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王靂

王靂來到楚州住在一家環境還算是上佳的客棧中,王安石雖然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在這個時候已經坐上了執政第一人的位置,但大宋官員的薪水非常豐厚,翰林學士的薪水足夠讓他的兒子住上這樣的客棧了。此時王靂的生活待遇要與他父親年幼時候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王安石小的時候父親雖然也是個小官員,但家境貧困王安石還因此到野外挖野菜來充飢。

他和王靜輝曾經有過兩面之緣,但雙方從來就沒有說過話,王靂甚至認爲王靜輝根本就不知道有他這麼個人存在,不過他卻不知道王靜輝自涉足政治之後,列入危險人物的名單上頭一號便是他,其危險程度要在呂妌卿之上,這還是因爲中國曆代史學家給他評價:誤神宗者安石,誤安石者即其子靂,雖然王靜輝對這段評價有些不贊同——神宗的急功近利也同樣連累了王安石,而王安石發動變法,爲了自己家族的安全,王靂施展全謀之術也是爲了擊倒政敵自保,不過顯然這傢伙做得太過,但歷史上對王靂的那些隻言片語已經夠讓王靜輝汗流浹背了。如果他知道王靜輝這麼重視他,他心中不知道該怎麼想。

王靂並沒有按照父親王安石的安排到達楚州後便立刻去見王靜輝,而是安心在客棧中住了下來。王靜輝醫術高明已經得到了杏林中人普遍的承認,王靂雖然才華過人深受王安石的寵愛,但他的身體卻自小虛弱地很,曾經有很多醫術高明地郎中都給他醫治過。從小到大就沒有斷過藥。但效果卻不是很明顯,動不動就要躺上兩天。就是這樣。這位翰林學士的兒子還是汴都文人社交圈子中地紅人,其在紅粉堆裡面的名聲和當今已經開始日暮西山的風流才子蘇軾有的一拼。

王靂來到楚州後的這段日子每天都在酒樓茶肆中度過,聽着來往的過客訴說着市井百事,看上去倒是悠閒自在。不過他心中還是非常清楚自己來楚州是幹什麼的:治病是重要的,但能夠看看王靜輝對現在時局的態度並且爭取他加入到王安石的行列中來是更重要的事情。

王安石對王靜輝的器重都讓王靜輝的器重有些惱火,想那王靂也是個才華絕頂、心高氣傲的人物,王安石几次三番的誇獎王靜輝怎能讓他服氣?!不過王靂一直鄙視王靜輝沒有好的柬策文章流行,但看到父親從潁王府邸帶出一部分王靜輝的寫給潁王趙頊的書信策論後,心中確實也對王靜輝的才華有些佩服,只是這嘴皮上還硬氣罷了,王安石對自己這個兒子自然瞭解的緊,笑笑便罷了。

這次王靂來到楚州想親眼看看王靜輝治下的地盤狀況如何。治國之術寫的再漂亮。如果連楚州都玩不轉,那自然是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他眼中楚州地繁華和他耳中聽到這些“升斗小民”對父母官的評價後,王靂心中才真正的對王靜輝的能力有些佩服。

幾天來王靂不僅是在楚州城中四處走動,連附近的農村也逛了幾趟,還親眼看到了正在緊急播種的第二季水稻,聽到農戶說道今年早稻的收成基本都能夠達到三石地畝產後,他也是連連驚訝——就算晚稻收成再差,每畝也能鬧個兩石。一年的畝產就會輕而易舉的達到五六石,這樣恐怖的產量完全能夠使大宋子民日後不懼任何災荒!

先前王靂便看過王靜輝上書朝廷擴大雙季稻播種面積的奏章副本,知道這雙季稻也是駙馬首先倡議的,自己當時也和朝中有些大臣一樣對此不屑一顧,但親眼見到這樣繁忙播種場景後,心中也對王靜輝的魄力頗爲心折——王安石說到此事的時候提及駙馬曾經在這雙季稻上花了十數萬貫。從賣地到招人無不下了血本,放做是他就算有這筆錢也未必敢這麼做,關鍵是根本就沒有想到在這上面投錢!

“難怪父親說:‘即便王改之一粒糧食也種不出來,這份心便足以勝過朝中多少醉生夢死的大臣!改之,奇人也!’”王靂心中默默的想到,“單單是解決了這天下百姓的糧食問題,便足以讓他名列大宋名臣之列,如果真是讓他在楚州當上十年軍州事,恐怕這一年前小小的楚州城就會變成第二個汴都開封!可惜!可惜……”

雖然沒有見過王靜輝本人,但他的治理水平已經讓王靂佩服得很了,畢竟他的父親王安石便是大宋最好的地方官之一,他也曾爲之驕傲過,不過當他看到楚州這番景象後便覺得自己父親的治理水平要比王靜輝差的太多了,這高下之別僅用事實便可以立判,王靂雖然以自己的父親自豪,但心中此時也是明白這個差別的。

雖說不知道那個駙馬爺的政治立場是怎樣的,到底會不會助自己父親一臂之力,但人才難得的道理王靂還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有這麼一個有能力的人相助,父親之事何愁不成?!可惜他是個駙馬,終究在朝中不能起太大作用,但久聞駙馬足智多謀,雖然涉足官場時間不長,但人脈關係確實廣泛的很,有這樣的人在父親身旁出謀劃策也是好的!”此時的王靂才下定決心幫助父親籠絡住王靜輝這個人才,單看這楚州今日之景象便可以知道駙馬不是個簡單的人。

幾個月前王靜輝和王安石曾經在汴都開封見過一面,算起來王安石還是非常失禮的,雖然面對這個年輕的“寒暑派”首領有些政見不同,但王安石似乎並沒有感到王靜輝對他強烈排斥,這使得王安石父子心中如王靜輝當初的想法一般都存了一絲想包容對方的僥倖心理。不過王靜輝清醒的要比他們早多了,只有王安石向他看齊,他早知歷史地結局是怎麼一回事,加上王安石那有名地倔脾氣。王靜輝心中此時已經絕了這個天真的念頭。

王靂在楚州城逛了段日子,大致瞭解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后,對王靜輝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便寫下一張拜貼乘車去知州府求見王靜輝。對去求見王靜輝,王靂心中還是非常有芥蒂的,他知道自己和王靜輝是同樣大的歲數,況且他自命不凡。讓他上門去拜訪王靜輝,心中多少感到丟了面子,不過他身上雖然有功名,同時又是翰林學士地兒子,但也比不上王靜輝的名頭大——人家可是大宋立朝以來最年輕的學士,還是駙馬都尉,這樣的身份雖不放在王靂的眼中,但禮制上卻是尊貴無比,不要說是王靂,就是王安石到了楚州也是求見的份,不由得他不低頭,更何況自己來楚州的兩項任務都算是有求於王靜輝。

“大宋最年輕的學士?!哼!我一定會比他更強!”王靂在馬車上暗暗的想到,不知不覺當中,他已經把王靜輝立做是他要超過的目標了。不要說是王靂,就是近日王靜輝的聲望和作爲已經成爲大宋年輕學子嚮往的目標,這有點像當年蘇軾兄弟得到歐陽修的賞識一樣,不過聲威更盛了許多,現在整個大宋的年輕學子有多少和王靂一樣把王靜輝立做是自己奮鬥要超過的目標。這也是數都數不清的了。

令王靂心中好過許多的是知州府的門房接到王靂的請貼後,沒過一會兒便急匆匆的趕回來將他帶入知州府,看着大門內花廳中等待王靜輝接見的其他衆人,自己心中也不僅得意洋洋——王靜輝也是聽說過自己的名頭的,自然不敢怠慢!

王靜輝自然是知道王靂的名頭,不過是在他以前生活過時空的歷史書中得知的。王靂這個小子的“豐功偉業”和“輝煌戰績”能夠名列他開出的危險人物名單的首席,他自然不敢怠慢了!不過令他奇怪的是王靂不好好在王安石身邊呆着,怎麼大老遠沒事跑到楚州來找他幹什麼?

按照王靜輝所知道的歷史,王靂可是王安石身邊類似機要秘書的角色,在熙寧變法當中就是守在王安石身邊出謀劃策,就是在王安石因爲大旱災下野回到金陵的時候,他也是守在汴都開封暗地裡做些小動作,和呂妌卿、章淳、曾布分裂新黨功不可沒。就這麼一個在熙寧變法起到特殊作用的重要人物,而且還是擅長陰謀詭計而著稱的王靂,王靜輝接到他的拜貼後立刻反思自己在楚州有什麼違法亂紀和侵犯宗室戒條的事情,不過他還是立刻先讓門房把王靂帶到後花廳接見,要是讓這麼一個心高氣傲、小心眼兒的人久等了,還不知道怎麼恨自己呢!

旁邊的趙公公看到王靜輝的臉色接到拜貼後有些難看的緊,還正在奇怪駙馬平時無論見什麼人都穩重的很,好象是勝券在握的樣子,怎麼一個沒有官職的人來拜訪就讓他有些失態了呢?藉着幫王靜輝在鏡子面前整理衣冠的時候,趙公公向書案上拜貼瞥了一眼看到王靂,便知道這是來客的身份了,雖然不知道爲何王靜輝這般緊張,但心中卻已經把一些讓王靜輝心寒的東西剔除掉了。

王靜輝所使用的玻璃鏡子是老丈人囑咐制鏡作坊特製的,有四尺高、兩尺寬,當初一共試製了三十塊這樣的鏡子,但成功僅僅才十三塊,爲了表示恩寵,老丈人特別拿出一塊送給王靜輝夫婦,後宮分得七塊,滿朝大臣分了五塊,這等恩寵可是讓郭逵都有些嫉妒了,來信曾經打趣過王靜輝,御史也曾上書英宗趙曙說此等恩寵過當,但老丈人推了一手太極——送給蜀國公主的……

王靜輝從鏡子的反射當中看到趙公公的頭朝書案上一扭又立刻恢復到正常,他知道老丈人把他外放不是沒有後手的,至少這個趙公公不僅是來保護書房文件的,恐怕更是監視自己的重要人物,連林護衛見了趙公公後,臉色都變得有些古怪,從來不踏足書房這個院子,可見這個趙公公身份和使命可是非同一般。這纔想到自己剛纔被王靂的請貼有些嚇蒙了,表現得讓趙公公動了疑心,王靜輝漫不經心的說道:“趙公公。幫我好好看看這衣冠可是周正?今天來地客人可不一般,是名滿天下翰林學士王安石地兒子王靂,他也是個大有才名的讀書人,年紀和我一樣大,才思敏捷過人,萬萬不可讓我在他面前墮了面子!”

趙公公和王靜輝夫婦相處近一年。和他們兩口子說話地次數多了,也不像剛來的時候一番低頭謙恭不肯說話了,尤其是蜀國公主走之前曾經私下裡和王靜輝鄭重囑咐過,一定要善待趙公公,有空和他多說說話,趙公公當年服侍仁宗皇帝,見多識廣要多聽他的,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王靜輝知道自己地老婆聰慧過人,從小在宮中長大,要論起搞好人際關係。就是十個他綁在一起也不夠看。“老婆的囑咐要記牢!”王靜輝來自後世,自然把這條不二玉律牢記心中,不會吃虧的。

趙公公笑着說道:“老奴當年是聽說過王安石的名頭的,在金魚宴上還見過他,當時他可是真把那盤金球魚餌給吃了個乾乾淨淨,想來這幾年他的名聲更盛了吧?!”趙公公有些不屑的說道,“他的兒子老奴也聽說過,說是堪比蘇家兄弟的大才子。不過整天披頭散髮的行走於秦樓楚館,倒是惹得那些鶯鶯燕燕地歡心!”

王靜輝聽趙公公的口氣,好似對王安石父子的評價實在是糟糕至極,估計也是當時王安石太不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了,惹惱了仁宗皇帝,他也不好說什麼。淡淡的說道:“想來也許特立之人必有與衆不同之事吧!”

趙公公說道:“駙馬這身衣冠乃是俊傑之首,自然不用擔心弱了那王靂!”

王靜輝笑道:“借公公吉言,至少不要在王靂面前丟了宗室的面子纔好!公公可願意和我去見見那王靂,王大才子?”

趙公公嘴邊一翹,略帶諷刺的說道:“老奴不便外出,還是守在這書房吧,要是有負對聖上所託,老奴可是擔待不起、百死莫贖的!”

王靜輝感到趙公公似乎很是看不起王靂,心中也不在意,自己對王靂雖然有所顧忌,但想到今時今日自己的身份實在沒有必要把他看在眼裡,不過對這個“小陰謀家”還是要重視的,心中也不禁笑道自己真是膽子越來越小了,想自己還沒有任何權勢的時候,便開始從幕後調動力量抗住了汴都開封那次大災,不要說小小一個王靂,就是王安石站在他面前也沒有什麼好怕的。

王靜輝在趙公公的幫助下整理好衣冠便走出書房前往後花廳。王靂身上雖然有功名,老爹也是朝廷重臣,但他可不是朝廷官員,按照宋朝禮制自己在後花廳來接待他也是合情合理,也顯得自己對他的重視,要非要人,完全沒有必要請進後花廳,這前後花廳接見客人,相隨不過百步之遙,但親疏重視地關係卻是表露無疑。

王靂坐在後花廳中,覺得王靜輝也沒有輕看了他,讓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旁邊有個小廝給他鎮上茶水後,便退立在花廳一角等待召喚,王靂則是四處打量這不大的花廳,這裡雖然裝飾很簡單,但他可是眼界極高的人,看出這花廳中處處的不凡:四壁上所懸掛的書畫作品無一不是精品,蘇軾、蔡襄的書法雖然並不稀奇,但難得的是兩人專門爲王靜輝所寫,下面的落款都讓王靂心中一動。

蘇軾倒是好說,至交好友都可以輕鬆的得到蘇才子的墨寶,甚至蘇軾有個友人喜歡吃牛肉,乾脆每隔幾日便到蘇軾那裡求上一幅字畫用來換錢買肉吃;但蔡襄已經過世,蔡襄生前雖然詼諧無忌,但治下嚴明頗有政績,若是自己沒有兩把刷子,絕對得不到這個老傢伙的青睞,想求墨寶那是萬萬得不來的,更不要說蔡襄能夠爲一個人專門寫一幅字作爲勉勵了,若是按照蔡襄的標準,這大宋官員中能夠得他墨寶的不過十數人而已。這也讓王靂心熱得很了,甚至在想:蘇軾的字畫那能跟蔡襄同掛一室?!他不知道王靜輝原來生活的時空中,蘇軾的名氣可是遠遠大於蔡襄的,甚至會把蘇黃米蔡四家中蔡襄認成臭名昭著的蔡京。

王靜輝走到花廳門口,看到一名身穿寬鬆白袍,披散頭髮的年青人背對着自己正在欣賞蔡襄送給他的那副《江城子》,猜到這便是王靂了,便走上兩步高聲說道:“元澤兄,半年未見,安石先生可好?!”

第273章 奠基第209章 轉變第424章 留學生第114章 大師第162章 首富第255章 發現第115章 苦惱第382章 泛舟西湖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363章 團聚第307章 投身第191章 風滿樓第270章 推薦第372章 新書第304章 交換第302章 取捨第231章 誘惑第266章 有別第80章 參謀第371章 軍制改革第221章 告辭第66章 互援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331章 捨棄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36章 上崗第118章 不悔第131章 新時代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422章 根本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330章 壓力第363章 團聚第41章 點撥第284章 野心第4章 鑑寶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76章 裝備第61章 雨至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354章 圖利第242章 地產第6章 贈杯第178章 第一槍第231章 誘惑第374章 創意第282章 定策第82章 結婚第270章 推薦第169章 頂缸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54章 上邪第313章 亂局第226章 改變第350章 釋疑第46章 收官第245章 訟師第86章 赴任第327章 埋伏第172章 以史爲鑑第15章 印刷第6章 贈杯第108章 糧食第34章 波瀾第220章 三封信第44章 目的第258章 統計局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308章 暗流第245章 訟師第381章 硫球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309章 烏龍第54章 上邪第112章 王韶第22章 想法第231章 誘惑第6章 贈杯第272章 威懾第59章 潛移默化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335章 定西軍第221章 告辭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18章 印鈔機第255章 發現第238章 宴請第345章 殺伐西夏(九)第391章 突襲第99章 包公第57章 天機第322章 期待第107章 無謂第183章 情報第257章 變而變第24章 赴宴第308章 暗流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415章 諷刺
第273章 奠基第209章 轉變第424章 留學生第114章 大師第162章 首富第255章 發現第115章 苦惱第382章 泛舟西湖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363章 團聚第307章 投身第191章 風滿樓第270章 推薦第372章 新書第304章 交換第302章 取捨第231章 誘惑第266章 有別第80章 參謀第371章 軍制改革第221章 告辭第66章 互援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331章 捨棄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36章 上崗第118章 不悔第131章 新時代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422章 根本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330章 壓力第363章 團聚第41章 點撥第284章 野心第4章 鑑寶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76章 裝備第61章 雨至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354章 圖利第242章 地產第6章 贈杯第178章 第一槍第231章 誘惑第374章 創意第282章 定策第82章 結婚第270章 推薦第169章 頂缸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54章 上邪第313章 亂局第226章 改變第350章 釋疑第46章 收官第245章 訟師第86章 赴任第327章 埋伏第172章 以史爲鑑第15章 印刷第6章 贈杯第108章 糧食第34章 波瀾第220章 三封信第44章 目的第258章 統計局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308章 暗流第245章 訟師第381章 硫球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309章 烏龍第54章 上邪第112章 王韶第22章 想法第231章 誘惑第6章 贈杯第272章 威懾第59章 潛移默化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335章 定西軍第221章 告辭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18章 印鈔機第255章 發現第238章 宴請第345章 殺伐西夏(九)第391章 突襲第99章 包公第57章 天機第322章 期待第107章 無謂第183章 情報第257章 變而變第24章 赴宴第308章 暗流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415章 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