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軍首任軍長杜義德(3)

節三六縱的老人們說:

杜義德是率領六縱千里躍進大別山後才當上了首任軍長的!

1945年10月,中央、中央軍委決定,以太行六分區機關及直屬隊、韋支隊、石支隊、秦向支隊爲基本力量,組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任命王近山爲縱隊司令員,杜義德爲縱隊政治委員。劉鄧大軍中的這對“黃金搭檔”,從六縱組建開始,截至抗美援朝,佳話不斷。

佳話之一:六縱組建後,六縱指戰員們在杜義德和王近山率領下,首戰蘭封,全殲國民黨軍3000餘人。一戰揚威,六縱一躍成爲主力部隊。然而,蘭封一戰打出了威風,也打出了麻煩,國民黨軍盯上了六縱,盯上了從太行山下來的劉鄧大軍。蔣介石派出了14個整編師30餘萬兵力向在魯西南地區的劉鄧大軍壓來。

是退回太行山,還是堅持在魯西南戰鬥,擺在劉鄧大軍前面的路有兩條。

劉伯承和鄧小平召集手下戰將開會。這是一次艱難抉擇的會議。

劉伯承分析目前所處的嚴峻形勢說:“要粉碎敵人的鉗形攻勢,關鍵在於充分利用敵人的弱點,趁敵人東西方向尚未合攏之時,各路敵軍仍處於分散之機,必須先將其中一部殲滅!”

鄧小平走到地圖前說:“我考慮有兩個方案,一是暫時避開敵人的鋒芒,將我主力迅速撤到黃河以北休整一段時間,爾後再尋機南下殲敵。這個方案,從我們這個局部情況考慮,是比較有利的。但是,這樣一來,勢必增大對陳毅、的壓力,對全局不利。二是,我們咬咬牙關,再打一仗。這樣,我們的包袱會背得重一些,但陳毅、他們那邊就輕鬆多了!我的意見是以第二個方案爲好。”

劉伯承一笑,幽默地說:“蔣介石是飯館子戰術,送來一桌還不等我們吃完,又送來一桌,逼着我們吃。來而不往非禮嘛,既然送來了,我們就放開肚子吃喲!”

然而,會議氣氛十分反常。除了兩位主帥一唱一和外,參加會議的二縱司令員陳再道、政委宋任窮;三縱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六縱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七縱司令員楊勇、政委張霖芝等,都沉默不語,一聲不吭。

鄧小平用犀利的目光掃視了一遍各縱隊司令員、政委後,丟出了一句擲地的“炮彈”:“如果不打,我們回太行山去!”

劉伯承不再幽默,而是嚴肅地接過政委的話題:“回太行山,敵人還允許不允許我們回去呢?”

各縱隊司令員和政委們,有的抽菸,有的低着頭。他們確實不好表態啊!兵力懸殊太大了!劉鄧大軍只有5萬人,人家國民黨軍壓過來足足有30萬人啊!

這時,一個人霍地站了起來,鏗鏘有地說:“我主張打!”

王近山打破了僵局,“我和杜政委商量過了,我們縱隊打,我們六縱,比起二縱,三縱,七縱來,是個年輕的縱隊,拿我們去和敵人拼,是值得的!只要主力縱隊能保存下來,晉冀魯豫解放區就能堅持,就能取得最後勝利,因此,拿我們去拼!”

王近山是位血性男兒。他圓睜一雙虎眼,繼續亢奮地說道:“我們先打,如果縱隊打得剩下一個旅,我當旅長,老杜當旅政委;打剩一個團,我當團長,老杜當團政委;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老杜當指導員。全縱隊打光了,對得起黨,對得起哺育我們的太行山父老鄉親們!”

全場肅然。

這時,杜義德站了起來。他敦實的身子,滿臉的豪俠之氣,猶如一尊鐵打的金剛。他沒有說話。其實,他無需說話,只要緊緊地站在王近山身邊,就足夠了!

一對主官,能夠站在一起,是多麼重要啊!

從此,王杜這對“黃金搭檔”的消息開始傳開。

鄧小平激動了,手往前一指,說:“我支持你,你打!”

“政委說了算,你打!”劉伯承站起了身,走到地圖前,指着地圖說出了他對這次大戰的構想:“西路之敵,數量雖多於東路,但多爲雜牌軍,其中,只有趙錫田的整三師是惟一嫡系。趙錫田畢業於黃埔一期,與劉峙有師生之誼,所率整三師號稱‘能攻善守,所向披靡’。如果打掉整三師,破其西路主力,則可斷其西路大鉗,剩一隻跛鉗的敵人,必將不戰自亂。”

此役,後來被稱作爲“大楊湖戰役”,衆多史書則乾脆就說“血洗大楊湖”。

確實是血洗大楊河啊!六縱在此役中犧牲三分之一兵力,其中一個團僅剩五分之一兵力,但整個戰役殲滅1個師部和4個旅共1.7萬人,其中俘整編第三師師長趙錫田中將以下1.2萬人。當時的《解放日報》社論評價說:“這個勝利,對於整個解放區南方戰線,起到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

佳話之二:大楊湖戰役之後,杜義德和王近山率領六縱穿插上官村,活捉國民黨軍第一Ο四旅正副旅長楊顯明、李克源兩位少將。兵鋒過寧陵、亳州,吃掉了國民黨軍暫編第四縱隊,把縱隊司令張嵐峰屍首移了位。

時間很快到了1947年3月,國民黨軍集中了34個旅25萬人向紅色首府延安進攻。爲了策應中央,劉伯承和鄧小平決定千里躍進大別山。這時,六縱司令員王近山卻出了車禍。杜義德趕到野戰醫院,王近山握着杜義德的手說:“軍政指揮全靠你一人了!”

杜義德說:“你安心養傷,等你傷好後,六縱原班人馬交給你!”

杜義德沒有食言,一年後,王近山回到六縱時,部隊在大別山已站穩了腳跟。

千里躍進大別山,令杜義德終身難忘的事,則不是沿途的艱險歷程,而是到了大別山後,如何堅持大別山鬥爭。進大別山前,曾估計過可能出現的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轉回來;二是付了代價站不穩站,在周圍打游擊;三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說:“要爭取後一種前途,避免前兩種前途。”

杜義德率六縱從1947年8月7日夜開始向大別山進軍,到8月27日部隊全部進入大別山,接下來,是如何實現“付了代價站穩了腳”的問題。爲此,杜義德用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心血。

大別山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它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瞰制中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蔣介石豈能容忍在他的臥榻之側有鼾聲?因此,從1947年9月上旬,命令7個師分別從東、西、北三面對大別山包抄過來,妄圖趁劉鄧大軍立足未穩之際,把他們趕出大別山。杜義德根據劉鄧的命令,指揮六縱與兄弟部隊一道,在商城之北的河鳳集和商城之西的中鋪地區打了兩仗之後,六縱要在高山鋪伏擊國民黨軍。

10月26日,杜義德讓縱隊先遣隊趕到高山鋪西山,趁敵不備,搶佔了李家寨和馬騎山,迅速構築工事,從而扎死了“口袋”。27日,國民黨軍第四十師八十二旅發覺不對勁,開始向東進攻,企圖奪路逃命。此時,哪裡還逃得掉,杜義德命令部隊狠狠地打。結果戰鬥到10時許,國民黨軍八十二旅1.26萬人全部被殲,還擊落了一架敵機,俘虜了4000餘人。

高山鋪戰鬥後,已近初冬季節,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部隊仍然穿着單衣。嚴冬將至,何以禦寒?事後,杜義德回憶說:“晉冀魯豫老區雖已做好了十幾萬套棉服,因無法運送,可望而不可及。劉鄧首長指示,當務之急是發動部隊,自籌自縫,解決冬衣問題。我要各旅按照分配的地區,採取向地主徵集,向商家和一部分富裕農民開借條進行籌借的辦法(全國解放後,人民政府償還了借據摺合的款項),籌集布匹棉花。發動幹部戰士動腦子,想辦法,用稻草灰代替染料,將布染成灰色。請當地老鄉傳授縫衣技術,上下一齊動手縫製棉衣。尤其是劉鄧首長自己縫衣,劉司令員教幹部、戰士用搪瓷碗扣在布上挖領口的消息傳到部隊,更加激勵了我們幹部戰士克服困難的信心。經過努力,全縱幹部戰士終於很快穿上了自己做的棉衣。雖然我們的棉衣經雨一淋,太陽一曬,變得灰不灰,花不花,五顏六色,但由於棉衣是我們克服了困難,自己動手製作的,戰士們穿上它,仍感到非常自豪。”

一年後,王近山傷好歸隊,杜義德和王近山聯手率領六縱,用“猛虎掏心”戰術,打下歷史名城襄陽,接着,率部參加淮海戰役,圍殲國民黨軍黃維兵團。

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1)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4)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5)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2)第十章 暴雷驚電連天掃(2)第一章 利劍出鞘----劍勢(2)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8)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31)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9/20)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3)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8)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4)第六部 大潛伏(12、13)第四章 突出重圍(3)第十一章 延安!延安!(3)第六章 劍指豫北(5)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32)第七章 家仇國恨民族氣(5)第八章 殺盡日兵如殺草(3)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1)第廿一章 百戰經典?金城防禦(1)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1)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1、2)第十一章 延安!延安!(3)引 子第二部 太原(21)第一節 急中生智:幾句話嚇退一個旅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2)第一章 利劍出鞘----劍勢(1)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4/15)第六章 齊會?陳莊?太行山(3)第六章 齊會?陳莊?太行山(4)第廿一章 百戰經典?金城防禦(1)第十五章 天下第一團的由來(4)第二部 太原(20)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5)第九章 葫蘆河畔(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5)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4)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0)第二十二章 槍聲逼近大觀樓(1)第十一章 延安!延安!(5)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7)第六部 大潛伏(7)第十七章 揮戈荔北(3)第十九章 西南人心(2)第十一章 血路?淮河險夷(1)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4)第二十一軍首任軍長滕海清(2)第三十四軍首任軍長何基灃(4)第二十四軍首任軍長王必成(2)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4)開卷語第三節 猛虎掏心:打襄陽一反常規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3)第二部 太原(25/26)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6)第三章 力挽狂瀾(2)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9)第三章 力挽狂瀾(1)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4)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1)第十章 暴雷驚電連天掃(5)第十章 暴雷驚電連天掃(2)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4/15)第十七章 揮戈荔北(5)第五章 雁門關?大青山(4)第二十二章 槍聲逼近大觀樓(2)第十七章 揮戈荔北(3)第十九章 劍隨心移(3)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9)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1)第三十四軍首任軍長何基灃(3)第二十章 基谷山 ? 牡丹峰(3)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第二十章 出國第一仗(2)第 九 章 羊山集(3)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30)第二部 太原(13)第三章 力挽狂瀾(2)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1、2)第十五章 襄樊役(3)第十六章 淮海嘯(2)二十五軍首任軍長成鈞2:膽量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30)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4)二十五軍首任軍長成鈞5:輝煌第七章 家仇國恨民族氣(6)第六章 齊會?陳莊?太行山(4)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4)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4)第八章 殺盡日兵如殺草(6)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8)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3、4)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1)第 十 章 血路?汝河險情(2)第十六章 淮海嘯(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5)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6)
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1)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4)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5)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2)第十章 暴雷驚電連天掃(2)第一章 利劍出鞘----劍勢(2)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8)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31)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9/20)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3)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8)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4)第六部 大潛伏(12、13)第四章 突出重圍(3)第十一章 延安!延安!(3)第六章 劍指豫北(5)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32)第七章 家仇國恨民族氣(5)第八章 殺盡日兵如殺草(3)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1)第廿一章 百戰經典?金城防禦(1)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1)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1、2)第十一章 延安!延安!(3)引 子第二部 太原(21)第一節 急中生智:幾句話嚇退一個旅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2)第一章 利劍出鞘----劍勢(1)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4/15)第六章 齊會?陳莊?太行山(3)第六章 齊會?陳莊?太行山(4)第廿一章 百戰經典?金城防禦(1)第十五章 天下第一團的由來(4)第二部 太原(20)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5)第九章 葫蘆河畔(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5)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4)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0)第二十二章 槍聲逼近大觀樓(1)第十一章 延安!延安!(5)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7)第六部 大潛伏(7)第十七章 揮戈荔北(3)第十九章 西南人心(2)第十一章 血路?淮河險夷(1)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4)第二十一軍首任軍長滕海清(2)第三十四軍首任軍長何基灃(4)第二十四軍首任軍長王必成(2)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4)開卷語第三節 猛虎掏心:打襄陽一反常規第十三章 兩打榆林(3)第二部 太原(25/26)第十二章 隴東三邊(6)第三章 力挽狂瀾(2)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9)第三章 力挽狂瀾(1)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4)第十二章 大別山的冬天(1)第十章 暴雷驚電連天掃(5)第十章 暴雷驚電連天掃(2)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14/15)第十七章 揮戈荔北(5)第五章 雁門關?大青山(4)第二十二章 槍聲逼近大觀樓(2)第十七章 揮戈荔北(3)第十九章 劍隨心移(3)第一部 臨汾旅檔案(9)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1)第三十四軍首任軍長何基灃(3)第二十章 基谷山 ? 牡丹峰(3)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第二十章 出國第一仗(2)第 九 章 羊山集(3)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30)第二部 太原(13)第三章 力挽狂瀾(2)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1、2)第十五章 襄樊役(3)第十六章 淮海嘯(2)二十五軍首任軍長成鈞2:膽量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30)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4)二十五軍首任軍長成鈞5:輝煌第七章 家仇國恨民族氣(6)第六章 齊會?陳莊?太行山(4)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24)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4)第八章 殺盡日兵如殺草(6)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8)第三章 血洗大楊湖(3、4)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11)第 十 章 血路?汝河險情(2)第十六章 淮海嘯(3)第三部 天府裡的和平交接(5)第廿二章 上甘嶺●英雄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