是有仗打。” шωш_Tтkan_¢ o

陳暮笑了笑。

一行人進城,來到縣令府就坐。

劉備高坐主位,陳暮張飛沮授坐在他的左手邊,典韋和於陵縣令坐在他的右手邊。

太史慈簡雍並沒有來,他們二人駐守在樑鄒,防備高苑的司馬俱。

而於陵離徐和所在的昌國般陽很近,所以劉備屯兵在這裡,是爲了防止徐和。

衆人坐定之後,劉備看向陳暮道:“四弟,現在正是春耕時機,到處都需要勞動力,這個時候出兵打仗,恐怕不是好時機吧。”

陳暮笑着答道:“正是最好的時機。”

劉備納悶道:“爲何?”

陳暮看向沮授,說道:“公與覺得呢?”

沮授摸着下巴:“這麼做的話,有點傷天和,太卑鄙了些。”

“不卑鄙不能儘快平亂嘛。”

陳暮笑了笑。

二人打着啞謎,衆人一頭霧水。

張飛急吼吼道:“四弟公與,你倆在說什麼呢,就不能說明白點?”

沮授便解釋道:“司馬俱所佔的高苑地理很不好,被我們三地包夾,他沒法出去劫掠,只能就地種糧,但田地都在城外,我們派兵攻打,也不攻城,毀壞他的稻田即可,再過幾月,司馬俱無糧,軍隊必然崩潰。”

“這麼陰......”

劉備瞪大了眼睛,他本來想說陰險毒辣來着,忽然想到是自己四弟提出的辦法,便只能改口道:“英雄氣概的主意,真是......”

“真是棒對吧。”

陳暮接過話茬道,微笑道:“這也是爲什麼我一定要四月份纔過來的原因,一者趁現在我還有時間,二者則是剛好春耕,就要打司馬俱的七寸。”

劉備擔憂道:“可是我手裡只有八千人,陸國相那邊據說也只有五千人,就算加上翼德的兵馬,也只有一萬出頭,還得防備徐和,恐怕兵力不夠。一旦我們對司馬俱攻擊,那徐和不會坐視不理吧。”

當初司馬俱佔領高苑的時候,因爲橫徵暴斂,當地百姓和豪強紛紛逃走,最後給他留了一座空城,司馬俱四萬人馬坐吃山空,又被四面包圍,纔不得不自己想辦法種糧食。

徐和就比他溫和多了,佔據二縣,善待百姓,如此二縣十多萬人,全都依附於他,成爲了黃巾賊。

這也是爲什麼徐和能養得起二十萬大軍的緣故。

因爲徐和現在有人口和土地,憑藉着以前的底子和掠奪豪強的錢財糧食,他可以撐很久,這樣全縣的百姓種地,每年就能收穫很多糧食。

如此一來,官軍和黃巾軍之間維持着這種關係,頗有點井水不犯河水的意味。

但徐和跟司馬俱互爲盟友關係,如果官軍攻打司馬俱,徐和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到時候趁着三地兵力空虛偷襲,闖進三地搞破壞,損失就不是他們能夠承擔得起的了。

“無妨,我還怕他不出來。”

陳暮卻笑了起來:“二哥那邊在擊潰了張饒管承等人之後,又得了李波數萬人馬,如今浩浩蕩蕩接近十萬大軍,現在靠我養已經十分吃力,而且北海戰場已經用不到那麼多人,正該把這些兵馬調過來,只需要三萬人,就能防住徐和。”

別看徐和有二十多萬人,但實際上那是他對外宣稱。

兩縣確實有二十萬,然而他把男女老幼所有入口全算上,現在是春耕, 徐和自己也需要耕種土地,所以徐和能夠派出來的人手,大抵也就幾萬。

李波率部投降關羽,關羽帳下就有八萬人,然後又四處收攏投降的黃巾,如今麾下有十多萬青州兵。

曹操後來得的百萬青州兵,現在被關羽拿了十分之一。

雖然都是些烏合之衆,但一個個本事不大,胃口卻不小,都是要吃飯的,每日消耗的糧草數以萬石計,陳暮的後勤壓力相當大。

因此趁着這個時候,應該把關羽麾下的人馬解放出來,挑選其中精銳,留一兩萬強悍之士即可。

再挑選其中三萬稍微差一點的可戰之兵,在臨淄、西安、於陵三縣每縣一萬人駐守。

這三縣將徐和的昌國縣牢牢地堵死在泰山腳下,就能達到阻攔徐和援助司馬俱的戰略意圖。

這樣做的同時,關羽帳下的十多萬大軍,就消化了小半,剩餘七八萬人,以及關羽後續蕩平的北海東萊黃巾,統統給陳暮去巨澱湖種田去。

如此一來,一緩解陳暮的後勤壓力,二剛好有一部分兵馬用來盯防徐和,讓官軍能騰出手對付司馬俱。

這是一石三鳥的計劃。

而且時機也選得剛剛好,春耕時節青黃不接的時候,正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好時機。

這也是陳暮經過深思熟慮,進行全方面謀略做下的佈局。

根據他的戰略謀劃,這一戰後,最少也要把司馬俱這顆釘子拔掉。

到那個時候,自己腹部區域就沒有了敵人,就可以專心致志地包圍徐和,慢慢處理。

至少今年入冬以前,他要把整個青州收入囊中。

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請假條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六十章 孫策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十一章 招募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戰前後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四十章 表功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請假條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請假條。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七十六章 火起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八十四章 他來了第八十章 用老張郃的計擊敗小張郃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五章 漢末羣雄之紅馬董仲穎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三章 盧植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二十一章 南陽之戰(3)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請假條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六十七章 李儒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請假條第七十四章 盟主孫策
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請假條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六十章 孫策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十一章 招募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戰前後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四十章 表功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請假條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請假條。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七十六章 火起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八十四章 他來了第八十章 用老張郃的計擊敗小張郃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五章 漢末羣雄之紅馬董仲穎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三章 盧植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二十一章 南陽之戰(3)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請假條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六十七章 李儒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請假條第七十四章 盟主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