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議取江南

“在下雖是在朝廷爲官,可卻也聽說過山東自成軍起,餉銀未發一文之事,於情於理,侯爺自行繳措都是無可厚非吧。”

施邦耀似乎覺得自己今日說的有點多,說完這話便不再吭聲。

王爭聽到後也是用手指敲着桌案不斷點頭,顯然已經在仔細考慮。

其實這件事不光王爭心中急切,山東軍的諸多文武將吏一樣急不可耐,王爭沉穩有度,雖身居高位但卻仍然潔身自好,但他們不一樣。

從小人物一步步走到今日,爲的不就是能光宗耀祖,現在這個目的達到了,剩下的無非是想要些面子。

王爭雖說沒有什麼嚴令下來,但他個人這般的低調,下面那些怎麼好意思在人前擡起身來,這可是全軍的事情。

山東軍到了今日的地步,所有人都不甘心再隱忍下去。

無論如何,今日都要勸王爭把這個命令發下去,只要開了這個頭,山東軍上下將會面貌一新。

爲了王爭能順利同意這個皆大歡喜的主意,李巖出列仔細的分析了眼下的天下形勢,算是給燒了最後一把火。

京營雖然號稱十萬人,但這其中真正能作戰的不過御馬監幾千,儘管北直隸的總督、巡撫、參將等等高官大將多如牛毛,但麾下的兵馬卻多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新兵蛋子,根本拿不到檯面上來。

更何況這些兵馬還臨時分佈各地,根本造不成任何威脅。

從天啓年到現在,大明的精銳兵馬幾乎每年都在損失,最後僅存的那點也跟着祖大壽在錦州城全部戰死,洪承疇降清後,更是給整個北直隸一個沉重的打擊。

說起來,眼下真正可戰的也就是孫傳庭部、左良玉部和吳三桂部。

孫傳庭前段時間受到崇禎的逼迫,帶着剛剛成軍的新兵數萬出關剿匪,結果大敗而回,眼下連能不能守得住潼關都是兩說。

這些事情,莫說王爭和山東軍的文武將吏明白,就連一般的小老百姓都能看得出來,可諷刺的是,身爲皇帝的崇禎,愣是看不出來。

聽說李自成在襄陽自稱“新順王”後,崇禎更是在紫禁城雷霆震怒,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居然還在接連下旨催促孫傳庭出關決戰。

不過這次,孫傳庭真是有些抗旨不遵的意思,一直都按兵不動。

山東軍的文武們,每每提起此事,總是免不得暗自嘲笑朝廷一番,慶幸自己有一個能看清時勢,文武兼備的安東侯爺。

王爭手握近十萬的戰兵,從前還僅限於山東,眼下已經往北擴充到了京畿極南之地的滄州,控制了河間府;往西在河南的開封府和歸德府扎穩腳跟;往南,則派兵進駐了南直隸的海州和淮安府大半。

從滄州到京師這一帶,全是望山跑死馬的平原,換個方向來說,山東軍有兩支水師,巨型戰船數百,又能從運河又能直達京津。

若是再分路轉取通州,幾乎是個無可阻擋的局面。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眼下的山東軍,無疑是個從旁窺伺的貪婪猛獸,雖說這隻猛獸目前的表現十分中肯,但這些卻並不能讓崇禎放心。

京畿重地,不遠處就有這麼一支天下聞名的強軍駐守,最近已經開始對朝廷陽奉陰違,崇禎雖說疑心日漸深重,但卻並未有什麼動作。

似乎在兵諫之後,朝中諸人都明白一個道理,身旁這支軍隊並不會一味隱忍下去,自己想要做些什麼,還要仔細的掂量掂量。

衆人話說的差不多了,王爭最後也沒什麼更改決定的意思,方纔緝鹽署和鹽幫共同主理收取漕運厘金的事,就這麼拍板定了下來。

......

大明養士近三百年,真正寒門出身的高官卻少之又少,真正富足起來的,往往都是那些商賈之人和地主豪強。

山東軍沿運河收取厘金的事情,就像是巨大的波浪,一下子從山東擴散到了南北直隸,就連近鄰的湖廣和陝西都是之後纔得到消息。

王爭沒有巧立名目來收錢,名字就叫“厘金”。

這兩個字,全天下的人都很熟悉,現在山東軍佔領的地方已經取消了門房制度,但是在大明的其它地方,門房制度依舊存在。

比如想進城,想去見某些高官老爺,總是會有小小的兵丁和門房私自收取金銀賄賂,這個份子錢就稱作“厘金”。

這種事一直都有,只不過原來是在暗中,現在則成了公開的秘密。

王爭用“厘金”來代替“稅收”,更顯得正規和常態,也能讓人容易接受,畢竟這東西在其它地方早就是司空見慣了。

南北貨運素有大利,原來山東軍是不懂這個,但是很顯然,他們似乎在前不久的滄州兵諫中嚐到甜頭,兵諫雖然結束了,但根本不想放手這麼大的收入來源。

山東軍此舉,北直隸攝於王爭的威勢,倒還沒說什麼,但向來富庶的江南各地,很快就變得“怨聲載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種怨聲載道,並不是山東軍收取漕運的厘金對百姓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其實只是影響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激起了江南士子羣體的憤怒。

這個羣體的主體構成,便是以“復社”爲主的才子們,這些人自恃飽腹經綸,以吟詩作賦爲才,以抨擊時政爲榮,以粗莽武夫爲恥。

相比武將,他們從骨子裡更加桀驁不馴。

山東軍此令一出,算是徹底和這個晚明最大的利益集團較上了勁,許多人都不解,王爭難道是傻子不成?

多年以來,朝廷爲何不收取江南的稅賦,不是皇帝不知道漕運的大利,卻是根本動不得,也根本不敢動!

這不只是崇禎朝犯難,算是貫穿了大明的三百年曆史,強大的時候,江南顯得乖巧,往往就會被忽視,但到了這等時候,卻又成了尾大不掉的毒瘤。

天下間十有其六的豪商都是出自江南,朝中重臣又往往都是江南士林出身,盡數都是江南士子的代言人。

話說回來,即便朝中那些少見的寒門子弟,也往往都與他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行事穩中帶細,根本沒有幾個能獨善其身。

天啓一朝,閹魁魏忠賢執政,帶着天啓帝的默許,動用錦衣衛和東廠的勢力大加查緝東林黨人,設了個所謂的“東林點將錄”。

當時閹黨的本意是以此諷刺只會說不會做事的東林士人,但誰成想,這東林點將錄上的人,到現在竟成了東林士子爭相模仿的對象,都是什麼天下士子的楷模,談起來頗爲諷刺。

接到臨近江南的那些州府出現騷動的報告,王爭雖然面目依舊鎮靜,但是身子卻並不平靜。

現在王爭算是明白了,這些人以爲自己和朝廷一樣,想拿什麼人言可畏來威脅自己。

說來也是,這些江南江北的豪商和士子同氣連枝已久,就連朝廷正名正目收取的賦稅都能抗拒,更別說自己這私設的“厘金”了。

要是他們能乖乖交上來倒還好了,王爭其實並不想弄的血雨腥風,但是以現在的情形來看,要是不給點顏色瞧瞧,他們還真把自己當成軟柿子了。

“呵呵......是時候讓這些人知道,誰纔是真正的軟柿子了。”

說完這句話,王爭看向南方的眼眸微微一眯,凝聚出淡淡的殺意。

第二百一十四章:合圍 破城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財之道第五百六十五章:闖王泄憤殺吳襄第三十三章:火龍出水懾水賊第六十八章:迴歸第二章:鹽狗擋路鬥智勇第三百零二章:北上南進,一朝失算第一百八十六章:其實就是缺銀子了第三百七十八章:衝冠一怒第一百四十七章:韃子需要用命來還!第五百九十六章:落難帝后,體制之外第四十三章:血海深仇終可報第二百九十二章:突發洪災第十二章 : 峰迴路轉王爭歸第五百章:如夢方醒第四百九十一章:名聲和性命第五十章:意外第五百七十六章:決意回援第六百零三章:建立大齊,開元彰武第二百八十二章:荒唐朝局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四十八章:爭巡檢第一百四十四章:循序漸進三步走第五百零六章:克定南京(下)第五百四十六章:甲申中荷臺灣條約(上)第六百二十二章:城管與邪教第三十九章:三人成虎捍寧海第五百八十七章:林大人,借你的腦袋一用第四百三十四章:會晤陝督第一百九十七章:爲將有兵焉懼文第四百七十五章:宿州城外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八章:泛泛之輩第四百五十五章:亂世角落第五百三十二章:一枚銅板第五百七十四章:多爾袞的新計劃第五百四十七章:甲申中荷臺灣條約(下)第三百四十二章:朱仙鎮第五百一十三章:分化瓦解,一舉多得第三百七十五章:順坡下驢第四百三十八章:朱以派之死第七十四章:金水河不太平第三百六十三章:錦州解圍戰(上)第一百一十八章:泛泛之輩第一百三十八章:其勢不可擋第三百零二章:北上南進,一朝失算第五百七十章:三軍協同,逆轉乾坤第三百零八章:審時度勢,兵不厭詐第四百二十四章:南北兩賊,東西二虜第三百零八章:審時度勢,兵不厭詐第一百九十二章:這不是海盜!第四百一十八章:祁耀武第五百六十二章:高第的抉擇第三百六十八章:施邦耀奏山東事第三百一十六章:錐陣破敵,兩虎相爭第四百四十六章:歷史的某些必然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一百零七章:任家兄弟力戰永寧門第六十四章:巴掌與甜棗第四百七十二章:飽掠歸襄陽第六百一十章:荒唐求和第三百七十四章:斬釘截鐵第一百七十五章:不留活口第六十六章:齊家悍婦第五十一章:鄭氏嫡子第二百六十八章:密議 京師 崇禎皇帝第二百三十八章:又是孫知府第二百一十九章:以五千悍卒,立不世之功第四百四十六章:歷史的某些必然第五百一十一章:士子毒瘤第四百八十四章:走還是打第二百四十九章:意外第三百九十九章:此人之奸猾,三百年來未有第四百二十九章:剛直敢死的知州第四百六十五章:追與逃第五十五章:凌晨訓兵第二百九十一章:歷城軍校第五百二十八章:安平內議,約商蘇州第二百四十四章:老母牛吃嫩草第一百三十三章:濟寧 碼頭第五百五十五章:裝備了火器的新式騎兵第五百六十六章:這要怎麼打?第三十六章:以少勝多立奇功第五百八十三章:修陵 徹查第二十五章:王爭獻計剿巨匪第八十七章:上下一心第一百三十九章:不一樣的官兵第二百零六章:奉詔,不入援第二百零五章:融合 熟悉第五百五十二章:多爾袞入關,李自成東征第三百五十七章:一死一傷第三百二十五章:溫柔鄉第三百六十五章:錦州解圍戰(下)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財之道第十八章:軍伍廢弛漸堪憂第五百零一章:兵臨城下,尤念太平第一百五十一章:一個也不能放跑了第六百一十八章:合圍 崩潰 擊斃第五百二十一章:人傑輩出,立足南京第五百四十八章:魯王的感懷第四百四十一章:趙振鏜
第二百一十四章:合圍 破城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財之道第五百六十五章:闖王泄憤殺吳襄第三十三章:火龍出水懾水賊第六十八章:迴歸第二章:鹽狗擋路鬥智勇第三百零二章:北上南進,一朝失算第一百八十六章:其實就是缺銀子了第三百七十八章:衝冠一怒第一百四十七章:韃子需要用命來還!第五百九十六章:落難帝后,體制之外第四十三章:血海深仇終可報第二百九十二章:突發洪災第十二章 : 峰迴路轉王爭歸第五百章:如夢方醒第四百九十一章:名聲和性命第五十章:意外第五百七十六章:決意回援第六百零三章:建立大齊,開元彰武第二百八十二章:荒唐朝局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四十八章:爭巡檢第一百四十四章:循序漸進三步走第五百零六章:克定南京(下)第五百四十六章:甲申中荷臺灣條約(上)第六百二十二章:城管與邪教第三十九章:三人成虎捍寧海第五百八十七章:林大人,借你的腦袋一用第四百三十四章:會晤陝督第一百九十七章:爲將有兵焉懼文第四百七十五章:宿州城外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八章:泛泛之輩第四百五十五章:亂世角落第五百三十二章:一枚銅板第五百七十四章:多爾袞的新計劃第五百四十七章:甲申中荷臺灣條約(下)第三百四十二章:朱仙鎮第五百一十三章:分化瓦解,一舉多得第三百七十五章:順坡下驢第四百三十八章:朱以派之死第七十四章:金水河不太平第三百六十三章:錦州解圍戰(上)第一百一十八章:泛泛之輩第一百三十八章:其勢不可擋第三百零二章:北上南進,一朝失算第五百七十章:三軍協同,逆轉乾坤第三百零八章:審時度勢,兵不厭詐第四百二十四章:南北兩賊,東西二虜第三百零八章:審時度勢,兵不厭詐第一百九十二章:這不是海盜!第四百一十八章:祁耀武第五百六十二章:高第的抉擇第三百六十八章:施邦耀奏山東事第三百一十六章:錐陣破敵,兩虎相爭第四百四十六章:歷史的某些必然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一百零七章:任家兄弟力戰永寧門第六十四章:巴掌與甜棗第四百七十二章:飽掠歸襄陽第六百一十章:荒唐求和第三百七十四章:斬釘截鐵第一百七十五章:不留活口第六十六章:齊家悍婦第五十一章:鄭氏嫡子第二百六十八章:密議 京師 崇禎皇帝第二百三十八章:又是孫知府第二百一十九章:以五千悍卒,立不世之功第四百四十六章:歷史的某些必然第五百一十一章:士子毒瘤第四百八十四章:走還是打第二百四十九章:意外第三百九十九章:此人之奸猾,三百年來未有第四百二十九章:剛直敢死的知州第四百六十五章:追與逃第五十五章:凌晨訓兵第二百九十一章:歷城軍校第五百二十八章:安平內議,約商蘇州第二百四十四章:老母牛吃嫩草第一百三十三章:濟寧 碼頭第五百五十五章:裝備了火器的新式騎兵第五百六十六章:這要怎麼打?第三十六章:以少勝多立奇功第五百八十三章:修陵 徹查第二十五章:王爭獻計剿巨匪第八十七章:上下一心第一百三十九章:不一樣的官兵第二百零六章:奉詔,不入援第二百零五章:融合 熟悉第五百五十二章:多爾袞入關,李自成東征第三百五十七章:一死一傷第三百二十五章:溫柔鄉第三百六十五章:錦州解圍戰(下)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財之道第十八章:軍伍廢弛漸堪憂第五百零一章:兵臨城下,尤念太平第一百五十一章:一個也不能放跑了第六百一十八章:合圍 崩潰 擊斃第五百二十一章:人傑輩出,立足南京第五百四十八章:魯王的感懷第四百四十一章:趙振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