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信把窗戶推開,深深吸了一口氣,試圖驅散酒精帶來的燥熱。他沒回頭,直接問:“崔羽彤她們還沒回帝都,你急着把我叫來,有事?”
全戎“嗯”了一聲:“崔羽彤沒回帝都,你幫我個忙,事成之後,你妹妹(女皇)會請你回帝都。”
太史信轉身,看着全戎,一字一頓地說:“我,不,去。”
全戎笑笑:“我知道你不想回帝都是不想見你那妹妹,但你不能光顧着自己,你這大老遠在上郡當縣令,你爹孃多擔心,你也得爲我着想。”
太史信一臉詫異:“爲你着想?我在幷州就不爲你着想了?”
全戎沒好氣地看了太史信一眼:“自從你到幷州,我天天得好吃好喝地供着,還生怕哪個居心不良的人暗算你。你要是在幷州有個什麼閃失,你妹(女皇)絕對饒不了我。你行行好,快回帝都,讓我省省心。”
太史信聽着全戎的“抱怨”,想起全戎每次見面之時都要塞過來一大摞銀票,想到全戎暗中安排親兵護衛左右,心下暖暖。但太史信還是不願意回帝都:“咱們兄弟之間不見外,算我欠你三個大人情,今後有機會了一定還你。回帝都這事兒,免了吧。”
太史信還是很有誠意的,自己提出多還全戎一個人情。但他不回帝都的意願也很堅決。
全戎自然不會強迫太史信,他雲淡風輕地說:“我本想讓你率軍出戰,你不願意去,我派其他人好了。”
太史信聽到“率軍出戰”,眼睛裡熠熠閃光:“我去!”
全戎想了一下:“那李霜怎麼處置,她是‘黯滅’的人,總在你身邊終究是禍患。”
太史信一副瞭然於胸的表情:“可她又是皇上派來的,我也不能把她趕走。”
全戎突然笑了:“不如我送她一程,做得乾乾淨淨。”
太史信知道全戎此時的笑容表示動了殺心,慢慢倒滿一大杯“桃花醉”,一飲而盡:“她是我的朋友。”
全戎裝作恍然大悟:“咱們太史大將軍對李霜動心啦。”
太史信自嘲地笑笑:“我可沒那個心思。我只是同情她罷了。若不是迫不得已,誰會願意在我這兒下工夫呢。”
全戎若有所思:“好,那你多留神。你回房歇一會兒,準備一下吧。”
太史信走了幾步,頓時感覺頭重腳輕,心中感嘆自己還是有些大意,不該猛灌那一大杯“桃花醉”。好在他的房間離得不遠,拐幾個彎就到了,不至於出洋相。回房之後,太史信首先開窗換氣,坐在牀邊靜心打坐,等到酒意褪去,這才寬衣上牀。
全戎的府邸,自然比雁歸山莊更爲安全,太史信睡得也更爲安心,以至於一向警覺的他並未發現有人開門進屋。太史信隱隱聞到一股幽香,同時眼前出現了女皇秦峻美麗的面容。
帝國的女皇不施粉黛卻依然光彩照人。她幽幽地對太史信說:“哥哥,你記不記得,十歲那年,我想和你一同遊歷天下,伯父(太史德)不讓,你勸我別傷心,說將來要帶着我看看這大好河山。”
太史信坦然地與秦峻四目相對:“陛下若要出巡,微臣自當護駕左右。”
秦峻“哼”了一聲,“沒有外人,你還跟我繞圈子?我不要你護駕左右,我要你陪我看盡天下美景,吃遍天下美食,”她說着說着,突然滿面羞紅,低下頭去,聲音也越來越小,“我還要你與我龍鳳呈祥,琴瑟好合……”
太史信連忙跪伏在地:“微臣自幼深受先皇與陛下厚恩,絕不敢有非分之想。天下大好兒郎,豈止成千上萬……”
秦峻神情複雜地看着太史信,目光中有痛心、也有眷戀和懷念:“普天之下,人海茫茫,卻只有一個太史信最得我心。”
太史信心中一驚,神志清醒了兩分。他在牀上翻了個身,覺得身邊似乎有人,下意識地伸手,摸到了滑嫩的皮膚,半夢半醒着說:“又掀被子,當心着涼。”
對方並未回話,而是伸手輕撫太史信的面龐。
太史信徹底醒了,他睜眼看到躺在身邊的人影,連滾帶爬跳下牀,背靠着牆,高度戒備。
李霜起身下牀,衝太史信款款一笑:“公子醒了。”粗布衣裙掩不住玲瓏有致的身形,她撩了一下耳邊的頭髮,臉上紅撲撲的。
太史信看到自己一切如常,送了一口氣。他並未對李霜發火,而是冷笑一聲:“好個全戎,竟敢陰我!”
李霜輕輕搖頭:“公子莫怪全大人,是奴婢聽說公子要出門遠行,特地來和公子道別。”
太史信一愣,不知道全戎爲何要主動告訴李霜這些事情。
李霜看到太史信發呆,促狹地一笑:“剛纔公子夢到了哪個美人兒,還讓人家蓋好被子。青兒姐姐說你拒人於千里之外,原來早就跟別的姑娘同牀共枕了。”
太史信經歷過很多危機四伏的場面,面對過各種危險的敵人,然而他寧可再去安南的雨林中與猴子們生死相搏,也不願意面對現在的情形。因爲太史信剛纔是下意識中把李霜當成了幼年時的秦峻——那時候女皇剛把原來的名字秦浣瑤改掉。當年秦峻自己睡在冰冷的龍牀上總是掀被子,太史信按父親的囑咐睡在牀邊,夜裡不時要給女皇蓋被子。後來太史信就形成了條件反射,在龍牀邊睡一陣子就會醒來,閉着眼睛去給秦峻把被子蓋好。
李霜看着太史信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很適時地轉移了話題:“全大人說,公子出門辦事,可能有一段日子見不到奴婢了,”她說着突然塞給太史信一個香囊,“這個香囊是阿霜親手做的,能祛邪氣。出門在外,公子一定多加小心,我會和青兒姐姐一樣,等公子平安回來。”
太史信看李霜言語誠懇,眉眼之間滿是關切,不由得握緊了香囊。對於李霜,他始終心存戒備。對於李霜舉手投足間的風情萬種,太史信從不感冒。但有的時候,他又能真切感受到李霜的關心與牽掛。真真假假之間,恐怕李霜自己也說不清吧。
李霜把面紗戴好:“阿霜好想多和公子待一會兒。可是,依依惜別只是徒增傷感罷了。公子,告辭了。”李霜說完,輕輕抱了太史信一下,轉身離開。
太史信看着李霜離去的背影,嘆了口氣。
====================================================
幾個月前,在漢軍三十年來對鮮卑軍的首次大規模進攻中,全戎突襲鮮卑蓋樓部,逼着蓋樓部的族長蓋樓堅王爺和幾個大貴族簽下一份文書。文書用漢字和鮮卑文書寫,內容大體是拓跋力暴虐無道,作惡多端,還勾結倭寇,人神共憤,蓋樓部上下願與全戎將軍一同誅殺拓跋力云云。全戎當然不指望蓋樓堅能夠爲消滅拓跋力做出什麼貢獻,他逼着蓋樓堅簽下那份文書是想要藉此挑起拓跋部和蓋樓部的爭端,讓鮮卑汗國在內耗中實力受損,當然他全戎要是能借此賺點軍功加官進爵就更好了。
接下來的劇情讀者想必並不陌生。來自幷州城的密使帶着全戎的親筆信去拜見蓋樓堅,半路上寂寞難耐,去了鮮卑汗國那邊黑田雲子開的青樓。密使和青樓女子把酒言歡的時候,絲毫不知自己的行李早已被翻了個遍。接到報告的黑田雲子知道釣到了大魚,夜裡在牀上撒嬌的時候向拓跋爽訴說了自己的收穫。拓跋爽如獲至寶,把這件事視爲自己重獲父王信任的重要籌碼,從黑田雲子的牀上爬出來就趕到了拓跋力的帳篷外叫門。拓跋力對於自己愉快的夜生活被打擾極爲生氣,放開懷中的姬妾,抓起馬鞭就要走出帳篷把沒眼色的兒子抽一頓。等拓跋力耐着性子聽完了拓跋爽的報告,轉怒爲喜,許諾收拾了蓋樓部之後對拓跋爽必有獎賞。
如果只看到以上表現,旁觀者很容易把拓跋力當做一個容易被糊弄的蠢貨,甚至可能會懷疑鮮卑上層人士的整體智力水平低於常人,不然怎麼會讓拓跋力這樣的笨蛋當了大汗?但如果你對拓跋力的個人經歷有所瞭解,就會意識到,拓跋力能坐上大汗的寶座,絕不是好騙的主兒。對於慣於陰謀詭計的拓跋力來說,全戎的計策並不算高明,但仍然能夠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固然與拓跋力作爲陰謀家的多疑有關,更因爲拓跋力願意相信蓋樓部與全戎有勾結,這就夠了。
類似“蔣幹盜書”之類的情節產生作用的重點在於統治者本人的決斷。若是張允、蔡瑁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劉備,下場自然大不相同。在太子那裡查出巫蠱的如果不是漢武帝劉徹而是光武帝劉秀,想必歷史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漢高祖劉邦未必從心底認爲韓信等人謀反,但劉邦很願意相信韓信等人謀反,因爲這提供了一個剷除異姓諸侯王的絕好機會。
插點題外話,當初秦道士曾經詢問太史信對於西漢開國之君劉邦和東漢開國之君劉秀的看法。太史信認爲劉邦的各方面能力都超過劉秀幾個層級(這一觀點大體與石勒相同),但是劉秀的爲人能甩劉邦十條街,如果可以選擇,他太史信願意追隨劉秀平定天下,而不是在劉邦手下落得兔死狗烹的結局。秦道士趁機問太史信,若是皇帝像李世民那樣,前期對功臣很好,後期卻爲了太子順利接班,猜忌乃至貶斥一些能力出衆的功臣(比如李靖和李勣)的遭遇,他太史信作爲臣子,應當如何?太史信不緊不慢地回答,自從本朝開國以來,太史一族能夠常伴君主左右而沒有招致大災禍靠的就是不掌握實權,他太史信雖然在師父的教導下從小立志封侯拜將爲君主分憂,但還是要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該撤就撤。秦道士沉吟片刻,感慨太史信還是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
書接上文,拓跋力得知蓋樓堅與全戎“歃血爲盟”的時候,蓋樓部一些大貴族也在場,於是叫蓋樓堅的叔叔蓋樓脆前來問話。蓋樓脆作爲蓋樓堅的叔叔,當年對於蓋樓堅繼承族長的事情耿耿於懷,希望藉助外力取蓋樓堅而代之,因而一見到拓跋力就一把鼻子一把淚地抱着拓跋力的大腿哭訴,說什麼蓋樓堅無恥,居然跟鮮卑汗國的大敵全戎結盟,妄圖推翻大汗拓跋力的英明統治,還逼着一衆貴族一同簽字畫押,簡直是把蓋樓部列祖列宗的臉都丟光了。蓋樓脆大義凜然地說,自己是爲了活着給大汗拓跋力報信這才被迫簽字(絕不是被全戎嚇着了),只要拓跋力一聲令下,蓋樓脆願意率領麾下兩千兵馬成爲平叛先鋒。蓋樓脆那神情,簡直是把拓跋力當成了親爹一般,全然不顧他自己的年齡能給拓跋力當爹的事實。
拓跋力原以爲還需要威逼利誘一番才能讓蓋樓脆乖乖合作,沒想到不費吹灰之力就拿到了一份合適的證詞,少不了對蓋樓脆一番勸慰(蓋樓脆做的大大的好,忠心大大的有)加上一番許諾(滅了蓋樓堅,蓋樓部的族長自然要由蓋樓脆這樣的忠義之士擔任),忽悠蓋樓脆回去給蓋樓堅找麻煩,最好是直接殺了蓋樓堅。
蓋樓脆回到領地,立刻邀請蓋樓堅前來赴宴,妄想在宴席上殺死蓋樓堅。沒想到蓋樓堅早就得知了蓋樓脆前去拜見拓跋力的消息。對於一向看自己不順眼的蓋樓脆,蓋樓堅沒有絲毫猶豫,直接在見面時動手殺人,順帶兼併了蓋樓脆的兵馬。蓋樓堅意識到自己與全戎簽約合作的事情被拓跋力知道了,決定魚死網破,立刻全族動員,攢了兩萬精壯男子準備與拓跋力開打。
有這個湊熱鬧的機會,全戎自然不會放過,他決定讓太史信率領兩千精兵去“幫幫場子”。幫誰呢,全戎沒說,而是讓太史信見機行事,特別注意自身的安全。全戎的本意是讓太史信渾水摸魚,立下軍功,使得女皇可以名正言順地召太史信回帝都。
可是此戰過後,全戎說,如果再來一次,他絕不會派太史信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