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調虎離山

“三國之謀伐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在濟南過了新年,待了幾天,陳暮準備出發,回洛陽。

他沒有去齊國,因爲泰山書院和泰山學宮現在都在放假,現在去也沒有任何意義。

漢代開啓了節假日和休沐假的先河。

官員和學生都有假期,官員是五日一休沐,節日有定省假。

學生團體主要以太學生和鴻都門學學生爲主,放的是田假和授衣假,分別在四月和九月,相當於後世的暑假和寒假,一般是15天到20天。

而漢朝三大節日,分別是春節、寒食節以及重陽節。

至於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需要晉朝到唐朝期間纔會被重視。

所以根據目前的節日安排,學生假期主要是春節30天或15天的定省假(離家超出500公里就放30天),寒食節和重陽節分別是7日。

另外還有冠禮、婚禮、喪禮、冬至、夏至、伏日、臘日、歲首等特殊假期和節氣假,在1天到10天內不等。

一年下來多的時候有60天,少的時候也有40多天。

因此泰山書院和泰山學宮現在空蕩蕩的,就連沮授都回雞澤過年去了,陳暮的弟弟妹妹也回了蒲陰,去齊國自然沒什麼意義。

自黃河東流,朝發夕至,回去就艱難很多,畢竟是逆流而上,不如陸路快,所以就得走陸路。

這次不需要繞遠路去邯鄲,直接從清河魏郡過去即可,總共要十多天。

一月中旬的時候,踩着定省假的尾巴抵達了洛陽。

別看大前年陳暮還在鴻都門學的時候一放就是四個月的假期,一直到接近三月份纔回洛陽,但那是提前請了長假。這次沒請假,當然得準時準點。

雖然處於休沐期,但全國各地的官府並沒有因此停擺,漢朝除了制定休沐以外,還有個輪換制度,爲的是保證休假時機構正常運轉。

簡單來說,就是平時一些官員的假期會更多一些,但年關的時候,

假期會更少,如主副手之間輪換,主管單位輪換。

尚書檯大部分都是洛陽本地官僚,依舊保持着每天正常上班,不過爲了彌補他們,一般年終獎會超級加倍。

明光殿中諸多令史曹緣忙得熱火朝天,一疊一疊的文件不斷地擡進擡出。

陳暮指揮着衛士將數十個大箱子擡進來。

苟桂和蔣安連忙迎出來。

“尚書令。”

“嗯。”

陳暮點點頭:“今年大家都辛苦了,這是我從少府領的縑絹,發給大家吧。”

全國官員工資由都內府發,不過額外獎金一般由皇帝給,所以是從少府的禁錢司或者水衡尉那調撥。

苟桂欣喜道:“多謝尚書令。”

蔣安一邊安排人手來幫忙搬箱子,一邊對陳暮說道:“對了,陛下前日命令少府和光祿勳打造了一批新的武器裝備,公文批件在偏殿,等着尚書令批閱。”

皇帝的事情一般就是走個過場,批閱後就放入檔案裡留存,陳暮心裡若有所思,表面卻不動聲色地道:“嗯,我知道了,待會去處理。”

看來漢靈帝已經開始在着手準備一支新軍,就是不知道西園八校尉會不會還是歷史上那幾個人,或者說是另外一種場景。

聽說陳暮休假回來,下午漢靈帝就在西苑召他覲見,一月天氣還有些寒冷,西苑的草地卻已呈現青綠。

料峭春風之中,漢靈帝坐在西苑的亭閣裡觀賞着奇花異草,身邊美女環繞。

僅僅是一個月不見,漢靈帝就胖了不止十斤。

其實他以前也有些胖,但前幾年的時候還只是感覺壯,不是胖。現在則大腹便便,臉色蒼白,一看就是縱慾過度的模樣。

見到陳暮過來,漢靈帝將身邊的人都使開,只留下新寵蹇碩。

陳暮四下張望,確實有一段時間沒見到張讓趙忠了。

歷史上這段時期張讓趙忠也完全彷彿隱形了一樣,看得出來,夾在皇帝跟何進之間,他們的日子也有點不好過。

“陛下。”

陳暮走過去行禮。

漢靈帝笑道:“子歸,歲首過得如何?”

漢朝把新年稱爲歲首,每到這一日,皇帝都要舉行濃重的祭祀活動,今年陳暮休沐,自然就沒有參與。

陳暮答道:“稟陛下,暮在濟南與大哥過的新年,順便去看看青州如今的情況。”

漢靈帝嘖嘖說道:“看來子歸即便離開了青州,還是關心青州的百姓。”

“這倒不是。”

陳暮笑道:“只是看看新式水稻今年的產量,已經試種兩年了,選出優秀種子栽培,以後如果能在江南地區推廣,全國就能增產十之三四的糧食。”

“十之三四?”

漢靈帝睜大了眼睛,原本以爲陳暮在青州只是普通地治理地方,沒想到居然還在做那麼大的事。他就算是傻子也知道,全國糧食增產十之三四是什麼概念。

這意味着能多養活最少一兩千萬人口,如果現在的人口固定的話,以後全國就再也沒有饑荒發生,大漢天下就真的江山穩固了。

“是的。”

陳暮認真回答道:“原來的粟和小麥,畝產大概在三石左右,而新式水稻畝產約四石,有些高產田甚至能達到五石。只是因爲種植環境受影響,北方不適合種植水稻,因此臣才覺得將來在南方推廣,必然能讓全國受益。”

“很好。”漢靈帝讚許道:“若這水稻真有那般神奇,那此事以後就交由你去辦,若可以推廣種植的時候,你給朕看看,到時候讓你去做揚州牧,幫朕把這件事辦得漂漂亮亮。”

“多謝陛下信任。”

陳暮笑了笑,拱手行禮。

州牧制度本來就是西漢成帝時期的制度,只是後來被廢了而已。

但被廢不代表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裡,比如皇甫嵩平定冀州之後,漢靈帝就讓他短暫地擔任冀州牧,又擔心他的權力過大,很快把他調離開。

陳暮現在是尚書令,又去做刺史的話就是降職,爲了表現對他的信任,漢靈帝就說讓他做揚州牧。

其實即便漢靈帝一直沒死,真到了那個時候,估計也不會讓他做太久。

頂多一年半載,讓他推廣了水稻就立即回去。

州牧的權力過大,漢靈帝不會允許一個執掌軍政大權的地方大員出現。

而且這也不是歷史上各地動亂的漢末,即便這個時候劉焉再上書廢史立牧,大概率也不會通過。

閒聊了一陣,直到此時,漢靈帝纔開始說正事,他遲疑片刻,才緩緩說道:“子歸啊,你可知,朕最近有什麼心煩之事?”

“陛下胸有千萬韜略,臣不過是粗鄙之才,又怎麼會知道呢?”

陳暮笑了笑。

和珅爲什麼會被乾隆重用?

因爲他不僅能幫乾隆弄錢,還會揣測上意,幫乾隆辦妥乾隆想辦的事。

可他絕不會當着乾隆的面,告訴乾隆自己什麼都知道。

即便辦了事,也只會裝作是“恰逢其會”的樣子。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思,一定得是高深莫測的,怎麼可以擅自揣測?

漢靈帝打趣道:“你呀,揣着明白裝糊塗,朕讓你說,你就說。”

陳暮無奈,想了想,只能說道:“陛下心憂之事,應當是大將軍過於權重。”

這話一出,漢靈帝就眯起了眼睛,蹇碩在一旁連連點頭。

相比於張讓趙忠,蹇碩跟何家沒有利益關係,所以他堅定站在漢靈帝這邊,支持劉協上位。

只是嫡長子繼承製是從周朝就傳下來的,歷經千年,根深蒂固。

即便是劉邦想廢掉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也沒有成功,更別說漢靈帝。

而目前在立劉辯還是劉協這個問題上,除了滿朝文武反對,是其中一個阻礙以外。另外一個阻礙,也是最大的阻礙便是何進。

這就能看出漢靈帝目光短淺的地方。

當初何進與張讓結親,漢靈帝覺得張讓是自己親信,何進又是自己大舅哥,這樣親上加親,是該可以信任。

於是在黃巾之亂以後,就把北軍交給了何進統領,給了何進極大的權力。

結果這兩年隨着漢靈帝越來越喜歡劉協,想立劉協做太子,那麼之前給予何進的權力,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畢竟何進是劉辯的舅舅,不是劉協的舅舅。如果漢靈帝想立劉協,那就是根本的原則問題,何進不會妥協。

皇權與兵權相碰,哪怕漢靈帝很清楚,他現在權威還在,北軍不可能背叛他,可漢靈帝還是會覺得受到了威脅,這也是今天叫陳暮來的原因。

“臣今日到尚書檯,聽佐吏說少府和光祿勳打造了一批新的武器裝備,臣就猜到,陛下確實要組建一支新軍。”

陳暮繼續說道:“只是礙於北軍還在,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藉口。因爲陛下也能猜到,一旦說要組建新軍,不說大將軍會反對,滿朝文武肯定也會反對。”

西漢的時候確實有南北軍,只是人數是定額的,大概在五萬人左右,而到了東漢,南北軍合併在一起,現在的北軍人數,也差不多是五萬。

當初盧植帶了三萬五千人平叛,另外一萬五千人,要麼在洛陽各個關卡進行防守,充當守備力量,要麼跟着皇甫嵩南下打豫州。

所以東漢的北軍實際上就是西漢的南北軍,再添一支新軍,朝堂上反對聲音肯定會很大。

因爲要養一支常備軍,可不是動動嘴皮說說那麼簡單。

各地郡國有郡兵,大概在幾千人左右,而這些郡兵也不是常備軍,可以算是府兵,平時務農,農閒時訓練,並不需要各地郡國每時每刻都養着。

雖然中央還有光祿勳所屬虎賁、羽林二營禁軍,衛尉所屬的宿衛軍,以及執金吾、城門校尉、司隸校尉等所屬軍隊。

但這些軍隊加起來,也不到一萬人。

唯有中央北軍是整個大漢唯一的野戰部隊,駐紮在城外,是精銳之中的精銳,每日訓練,開銷用度很大。

由於天天訓練,體力消耗嚴重,每人平均要吃10多漢斤的食物。按照一石120漢斤算,五萬人光每天負擔他們吃喝,就得六千石糧食。

和平時期一石粟200-300錢,每日一百多萬錢,一年下來就是近5億錢,這還不算工資、武器鎧甲磨損、其它定額損耗等等。

別看去年劉備鄒靖和公孫瓚還指揮十萬人作戰,在遼東把丘力居打得落花流水。

問題是那十萬人不是正規軍,屬於臨時徵召的部隊。

打仗一結束,馬上就要解散。

像劉備的五萬人馬,就是五萬青州軍,仗打完後,立馬就讓他們回家種田去,官府不會再負擔他們的生活,相當於臨時僱傭軍。

因此朝廷和地方只需要短時間內承擔一筆開銷就行,不需要做長遠考慮。

而北軍是不會解散的,天天都得靠朝廷養着,是一隻吃錢的老虎。光每年花在北軍上的錢,耗資數億。

像黃巾之亂前,漢朝最大的麻煩就是涼州叛亂,爲此花費數十億,差點把財政給拖垮。

所以漢靈帝要想再弄一支野戰軍出來,先不說滿朝文武會不會答應,光開銷和負擔,就又是一大筆錢。

這對於視財如命的漢靈帝自己本人來說,真要再弄一支南軍出來,還是心疼得滴血。

因此哪怕之前有過這方面的考慮,陳暮也暗示了,他也十分猶豫。

最近少府和光祿勳打造了一批武器裝備。

總數達兩萬多套。

可武器裝備的花銷,還真沒有養人那麼高。

畢竟武器裝備是一錘子買賣,可以用很久,養人要天天養。

最主要的是,他覺得兩萬人少了,北軍有五萬人,如果再招兩萬新軍,跟五萬北軍精銳比,不管人數還是戰鬥力都差得遠。

這樣就起不到制衡北軍的作用,兩個原因加起來。所以臨到了這個關口,漢靈帝反而開始猶豫起來,要不要真的招人組建新軍,擔心自己的打算多此一舉。

聽到陳暮的話,漢靈帝長嘆了一口氣,說道:“子歸真是知我,不錯,朕確實想組建新軍。但城中有了北軍在,一來新軍人少無法制衡,人多開銷就太大,朕遲疑許久,還是遲遲不知道如何處置。”

“容臣冒昧,陛下的新軍是準備多少人合適?”

陳暮小心翼翼問道。

漢靈帝沉吟道:“目前考慮兩萬人,再多的話,資糜耗費,朕折騰不起。”

這一點確實是實話,組建新軍大司農那邊的都內府肯定不會出錢,因爲這是維持天下穩定的錢,包括給官員發工資、平抑物價、賑災撥款等等,都是都內府出錢。

所以只有由皇帝的私人內帑出錢,但哪怕現在禁錢司和水衡尉小有積蓄,可用錢的地方也不少,能夠擠出來做軍費開銷的不多,漢靈帝也得慎重。

“只有兩萬人嗎?”

陳暮思索道:“那確實是一個問題,兵員少了,起不到制衡作用,多了開銷就會太大,朝廷負擔過重,朝堂上下也會反對。”

漢靈帝便說道:“所以朕找你過來,就是想商討一下,看子歸還有何斂.....哦不,收稅妙計。”

看來漢靈帝是把自己當送財童子了,不過仔細想想,漢靈帝這個人確實這樣,只要能幫他弄錢,讓他叫爹都行。

陳暮在心裡腹誹,臉上卻凝重地搖搖頭道:“陛下,去年的稅已經收過了,今年纔剛開始,再收的話,天下豪強就會瘋掉,說不準遍地烽火狼煙,要修養一年,到今年年尾才行。”

漢靈帝失望道:“這樣啊,那好吧,看來子歸也是無計可施了。”

陳暮狡黠一笑:“那倒未必。”

“哦?”

漢靈帝精神一振:“子歸有何妙計?”

陳暮分析道:“既然新軍不能擴大,那又何必執着於新軍呢?削弱北軍,一樣能保持平衡。”

“削弱北軍?”

漢靈帝皺眉道:“這可不行,北軍都是固定常備軍,同時也是朝廷倚仗的精銳,若想解散他們,恐怕會鬧出兵變來。”

陳暮笑道:“誰說要解散他們,臣的意思是將他們分出一大半人去打仗,調離洛陽即可。”

分出一大半去打仗?

五萬北軍,分出三萬出去,再把剩下的兩萬安排去守衛洛陽附近的關隘,那城外駐紮營地,就只剩下一萬多人,再組建一支兩萬人的新軍,就可以達到制衡效果了。

漢靈帝眼睛一亮,但又很快暗淡下去道:“只是現在天下承平,涼州安穩了,遼東也安穩了,沒有地方可以打仗了。”

“陛下莫非是忘了幷州?”

陳暮淡淡一笑。

幷州就是後世的山西,這可是個好地方,從這裡源源不斷遠處去的煤炭,爲後世的新中國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可惜的是在漢朝,幷州跟交州一樣默默無聞,要不是出了個呂布,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地方。

究其原因,是因爲幷州地廣人稀,漢和帝時期人口統計,整個幷州也就五六十萬人。

不談後世一個縣城都有那麼多人口,單說在人口最密集的冀州和豫州,隨隨便便一個郡國人口就能在一百萬以上,比並州整個州還多,可見其的戰略意義有多小。

沒辦法,山西嘛,漢朝人對煤礦沒興趣,導致當時的山西一沒有開採,二呢,由於地質的問題,無法種地,對於漢人來說自然價值不高。

因此即便休屠各部落佔領了幷州大半,只要人口和耕地面積最稠密的太原與上黨二郡還在手裡,朝廷就不太想大動干戈,花費鉅額錢財去爭奪一些沒有用的土地。

這也是爲什麼到曹魏時期,幷州只剩下小片領土,雁門關外全給了鮮卑匈奴的原因。

不是曹操沒實力打,而是覺得沒必要。

所以聽到陳暮說幷州,漢靈帝這纔想起來,去年休屠各部落南下,佔了整個幷州北部,如今只有太原和上黨,連雁門關都好像失守了。

當時漢靈帝還因此發怒,暫停了朝會,其實那時候他發怒還真不是因爲這個,只是借題發揮,中斷商議太子的事情而已。

畢竟對於他來說,幷州這破地方還真是個雞肋,奪回來吧,浪費錢財,不奪回來吧,好歹也是漢土......

如果後世的山西人知道漢靈帝, 或者說整個東漢人都是這想法,估計得當場震怒或者落淚。

可沒辦法,東漢的山西確實是這樣,唯一的戰略意義就是草原跟中原王朝的緩衝區,只要草原部落不至於打到洛陽來,那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一塊地方。

想到如果說天下還有打仗的地方,確實就只有幷州,漢靈帝就點點頭:“朕明白你的意思了,陳湯曾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我泱泱大漢,怎麼能容休屠踐踏,朕過幾日就開朝會,讓北軍出征。”

好傢伙,漢靈帝雖然目光短淺,但政治素養還是不錯。馬上就舉一反三,明着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實際上就是爲調離北軍找的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

“陛下英明。”

陳暮和蹇碩心照不宣地對視了一眼,同時拱手行禮。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190章 調虎離山)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請假條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六十八章 三韓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二十七章 智者交鋒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通知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請假條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榮回遼東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四十二章 楊賜去世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陳子歸第九十三章 涼州好大雪第六十七章 遠洋船隊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六十六章 鮮卑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六十五章 邙山救駕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請假條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請假條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六章 觀察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三十二章 關羽的眼鏡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通知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
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請假條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六十八章 三韓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二十七章 智者交鋒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通知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請假條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榮回遼東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四十二章 楊賜去世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陳子歸第九十三章 涼州好大雪第六十七章 遠洋船隊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六十六章 鮮卑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六十五章 邙山救駕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請假條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請假條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六章 觀察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三十二章 關羽的眼鏡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通知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