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預謀倭國

不多日,軍情處安chā在日本的特工也趕回覆命。

政和三年末,盧俊義就授命石秀的軍情處要在日本安chā臥底。

前提條件就是要找尋合適的臥底特工,找尋人選的過程其實並沒有花費太多周折。就如同之前曾講過的《清波雜誌》裡面的記載,跟隨日本商船前來中土宋境的日本nv人遇見心儀的宋國男子就會主動上前自薦枕蓆,有些是借種,有些則貪戀宋境的繁華和宋國男子的儒雅英俊,就甘願做妾留了下來。日本nv人的後代子嗣在相當自由開化的宋國裡依然還是會受到一些輕視,沒有繼承權,只能流落在外做雜役,便被石秀在明州(寧波)和泉州等地尋覓到二十多個這樣的混血兒,經過培養鍛鍊後,讓這些人攜帶重金,前去日本投奔母親的家族。

找尋前去高麗的臥底特工也是如此經過,這些特工也是攜帶母親的信件去投奔母族。

日本國名原來並不叫“日本”,而是稱爲“倭國”或“倭奴國”,這是中國人根據音譯起的名稱。《漢書地理志》所載:“樂làng海中有倭人,分爲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日本文獻中,起初也沿用此名稱以自稱,如聖德太子撰《法華經義疏》,署名即爲“大倭國上宮太子”。直到盛唐之世,日本國內漢學發達,日人始覺“倭”字有“順從”之意,用於國名有傷體面,於是厭棄舊稱,改稱“日本”。

而在宋代,驕傲的宋人還是稱東方的島國爲“倭國”,稱呼那裡的人爲“倭奴”,雖然一開始盧俊義不太習慣,在敘述上沿用了現代說法,但後來還是覺得“倭國”和“倭奴”的說法比較解氣,比較爽心,便在日後的一系列文辭上都轉用“倭國”和“倭奴”的說法。

基於對這個時代高麗婦人的好眼光和遠見的佩服,又基於對現代韓國nv星宋慧喬、金泰熙和張娜拉的好感,盧俊義在日後攻打高麗時下令絕不傷害任何一個不反抗的高麗nv人。

同樣,基於對宋代倭國nv人的好眼光和遠見的佩服,又基於對藤原靜香和深田恭子等nv星的好感,盧俊義在日後攻打倭國時也下令絕不傷害任何一個不抵抗的倭國nv人。

那二十八名臥底特工是在政和四年初前去倭國的,經過近三年的潛伏查探,他們也基本摸清了倭國的底細。因水土不服和暴露死掉了六名特工,有二十名特工繼續潛伏,有兩名特工返回山東參見盧俊義和石秀,詳細彙報那邊的情況,因爲每次飛鴿傳書的信息量有限。

前來彙報詳細情況的兩名特工,一個全身上下只遺傳到了一點魚腥體臭,大宋名字爲王復,倭國名字爲藤原復;一個全身上下只遺傳到了一雙羅圈腿,大宋名字爲張峰,倭國名字爲源峰,如果不細看,都是翩翩美少男,倭國nv人果然借得好種,難怪她們的家族並不嫌棄這兩個混血兒,反而都賦予重任,三年內都在各自家族掌握了一定的勢力。比較遺憾的是,藤原家已經日薄西山,源家是含苞待放,都抵不過皇室和平氏。

盧俊義先問了倭國的人口和戰備情況,這個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盛行的國家現在如何。

王復答道:“稟告主公。倭國本土四島和其他五千多個xiǎo島上地所有人口共計一千一百多萬。倭國人天xìng好yín。不好生育。致使倭國人口相對奇怪。老年人多。兒童少。nv人多達六百多萬。男人少達五百萬。許是男人多縱yù過度或好戰必亡至死。倭國男人生xìng好鬥。民風彪悍。可謂拉出來一個就可能是一個戰士。但糾合在一起就是一片散沙。不成陣列。倭國即便能拉上一百萬軍隊。也是烏合之衆。我梁山義軍派出二十萬人馬就能將其擊潰。”

盧俊義點頭稱是:“不錯。倭國男人好鬥。單兵能力亦不弱於nv真人。雖然倭國並無用兵人才。軍隊cào練不濟。也不可xiǎo覷。倭國平素窮兵黷武慣了。萬一我軍過去。那個變態白河上皇徵調全國男人上陣。倭國恐不好圖。還是讓倭國luàn起來。我軍方有機可趁。張峰。你來說說倭國現在地朝政如何。有無luàn象?”

張峰將思緒整理了一下方道:“倭國地朝政迥然不同於趙宋朝廷。所以會頗多解釋。唐朝初年。倭國中臣鐮足死。倭國天智天皇以其參與大化改革之功。賜姓藤原朝臣。是藤原姓之始。其後文武天皇詔。只准其子‘不比等’(好怪地名字)姓藤原。壬申之luàn後。不比等參加撰修律令。營造平城京。創下政治基礎。

不避等地nv兒光明子被立爲皇后。開藤原氏一族立後之端。不比等有四子:武智麻呂(南家)、房前(北家)、宇合(式家)、麻呂(京家)。是律令制下政治勢力強大地四家。其後三家在爭權中失勢。只北家獨榮不衰。到良房時。以外戚出任攝關職。成爲藤原氏專權時代地**。及至道長當政以後。藤原氏專權達於極盛期。此期間藤原氏雖然位極人臣。卻從未像王莽、曹cào、司馬懿等人那樣以下犯上。而是不斷將本家地nv子送進皇宮當皇后。二後並立。四nv三妃。東宮立妃。幼xiǎo天皇常住其家。攝政、關白、太政大臣、左右大臣之職爲藤原氏一族獨霸。形成攝關政治特殊體制。”

盧俊義看了看面沉如水地王復。笑道:“你母親地家族原本在倭國真是顯赫。實乃跪着地天皇。甚至遠比天皇更有威儀。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張峰附和道:“那可不是嘛。就在宋熙寧元年。倭國後三條天皇即位。這是自倭國宇多天皇以來一百七十年間。唯一和藤原氏沒有血統關係地天皇。他自幼就和生母一起備受藤原氏地欺壓。成爲太子後地二十多年裡。地位也並不穩固。所以。後三條天皇不願再充當藤原家族地傀儡。即位後即致力於恢復已中斷一個世紀地天皇親政。他改革宮廷地禮儀制度。減少宮廷費用。沒收未經天皇頒發地契地土地。於是反藤原地各種勢力集合在他地周圍。後三條天皇打破mén閥限制。起用地位較低地中下層貴族參與朝政。改變了藤原氏獨霸地局面。他在中下層官員地支持下。對藤原賴通地莊園加以限制。可是礙於攝關政治地成例。天皇

隨意貫徹自己的旨意,因此後三條天皇即位四年之後T太子貞仁親王,即白河天皇。後三條上皇退位後,繼續與藤原氏的勢力抗衡。他設立院廳,任命院廳官員,試圖以院廳取代攝政、關白政治體制,實現還政於皇室的願望。但是出家剛一個月的後三條上皇很快病逝,不過繼位的白河天皇繼承父志,繼續消弱藤原氏勢力,從而掌握了實權。”

盧俊義聽到這裡,便對王復講道:“藤原氏已經日薄西山,想要東山再起只怕難上加難,趙宋、遼國、金國、高麗、方臘等任何一個勢力或者沒有實力或鞭長莫及或沒有遠見,他們是不會拯救藤原家的,只有我盧俊義願意伸出援助之手,你回去倭國以後告訴你母系的家長,讓他們遣使前來,奉上他們最有誠意的禮物與我結盟,我必會輔助藤原重新上位。”

王復忙跪伏下來磕頭謝恩,盧俊義扶他起來,示意張峰繼續講述。

張峰講到了倭國目前最可怕的一個變態人物:“宋熙寧五年,白河天皇上位。基於擺脫攝關政治的束縛,使得隨意貫徹自己的旨意的目的,十四年後的宋元祐元年,白河天皇遜位,讓其長子河登基,白河自稱太上天皇。白河天皇讓位河天皇后,再開院廳,掌握實權,並利用平家武士集團與掌握源家武士集團的藤原氏對抗。

河即位時僅八歲,實際上是白河上皇cào縱一切。白河上皇爲了有效控制河,便把自己的妹妹篤子送到宮內,讓十三歲的河天皇娶了三十二歲的親姑媽。但是這場**的婚姻兵沒有結出果實來,宋崇寧二年,是皇妃爲河天皇生下了皇子——宗仁親王,白河上皇激動萬分,立即封宗仁親王爲太子。大觀元年,在位二十一年的傀儡天皇河病逝,年僅二十九歲。他唯一的兒子宗仁親王繼位,爲鳥羽天皇。宗仁親王生下來十天後,其母即逝世,以後一直由白河法皇(白河天皇遜位後不久度出家後的尊號,這個變態出家後仍執掌朝政)撫育,所以受白河法皇的影響甚深。他五歲即位後,由法皇掌管朝政。”

講到這裡,張峰頓了一頓,便笑道:“最近倭國皇室裡傳出一個醜聞。就在去年鳥羽天皇十六歲時,白河法皇把自己的養nv藤原璋子送入後宮。鳥羽天皇翌年即得了一個兒子,即顯仁親王。不過鳥羽天皇覺得這個孩子有些可疑。因爲藤原璋子是白河法皇的地下情人,所以鳥羽天皇並不領情,反而稱顯仁親王爲‘叔父子。”

大家都大笑道:“這白河法皇當真禽獸,還給孫子綠帽帶。這鳥羽天皇還算有些涵養。”

隨後的事情,盧俊義也陸續知道,如果盧俊義不進攻倭國任由這些禽獸繼續發展的話,則在六年後,白河法皇令鳥羽天皇禪讓,五歲的顯仁親王繼位爲崇德天皇,權柄還是握在白河法皇的手裡。崇德天皇名義上是鳥羽天皇的長子,實際上是白河法皇的私生子,他即位時白河法皇仍然垂簾聽政。直到再過六年,老變態白河法皇死去,鳥羽上皇纔開始自己的院政時代。鳥羽照搬乃祖的老一套,“政天下者上皇一人”,把失去白河上皇保護的崇德天皇牢牢攥在手裡。隨後再過了十年,鳥羽就把自己與藤原得子所生的兒子體仁親王送給崇德天皇做養子,三個月後立爲太子。再過三年,鳥羽上皇出家爲法皇,他唯恐日久生變,半年後在藤原得子(這個nv人也當真了得)的慫恿下,廢掉了叔父子崇德天皇,立三歲的親兒子體仁親王爲近衛天皇,而且在崇德天皇的讓位聲明上面寫着“天皇讓位於皇太弟”,這樣,崇德天皇失去以天皇之父身份監護年幼天皇的資格。

鳥羽法皇與崇德上皇的矛盾日益激化,等鳥羽法皇去世後,因繼位問題便引發了“保元之luàn”。近衛天皇去世,皇室內部爲皇位繼承的問題,發生了強烈的鬥爭。這時兩位太上皇——即近衛的父親鳥羽法皇和近衛天皇的兄長崇德上皇還都在人世。崇德上皇希望自己復位,或是傳給自己的兒子重仁親王;而鳥羽法皇主張以二兒子雅仁親王繼位。爲了皇位繼位問題,藤原氏內部也出現了對立。關白藤原忠心通支持後白河天皇,而左大臣藤原賴長擁護崇德上皇。結果鳥羽上皇佔了上風,雅仁親王即位爲第七十七代天皇——後白河天皇。此舉引起崇德上皇的不滿,他在鳥羽法皇死後,聯絡藤原賴長、源義爲等準備奪回皇位。但是他們的yīn謀被後白河天皇偵知,後白河聯合了武士平清盛、源義朝等來了個先發制人。雙方激戰中,藤原賴長被流矢shè中身亡。結果,崇德上皇落敗,跑到仁和寺當了和尚,後被流放到外地,在淒涼、窮困中鬱鬱而終。這是倭國史上少有的兄弟之間兵戎相見的爭位之戰。

盧俊義本來想罵罵倭國混luàn不堪的政治,後來想了想同一個時代的宋朝,也在做幾乎同樣的事情,宋徽宗趙讓位給宋欽宗趙恆,隨後陽的趙構又讓位給他的養子,這兩個太上皇其實也並未撒手不管,時不時還是要掣肘一下的,不過沒有白河那麼變態了。

因盧俊義在,這個保元之luàn是不會發生的,但通過回溯歷史上的保元之luàn,盧俊義看到了幾個熟悉的姓氏,也從而看清倭國現有的勢力,保元之luàn中的幾個人物都已經登臺亮相。

藤原氏依然霸佔着關白、左大臣等重位,並未從倭國的政治舞臺消失,反而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源氏和平氏開始進行了此起彼伏的明爭暗鬥。倭國現在有四方勢力,如果硬要將寺院也算作一方勢力,寺院應該是效忠於那個變態白河法皇。而在高麗,寺院確實應該算作一方勢力,那裡的僧兵比少林寺的和尚要囂張一百倍。

盧俊義對源氏的瞭解僅限於《源氏物語》,便問母親是源氏的張峰:“你們那個源氏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他們現在對那個變態白河是什麼態度?”

張峰答道:“源氏本身屬於倭國皇室,因爲天皇的兒子不可能都成爲下一任天皇,於是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便被賜姓,降格成爲朝臣,源氏爲其中一大姓。因爲最近一百多年間藤原氏把持朝政,一部分皇室後裔便被

京畿前往封地就任。由於天皇權威的下降,以及長)3的公卿官僚階級與鄉土領主的分離,倭國的王朝體制趨於崩潰,地方政治陷入混luàn。地方領主們爲了保護自己的領地而建立起莊園,採用自己的武裝維護領地的治安。這些莊園主逐漸發展成爲當地的豪族,進而形成了武士階級,稱爲武家,武家擁有着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就連朝廷委任的當地國司

,也不得不依靠他們的力量。天國唐朝初期,桓武平氏與清河源氏相繼從皇室中分離出來,成了最初的武家。儘管如此,現在的武家在政治上還沒有什麼影響,源氏是依附於藤原氏,因此源氏目前是跟白河法皇是敵對的。”

盧俊義道:“既然藤原氏和源氏都跟白河作對,白河法皇是依靠那邊的勢力?”

張峰答道:“白河法皇的院政靠的主要是地方的中xiǎo官僚和寺院僧侶的勢力,白河跟藤原氏鬥爭的結果就是將地方領主的莊園從藤原家族手中轉移到白河和幾個權勢巨大的寺院手中,如京都的延歷寺、奈良的興福寺等。後來白河又將武家平氏扶持起來,來對抗藤原氏扶持的源氏。”如此看來,後來號稱“武家棟樑”的源、平兩氏,目前還身處爲皇室貴族效力的階段,還沒有崢嶸出來去激烈地爭奪國家權力。

盧俊義知曉現在倭國內部有兩種政治勢力的鬥爭,一種是老變態白河法皇致力於削弱敵對勢力藤原氏,藤原氏不甘退出,在伺機反撲;一種是身爲武士勢力的源氏和平氏的明爭暗鬥,一定要將這兩股鬥爭都挑撥起來,使得倭國大luàn,盧俊義方有機會。

盧俊義對那個最近上升勢頭很快的平氏很感興趣,便向張峰問道:“你對平氏瞭解多不多?給我詳細講講這個勢力。”

因爲平氏是自己母系勢力的對頭,張峰對平氏的資料也蒐集了很多,便不假思索道:“屬下對平氏的瞭解不亞於對源氏的瞭解。

平氏是起源於唐朝敬宗年間,當時由於倭國財政困難,皇室沒有姓氏,一些皇室的旁系便被賜以姓氏下放外地。平氏這個姓是賜給第五十代天皇桓武的孫子,葛原親王之子高棟親王的。因此高棟親王的後代被稱爲桓武平氏。高棟的侄子高望到日立去做地方官,他的孫子世襲了官位,形成勢力雄厚的武士家族。高望的曾孫平將mén掌握了重大的權力,領有整個關東地區。平將mén利用他的皇室血統自封爲‘新皇’,在關東的南部地區建立了一個政權,與京都的天皇分庭抗禮,並任命了倭國北部八國的國司。在奪權鬥爭中平將mén曾消滅了許多近親,其中包括幾位叔伯。但在隨後的‘天慶之luàn’中,平將mén被殺,‘新皇’的政權至此告終。宋天聖六年,平氏家族的首領平忠常企圖重建平氏家族對關東地區的統治,京都朝廷派遣源賴信前往鎮壓。宋天聖十年,平忠常宣告投降。從此,平氏家族日漸衰敗,在鎮壓平氏的戰鬥中爲朝廷建功效力的源氏家族開始擡頭。

然而,當時藤原氏凌駕於皇室之上,爲了對抗藤原氏,皇室並沒有削弱平氏的勢力,而是留存着平氏的勢力。於是,在白河天皇遜位實行他所謂的院政以後,爲了打擊和削弱藤原氏的勢力,白河便召平氏後裔平正盛入宮,命令他前去剪除佔據倭國西部賴戶內海沿岸地區源氏家族的一個分支。源氏的武士不習慣在海上和沿岸地區作戰,結果平正盛大獲全勝。之後,平正盛被白河法皇刻意提拔,受到倭國皇室大量的賞賜,官職亦一升再升。

同時,白河法皇還允許平氏家族定居日本西部,主持對大宋的貿易。因掌控了倭國和大宋的海上貿易,從此平氏的勢力逐漸增加,到現在已經支配了整個倭國西部。”

盧俊義聽到這裡,臉上愁眉舒展起來,撫掌大笑道:“平氏怎安心只做白河的看mén狗,他們也想回復新皇祖業,白河這廝養虎爲患還不自知!破倭之計,便定在這平氏。”

許貫忠和朱武也會心一笑,他們明白了盧俊義的意思。

盧俊義繼續問道:“藤原復,源峰,跟隨你們一起前往倭國的其他二十位特工有否找到他們各自的母系家族?有沒有平氏家族的?”

藤原復(王復)和源峰(張峰)道:“其他二十位同仁都找到了各自的母系家族,他們的母親所在的家族都是倭國的皇族後裔或武家世族,有三位同仁都是平氏旁支的外甥。”

盧俊義暗自點頭,在這北宋末年能出海來到大宋借種的倭國nv子定非平常人家出身,笑道:“那樣就好,還有,平氏、源氏、藤原氏和白河,他們曉不曉得大宋的勢力分佈?”

藤原復答道:“啓稟主公,自從平正盛主持對大宋的貿易以來,倭國一改往日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激勵促進對宋國的貿易,每日都有船隻來往於東海之上,所以那四個勢力對大宋的幾方勢力都很瞭解,他們都知曉倭國的兵器、科技戰備、軍事素質都遠不如宋國,尤其是平氏的水師屢次被我方海軍擊潰,現在是談到梁山義軍就sè變。”

盧俊義點點頭,如果趙宋朝廷有海權意識的話,全力發展海軍,將倭國、臺灣、呂宋都發展爲自己的後方,從海陸兩路夾攻遼國,何至於有後日之患。

想到這裡,盧俊義命令道:“你們回到倭國後,兵分四路,都前去接近這四個勢力的核心人物,帶上我的書信,言我會出兵幫助他們對倭國的控制權,但是前提是他們要表現出他們應有的勢力,讓他們開始爭鬥。四處散播他們互相圖謀的謠言,伺機再刺殺他們相互一兩個首腦人物,讓他們開始自相殘殺。還有一點,他們如果缺少兵器了,讓他們帶齊白銀,前來跟我jiāo易,前番繳獲自趙宋官軍的破銅爛鐵還沒有賣完,他們想要就給他們,助人爲快樂之本!”盧俊義想學一學兩次世界大戰前期的山姆大叔,發發戰爭財後再取坐收漁翁之利。

藤原復和源峰領命而去,盧俊義讓石秀多派出了二十多名特工前去協助他們攪渾倭國。(未完待續,如yù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n,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第九十一章 梁山擴軍第六章 扶道抑佛第三十八章 混血特工第五十九章 反盜版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八十四章 整頓吏治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六十九章 初定六部第二十六章 岳飛拜師第四十七章 政治婚姻第二十三章 趙明誠第六十二章 水滸桃園三結義第三十四章 田虎將亡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八十六章 娘子軍第三十二章 金蓮的心病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五十八章 聯軍指揮第三十一章 紅幫第四十七章 約扈三娘第四十四章 遼國內亂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八十三章 金軍變向第五十八章 強弓硬弩第一百零五章 一夢麒麟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十八章 佔據淮西第二十章 攻打江南第六章 奇山怪路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二十六章 岳飛拜師第七十六章 趙桓議和第十四章 童貫進犯第二十八章 收少華三英第一百二六章 膠東黃金第四十一章 田地私有第七十三章 六賊伏誅第八十章 船火兒張橫第六十三章 少壯崛起第五章 雞肋麒麟功第八十章 船火兒張橫第七十八章 倭國內耗第七十六章 神化崇拜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三十三章 意亂神迷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八十三章 開發倭地第四十章 山東羣雄第九章 白眼狼第二十五章 折服三雄第二十九章 謀白虎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五十三章 宋非良國第八十二章 培養血性第十六章 見到宗澤和李綱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七十九章 耗盡倭兵第三十四章 田虎將亡第十九章 大敗柴進第五十四章 學白人的黑三角第四十八章 拐帶回家第四章 夜幕驚魂第二十二章 佔領浙東第四十二章 預謀倭國第八十四章 靖康之恥第一百二三章 安置清照第一百二三章 安置清照第十二章 大敗關勝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十五章 童貫潰敗第五十三章 林沖蒙冤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七十五章 滅親自罰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五十七章 刮目相看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八十九章 盧家被剿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一百二二章 又見清照第一百二六章 膠東黃金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六十九章 初定六部第二十六章 限制明教第五十二章 所謂富宋第三十九章 秦明擺宴第二十七章 破假招安第三章 明教歸附第十五章 鄆哥第八十七章 宋亡安逸第四十六章 燕京往事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第十七章 利用童貫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三十四章 征服金蓮
第九十一章 梁山擴軍第六章 扶道抑佛第三十八章 混血特工第五十九章 反盜版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八十四章 整頓吏治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六十九章 初定六部第二十六章 岳飛拜師第四十七章 政治婚姻第二十三章 趙明誠第六十二章 水滸桃園三結義第三十四章 田虎將亡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八十六章 娘子軍第三十二章 金蓮的心病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五十八章 聯軍指揮第三十一章 紅幫第四十七章 約扈三娘第四十四章 遼國內亂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八十三章 金軍變向第五十八章 強弓硬弩第一百零五章 一夢麒麟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十八章 佔據淮西第二十章 攻打江南第六章 奇山怪路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二十六章 岳飛拜師第七十六章 趙桓議和第十四章 童貫進犯第二十八章 收少華三英第一百二六章 膠東黃金第四十一章 田地私有第七十三章 六賊伏誅第八十章 船火兒張橫第六十三章 少壯崛起第五章 雞肋麒麟功第八十章 船火兒張橫第七十八章 倭國內耗第七十六章 神化崇拜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三十三章 意亂神迷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八十三章 開發倭地第四十章 山東羣雄第九章 白眼狼第二十五章 折服三雄第二十九章 謀白虎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五十三章 宋非良國第八十二章 培養血性第十六章 見到宗澤和李綱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七十九章 耗盡倭兵第三十四章 田虎將亡第十九章 大敗柴進第五十四章 學白人的黑三角第四十八章 拐帶回家第四章 夜幕驚魂第二十二章 佔領浙東第四十二章 預謀倭國第八十四章 靖康之恥第一百二三章 安置清照第一百二三章 安置清照第十二章 大敗關勝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十五章 童貫潰敗第五十三章 林沖蒙冤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七十五章 滅親自罰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五十七章 刮目相看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八十九章 盧家被剿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一百二二章 又見清照第一百二六章 膠東黃金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六十九章 初定六部第二十六章 限制明教第五十二章 所謂富宋第三十九章 秦明擺宴第二十七章 破假招安第三章 明教歸附第十五章 鄆哥第八十七章 宋亡安逸第四十六章 燕京往事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第十七章 利用童貫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三十四章 征服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