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似火,妖嬈亭外。
謝饒平被允隔案對坐,眼看琉璃碟裡那幾味茶點,儼然是他自幼喜愛,心情彷彿被忽然的一陣暖風掀起盪漾無數,再也不能維持平靜。
青澀年華已經走得遠了,從情竇初開到子孫滿堂,很多事情已經走到無法挽回,就比如曾經青梅竹馬,到了如今,是君臣有別,尊卑天淵。
可那熟悉的滋味蘊繞舌尖,謝饒平終究還是難免恍惚,彷彿時光流轉,他們仍是年少的模樣,共同期盼着美好未來,攜手共老,比翼雙飛。
“饒平,你又瘦了。”
他聽見這不無關切又滿帶嘆息的話,更覺辛酸不已,努力嚥下口中已經反覆咀嚼的綿甜,久久不能言語。
“清往性情歷來倔強,不知體貼你諸多難處,你莫與她計較。”
男人微微一笑:“我從不計較。”又是略顯寂長的沉默,他問道:“你可還好?”
其實相見時多,只這樣平常的關切,卻沒有多少機會表達。
“事情總歸還算順利,我也沒什麼不好,事到如今,也唯有實現抱負這點願想,纔不至於行屍走肉而已……”太后似乎極其難得的追憶起舊事,脣角一抹溫婉:“我從未想過會走到今時今日這樣地步,從前,最大奢望無非是與你……阿耶雖然有意,然則,我畢竟只是庶女,倘若默默無聞,嫡母又有心滿足親生女兒,就怕你也只能屈服於父母之命,只萬萬不曾料想,有意張顯才華反而被人利用,當入深宮,只以爲從此永隔……如今還能與你時時見面追憶過往,終究也算幸事。”
關於舊事,太后並不經常提及,事實上除了當年爲先帝產下子嗣晉升爲貴妃後,想方設法促成謝饒平利用琴藝音律爭取德宗賞識終於得以授職,一年宮宴上,兩人終於有了私話機會,太后不無傷感追憶過往,解釋自己當年的身不由己,隱隱透露入宮一事是嫡母在後造成,相隔這麼多年,這次算是第二回提及。
僅僅點到即止,卻再次觸生謝饒平心裡的不甘與怨憤,當年他雖得韋父看重,收容韋家教養,並一早得知韋父有聯姻之意,然而自知家境困窘,是以頗有寄人籬下的屈辱心情,恩師兩個嫡女金尊玉貴,韋濱往一貫眼高於頂,對人疏遠冷清,韋清往又太過糾纏刁蠻任性,無時無刻不顯出高人一等,只有善解人意的韋海池讓謝饒平心生同病相憐,漸漸發展至相互傾心。
原本有韋父支持,以爲迎娶意中人是水到渠成,當海池吞吞吐吐說出擔憂,謝饒平才知道韋濱往姐妹對他也有好感,處心積慮要拆散他與海池,可當時他也看穿韋母頗爲軟弱,尚且以爲海池未免有些杞人憂天,然而爲了表達他的懇切誠意,仍舊一口答允配合海池助她張顯才華,以爲這樣一來,即便韋母用嫡庶差別說服父母,總歸也有轉寰餘地。
周人重才,只要才華出衆,有時嫡庶也不是那樣重要。
萬萬不想看上去軟弱無爲的韋母,果然因爲私心算計海池,盧太后下了懿旨,恩師也無可奈何。
韋濱往奸計得償,卻因突然出現京兆柳這麼一戶顯赫門第,立即“見異思遷”攀附顯貴,謝饒平剛剛鬆一口氣,卻不想韋清往依然糾纏不休。
他猶豫過推拒,然則面對恩師卻始終無法開口。
這就是謝饒平理解的真相,數十載來,信之不疑。
然而陰差陽錯已經鑄成,他們再也回不到過去。
謝饒平深深吸氣,才能摁捺胸口翻涌不休的酸楚,一個苦笑:“我別無所願,此生,只爲太后赴湯蹈火。”
就算拋卻舊日情誼不提,謝饒平也明白他有今時今日權勢地位,完全是太后提攜之功,恩情如山,足以萬死不辭。
“饒平,我明白你心中抱負。”
“除了恩師,也只有你知我甚深。”
太后舒展脣角,這才提說正事:“宮裡發生了一些意外,我一直沒對你提起,不是有意相瞞,是一直沒拿定主意如何處治……是霽德,她被貴妃察出把柄,說服聖人親自審問,是當年毒殺裴氏一事。”
謝饒平立即蹙眉。
“你也不要過於擔憂,霽德並未招供,已經觸壁自盡,沒有證據,聖人也不再追究……可我始終擔憂在這關頭,再生意外,因而對於霽德之姨母與幼弟如何處治,有些犯難……今日纔有決斷。”太后捧盞,小小喝了口茶。
“太后直管吩咐。”
當年霽德父母兄嫂被小崔後一怒之下報復滅門,太后卻早有盤算,先於小崔後動手前造成霽德年才三歲的弟弟“走失”,當然,事後告訴霽德則是她耗廢不少人力才尋回其幼弟,爲了讓霽德安心,太后允准霽德守寡的姨母照管其幼弟,還允准過霽德出宮見過幾回家屬,當然,太后也沒讓霽德這兩個親人失去控制,一直被謝饒平收留監管,雖錦衣玉食,但並不得自由。
“霽德忠心不二,我既承諾照管其親人,總不忍食言……爲防貴妃再察出蛛絲馬跡,便將他倆遠遠送走,留心不與外人接觸便是。”太后說道。
謝饒平似乎有些遲疑,想要提醒留下這兩活口終歸是隱患,可見太后那樣爲難,終於不忍勸諫,只答允下來。
待他告辭後,太后依舊在亭臺裡逗留了好一陣,春鶯忍不住問道:“太后今日詔見謝相,可是有了決斷?雖然貴妃看似再無行動,留下活口終究不算穩妥。”
太后也不怪罪心腹多嘴,微笑答道:“我已囑咐下去,讓謝相將人安置京城之外,縱然貴妃想察,也沒有能力,她與孃家徹底翻臉,宮裡也沒有人手助她勾通宮外。”
春鶯聽聞,不免暗贊太后仁慈,霽德雖死,家人能保平安總歸死能瞑目。
卻不料太后的笑容轉而陰冷。
饒平必然明白不能留下隱患,別看口頭答允,暗下勢必會痛下殺手。
太后之所以沒有立即滅口,無非是想試探貴妃有無同謀罷了,說到底,太后還是不能輕信貴妃當真與血親決裂,如果只是裝模作樣,這回她既然孤注一擲,暗下勢必會與家人聯絡,囑咐暗察霽德家眷下落,然而十餘日過去,貴妃卻毫無舉動,柳家也沒有半點動靜,看來,她所憑仗,唯天子一人,只要天子不願再察,貴妃便無可奈何。
霽德既然已經死了,那兩個牽制當然再無作用,太后哪裡會留活口。
然而過河拆橋背信食言始終不大光彩,更不說被春鶯等察知,說不定會生兔死狐悲之心而有損忠誠。
所以她不願直說,甚至不願意會,好在謝饒平對她情義不改,有的事不需她直說也明白應該怎麼做才最妥當。
倒不枉當年,她花廢許多心思,甚至不惜與韋濱往姐妹兩個徹底反目,爭取這麼一個落魄子弟傾心相許,又不吝提攜,讓謝饒平一界落魄成爲權傾朝野。
然而自覺滴水不漏胸有成竹的韋太后卻疏忽了一人。
晉王賀燁。
當然,之所以疏忽,是因爲太后根本沒有預料千牛衛中已經有一小隊絕不可能背叛天子者早被調撥給賀燁,其中便有宗室出身的賀琰。
德宗時起,便在千牛衛中培養出百名心腹影衛,只奉君令行事,負責護衛、刺探、秘捕等事,這百名影衛大多出身宗室或勳貴,爲君王心腹,此事爲機要,便連太后都不知情,德宗臨終之前,才交託予賀衍,可惜賀衍荒疏政務的程度遠勝德宗,這百名影衛除了護持以外許久沒有收到其餘命令,簡直就是浪費。
也正因如此,太后一直沒有察覺影衛存在。
然而各影衛到底是經過專業訓練,得令刺探秘要,不難做到神鬼不察。
賀燁雖說也不知曉影衛詳細名單,更不可能調動全部影衛,但不過是察霽德家眷下落而已,目前聽從他調遣這十人已經足夠。
所以……
賀燁已經知道霽德家人是在誰手中。
但他當然沒有阻止謝饒平殺人滅口。
有的時候實據其實一點不重要,關鍵是由誰察明稟報。
賀燁相信,就算死無對證,只要霽德家屬一直被謝饒平收容這話由賀琰回稟天子,兄長必定信之不疑。