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多爾袞的新計劃

眼下的形勢,對於滿清已經非常不利,吳三桂一死,關寧軍六神無主,要是不出意外,肯定是盡數爲王爭所用。

還有大順,在一片石損傷慘重,本來是多爾袞想借李自成和吳三桂之手,牽制、削弱齊軍,但被阿巴泰這麼一攪和,被削弱的反倒成了自己。

齊軍方面損失的只是留駐在山海關的普通兵馬,王爭帶着那十萬禁軍,還有二十萬南京主力,到現在多爾袞可連面兒都沒見到。

甚至於,多爾袞就連王爭和李自成各自確切有多少人都不是很清楚,當天夜裡,多爾袞把軍中的漢臣都叫過來商議對策。

原本歷史上應該降清的洪承疇還有祖大壽,由於王爭的到來,現在早已經戰死在錦州和松山堡,也算是殉國的忠勇之士。

在座的這些漢臣也就是祖大樂、范文程、尚可喜、耿仲明這些人還有些頭腦和手段。

多爾袞其實也沒想聽他們的對策,只是覺得這些奴才也都是漢人,應該對李自成和王爭比較熟悉,想聽聽看法而已。

可大家議論起來才發現,這些人對李自成還能說出點東西,但一提到王爭的齊軍,那就根本沒有什麼瞭解,都是一頭霧水。

這其中最“見多識廣”的也就屬那范文程,不過他知道的只是侷限於北直隸一帶,最多還有原來的山東總兵劉澤清、副總兵邱磊等等還算了解一些。

但現在這些人不是已經消失匿跡,就是被王爭給吞併幹掉了,如今齊軍內部那些人,范文程基本連聽都沒聽過。

大明素來是以文治武,文臣領軍,像孫傳庭、洪承疇,都是如此。

然而以文治武又有諸多弊端,文臣人人離不開黨政,幾乎都屬於各個黨派,就算是孫傳庭、洪承疇這些精明人都沒有辦法獨善其身。

多爾袞聽下面這些人議論,眉頭逐漸皺起,已經是不耐煩到了極致:

“範先生,能不能隨便安排個罪名,讓那南京的魯監國替咱們把王爭給除了?”

多爾袞這意思很明白,就是想故技重施,充分利用大明內部黨政,互相傾軋的弊端。

立國到現在,滿清遇到不少讓自己頭疼過的敵人,這些人每一個都有擋住八旗軍的方法,但只要稍加手段,最後基本全都敗在了黨爭上。

所以多爾袞在想,是不是利用同樣的方法牽制一下王爭,就算不能將他給除了,讓他不得已而退兵也是好的。

聽到這話,范文程倒是一臉的問難,組織一會語言,這才拱手說道:

“回攝政王,那個...王爭手握軍政大權,在魯監國朝廷裡面的地位,其實就如同攝政王如今在大清的地位一樣,位子穩得很...想要搬倒他,談何容易啊...”

這話說出來其實有些放肆,但多爾袞聽到後沒什麼反應,淡淡的嗯了一聲,沒有露出任何失望的表情,又是問:

“那依範先生的意思,我大清如今該如何自處?”

范文程支支吾吾半晌沒說出來什麼,自己能想到那些對付文官的法子,放在這位齊王身上是一丁點用處都沒有。

因爲王爭如今已經自成一系,南京朝廷裡面的文臣武將全都在其麾下,就連朝廷廢還是留,那也就是他一句話的事。

其實說起來,多爾袞對李自成有些忌憚。

這個李自成既然能用如此之快的速度攻下北京城,那大順軍戰鬥力定然不低,而且據探子所說,大順的兵力號稱百萬,那可就是清軍的五倍還多。

多爾袞不知道實數,只能靠這些漢臣對敵軍的瞭解而猜測。

不過麻煩的還不只是李自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忽然從山東崛起了一股新勢力,竟然風捲殘雲一般的統一了整個江南,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沒幾天,就在南京擁立魯王監國。

這一系列的動作和曾經赫圖阿拉的教訓告訴多爾袞,這個王爭比李自成其實更難對付。

在滿清內部,多爾袞如今雖然說一不二,但當上這個攝政王之後,遇到的麻煩可比當睿親王的時候多太多了。

多爾袞也遇到以往崇禎的難題,下面各旗基本都是畏懼自己的勢力而陽奉陰違,蒙古八旗因爲懼怕八旗軍實力,所以纔會出兵協從,朝鮮那邊也是如此。

八旗漢軍覺得自己是旗丁,倒是忠心的很,但耿仲明和尚可喜也不是傻子,要是八旗衰弱下來,他們也不一定會做出什麼驚人的舉動。

說白了,這些人的臣服,實際上都建立在清軍強大的實力之上,但八旗軍家底就這麼多,已經被阿巴泰敗光了兩旗,剩下這些要是一不小心受到重創,那可就全完了。

每當多爾袞想更進一步集權的時候,左攝政王代善和親王濟爾哈朗那兩個老不死的東西又會出來橫加阻攔,勢力不小。

如果說王爭在南京朝廷擁有絕對的權威,那多爾袞就屬於在滿清內部佔據優勢,從而平衡各方勢力,給他們足夠的好處,以肅親王豪格爲首的保舊派對他威脅依然不小。

這個時候滿清內部之所以緊緊盯着南邊的大明,那是因爲苦日子都過夠了,大夥都是從白山黑水那種苦寒、貧窮之地跑出來的,不想再回去,那就只能萬衆一心的往南打。

在多爾袞眼裡,大明佔着廣柔富足的土地,但實力卻太弱了,八旗軍幾次出兵入關,除了阿巴泰這次,都是所向無敵,擄掠了大批人口和牛羊。

這次實在是千載難逢入關的機會,下次還要等多久,這還是未知之數。

再說了,多爾袞出來之前和老情人孝莊皇太后牛皮都已經吹出去了,這麼損兵折將灰溜溜的回去,威望一下子不就沒了嗎。

見范文程不說話,多爾袞也明白他的意思,不過分相逼,轉移話題道:

“眼下,就讓阿巴泰去打北京,咱們奪下山海關纔是重中之重。”

聽到這話,范文程眼前一亮,心道攝政王到底還是攝政王,一下子就找出癥結的根本所在,他恭維道:

“攝政王所言極是,眼下我大清經此一敗,奪取北京已經有氣無力,但要是能將山海關奪下來,不失爲以退求進之策。”

多爾袞和皇太極一樣,對漢文化既崇敬又喜歡,經常在盛京城內的攝政王府學着那些江南人士品茶讀書,聽到范文程這文縐縐的話,心裡頗爲舒服。

“李自成有西北和中原大片,王爭又佔據了江南,土地不下於我大清,臣倒是有個腹案,不知當說不當說......”

聽范文程說完,多爾袞笑了笑:

“範先生有話快說,本王洗耳恭聽。”

“對付王爭,還得靠他的老對頭李自成,儘管他們在一片石結盟,但這並不長久,也不牢靠,只要我清軍退出京畿,他們定然就會原形畢露,上演一出狗咬狗的大戲。”

說到這裡,范文程緩緩舒了口氣,繼續說起來:

“屆時我八旗軍主力拿下山海關,進可主中原,退可守關隘,又可以穩定局勢,伺機再次入關,這已經是上上策。”

說話的時候,范文程看着多爾袞盯着自己的眼光,心中非常緊張。

面前這位雖然也是蠻夷,但內心卻異常縝密,一個不慎,自己可就要落到比吳三桂還要悽慘的下場,

第五百四十二章:終滅鄭氏第二百二十八章:入駐掖縣第四百四十章:安東候第一百五十九章:空空島大捷第二百六十一章:進襲益都第三百零六章:始料未及,割肉補瘡第六十七章:餓殍遍地第六十五章:又見不平事第二百六十七章:尚武 告捷 監軍巡撫第二百八十七章:身份與地位的變化第四百四十八章:英雄的喜與愁第五百二十六章:小事大情,步步成局第四百六十三章:夜逃第二百八十六章:六府歸一第一百九十五章:知府有子狗洞逃第三百二十八章:賊寇走了,官軍卻來了第五百六十章: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第四百六十九章:鳳陽守備第一百四十一章:艱難的決定第一百七十四章:殺第九十九章:倭寇第五百五十二章:多爾袞入關,李自成東征第二百七十二章:逼出來的下馬威第三百五十五章:釜底抽薪第一百四十二章:紅娘子大鬧船頭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五百五十五章:裝備了火器的新式騎兵第三百七十九章:離心離德第六百一十六章:一統天下的雄厚實力第二百九十八章:各方人物第三百三十章:驅虎吞狼第一百八十三章:藍圖第六百二十一章:親至和曲第五百二十二章:直來直去的談話第五十三章:董成平赴宴第三百九十七章:天子耳目第六十九章:五隊嫡系第九十二章:看笑話與撿便宜第三百一十七章:總兵擊鼓,力克通許第二十章:若竹之筍深紮根第五百七十章:三軍協同,逆轉乾坤第三百二十章:左營第四百九十章:奪門之變第五百零四章:你們以爲我不敢殺人?第三百八十八章:血戰拓城(二)第五十八章:緝鹽第五十二章:反轉第四十八章:爭巡檢第四百零五章:魯王府 家賊難防第二百九十三章:兄弟義,同僚情第二百一十五章:偏師向東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五百八十七章:林大人,借你的腦袋一用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四百二十六章:滄州兵諫(上)第一百四十九章:孤注一擲的劉澤清第六百一十一章:巧言令色第三百八十八章:血戰拓城(二)第七十二章:獻銃第七十三章:不容樂觀第三十六章:以少勝多立奇功第三百九十九章:此人之奸猾,三百年來未有第一百七十九章:危機 軍議司第四百二十八章:北取滄州第二十三章:王高不打不相識第三百七十三章:山雨欲來第三百八十章:闖王來了不納糧!第六百零五章:鮮爲人知的殉國者第五百九十六章:落難帝后,體制之外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順皇帝李自成第五百四十九章:大順軍拷掠助響第五百四十章:一潑尿帶來的全面強軍第五百八十九章:修繕皇陵,善始善終第五百零六章:克定南京(下)第四百八十六章:黨爭又起,聖躬違和第一百章:一個不留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順皇帝李自成第四百五十三章:議取江南第五百二十七章:假意曲委,暗行三招第二百零九章:深秋十月向遼東第二百二十四章:登州營第四百零四章:南宗北宗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四百七十二章:飽掠歸襄陽第五百七十六章:決意回援第一百七十七章:火線上任 懾服第九十七章:遇賊,列陣以迎第五百三十八章:勝不驕,敗不頹第九十八章:我們是文登營第五十三章:董成平赴宴第二百七十八章:臨清武卒死不退第五百五十五章:國姓齊王,統領天下第七十九章:舌頭第二百一十六章:生死十日第三百四十二章:朱仙鎮第一百八十七章:單候第三十一章:欲擒故縱得江大第四百一十六章:將軍像第三百四十章:馳援開封,山東鐵軍
第五百四十二章:終滅鄭氏第二百二十八章:入駐掖縣第四百四十章:安東候第一百五十九章:空空島大捷第二百六十一章:進襲益都第三百零六章:始料未及,割肉補瘡第六十七章:餓殍遍地第六十五章:又見不平事第二百六十七章:尚武 告捷 監軍巡撫第二百八十七章:身份與地位的變化第四百四十八章:英雄的喜與愁第五百二十六章:小事大情,步步成局第四百六十三章:夜逃第二百八十六章:六府歸一第一百九十五章:知府有子狗洞逃第三百二十八章:賊寇走了,官軍卻來了第五百六十章: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第四百六十九章:鳳陽守備第一百四十一章:艱難的決定第一百七十四章:殺第九十九章:倭寇第五百五十二章:多爾袞入關,李自成東征第二百七十二章:逼出來的下馬威第三百五十五章:釜底抽薪第一百四十二章:紅娘子大鬧船頭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五百五十五章:裝備了火器的新式騎兵第三百七十九章:離心離德第六百一十六章:一統天下的雄厚實力第二百九十八章:各方人物第三百三十章:驅虎吞狼第一百八十三章:藍圖第六百二十一章:親至和曲第五百二十二章:直來直去的談話第五十三章:董成平赴宴第三百九十七章:天子耳目第六十九章:五隊嫡系第九十二章:看笑話與撿便宜第三百一十七章:總兵擊鼓,力克通許第二十章:若竹之筍深紮根第五百七十章:三軍協同,逆轉乾坤第三百二十章:左營第四百九十章:奪門之變第五百零四章:你們以爲我不敢殺人?第三百八十八章:血戰拓城(二)第五十八章:緝鹽第五十二章:反轉第四十八章:爭巡檢第四百零五章:魯王府 家賊難防第二百九十三章:兄弟義,同僚情第二百一十五章:偏師向東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五百八十七章:林大人,借你的腦袋一用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四百二十六章:滄州兵諫(上)第一百四十九章:孤注一擲的劉澤清第六百一十一章:巧言令色第三百八十八章:血戰拓城(二)第七十二章:獻銃第七十三章:不容樂觀第三十六章:以少勝多立奇功第三百九十九章:此人之奸猾,三百年來未有第一百七十九章:危機 軍議司第四百二十八章:北取滄州第二十三章:王高不打不相識第三百七十三章:山雨欲來第三百八十章:闖王來了不納糧!第六百零五章:鮮爲人知的殉國者第五百九十六章:落難帝后,體制之外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順皇帝李自成第五百四十九章:大順軍拷掠助響第五百四十章:一潑尿帶來的全面強軍第五百八十九章:修繕皇陵,善始善終第五百零六章:克定南京(下)第四百八十六章:黨爭又起,聖躬違和第一百章:一個不留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順皇帝李自成第四百五十三章:議取江南第五百二十七章:假意曲委,暗行三招第二百零九章:深秋十月向遼東第二百二十四章:登州營第四百零四章:南宗北宗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四百七十二章:飽掠歸襄陽第五百七十六章:決意回援第一百七十七章:火線上任 懾服第九十七章:遇賊,列陣以迎第五百三十八章:勝不驕,敗不頹第九十八章:我們是文登營第五十三章:董成平赴宴第二百七十八章:臨清武卒死不退第五百五十五章:國姓齊王,統領天下第七十九章:舌頭第二百一十六章:生死十日第三百四十二章:朱仙鎮第一百八十七章:單候第三十一章:欲擒故縱得江大第四百一十六章:將軍像第三百四十章:馳援開封,山東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