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戎的親兵中,有一支隊伍專門負責土工作業。通俗地說,這些人和曹操手下的“摸金校尉”類似,裝備有特製的鏟子、鎬頭等裝備,擅長挖土打洞。不過曹操的“摸金校尉”主要是挖墳掘墓來給主子蒐羅隨葬品,而全戎親兵中的這些人是在打仗的時候挖個坑、砍個樹、修個堡壘之類。
跟隨太史信去襲擊堵場的親兵中就有這些人。太史信藉助夜色的掩護,指揮這些擅長土工作業的親兵打頭,其他親兵幫忙,在堵場的北邊一里外挖了一條一百丈長、一丈寬、五尺深的土溝。按太史信的本意,要在溝裡插上了許多尖端向上的竹槍,但事發倉促,親兵們並沒有特意準備這些東西,只好作罷。
挖好了土溝,太史信又親自跑到堵場外圍偵查,根據營帳的數目和大小,估算衛兵大約有四五百人。他將兩千親兵分爲三隊,安排兩隊分別從兩個方向敲鼓吶喊,同時向衛兵的營帳拋射火箭和煙花爆竹之類,另一隊守在門口,射殺衝出來的衛兵。
凌晨時分,只見一發煙花在空中炸開,現出一個豬頭的形狀,所有的親兵都開始了行動。
按全戎的慣例,夜間發動攻擊,往往以放煙花作爲標誌,因爲煙花既有圖案又有響聲,非常利於士兵在漆黑的夜晚接收信號。全戎自己定製了幾百個煙花,每個煙花炸開之後都是一個“全”字的圖形。然而這次派兵突襲堵場,全戎並不想暴露身份,自然也不讓太史信用“全”字煙花。太史信只好自己到市面上去買。他一問價格,好傢伙,一個這樣能顯示出漢字的煙花居然要一百兩銀子,合着太史信幾年的俸祿都纔夠買一個(問題是太史還是個複姓,太史信裝X成本上升一倍)。他又問店家有沒有便宜點的。店家說這豬年就要到了,做了好多豬頭圖案的煙花,成本和售價都低,若是客觀不嫌棄,只需要五十兩就可以買一個。太史信咬咬牙,忍痛買了兩個(多買一個以防意外狀況)。
守門的鮮卑士兵擡頭看着漸漸消散的豬頭圖形面面相覷:“這是啥?”他們還沒想明白怎麼回事,就已經被破空而來的箭矢射倒。在營帳中休息的鮮卑士兵先是被二踢腳吵醒,隨後看到一點一點的火星夾着箭矢落到營帳頂上,連忙連滾帶爬鑽出營帳,面對震天的喊聲和亂舞的火光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敵人,只好本能的亂跑。安置在門口附近的衛兵倒是很快集合完畢,可他們剛衝出大門就受到了一陣箭矢的熱烈歡迎,除了丟下幾十具屍體,連對面來的是誰都沒看清。鮮卑衛兵尚且如此,那些賭徒更是驚慌失措,像沒頭蒼蠅一樣亂跑亂撞。倒是那些日軍守衛不慌不忙,拔出倭刀,三兩個人背靠背站好,作出一副決一死戰的樣子。太史信一馬當先,一槍挑開幾把倭刀,槍尖戳進一個日軍的胸口,立刻拔出,又刺穿另一個日軍的喉嚨。其他親兵火速跟上,箭射、刀劈、火燒種種攻擊,都朝着那些大喊着“板載”的日軍招呼。收拾了各自爲戰的日軍,太史信又模糊根據記憶衝向當初霍慎行和公孫晴出現的營帳。這一片營帳早已開始燃燒,殘骸中卻並沒有人影。
在全戎的親兵馬刀揮舞的同時,早有“機靈”的鮮卑士兵發現敵人從南方出現,北邊並沒有敵人的身影,紛紛在北邊的圍欄上拆出幾個缺口,沒命地往外跑。太史信並不在意這些北逃的敵人,而是繼續攻擊那些拒不投降的日軍。等到他率隊掃清了面前的敵人,安排人打掃戰場,這才從擴大的缺口追逐敵人。
那些僥倖逃脫的鮮卑士兵一路往北跑,正慶幸自己躲過了頭頂的馬刀,腳下猝不及防,直接摔進了太史信準備好的壕溝。壕溝雖然只有五尺深,但寬達一丈,寬度遠遠超過人的身高,因此這些鮮卑士兵基本都是腦袋朝下摔了進去,臉皮直接糊到了泥土上,兩隻手在旁邊亂抓,半天站不起來,嘴裡塞滿了泥土也發不出聲來。後邊的人不知道前邊發生了什麼,也根本看不清地面,如葫蘆娃救爺爺一樣一個一個都摔進了壕溝裡。最後還是全戎的親兵趕上來,把這些鮮卑士兵從土裡拉起來。
天色微亮之時,太史信帶着全戎的親兵已經打掃完了戰場,迅速撤離到幷州境內,開始清點戰果。經過清點,有三百八十一名鮮卑士兵成爲漢軍刀下亡魂,九十七名鮮卑士兵被俘,一百一十三頭倭寇去見天皇了,沒有倭寇被俘,另抓到平民兩百五十三名,繳獲黃金三千餘兩,白銀和銀票共計八萬餘兩、首飾玉器等若干。太史信聽領頭的親兵彙報了俘虜與戰利品數目後,在一衆親兵和俘虜面前打開了自己的口袋:“你們看看我的戰利品。”
領頭的親兵微笑着接過太史信的口袋,伸頭去看口袋裡究竟是什麼好東西,竟然能讓太史將軍念念不忘,結果“啊”地大叫了一聲,嚇得把口袋掉到了地上。
太史信面無表情,把口袋撿起來,從裡邊拿出一個“戰利品”,喃喃地說:“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這次我殺了七十七個倭寇,把他們的左耳割下來裝好……”
全戎的那些親兵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傢伙,聽到太史信的話,也不由得一顫。那些俘虜看到太史信手裡的人耳,嚇得面無人色,甚至有俘虜大小便失禁。
上一章我們列舉了戰爭目的的一些內容,這次說說軍功的統計。與戰爭目的相對應,從械鬥一般的原始社會到以擊敗敵人爲主要目的的春秋早期,對軍功的統計大抵是由軍官提出,誰作戰英勇,誰斬將奪旗之類,然後統治者那裡論功行賞,並不需要精確統計軍功。
從商鞅變法開始,士兵可以通過立下戰功獲得爵位,這就涉及軍功的精確統計。秦國商鞅的《軍功論》裡邊說:“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據資料記載秦國士兵每斬獲一個“甲士”(軍官)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僕人數個,這就使得秦國士兵每次聽到打仗都很興奮,所以有了後來的“虎狼之師”的稱謂。
那時候確定戰功的方法之一就是斬獲敵人首級,然後系在腰間帶走,或者是用馬匹載運、或者用馬車拉走。三國才女蔡文姬寫詩說:“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說明了用馬匹載運頭顱是存在的。那麼像太史信這樣一戰擊殺幾十個敵人,頭顱往哪裡放哪?如果攜帶這麼多頭顱再去繼續作戰是很不方便的,於是就出現了另一種記功方法——通過割下耳朵來算軍功。
《說文解字》記載:“馘,軍戰斷耳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作戰時割下敵人的耳朵來算軍功。在古代大規模戰爭中,士兵殺死的敵人會很多,如果再通過收集敵人頭顱來算戰功就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就改爲收集敵人的左耳。爲什麼是左耳?一是古人以左爲尊,二是怕有人割下敵人兩個耳朵冒充戰功。這個方法也一直爲歷朝延用,例如《神鵰俠侶》裡楊過割下蒙古大軍幾麻袋的耳朵作爲禮物送給郭襄做生日禮物。
在大規模戰鬥中,戰機轉瞬即逝,哪有功夫去割敵人的腦袋或者耳朵?以新漢帝國爲例,太史信、全戎等人幾次率軍與鮮卑軍發生幾萬人規模的大戰,這麼高強度的戰鬥,哪有功夫去割敵人耳朵或者腦袋?那麼計算士兵和低級軍官的戰果就要結合當事人殺敵的數目以及上級的觀察,真正砍腦袋、割耳朵的事情已經不多見了,戰績中的水分不可避免。而太史信這樣的高級將領,作用更多體現在運籌帷幄之中,衡量他們的戰績往往用的是部下的總戰績,所以經常聽到斬首X萬的說法,這數字是他們部下殺死敵人的屍體總數(而非真砍了這麼多血淋漓的人頭)。當然誰都不傻,太史信等人會把部下報上來的殺敵數和打掃戰場時發現的屍首數字對比,朝廷也會對各將領報上去的殺敵數和屍體數進行比對,避免水分過大的情況。
太史信這次把他消滅的倭寇左耳全部割下來收好,其實只是模仿前代統計軍功的做法。但這樣的做法早已不常見,太史信這個一項以仁慈著稱的將領居然把那些倭寇的耳朵一個一個割了下來,這反差中透露出的冷酷,足以讓全戎手下身經百戰的親兵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