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耆浩瀚洋舊紀元
最後一根天柱傾覆之後,新星也隨之落入了浩瀚洪水之中。這一巨大的物體同地面的撞擊,讓原本就‘波’濤洶涌的海平面,足足擡高了近一成。其引發的巨大海嘯,在短短數日的時間內,席捲了整個星球。而撞擊所拋起的大量塵埃與碎屑,遮天蔽日,足有數月之久。
所有華胥一族的定居點,無一例外地全部歿入了水下,大量的的神廟、橋樑、全部毀於一旦。那些曾經被認爲十分安全牢固的石質、甚至合金製成的建築,在連番的地震與火山噴發中,早已傷痕累累,還小則如同一直巨大的手掌,將所過之處的一切都碾爲了齏粉。
所幸伊耆有先見之明,在天柱的下方修建了一座地下碉堡。而隨着新星的最終墜落,似乎其帶來的影響也終於消散,地震與火山爆發的頻率愈來愈低,藏身於地堡中的伊耆等人,終於冒險潛出了地堡,在洪水形成的汪洋大海中,盼來了救援的方舟。
在一片‘陰’沉與絕望中,伊耆同裡希登上了救援方舟。其餘方舟在軌道上等待的同時,這艘救援方舟開始在汪洋大海中逡巡,查看受災的情況。可目力所及之處,只剩一片死寂沉沉、無邊無際的大洋,連一塊陸地的影子也沒有看見。大氣中的含氧量,災變後愈來愈低,讓伊耆等人完全無法適應。而方舟上的生態圈,也開始出現了不穩定,爲了果腹,方舟上的人只得每日靠在海中,打撈些已死的魚蝦海藻爲食,苦不堪言。
分裂前的大陸,北低南高,最高峰在南端的一處半島之上。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浩瀚洋上不時發現的高出水面的零星小島,讓伊耆有足夠的信心,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判斷——即便所有的大陸都已經沒入了海面之下,但海面的漲幅,似乎在慢慢回落。若是一路向南,或許會發現已‘露’出海面的,足夠這艘救援方舟上族人立足的,成片的大陸。
伊耆在途中,將所有的這一切,都分毫不差地記錄了下來。時間一晃而過,方舟向南已行了數月,直到天上烏雲散去,陽光重現之時,一隻飛入船艙中的小蟲,輕盈地落到了自己的窗前,在陽光下抖着翅膀。
待伊耆反應過來,一股狂喜在瞬間涌上了心頭。隨即便有觀察員大聲通報道:“陸地!是陸地!”
經過數月的漂泊,方舟上的倖存者們,終於在船左側的薄霧中,見到了一塊高聳出海的陸地,都歡呼雀躍了起來,並迅速泊船、登岸。
可他們的希望之火,很快便被冰冷的現實澆熄了。經登陸後的反覆探查、確認,這片陸地,雖的確是先前南部大陸的一隅,可此刻大陸上,僅剩一片‘露’出海面的荒涼山巒。山上怪石嶙峋,煙瘴密佈,雖有植物,但多爲高原灌木與荒草,稀疏不堪。大陸上未見一隻動物倖存,倒是有不少洪水捲上岸來的死魚死蝦,發出陣陣惡臭。唯一可見的活物,只是些不起眼的昆蟲。
一片悲涼的氣氛,籠罩在所有幸存者之間。伊耆同軌道上的族長通了話,讓其餘方舟繼續在軌道上等待,自己則和裡希開動腦筋,‘欲’在這片沒有食物,空氣稀薄的大地上,尋找讓華胥一族繼續生存的方法。
一轉眼數十年過去了,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伊耆同裡希成功地啓動了修補大氣臭氧空‘洞’的工程——在新星的撞擊下,地表的大氣層較先前變得稀薄了許多,而且多處更是有巨大的臭氧空‘洞’。華胥一族已經習慣了溫熱‘潮’溼的環境,在這樣惡劣的氣候下,許多第一批登陸的族人身上,由於缺乏必要的防護措施,開始出現皮膚潰爛、雙目失明等嚴重的症狀。
裡希從自己研究的角度出發,認爲只有先將臭氧空‘洞’修補完畢,纔有機會從方舟的生態圈中,將地面上的動植物重新按區域和環境恢復同過去一般。她從生物學的角度獨闢蹊徑,琢磨出了一套通過燃燒一種複合的礦物質,‘激’化一種她偶爾發現的微生物,進行空‘洞’的修補。
由於大陸分裂,熔岩上涌,原本深藏於地心的這種礦物,被大量地帶到了地表。這種礦物經過燃燒後,顆粒可以‘混’合着這種微生物,長時間懸浮在大氣中,並‘激’發這種微生物產生一種酶,將大氣中的氧氣,重新轉化爲臭氧。
這一方案,是眼下唯一可行的選擇。可隨着工程的進展,裡希卻愈來愈覺得,這樣的方式進行大氣環境的修復,有着巨大的風險。
由於臭氧空‘洞’的修補,仍需要消耗氧氣,這對於現在的他們來說,已經非常奢侈。更不要說修補完畢之後,需要設法將已經改變的大氣中的成分,再次恢復到先前的水平。她開始晝夜不休地思考各種替代方案,卻沒有一絲進展。
同時在這數十年間,原本覆蓋近九成星球表面的滔天洪水,終於慢慢退去。由於大氣變得稀薄,星球表面溫度驟降,大量的水在兩極地區結成了大面積的冰蓋。而隨着洪水的退去,已經四分五裂的大陸,終於又重現天日。
在這段時間內,伊耆逐漸發現,星球表面的陸地已經由原本的一塊,分裂成了六七塊大小不等的新陸地。這些大陸塊間,都被浩瀚的汪洋隔開。新成型的各大陸仍不穩定,仍在以可以感受到的速度,向着相反的方向各自漂移。
伊耆經過研究發現,這些陸地下方的大陸架,原本便不是如他們先前所想,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由於新星造成的磁場異常以及猛烈地撞擊,導致這些原本已經穩定的大陸架內部,重新開始了新一輪的地質運動,從而加速了大陸的分離。
雖然族人心中早已按耐不住重返地面的焦急,且各大陸看似已經逐漸穩定,但伊耆仍是建議族人在他們尋找到恢復大氣成分的方法前,稍安勿躁,不要輕易返回,以免給身體帶來不良的影響。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爲在這些年中,雖然隨着臭氧層的修補,救援方舟上成員中的皮膚潰爛、雙目失明等症狀已經愈來愈少地出現,而憑藉氧氣面罩,也已經可以讓救援方舟上的族人,不至於由於缺氧昏‘迷’。但氧氣面罩無法將大氣中,在地質變化時產生的一系列新元素過濾乾淨。
這些元素,經過裡希的長期分析與觀察,不僅僅存在於大氣中,也存在於水、土壤等幾乎所有的環境中。這種元素,不僅對族人的身體有着非常慢‘性’的毒副作用。
這種副作用一開始十分難以察覺,但隨着接觸時間的增加,族人的身體機能會顯著下降,首先是心肺功能的加速衰老,導致終日疲憊;接下來便是思維遲緩,大腦開始變得‘混’沌。雖然至今爲止,還沒有族人因此而立刻斃命,但裡希知道,如今的環境,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族人,影響着自己。
而直到目前爲止,針對這一情況,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即便氧氣面罩可以加裝過濾器,對於需要與空氣和土壤進行長期接觸的皮膚,以及吃下肚內的食物和淡水,一時卻沒有任何有效的防護措施。若是採用完全密閉的隔離方法,還不如在方舟上來得舒適自在。地面上的人,仍需要方舟上定期補給淡水和食物,才能勉強維持下去。
族長責令伊耆同裡希,加快環境改造的進度。如今族中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以元老院爲首的一部分人認爲,環境改造希望渺茫,繼續下去只是‘浪’費資源。一些艦隊中的學者也提出了新的意見,希望艦隊能夠考慮考察其他星系,尋找新的落腳之處,並要求分撥資源,開展相關的工作。
伊耆和裡希做出了合理的多次解釋,卻明顯感覺到分配給他們的資源愈來愈少,這讓原本就捉襟見肘的改造工作,又增添了更大的阻力。二人只得全力以赴,努力將有限的資源更加合理分配。
面對捉襟見肘的資源,伊耆決定前往之前天柱腳下的遺蹟中,尋找可爲已用的零部件。可四根天柱中,如今唯一可以尋到蹤跡的,便是新星墜落前,他同裡希所處的西部天柱——扶桑。但有所發現總好過一無所獲,伊耆立刻組織人手,將天柱下尚能尋獲得資源運了回來。伊耆觸景生情,將天柱遺蹟作爲災難的紀念碑,並親手將災變前後至今發生的事情,都鐫刻記載在了天柱下方的地堡內。
除了眼前的物資匱乏,還有另一件事情讓他們覺得寢食難安——在搜尋天柱的過程中,伊耆在他們首次登上陸地的那片南方大陸上,發現了一艘墜毀的方舟。這艘方舟,並不是新星墜毀時被毀的兩艘方舟中的任何一艘。
從外面看來,雖然這艘艦仍是一個整體,但是艦體側面有一片撞擊形成的破損,彷彿是擱淺在此處一般。伊耆當時便已猜到了這艘船的來歷。這艘船,正是西部方舟二號,尤駕駛脫離艦隊的那艘方舟!
登艦搜索後,發現艦上除了各種實驗設備和動植物標本被搬空之外,其餘部分均分毫未動,動力系統也能正常運轉,看來艦上的人是有計劃地撤離。可隨後伊耆便派人尋遍了整片大陸,卻未曾找到尤,或者同船人的一絲影子。
無奈之下,伊耆只得下令,無論任何探索活動,均得小心謹慎,並再三叮囑,若同尤或其手下之人相遇,切不可莽撞行事,逃命要緊——如今他真的不敢肯定,之前曾說出要推翻元老院統治的尤,若是發現有其他人也降落到了這片大陸上,究竟會對他們做出怎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