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門外,這場聚集世族士官靜坐請願的情境,其實並非史無僅有。
稍遠之前,裴鄭二族謀逆大案掀發,就曾經發生過一回,於今相隔不久,治罪衡陽侯、遷都金陵之議也都有忠良志士聚集丹鳳門以示抗議,然而這三回,都以抗議者失敗告終。
今日,是養晦以久的崔、薛二族領先率舉,柳、王、李、蕭、袁、韋六家子弟緊跟其後,在後是賀湛等其實已經掛冠請辭的士官階級,京兆十望,獨缺謝、盧二族。
京兆謝的十望地位,不過是韋太后執政後勉強替補,其族人自然會跟隨韋后遷移往金陵,一個不曾留京,連宅邸都被突厥新貴霸佔。
至於京兆盧,雖說今日衆人請願,關鍵就是爲了榮國公府的家眷慘遭劫殺,但他們身爲苦主,誰也沒有特意去串聯驚動,不是因爲鄙夷,而是因爲出於人道的同情。
榮國公此人,包括盧姓一族諸多子弟,八面威風時恃強凌弱的惡行沒有少爲,當年榮國公孫子之一盧銳,就曾因爲心胸狹隘義氣之爭,導致婷而未婚夫喻四郎慘死,甚至還曾強擄蕭漸入意欲殺害,引諸多世族子弟惡鄙誹責。
但眼下盧鏗夫婦,以及盧媛姐妹光天化日之下遭受蠻狄辱殺,沒有人認爲這是他們的罪有應得,屈辱也不僅僅限於京兆盧一門,這是所有大周臣民共同的屈辱,而到這時,八望與士官也總算聽聞了吐蕃部將在外郭、西城的禽獸行爲,爲了不讓更多的女子遭遇辱殺,爲了替含恨而亡,抑或那些雖然饒幸生還,卻飽受凌辱的女子討回公道,他們也必須鋌身而出。
這就是突厥汗王宣告承諾的“一切如常、秋毫無犯”?短短十日之間,上百女子慘遭凌辱,多少平民家破人亡,甚至連公卿士官,也被公然毆打致殘,當街辱殺,突厥汗王甚至不能約束部將,又怎能讓天下萬姓,華夏臣民相信其口口聲聲所遵奉之王道仁政?
突厥汗王若視我等爲亡國之奴,那麼又何需我等臣服,我等引頸待戮便是,就用我們的鮮血,哀悼社稷將亡,就用我們的性命,激發更多的臣民同仇敵愾吧,我們的屍骨堆積在大明宮外,我們的亡靈也會爲突厥唱響輓歌。
丹鳳門外,公卿士官身着朝服,席地而坐,卻寂靜無聲。
他們用沉默的方式,向突厥汗王表達悲憤,他們這時似乎也只能沉默。
兵敗被俘,讓他們已經喪失了責問的資格。
榮國公到底還是聞訊而來!
午時,聽聞噩耗,他趕往皇城之外,爲孫子、孫媳收屍,他知道兇犯正在平康坊尋歡作樂,甚至饒幸未死的孫女也被“劫俘”到了妓家,囂張狂妄了一世的榮國公卻知道這時的自己,已經沒有能力爲子孫報仇血恨,他用力撫閉盧鏗圓睜的雙目,老淚橫流,直到這一刻他才明白何爲屈辱,那是面對暴行,面對子孫慘死而無能爲力,不得不忍氣吞聲,不得不對施暴者奴顏卑膝。
他眼見兒媳孫氏痛哭着昏厥,他聽見他的長媳姜氏不無自責:“都怪我,都怪我未能勸阻。”
榮國公知道錯不在長媳,錯在他這家主的狂妄無知,並懦弱無能。
族中子弟不乏義憤填膺,叫囂着要闖去平康坊,斬殺兇犯,以及幫兇楊叩玉。
這個時候的榮國公極爲清醒,他喝止住衆人,不許白白送死,而且爲楊叩玉等開脫:“若非那兩妓子,媛兒亦將曝屍道旁,她們若真有惡意,袖手旁觀便是,何需多此一舉干涉,她們是恩人,不是仇敵。”
他是絕望的,此生囂張跋扈,以爲威風八面,到頭來,還不如兩個妓子。
他同樣是悲憤的,既恨蠻狄的狠毒,又恨自己的無能。
更恨的是韋太后,正是因爲這個女人弄權,導致社稷危殆,正是因爲這個女人棄守長安,才讓京兆盧遭受恥辱。
他是祖父,但這回,要親自爲慘死的孫子孫媳治喪,他匍匐跪地,放聲痛哭。
但他很快聽聞了八望以及士官的行動。
那一刻他終於從絕望之中振奮,原來並非孤獨無援,雖然城破被俘,雖然八望自身難保,那些士官從來不曾真正敬重過京兆盧一門,卻在此危難時刻,爲了國人,爲了正義鋌身而出。
所以他也趕來了丹鳳門,帶着京兆盧的子弟,他們身着喪服,他們先是跪在八望面前,恩謝衆人高義,然後同樣靜默着,等待兇犯或者人頭落地,或者自刎於宮門之前,維護大周臣民,最後的尊嚴。
正是今日,宇文盛終於從洛陽趕回,但他並未聽聞事態緊急,做爲“降臣”,入宮時他的脊樑幾乎被沉默的目光洞穿,當他看見紫宸殿前徘徊焦急的柴取,一把扯住,纔打聽清楚究竟發生何事。
而這時,謝瑩已經陳述完畢她的建議,阿史那奇桑正在詔見弟弟雄河,顯然他並不認爲單增阿旺的人頭這麼容易砍下,他這時不得不顧忌與吐蕃之間的聯盟,尚在希望,能夠大事化小。
“那兩個妓子是怎麼回事,怎能將公卿之女俘去妓家?”奇桑斥問:“若非你之親衛在旁維護,區區妓子怎敢如此狂妄?”
雄河顯然也聽聞了事態,不滿道:“關我何事,這分明吐蕃部將張狂,才惹發事端!叩玉與西嫵,是見那女子尚未成年,光天白日下被人凌辱奸暴,心懷不忍,這纔好言勸阻,兄長要拿她二人頂罪,也得看周臣諸貴是否信服。”
謝瑩亦道:“楊叩玉與西嫵雖是妓子賤籍,素來卻被長安世望及士官子弟追奉,二人品行,並不爲諸貴鄙惡,汗王若治罪二人,非但不能平息衆怒,反而更會激發不滿。”
便有人通稟,宇文盛請見。
奇桑連忙宣見,先是聽報一件喜訊,河南尹李辰翁答應開禁互市,雖則並未向突厥示以臣服,然而第一步既已達成,那麼接下來便有望施以威逼利誘,說服李辰翁裡應外合。
宇文盛當然也要對今日這場事故發表見解:“臣聽聞,非但榮國公家眷、柳均宜被辱殺,外郭乃至西城,富戶被劫民婦被辱也屢常發生,若不禁止,就算解禁互市,商賈安全不得保證,怎敢駐留長安?更不利於汗王面向天下,徵召才能之士輔佐之大計,是以,臣請諫汗王,爲大局之重,當嚴懲行兇部將,安撫漢臣子民,使長安各坊恢復秩序,此乃當務之急。”
謝瑩讚許道:“宇文君所言甚是,妾亦請諫汗王三思。”
“可若斬殺吐蕃部將,只怕會損毀盟約。”奇桑蹙眉。
“如今汗王大業未定,利弊多不能兩全,故而纔要慎重抉擇,單增阿旺等部將不遵王令,實乃罪有應得,吐蕃贊普倘若爲此便損毀盟約,斷非一心與汗王同途並進,既有異心,分歧在所難免,汗王如今應當考慮是,華夏臣民與吐蕃一國,孰輕孰重。”宇文盛再勸。
奇桑頷首:“我的確要好生思量,便先安撫周臣,尤其榮國公,稱本王已經知道衆位冤情,讓他們安心等候裁斷吧。”
不過八望以及士官當然沒那麼容易得到安撫,依然靜坐不退,這下奇桑就更加坐蠟了,而讓他怒火萬丈的是,單增阿旺非但不知悔過,竟然因爲央金的通風報訊,召集部屬前往丹鳳門,意圖將請願之周臣當場斬殺,血洗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