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鴟龜也許是無意的,是你思慮入迷,藉此觸動了靈感,纔想出這步妙棋來。”聽過鯀的講述,陸吾說,“你說鴟龜是我變的,我也不好回答;既然是神龜,當然本身會變化,說不定我還是它變的呢!”
見陸吾給他打禪語,鯀也不再刨根問底,直接向他討要息壤。“您說過,你也要參與治水,現在是您做貢獻的時候了。”鯀說。
“你的想法不錯,我也很想幫這個忙。”陸吾說,“但我沒有權力動用息壤,也取不出來,必須打報告請示天庭批准。”
“那就麻煩您趕快打個報告吧!”鯀催促說。
“打報告不費事,”陸吾說,“但等批下來你也用不上了。”
“怎麼講?”鯀焦急地問。
“你想啊,現在天庭上哪個是爲下面辦事的?能在三天內批下來就是神速了。”陸吾說,“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千年,到那時你還用得着嗎?”
鯀一下子涼了半截。
“不過,只要你有膽量,還是可以去碰碰運氣的。”陸吾說。
“快講!”鯀激昂地說,“只要能拿到息壤,在下赴湯蹈火都在所不辭!”
“當年修建崑崙帝宮時,爲怕批來批去的延誤工程進度,就給儲存息壤的倉庫植入了一個程序,只要是使用合理,提貨人就有機會進入倉庫,拿到自己的那一份息壤。後來崑崙工程結束,所有剩餘息壤一律封存,天庭宣佈,此後凡有取用者均以偷竊論處,於是就沒有人再敢接近倉庫重地了。但是,原來植入的那個程序卻沒有刪除,也不知道如今失效與否。你既然不怕死,不怕天庭追究,在所必得,就去試試吧!”陸吾又叮囑道,“倉庫機關重重,稍不留心,便有殺身之禍,切記!”
按照陸吾的指示方向,鯀和顆手找到一條窄窄的甬道。甬道兩邊的峭壁水光油滑,猶如人工打磨過一般,即使猿猴也無法攀緣。腳下是筆直的、水平的路,一直延伸到山體深處。兩人一路走來,小心翼翼,看看快到盡
頭,忽見一棵大樹當住去路,枝葉搖曳,瑟瑟作響。顆手上前用手摩挲,才發現原來是畫在石壁上的一幅畫。她興奮異常,不知這位畫家是哪路神仙,仔細地在周圍尋找,希望能發現落款或印章什麼的。
鯀卻大失所望。這面畫壁嚴絲合縫,根本不是倉庫大門,原來是個斷頭衚衕,這裡已是絕路,哪裡還能找到息壤倉庫大門?
“快來看,這裡刻畫着一隻小鳥。”顆手驚喜地叫道。
“有點像啄木鳥,你用神筆描一描,看它能不能活。”鯀見周圍空無一物,也許這隻小鳥身上有點文章,於是說道。
當最後一筆點到小鳥的眼睛時,它活了,撲楞楞飛到樹幹上,不停地啄起來,發出“哆哆哆”的一連串聲響。
響聲隆隆,整個大山都在震動。原來畫壁是道閘門,伴隨着響聲慢慢升高,一個和甬道等寬的洞口出現了。鯀和顆手迫不及待地闖了進去。
洞中珠光融融,看不清究竟有多大,整齊地碼着一垛垛金絲袋。鯀搬起一袋丟在洞口,回身又去搬第二袋;但這一袋好像黏結在大垛上一樣,怎麼也扣不動。此時,顆手想把洞口那袋幫他搬出去,可是費盡力氣也拖不起來。
“好重哪,這息壤究竟是什麼東西?”顆手氣喘吁吁地問。
“大概是山石的精核,能長成億萬倍的石頭。”鯀說,“搬不動就不要費勁了,你到洞口觀察閘門的…”
鯀的話還沒有說完,忽聽隆隆聲響,閘門迅速下滑!
鯀跨上兩步,飛起一腳把息壤袋踢出門外;然後撲倒顆手,抱住她驢打滾兒似的滾出洞口。閘門在身後“咔噠”落下。顆手的一綹長髮被死死卡住。
兩人驚出一身冷汗,摟抱着相視苦笑。
“好險啊,差點葬身山底。”鯀說。
“那倒不錯,至少賺了好大一座墓冢。”顆手說。
“治水不成身先死,我是死不瞑目的。”鯀說。
“你呀,…除了治水,就沒有點
別的念頭嗎?”
“有,我想請你…”鯀欲說又止,輕輕地搖搖頭。他隨即爬起身來,用短劍割掉顆手被卡住的頭髮,把她攙扶起來,抗上息壤就走。
“請我做什麼?你倒是快說呀!”顆手期待地追着他問。
走出甬道,鯀放下息壤,鬆了一口氣,拉顆手坐下休息,說:“這裡安全些了。…我請你的事嘛,還真不好意思說出口。”
“咱倆關係都這麼好了,你還有啥不好意思的?”顆手着急地站起來,搖晃着鯀的肩膀說。
“我想請你去給我跑官,跑個大官。”鯀出乎意料地說。
顆手一屁股坐下來,不高興地說:“你不是一個心眼兒忙着治水嗎,怎麼又對當官感興趣了?”
“咱們下一步就要開山挖河、給大河中上游瀉洪了,工程浩大,需要動員廣大民衆參與,涉及到很多諸侯國,如果手中沒有權力,恐怕是很難指揮和協調的。”鯀心事沉重地說,完全沒有顯露出得到息壤的喜悅,“虞舜如今攝政了,我想借你個薄面,到帝都去見哥哥替我遊說遊說,不知可否?”
“說了半天還是爲了一個治水,”顆手白了他一眼,嘟嚕着嘴說,“有棗沒棗也得去打一竿子呀,誰叫顆手上了你的賊船呢!”
帝堯退位後,到太行山追隨師父務成子已有多日,一去不返。帝都市面上忽然有了一種說法,說帝堯是受到虞舜的*迫纔不得已退位的,如今被放逐到了大麓,存亡未卜。此等消息一經流傳,朝野惶惶不安。緊接着,驩兜攜丹朱一家不辭而別,離京走出了。他留下一則聲明說,帝堯本來打算傳位給丹朱,如今被虞舜搶班奪權,他驩兜要擇地另建都城,擁戴丹朱爲帝。
注(1)《山海經•海內經》注引《開筮》:“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耐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
(2)屈原《天問》:“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鯀腹禹,夫何以變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