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

“什麼?”

平原國平原縣城約五里外,袁軍營帳內,袁紹聽到消息,大吃一驚。

此時已經是一月中旬,袁紹包圍平原縣城已經兩月之久,九河防區早就化了,可這些地方都被袁軍佔據,再也無法成爲青州軍的防線。

因此袁軍開始緊鑼密鼓地攻打平原縣城,只不過因爲平原縣城城高牆厚,糧草充足,士兵士氣旺盛,一直無法攻進去。

要知道平原城高達三丈六,也就是八米多的高度,這個高度雖比不得長安城、洛陽城、虎牢關那樣有十餘米高聳入雲,但在天下郡國治所當中,也屬於翹楚。

何況劉備在城中準備充足,大量守城器械、糧草、精銳士卒堆積,袁紹攻打臧洪守的東武陽都得打一年,更別說準備充足的平原縣城。

所以袁紹現在採取的策略只能是圍困戰術,慢慢跟劉備耗。雖然他也不是沒有進攻龍湊的能力,大軍直接南下即可。

然而但凡有點軍事素養的人都知道,龍湊位於平原的後方,你放着平原不攻打,跑去攻打後面的龍湊渡口,那麼平原縣城想要斷你糧道,可謂是輕而易舉。

並且龍湊周圍又有張飛部、太史慈部、黃忠部、典韋部、臧霸部,平原城內還有劉備張遼部,附近青州軍的總兵力接近八萬,與袁紹的十多萬大軍差不了幾萬人,稍有不慎就是四面圍攻。

因此穩紮穩打的策略,一定是步步攻城略地,而不是深入敵後,冒着自己糧道可能被斷的風險跑到龍湊去。

今日袁紹本來正在營中看書,沒想到南面兗州那邊發來加急傳信,高覽還未抵達濟北國,前面的兩路韓莒子與呂威璜的一萬多人馬就已經被張飛部擊敗。呂威璜被張飛斬殺,韓莒子倉惶逃竄,只有不到三千人撤了出來。

同時祝阿的許攸軍得知後方被襲擊,再加上前線進攻失利,糧草所剩無幾,最終只能撤兵。領軍南下,在谷城與高覽會合,而張飛部在打垮韓莒子以及呂威璜部之後,就馬上回了臨邑,觀察這邊動向。

高覽畢竟還有兩萬人,加上許攸的軍隊,在南面依舊給青州軍帶來不小的壓力。所以田豐也不敢直接回聊城,而是選擇雙方的中間地帶,大量派出斥候觀察高覽動向,以此觀望形勢。

“明公,我早就說過此事行不通,那許子遠捨近謀遠;勞而無功,可謂是徒耗我軍兵力,致使東郡兵馬受損,恐怕東郡都不一定能夠保住,此皆是他的過錯也!”

等到袁紹找到諸多謀士議事,

軍中就有一位地位雖不如劉惠荀諶審配等人高,卻也不算太差的冀州本土派謀士治中李歷對袁紹說道。

袁紹手下諸多謀士派系裡,南陽派的許攸和逢紀都有領兵權,可謂是受到袁紹重用。潁川派的郭圖雖然接連受挫而地位逐漸下降,但荀諶卻地位很高,被袁紹尊爲謀主。反觀冀州本土派則稍有落幕,因此李歷必須落井下石。

然而讓李歷沒有想到的是,同爲冀州本土派的審配卻說了句公道話,他對袁紹說道:“明公,這其實也不算許子遠之過。他差點攻陷濟南已經很不錯了,只是後續援軍出了差錯,非他力所能及也。”

李歷驚訝地看了眼審配,沒有想到審配居然這個時候會幫敵人說話。要知道之前冀州派在袁紹麾下一直穩居第一,但十二月初審配在大河故瀆失利後,地位就隱隱有下降趨勢。

而隨着許攸也得到了兵權,再加上控制半個鄴城的逢紀,南陽派系可謂是重權在手。他這個時候不趁機打壓,卻反而幫敵人說話,這是李歷萬萬沒想到的事情。

劉惠不着痕跡地給了李歷一個稍安勿躁的眼神,也順着審配的話說道:“是呀明公,許子遠已經做得很好了,只是劉玄德應對得更好罷了。”

“嗯.......”

袁紹緩緩點頭,左右看看,說道:“如今南面偏師從兗州進攻濟南的計劃徹底失敗,你們有什麼想法?”

審配立即說道:“明公,張飛部南下之後,聊城和博平空虛,正好可取之。”

“張飛部不是在臨邑嗎?隨時可以回去吧。”

袁紹不解反問。

審配笑道:“明公,青州所依仗着不過是齊長城也,現在濟北國已經被攻破,若是高覽此時率軍繼續佯攻濟北國,明公覺得張飛會回去嗎?”

“不錯,我們調用的兵馬都是從兗州以及魏郡調用,正是北面擊敗公孫瓚之後,讓我們的兵馬壓力有所緩解。”

荀諶也附和道:“現在從許攸撤兵已是定居,不如繼續佯攻濟北國,牽制張飛的兵馬,我們的本部人馬則分出一些南下取了聊城和博平,這樣控着兩處要地,還可以威脅龍湊。”

龍湊之前不好攻打,是因爲被平原城、聊城、博平等地圍在了裡面,而隨着張飛南下,南部兩座城池的兵力空虛,就很容易暴露出來一些漏洞和弱點。

雖然在茬平一帶,也就是龍湊上游地區,博平南面的黃河對岸還有黃忠的水軍駐紮,隨時可以順河而下,防守龍湊渡口。

但張飛部的一萬多人都是青州陸軍精銳主力,而典韋、臧霸部則位於平原縣城的東北面,離龍湊有一段距離,周圍只有平原縣城的劉備和黃忠的水師存在,形成了一個致命的防區漏洞。

畢竟平原城、聊城以及博平是圍繞着龍湊的三座城池。袁紹要想越過這三座城池去攻打龍湊,後面的糧草運輸就會成爲大麻煩,三座城池隨時可以出兵襲擊糧道。

現在聊城和博平兩座城池空出來,一旦被袁紹佔據,就立即能成爲進攻龍湊的橋頭堡,糧草也可以先運輸進城內,依託城池開始騷擾進攻。

所以南面的攻勢或許確實受阻,讓袁紹並沒有在濟南佔到什麼便宜,但如果轉而趁着張飛部南下的空檔,佔據空虛的聊城博平一帶,威脅過河的龍湊渡口,對於冀州軍來說,將會是個很大的突破。

到時候也許能夠逼迫劉備放棄平原,轉而防守高唐也說不定。

聽到幾位謀士都認爲這個計劃可行,袁紹就點點頭道:“善,那我即可傳書給高覽許攸,讓他們繼續佯攻濟南,牽制張飛部,我派人南下,奪取聊城和博平!”

“明公英明!”

幾人紛紛鞠躬行禮。

數日之後,命令傳達到了高覽許攸軍中。

二人其實也正有此意,於是順勢而爲,再次派出兵馬進攻。

高覽之所以那麼遲纔到,是爲了給許攸運輸糧草,許攸糧草見底,與高覽匯合之後有了糧草供給,便再次出征。

但他們不知道,此時已經重新將祝阿奪回來,正大軍囤於祝阿城池當中的荀彧,正在給太史慈寫信。

胡平站在一邊,因爲軍情司在這些地方沒有部門,所以只能由他親自前往歷城送達。

看到荀彧在信中讓太史慈馬上回茬平,胡平不由好奇問道:“相國,敵人還未走遠,此時便讓太史將軍離去嗎?”

荀彧苦笑着搖搖頭道:“三將軍南下雖然幫我們解了圍,然他一走就把博平和聊城放給了袁軍,如果袁紹不蠢的話,必然會派人前去攻打,所以必須讓他們立即回去。”

“若是敵人不死心再進攻濟南的話,恐怕不好辦。”

胡平想了想道:“齊長城已經被他們毀掉,重新修繕也不知道要多久,光靠祝阿歷城茬縣三座城池,可擋不住敵人從山谷間過來。”

荀彧微笑道:“無妨的,現在我們都在搶時間,如果袁紹沒有立馬反應過來,我們也可以趁此機會,從濟南各地招募一些退役的士兵過來防守,這樣的話只要張飛和太史慈回防迅速,他也拿我們沒辦法。”

“哦。”

胡平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大人物們的事情,就交由他們去做吧,自己老老實實當個大頭兵就好。

然而胡平不知道的是,荀彧表面上風輕雲淡,其實內心並不輕鬆。

因爲說是這麼說,可臨時招募退役士兵,訓練、武器、裝備、糧草等等都是要解決的問題,不然即便曾經上過戰場,但許久不經戰事,戰鬥力不一定就比新兵強。

很多退役士兵都有家有口,甚至都大腹便便,不管是作戰意志還是戰鬥力,可能都比不了年輕力壯的二十多歲血氣方剛的新兵。

所以荀彧也僅僅只是安慰一下部將而已,現在他能夠用的兵力,也真就只有那麼四五千人。

一旦張飛部和太史慈回防,高覽和許攸三萬大軍再次進攻,他的壓力依舊會無比巨大,因此現在荀彧也是在賭,賭袁紹並沒有繼續從濟北國攻打濟南的心思,而是舍遠求近,謀求聊城和博平。

雙方都在謀算,然而很多時候,並不是謀算得好,就一定能夠成事。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的時候,戰爭中的一點小小的意外,就能引導整個戰局走向。

只是荀彧覺得,自己盡力便足以........

........

........

北方戰局在總體上依舊處於僵持的情況,除了一些小規模的變動。

如許攸從濟南撤兵,張飛部圍點打援成功。乃至於典韋部和臧霸部在安德與西平昌一帶,與袁軍保持高強度對抗等等。

而南方的戰事也同樣開始陷入了僵局階段,孫策擊敗袁術之後,逐步蠶食九江和廬江地區,把袁術趕到了江東丹陽郡,因爲沒有水軍,所以暫時無法過江繼續進攻。

歷史上孫策之所以能取江東,那是因爲當時江東幾個郡縣的官員都是他的親朋故舊,比如舅舅吳景是丹陽太守,吳郡都尉朱治,是孫堅的老部下。

有了這些人的幫助,孫策才能入主江東。然而現在這些人都在豫州跟着孫堅混得風生水起,根本就沒有在江東穩固發展。

沒有了這些本地的官員親戚支持,孫策自然也就不可能順利地往江東去。最主要的是哪怕魯肅和周瑜也是大家族,可他們的家族都在廬江,乃是淮南大族而非江東大族。

江東掌權的官員不是孫策的人,本地的士族豪強也跟孫策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除了吳郡的幾個與孫氏有舊的豪強以外,其它郡縣的豪強與他們毫無瓜葛。

所以哪怕江東的豪強其實很厭惡袁術,比如嚴白虎、祖郎、焦已等人,還有丹楊、宣城、涇縣、陵陽、始安、黟縣、歙縣三十多個縣城的本地豪強都不喜歡他,但孫策也不好打到江東去。

如此一來,江東這邊暫時也就陷入了寧靜。孫策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着過江的事情,袁術則是已經只剩下半口氣還吊着,堂弟袁胤幫忙防守江東沿線,阻攔敵人過江。

至少一年半載內,揚州還是打不起來。

倒是曹操猛攻淮北, 戰況頗爲激烈,只是呂布殊死抵抗,再加上東海郡的青州軍根本不出手,陳暮的外舅蔡陽鎮守徐州北面,彷彿看戲一樣看着曹呂二人打得頭破血流,讓他們二人戰事也陷入膠着狀態。

曹操故意設計把袁紹放進濟北國,希望青州戰事吃緊,讓朝廷把孫堅的所有部隊調去北方與袁紹大戰。最近朝廷上確實有這樣的想法,只是被陳暮上書阻止。

這廝可是爲梟雄,一個不注意,就有可能讓他起來。陳暮寧願放棄平原,也絕不能讓曹操得逞。

最主要的是平原是可以放棄的,因爲平原只是第二道防線,他們的最終防線可是高唐,高唐位於龍湊渡口對岸,即便袁紹最終佔據了龍湊渡口,沒有強力的水師,過河也是自尋死路。

所以放棄平原也不是不行,只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消耗袁紹一年有餘的戰略目的而已,這是一個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相比於讓曹操壯大,還是可惜一點比較好。

永漢二年的一月,便在這天下紛擾的亂局中度過。

時間慢慢來到了二月份,局勢逐漸開始發生了變化,北方戰局,也開始悄然變動起來。

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九十一章 魚死網破,今晚就走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一百零五章 哥幾個,騎着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請假條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二十三章 長輩的快樂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一百四十六章 澤國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請假條第四十二章 呂布投冀州第五十七章 時機已到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六十章 孫策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八十八章 攔個張郃折磨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八十五章 炮!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二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七十九章 奪冀州的第二步戰略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二章 反間計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紹不能死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
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九十一章 魚死網破,今晚就走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一百零五章 哥幾個,騎着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請假條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二十三章 長輩的快樂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一百四十六章 澤國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請假條第四十二章 呂布投冀州第五十七章 時機已到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六十章 孫策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八十八章 攔個張郃折磨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八十五章 炮!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二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七十九章 奪冀州的第二步戰略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二章 反間計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紹不能死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