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這麼個事兒,皇帝也不可能再出行了,當他匆匆趕到後宮的時候,門口還有宦官勸阻:“陛下,裡頭剛生產完,血氣重……”
“閃開!”朱翊鈞哪裡信這些,一把推開人,大步走了進去。
屋裡瀰漫着淡淡的血腥味,夾雜着孩子微弱的哭聲。
王氏因爲有孕,已經由普通宮人提爲貴人,只等她誕下麟兒,說不定又能往上提一個位份,只因皇帝迄今爲止,除了皇后所出的一女,並沒有其他孩子,那還是萬曆元年的事情了,在那之後,後宮裡再也沒有聽過孩子的哭聲。
誰知這個當口,竟出了意外。
兩位太后的寢宮離得遠,還沒能趕過來,皇后倒是來了,站在榻前,雙手抱着個襁褓。
周圍來來去去的宮女太監們,端着盆子杯子,手忙腳亂。
“怎麼回事!”朱翊鈞上前探看,王氏面如金紙,緊緊閉着雙眼,已經是出氣多入氣少,旁邊太醫眉頭緊鎖,束手無策。
皇后道:“陛下可來了,妹妹怕是不好了!”
朱翊鈞沒理她,看向太醫,太醫忙道:“回稟陛下,貴人是產後血崩,止不住血,怕是……”
怕是凶多吉少。
他沒說完,朱翊鈞也聽懂了,他看看病榻上的王氏,暗歎了口氣,在牀邊坐下。
“陛下……”王氏費力地睜眼。
“你好好養病,別想太多,有什麼心願,朕幫你完成。”朱翊鈞拍拍她的手,誰都知道前半句不過是安慰而已。
“孩子,孩子……”她轉頭朝皇后的方向看去,卻因被皇帝的身形阻擋住,有些着急。
朱翊鈞側過身體,接過皇后手中的孩子,抱到她面前。
“陛下,孩子……”王氏喘了口氣,眷戀的目光掃過孩子,卻沒有伸手去撫摸,只是指着孩子,似有所盼地瞧着皇帝。
朱翊鈞明白她的意思,點點頭,鄭重道:“此子是朕的長子,朕定會善待於他,你放心罷。”
皇后也道:“妹妹不必擔憂,本宮也會好好待他的。”
王氏看了看他們,眼眶溼潤,似乎想說些謝恩的話,張了張口,卻吐不出來,越發喘得厲害。
等兩位太后來到時,王氏已經去了。
李氏是親孃,這些事情她自然更有資格開口:“這孩子,皇帝打算怎麼辦?”
皇后抱着孩子,低聲哄逗,一邊暗自豎起耳朵聽皇帝的回答。
朱翊鈞冷眼旁觀,心知她這是因爲還沒有自己的兒子,是以對王氏的孩子如此稀罕,一旦自己也有了兒子,那就是當之無愧的嫡子,皇位的繼承人,到那個時候,這個孩子自然會被冷落。
“照規矩,自然是該由皇后來撫養。”
皇后大喜,連忙謝恩:“多謝陛下,臣妾定當視他如親子,好好待他的。”
朱翊鈞淡淡道:“皇后記得這番話便好了。”
知子莫若母,李氏卻看出兒子心裡想的必不止這些,只是這些年皇帝大了,越發有自己的主意,心思內斂難測,加上上回因爲福王的事情,母子倆鬧得不大愉快,這個疙瘩還沒解開,她便也不去點破,又囑咐了幾句,便和陳太后一併走了。
話分兩頭,聞道臺那邊,也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先前還沒準備就緒的時候,王錫爵就很贊同趙肅希望開闢一個地方讓天下士子辯學的想法,等聞道臺一建,身爲國子監祭酒的他自然當仁不讓負起總責,花了不少心思制定裡頭的各項規則。
這裡頭的講究就多了,既要避免這裡淪爲不同門派吵架的場所,又要避免辯題內容空泛,否則久而久之,聞道臺也就失去了意義。再者,暗地裡也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因循守舊的,別有用心的,甚至是張黨一派希望藉着此事去討好張居正的,都在等着聞道臺出錯,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所以王錫爵越發不敢馬虎,一向做事剛猛的他難得細心地去做這件事情。
雖然想法是趙肅提出來的,但實際工作,卻都是王錫爵在做,聞道臺自創建伊始,至今將近半年,沒有發生過意外,與王錫爵是離不開關係的。
報名講學的士子,將論題呈上去之後,經由國子監的官員篩選,然後排期進行宣講,待他說完自己的觀點論題之後,開始引申詳解,如果論題過於乏味,臺下沒什麼人反駁,好,今天的氛圍很和平,但也未免太平淡,如果他的觀點非常精彩,自然也有不甘寂寞的士子出來與之辯駁,屆時聞道臺就半天也結束不了。
自古文人相輕,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半年以來,聞道臺上,通常和平的時候少,爭論激烈的時候多,當然,要是一時半會講不完,還會分成上午和下午兩場,現場還有官兵把守,以免出現情緒失控動上手的情況。
在王錫爵的周全安排之下,聞道臺至今沒有出現過意外。
然而計劃是趕不上變化的。
原本今日的論題,是由一名叫孫晴君的士子發起的,據說此人還是泰州學派李贄的記名弟子,他一上去,廢話不多,就開門見山,提出了國與朝廷的概念。
大概的意思是,國爲國家,如古時春秋諸國,陳國、晉國等,一國百姓,就相當於如今九州百姓,而朝廷則只是國家裡的權力中樞,朝廷只能作爲國的代表,而不能跟國混淆在一起,朝廷不等於國。這就將孟子中“民貴君輕”的思想加以延伸,將民衍生爲國,而君衍生爲朝廷。
在當時一般人的心目中,並沒有後世這種明確的國家概念,由於國門封閉,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沒有離開過自己那一小片土地,即使是文人官員,眼界也僅僅侷限在明朝兩京十三省,也就是整個明朝的版圖。當然同時,由於放開海禁,打開國門,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大明以外的國家,個別目光超前的人,自然就會提出國家這個概念。
這種思維,在當時可謂震動人心,這個叫孫晴君的,顯然是把他老師李贄那種“離經叛道”的思想都繼承過來了,還引經據典,來證明自己說得並沒有錯。
趙肅正是因爲事先知道今天的辯題,纔會特地抽出時間,換了便服混在臺下人羣裡旁聽。
他旁邊站着曾朝節。
論起年紀,曾朝節比趙肅還要大上十一歲,但是輩分擺在那裡,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而且趙肅兩輩子的年齡和氣場加起來,當人家的老師也綽綽有餘,是以曾朝節執弟子禮恭謹隨侍一旁,也沒有違和感。
孫晴君這種石破天驚,有悖常理的言論,自然受到不少人的圍攻,甚至有士子輪番上去與他辯駁,卻都敗下陣來,誰也沒有他能說,更不比他淵博,所以一一被駁倒。
但孫晴君畢竟缺乏經驗,雙方辯到後來,難免偏離了主題,變成討論“忠與孝”,於是就有人提出,張居正身爲首輔,上個月老父去世,卻不上表自請回鄉守孝,不僅有違孝道,而且不符合朝廷規制,既不忠,更不孝。
曾朝節心裡咯噔一聲,暗道不好,再看趙肅,面色已經微微沉了下來。
作者有話要說:多謝大家的細心發現,上章修復了一個邏輯上的BUG,懶的童鞋就不用翻前面去看了,不影響閱讀。
張居正和趙肅的和平不可能維持太久,總有各種各樣的因素,迫使他們遲早要對上,一邊是新政改革,朝氣蓬勃,一邊是朝廷勾心鬥角,派別分立,一邊又是皇帝和趙肅的感情,他會何去何從捏,這章開始正式進入以上情節。(怎麼像廣告==)
正事的敘述,是必不可少的,我儘量夾雜JQ,但可能喜歡看JQ的童鞋會覺得太少,只能說,這一卷完結之前,兩個人會最終定下來,並且……(屏蔽),所以心急的童鞋,可以等這卷完結了再一起看,我也會加快步伐的。
天氣太冷,手指凍僵,打字不給力,字數少了,明兒再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